一、研究進展情況
2014年11月上旬,我們收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下發的“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立項通知書”,通知我們投標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被立為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4ZDB066,立項時間為2014年11月5日。
本項目擬全面而系統地整理中國先秦至清末的散文研究成果,既包括歷代對散文進行校勘、標點、注釋、考證、編纂、輯佚、編目、典藏、檢索、翻譯等文獻整理的成果,也包括歷代對散文進行批評、論述、鑒賞、技巧探討、理論思考等文獻闡釋的成果,既包括集部文獻中的散文研究資料,也包括經部、史部、子部文獻中豐富多彩的散文研究資料。本項目最終將編纂一整套迄今為止最為豐富、最為完備、最成系統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在極大程度上充實和完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基礎文獻,從而從整體上促進和提升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學術水平。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經過前期認真細致的籌備工作,從2014年11月立項以來,項目組分別組織相關人員,先后召開多次子課題編纂工作會,并整理出完整的會議紀要。在此基礎上,各子課題井然有序地開展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
“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子課題組已在前期目錄整理基礎上,通過與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圖書館接洽,完成了260余種圖書的底本掃描工作。同時,子課題組通過聯系錄入公司以及自行錄入,對底本展開了扎實細致的校勘整理工作。并于2017年初同中華書局簽訂編輯出版合同,全書約1000萬字,將于2018年底完成整理、錄入、排版、校對800萬字左右,2019年初完成全部文字稿的編輯工作。全書爭取在2019年底以前出版,向國慶七十周年獻禮。2019年還擬編撰完成《歷代文評專書敘錄》。
2017年7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歷代賦學文獻輯刊》200冊共214種,由郭英德、蹤凡主編。該叢書屬于本項目子課題二“中國古代散文注釋文獻與評點文獻叢編”中《中國古代集部散文評注文獻叢刊》的重要成果。項目組于2015年7月29日,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簽署了“《中國古代集部散文評注文獻叢刊》出版項目合作意向書”,除《歷代賦學文獻輯刊》外,還包含《唐宋散文總集評注文獻輯刊》、《唐宋散文別集評注文獻輯刊》、《歷代駢文研究文獻輯刊》、《明清時文評點文獻輯刊》等圖書。2018年,將繼續編纂《歷代駢文評注文獻輯刊》、《唐宋散文總集評注文獻輯刊》、《唐宋散文別集評注文獻輯刊》三種,爭取在2019年上半年出版。因為得到國家圖書館在編輯、出版業務方面的鼎力支持,此項工作開展極其順利。此外,2018年擬編撰完成《歷代散文別集評注文獻敘錄(清前卷)》、《清代散文別集評點文獻敘錄》二書,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19年還擬編撰完成《歷代散文總集評注文獻敘錄》。
“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子課題組在2015年初召開第一次編纂工作會議之后,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全書的編纂體例,明確了各位參加者的職責和任務,并有條不紊地展開文字輯錄工作。截至目前,“元代文集序跋匯編”部分20多萬字的輯錄工作已經完成,2018年擬完成“唐五代文集序跋匯編”和“宋遼金文集序跋匯編”。這三部分文字稿擬在2018年底合集為《歷代文集序跋匯纂(明前卷)》,與中華書局簽定出版合同,進入編輯出版流程。
2018年3月29日,項目組召開“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子課題四)編纂工作會,會議在前期確定編纂通則、凡例、編纂體例、輯錄書目和樣稿基礎上,落實了研究進度和具體計劃。課題組擬于2018年完成《歷代子部文獻散文研究資料輯要(明前卷)》、《歷代集部文獻散文研究資料輯要(明前卷)》二書初稿,并聯系出版社。2019年完成《明清詩話中散文研究資料輯要》初稿。
子課題五“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建設”,在北京中易中標電子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蘭飛女士率領的工作團隊協助之下,已在2015年9月完成數據庫整體框架的構建,2017年已建成“數字散文系統數據庫”,在北京師范大學內網試運行。2018年,該數據庫還將進一步擴充、完善,提升智能化程度。包括檢索方式的優化、字庫規模的擴充、數據標注的精細化等等,同時,還擬推出“數字散文系統數據庫”微信平臺版,促進檢索便利化與數據庫的共享傳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是一項大型的中國古代文獻典籍整理與研究工程,必須嚴格遵循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學術傳統和學術規范,這無疑是本課題學術操作方法的重要依據和學術成果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本項目組在前期已明確了目錄整理、編纂體例、流程分工、出版溝通、經費使用等基礎性工作后,又隨著研究項目的開展,具體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細化與完善工作:
