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抗戰文獻平臺”與抗戰史研究的新境

    羅敏 周月峰2018年09月20日08:1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抗戰文獻平臺”與抗戰史研究的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體學習時,對抗日戰爭研究作出一系列重大指示,強調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2016年6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現“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正式批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及國家檔案局牽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臺建設”(以下簡稱“抗戰文獻平臺”,網址:www.modernhistory.org.cn)。目前,“抗戰文獻平臺”收錄1949年以前的各類近代文獻1000萬頁以上,包含檔案、書籍、期刊、報紙、照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并基本保持每月100萬頁的速度增長。該平臺對所有用戶永久公益開放,瀏覽和下載均不收取任何費用。

    對史料的掌握,是史學研究的根本之一。然而,史料收藏的不平衡造成了學術研究的不平衡,實際上也限制了學術的均衡、自由發展。這一局面,直到各類數據庫的出現才稍有改變。20多年來,很多機構都在不同程度推進文獻資料的數字化,歷史文獻數據庫可謂目不暇接。但可惜的是,數據庫多為商業運作,要價不菲,因此,經費不充足或領導不重視的高校、科研機構多不購買,師生只能望數據庫興嘆。相較而言,“抗戰文獻平臺”則完全不同,它所收藏的歷史文獻,僅近代報紙就有400余種,不僅囊括《申報》《時報》《大公報》《中央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近代大報,也包羅各地各類小報,其數量與質量已遠遠超過現有任何商業數據庫,甚至已超過多數省級圖書館。這些歷史文獻對所有研究者平等開放,極大地拉近了學者與史料的距離,使每位學者都能面對同等的材料。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戰文獻平臺”作為史料庫的意義對二、三線城市的高校師生最為明顯,在選題時,不再被距離或數據庫所限制,大大拓寬了選擇的范圍。

    “抗戰文獻平臺”不僅打破史料壁壘,提升了研究效率,更推動抗戰研究由“實”入“虛”,從量變向質變轉化。以閱讀抗戰時期報紙為例,如需查閱“九一八”之后的中國輿論情況,現在可以在“抗戰文獻平臺”中同時打開《大公報》《時事新報》《新聞報》《中央日報》等幾種報紙,逐日對比閱讀,瀏覽各地各派的不同反應。這樣的閱讀方式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以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國史研究多注意相對“實”的政治、軍事方面,即使涉及思想,也多側重個別精英(領袖)或派別的思想,而對于時代潮流、社會心態則研究不多。其結果是有些歷史解釋不能使人信服。我們在抗戰史研究上,需要進一步提倡此類自下而上的察凡庶、觀流風的研究取向。而自下而上的“新史學”取向,無疑需要“自下而上”的史料。法國歷史學家勒高夫曾說,心態史“可用之于研究別人置之不顧的資料,即史學研究分析中由于難以闡明其含義而置之不顧的資料”。相較而言,政治、軍事或個別人物思想的材料相對集中,而時代潮流、社會心態的研究除集中的常見材料外,更需要依賴散見的詩詞、民歌、小報、廣告等文獻。在以往,此類材料雖隨處可見,卻又覓之無蹤。“抗戰文獻平臺”式的數據庫,讓無數種類各異、常見非常見的材料匯聚,通過篇章題名及關鍵詞檢索,可以非常迅速地搜集到散見材料。閱讀方式的改變、材料的匯聚、檢索技術的輔助,必將推動包括時代潮流、社會心態在內的相關研究的興起。

    “抗戰文獻平臺”的主要特色是“匯多庫于一”,涵蓋檔案、圖書、報紙、期刊、圖片、音頻、視頻、輿圖及研究性著作等。史料樣態的革命和開放格局的形成,無疑改變了學者日常閱讀與研究的方式,這樣的轉變最終必將促成抗戰史研究的革新——由“史料學轉向”促成“史學轉向”。研究者依托平臺的資源和技術,可以通過加強對文本流動性的分析,加深我們對于抗日戰爭時期政治文化和社會思想流變的理解。以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為例,以往的研究多以對文本本身的考察為主。“抗戰文獻平臺”將不同種類的文獻匯聚于同一平臺,加上章節目錄檢索,發現正如毛澤東自己所言,“持久戰”并非他第一個提出來的,同時代不乏對“持久戰”的討論。但將這些討論與《論持久戰》比較即可發現,毛澤東的著作在理論深度與論述的全面性上,遠勝于其他論述。不僅如此,通過檢索“抗戰文獻平臺”的紅色文獻專題數據庫,我們可以迅速梳理出《論持久戰》傳播和接受的大致過程。通過檢索“持久”“相持”等相關詞匯,可以發現在《論持久戰》發表后,各大報刊中相繼出現了相關文章。1939年,《解放》刊登了彭德懷《克服目前政局主要危險堅持華北抗戰》的演講。同年,《新華南》發表惲逸群《進入相持階段之后》一文。這些文本提示我們要注意考察各地區抗日軍民對持久戰思想的自覺學習和運用。研究者往往囿于材料和視野的限制,很容易忽略這些重要線索。隨著“抗戰文獻平臺”的廣泛應用,將涌現出越來越多意義重大、角度新穎的課題,無疑會有助于立體動態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光輝歷程。

    “抗戰文獻平臺”不僅服務學界,更注重與普通民眾的互動與交流,擴大學術的范圍,為廣大民眾提供參與抗戰文獻保存與整理的平臺。民間文獻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但受學界關注極少,保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搶救和挖掘民間文獻刻不容緩。有鑒于此,平臺項目組奔赴全國各地探訪,收集抗戰時期歌曲、教科書,以及廣西學生軍等方面的材料,為保存、利用這些民間文獻奠定了基礎。同時,抗日戰爭數據平臺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的窗口。這些歷史資料真實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抗戰精神。抗日戰爭數據平臺正在著力開展與各地博物館、展覽館、中小學的合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屆時“抗戰文獻平臺”將不僅是一個歷史資料的展示平臺,更是一個歷史研究的整合平臺、歷史通識的教育平臺、歷史文化的宣傳平臺。

    (作者:羅敏,系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項目“抗日戰爭及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臺建設”課題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月峰,系課題組成員、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編:孫爽、閆妍)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区免费| 激情啪啪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 91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国产精品一二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不卡|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