第一,完善文獻典籍的調查與遴選。本項目組針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展開了兩個階段的普查與遴選工作:(一)項目前期已全面普查了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的館藏目錄,根據“散文研究文獻”這一核心內容,完成了各種文獻的普查與遴選工作。項目組參考20世紀以來對中國古代的文評專書、集部散文注釋文獻、集部散文評點文獻的研究成果,運用文獻學研究和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科學而系統的遴選,先后搜集確定了“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收書目錄”、“中國古代集部散文注釋文獻敘錄目錄”、“中國古代集部散文評點文獻敘錄目錄”、“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收書目錄”和“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收書目錄”五種文獻目錄。(二)在各子課題目錄基本確立之后,項目組進一步對相關目錄做了清理與完善工作,特別是根據新近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成果,對各目錄進行了補充,目前累計補充的各類古代散文研究書目信息在數十種以上。同時,隨著校勘整理工作的逐步展開,各子課題組也在不斷完善各條文獻的版本選擇等。
第二,完善各子課題的編纂體例。項目組在前期的工作中,已在廣泛搜集資料、集思廣益、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分別擬定了“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凡例”、“中國古代集部散文注釋文獻敘錄凡例”、“中國古代集部散文評點文獻敘錄凡例”、“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凡例”、“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凡例”。其后,項目組嚴格遵守各凡例,在研究中處理編纂對象和范圍、著錄內容和方法、文字處理和體例等細節問題。同時,隨著研究的逐漸展開,項目組成員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對各凡例進行了補充修訂,比如在“中國古代文評專書敘錄”撰寫中,增加整理與研究情況的著錄,在“中國古代集部散文評點文獻敘錄”撰寫中,細化對評點者評點條目的量化統計等。
第三,增設子課題支持小組并細化工作流程。本項目各子課題涉及的范圍很廣,內容很雜,因而在前期工作中經過認真而深入的討論,已經協商并確定各子課題的人員分工和工作流程。隨著研究進度的開展,特別是整理出版事宜的落實以及數據庫建設逐步成規模化,又亟需設立排版校對以及數據編碼工作組。為此,經過與涉及編輯出版及數據庫相關子課題組的討論,組建了兩組支持工作團隊,并各由專人負責。兩個工作組均細化了工作流程,包括與編輯出版相關的著錄規范、字體字號、數字格式、校勘符號、修改符號等細則,以及與數據庫相關的數據文本表、書目表、篇目表的編碼、文件命名、標注規范等。以確保研究成果的紙質出版與電子出版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第四,協商討論項目成果的出版。本項目不僅包括豐富的文獻整理成果,也包括相應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研究成果。為此,項目組已經著手同相關的出版社協商項目成果的出版事宜。目前已經同商務印書館簽訂了出版協議,擬先后出版“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著輯刊”,包括《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2016年10月出版)、《清代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本考錄》(2016年12月出版)、《賦學文獻論稿》(2017年7月出版),未來將繼續出版《中國古代集部散文注釋文獻敘錄》、《中國古代集部散文評點文獻敘錄》、《中國古代文評文獻研究》、《中國古代文集序跋研究》等多部專著。同時,也同中華書局簽訂了出版協議,出版《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并協商編輯出版《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事宜。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簽訂出版協議,出版《歷代賦學文獻輯刊》(2017年3月出版),未來還將出版《歷代駢文評注文獻輯刊》、《唐宋散文總集評注文獻輯刊》、《唐宋散文別集評注文獻輯刊》三種。
第五,完善項目經費的使用方法。在前期制定了經費使用標準后,項目組針對經費使用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經費使用辦法,包括(一)項目組日常開展學術活動的工作經費,包括會議費、專家咨詢費、資料復制和錄入費等;(二)各子課題進展過程中的工作經費,包括文獻整理費、差旅交通費、學生勞務費等;(三)成果獎勵費,為了激勵項目參加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項目組商定對前期成果的發表和出版采取相應的獎勵。
為了擴大本項目的影響,2014年12月13日、14日,項目組協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與臺灣輔仁大學文學院合作,召開了“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配合“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項目,本次會議明確地以“先秦兩漢學術思想與散文文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上海大學、南昌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大學以及臺灣輔仁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的六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就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學術研討。
為了推進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研究,2015年12月11日至14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辦“文學本位與文化視野: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5位學者,在會上討論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等相關理論問題,會議議題包括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總體考察、古代散文作家研究文獻的考證與論析、古代散文文本研究文獻的考證與論析、古代散文文體研究文獻的考證與論析、古代散文文法研究文獻的考證與論析。這是國內第一次有關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專題研討會,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因此會議取得了圓滿的成果。
隨著文獻整理工作的逐步推進,2017年11月4日,《歷代賦學文獻輯刊》新書座談會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國家圖書館等國內知名高校和圖書館的專家學者和出版管理部門、出版社的代表出席了座談會與成果發布會。與會學者就《歷代賦學文獻輯刊》在版本價值、文獻價值、對于文學史研究的史料價值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評價和討論,對《歷代賦學文獻輯刊》的編纂和出版工作給予了肯定。
此外,2018年8月,項目組還將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目前已收到來自海內外數十個研究機構的100余位學者投稿的論文,正在組織論文的遴選工作,相信本次會議的召開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發展。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為了宣傳和推廣“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的重大項目,項目負責人郭英德教授撰寫的《論〈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的編纂宗旨》長篇論文,作為項目的代表性成果,發表在《文藝研究》2015年第8期(2015年8月10日)。該文發表后,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復印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1期(2015年11月26日)全文轉載,得到學術界的好評。
2015年4月14日,項目主持人向全體項目組成員發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一書的征稿函,征求與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后共征得23篇文稿,凡35萬字,已于2016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2018年3月29日,項目主持人再次發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第二輯)的征稿函,擬于2019年完成征稿及出版工作。
2017年11月4日,項目組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了《歷代賦學文獻輯刊》新書座談會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成果發布會。會上發布了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歷代賦學文獻輯刊》200冊,214種。
2017年12月17日,項目組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專刊——《斯文》的創刊發布會。《斯文》由項目主持人郭英德教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每年兩輯,旨在建立一個宣傳推介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成果的學術平臺,目前已出版三輯。
2015年1月28日、2015年9月7日、2016年8月12日、2018年5月1日,項目組已四次向國家社科基金辦報送《工作簡報》。
作為本項目的先導,項目負責人郭英德教授在《人民政協報》2014年8月11日第11版“學術?講壇”上,發表了學術論文《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斷想》。該文作為最新、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稍加刪略后,于2015年初報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刊登于2015年4月2日第16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要報》。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是一項重大的文獻整理工程,研究難點主要體現在文獻的搜集與影印等工作中。在多年與各圖書館接洽影印事宜時,有的圖書館(如浙江大學圖書館)將文獻視為孤本,不愿意提供相關的圖書,供研究者閱讀;有的圖書館(如上海圖書館)收費極其昂貴,甚至每一拍要價100元,這不免使課題組難堪重負;而且還硬性要求只能掃描全書的三分之一,這根本無法滿足整理工作的需要。對此,項目參與者多措并舉,在確保版本可信可用基礎上,綜合運用海內外各種古籍數據庫的數字資源,下載相關圖片資源,還通過網絡購買影印本或翻刻本等。然而,為了保證散文研究文獻最終校勘、整理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學性,項目組仍然不得不花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進行文獻搜集、影印的工作。
在項目的出版工作中,由于出版規模極為龐大(如“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預計達1000萬字),出版社無法配備足夠編輯參與校對工作。為了確保出版物的準確可靠,也不得不由項目組組織大量人力與財力,協助出版完成多批次審校工作。
本項目設計的五個子課題,研究內容都極其豐富,也極其龐雜。經過認真研討,個別子課題因為文獻內容龐大,搜集整理不易,研究成果擬采取分期分批完成的形式。例如子課題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范圍涉及中國古代經、史、子、集等各部文獻,極而言之,必須涉獵數以萬計的古典文獻,在五年之內肯定無法全部完成。因此,項目組經過討論,決定采取“化整為零,各個攻破”的研究策略,在四部文獻中,選取幾類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文獻,先行進行地毯式的資料輯錄與整理。目前選定的文獻為《歷代子部文獻散文研究資料輯要(明前卷)》、《歷代集部文獻散文研究資料輯要(明前卷)》,擬于2018年完成初稿并聯系出版社,《明清詩話中散文研究資料輯要》擬于2019年完成初稿。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郭英德《論〈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的編纂宗旨》,《文藝研究》2015年第8期(2015年8月10日)
該文指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是一項大型的古典文獻整理工程,旨在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提供完整全備、信實可靠、便利適用的文獻資料。為此本項目確立明確的編纂宗旨,即以廣義的散文觀念涵括對象,以宏通的研究理念確定內容,以開闊的文化思路探求方法。該文簡明扼要地論述了這三個編纂宗旨,進而指出,本項目將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散文研究文獻整合為文評文獻、集部散文注釋與評點文獻、文集序跋及散見于四部典籍的散文研究資料四大類型,編纂迄今為止最為豐富、最為完備、最為系統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資料集成,在極大程度上充實和完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基礎文獻,從而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資源、文化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該文發表后,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復印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1期(2015年11月26日)全文轉載。
(二)郭英德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是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項目批準號14ZDB066)的成果。該書是第一部以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為主題的論文集。
該書收錄項目組成員撰寫的23篇論文,分為“研究視野”、“文獻整理”、“文獻考辨”、“義蘊發微”四個版塊。“研究視野”版塊收錄7篇論文,探討“中國古代散文”、“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等重大理論問題,評述古往今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狀況。“文獻整理”版塊收錄6篇論文,運用版本學、目錄學的方法梳理中國古代的散文研究文獻。“文獻考辨”版塊收錄5篇論文,考證東漢賦注、李清照《金石錄后敘》、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李兆洛《駢體文抄》以及《四庫全書總目》等文獻的真偽與價值。“義蘊發微”版塊收錄5篇論文,在文獻整理的前提下,發掘散文研究文獻內在的義蘊,揭示古代散文的歷史價值與理論價值。
該書不僅呈現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項目所涉及的學術范圍和擬開拓的研究深度,也將對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目前,項目組已發布《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第二輯的征稿函,并著手推進《論叢》第二輯的組稿與編輯出版工作。
(三)郭英德、蹤凡主編《歷代賦學文獻輯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歷代賦學文獻輯刊》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階段成果。該書集中收錄歷代賦學文獻共計214種,共200冊,以影印原始文獻的編纂方式出版,忠實地保存文獻原貌,為文獻研究者和歷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輯刊》所收文獻,七成以上都是首次影印面世,這些文獻收藏在十余家藏書機構,非常稀見,有的還是孤本、善本,查找、閱讀都頗費周折。而對其匯集出版,可以免去學者的是四處奔波、查閱抄錄之苦。
(四)郭英德主編《斯文》學術集刊(半年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斯文》是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和中華文化研究與傳播學科交叉平臺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協同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創辦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專刊。集刊分為“特約專稿”、“大視野”、“散文研究文獻考述”、“文體研究”、“作家研究”、“文獻考辨”、“書評與綜述”等欄目,每期25萬到30萬字。
《斯文》所遴選的論文關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與思想文化領域的若干重要問題,致力于發掘散文研究的新材料,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引領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理論自覺與方法創新。從而進一步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闡發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價值追求與審美精神,延續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目前已出刊三輯。
(五)“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建設(主持人:郭英德)
本數據庫的建設目標和預期成果是完成“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數據庫”、“中國古代散文注釋文獻與評點文獻叢編數據庫”、“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數據庫”、“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數據庫”,并整合為一個高性能、大容量、多功能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在網絡平臺上運行。該數據庫文本內容豐富、字詞標引精確、查詢檢索便捷、智能分析獨到,具有持續開發和利用的強大潛力。該成果將成為我國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系統、最實用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數據庫,為國內外學者開展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提供豐富的文本資料、便捷的查詢檢索功能和強大的智能分析功能,從而有效地促進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現代化進程。
2015年4月2日,北京中易中標電子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蘭飛女士組織工作團隊,經過努力,呈交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建設”的技術方案。經雙方多次協商討論,2015年5月11日,郭英德與北京中易中標電子信息技術公司簽署了雙方合作協議,擬在2015年9月完成數據庫整體框架的構建,2015年年底以前開始試運行。經致函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辦公室有關部門領導,提出數據庫建設經費使用的申請,至7月底得到批復,同意由北京中易中標電子信息公司承接“數字散文系統”數據庫的建設。
通過半年的試用,“數字散文系統”數據庫在設計理念和用戶體驗兩方面都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首先,該數據庫文獻分類科學,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凸顯學術眼光。該數據庫采用三級分類法,第一層分為評注文獻、文評專書、序跋文獻和資料類編四類;第二層每類之下又分經、史、子、集四部;三級分類通過文獻時代進行劃分。這一“四類——四部——時代”三級分類法,這不僅符合散文文獻研究規律,也有助于用戶通過層層篩選,迅速定位需要查找的文獻。其次,該數據庫檢索邏輯注重關聯性,便于用戶對文獻元數據進行多角度關聯。數據庫分書目檢索、全文檢索和分類瀏覽三個檢索界面,這三個界面上的檢索項都是互相聯通的,可以將作者、書目、篇章名等元數據信息進行了多角度關聯。第三,該數據庫交互功能豐富,用戶體驗好。數據庫提供了許多輕量交互功能,操作簡單,界面友好,用戶可以在線進行標記、批注、校勘并在個人中心導出筆記等,方面在線學習與研究,并將筆記等學習成果以文本、圖片等電子格式保存。第四,該數據庫開放度高,鼓勵用戶共同參與校勘、糾錯,不斷提升資源質量。用戶如果發現資源有任何錯誤或疑問,可以在線進行標注并撰寫校勘,這些記錄下的數據會返回到系統后臺,管理員會定期邀請領域專家進行研究和鑒別,進而更新數據、改正錯誤。數據庫需要長期維護和不斷更新,保證其資源和服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惟其如此,才能始終保持用戶粘性,使用戶放心使用。
今后,該數據庫還將繼續提升用戶體驗,使交互功能在細節上能更加人性化;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附加值,開發高級使用功能,如詞頻統計、版本比對、主題空間聚類、散文作者和評論者社會關系網可視化等,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進一步加強檢索的智能化,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方法與可視化手段,開發探索性查詢體系,通過交互可視化分析,輔助數據庫用戶探索和發現重要的文獻信息,幫助用戶了解他們的搜索結果是否覆蓋了足夠的完整的文獻信息,并盡量避免搜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認知偏見和鴻溝。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 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繼續各子課題的資料搜集、輯錄、整理工作。初步完成《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初稿,以及《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中部分類型文獻的研究資料的搜集、校錄,走訪并征集國內外專家意見和建議。
2.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步完成“中國古代散文注釋文獻敘錄”和“中國古代散文評點文獻敘錄”兩部目錄學著作,選編、影印《中國古代散文評注文獻叢刊》(部分),加以修訂,并進入出版程序。同時,將與上述成果相關的文獻資料,逐步導入“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試行運轉。
3.2019年1月到6月,修訂完成《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交付出版社出版。完成《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部分)初稿,課題負責人對書稿進行修訂、統稿。同時,將與上述成果相關的文獻資料,逐步導入“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試行運轉。
4.2019年6月到12月,修訂完成《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中國古代文集序跋匯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資料類編》(部分),并交付出版社出版。完成“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數據庫”建設,同時完成課題評審。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