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開題報告
重慶師范大學 周曉風
一、項目研究的背景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也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抵御外侮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壯烈史詩。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以后,文學感應著時代的脈搏,唱響了一曲曲飽含血淚催人奮起的抗戰之歌。它們既有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更有大批著名作家共赴國難感時憂國之作。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抗戰以來中國文學所創作的作品之多,質量之高,影響之大,實為“五四”新文學以來的第二個高峰。這些作品至今大量散遺在各處,有的瀕臨損毀,不為公眾所知,甚至許多專業人士也不甚了解。而且這些作品還不包括抗戰時期普通民眾感應著時代的巨變和個人家國之恨所留下的詩詞歌賦日記家書等尚未公開發表出版的巨量篇什。其中,由于重慶是抗戰時期民國政府的戰時首都,以重慶為中心的抗戰大后方在抗戰時期集聚了全國大多數內遷政府部門、工礦企業、文化機構、大中學校,這些來自全國的作家和文化人在以重慶為中心的抗戰大后方度過相對安寧的戰時生活的同時,以筆為槍,創作出版了大量反映戰時生活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真實記載了那個血與火的時代,留下了先輩們浴血奮爭的足跡,吐露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現出中華民族熱愛祖國不畏強暴勇于抗爭的偉大的抗戰精神,值得我們永遠記取和發揚光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是一般的抵御外侮的戰爭,而是要使中華民族在浴火重生中獲得雙重解放的正義戰爭。抗日戰爭一方面要通過正義的戰爭打敗日本侵略者,使全體中國人民獲得民族解放,獨立自由;另一方面,抗日戰爭又要在這樣的戰爭進程中,通過喚起民眾,發展實業,改良社會,促進人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為建設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抗戰時期文學作品在凝聚民族精神,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建設具有現代意義的思想文化和審美價值系統等方面發揮了特別巨大的作用。同時,由于諸多復雜的歷史原因,20世紀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及文學歷史地形成了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和所謂孤島地區(外國租界)等區域分化,表現出區域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文學特征。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發展勢必要從總體的抗戰時期文學研究深入到對各區域抗戰時期文學的具體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宏觀的總體研究,同時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必須是在充分占有史料基礎上的科學考察。全面系統發掘整理抗戰時期區域文學史料成為深入推進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關鍵性因素。這一重大任務歷史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文化生態的逐步改善,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在廣大研究者持續推進和社會各界不斷關注的基礎上,各級黨委政府和學術機構對抗戰文化研究日益重視,抗戰時期文學研究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省市成立了政府支持的抗戰文學研究機構,如重慶師范大學成立了由重慶市政府掛牌的重慶市市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抗戰文史研究中心,持續推進重慶抗戰大后方文學研究。重慶市還在2009年召開的中共重慶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會上決定實施“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和建設工程”,并將其寫入全委會“決定”之中。這也是中共重慶市委以全委會形式決定實施的第一個歷史文化工程。2010年5月,中共重慶市委批準下發了《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綱要》,決定用8年時間全面完成歷史文化研究、文物搶救保護、文獻檔案資料建設、文藝精品創作、文化設施建設、對外交流合作六大建設任務,推進重慶抗戰大后方文學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以及各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加大了抗戰文學研究資助力度,僅國家社科規劃項目立項資助的抗戰文學研究相關項目就有數十項之多,內容涉及國統區、解放區和淪陷區等方面的抗戰時期文學。遼寧省社科院高翔主持申報的《九?一八國難文學文獻集成與研究》獲得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資助,表明抗戰文學研究已成為國家文化建設重大課題。重慶師范大學已招收多屆抗戰文史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并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聯合培養抗戰文學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國內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在研究生培養方面也陸續產生了一批以抗戰文學研究為題的碩博論文。據初步統計,自新世紀以來,以抗戰文學研究為題的碩博論文已有上百篇之多,聚集了大批抗戰文學研究人員,極大推進了抗戰文學研究的發展。尤其值得重視的是,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加強規劃和力量整合,加強史料搜集和整理,加強輿論宣傳工作,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習近平: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戰研究》,《人民日報》2015年8月1日)。這就把包括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在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反映了新的時代要求。
當前,抗戰文學研究已經發展到一個深入拓展的新的重要階段。抗戰文學研究在三個方向上正在醞釀新的突破。一方面,隨著國家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抗戰文學史料的重新發現和重新審視將以前所未有的海量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刷新對于抗戰文學的認知;另一方面,隨著人們關于抗日戰爭和抗戰文學觀念的不斷豐富和更新,大量抗戰文學作品的重新認識以及抗戰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評價不可避免;此外,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革命性發展,抗戰文學史料的收集儲存以及抗戰文學研究成果的傳播交流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改善,突破了傳統學術資源的諸多限制,為抗戰文學研究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條件。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批準號:2016ZDA191)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二、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創新之處
抗戰時期文學研究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爆發、抗戰文學出現以來即已產生。抗戰文學研究經過近80年來的發展,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它所發掘和整理出來的極為豐富的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已經成為中國當代學術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它所揭示和闡發的抗戰精神和抗戰文學成就已經成為中國當代主流價值和美學傳統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曲折,并且由于歷史的局限,也存在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歷史觀、文學觀和史料建設等問題。其中,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問題尤為突出,而且與抗戰文學研究的歷史觀、文學觀互為因果,成為現階段制約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發展的基礎性問題。由于抗戰時期的戰亂和年代久遠等原因,也由于未能深刻認識和理解“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的正確歷史觀,目前中國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散失損毀嚴重,已有的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搜集整理成果不夠完備,史料成果呈現形態主要是傳統的紙質方式,既無法承載實際上存在的海量文獻史料,也難以充分反映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并且不便于研究者查詢利用。以重慶出版社1989年編輯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為例,該書系選編出版了中國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10編20卷,共計1000余萬字,是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發行的第一部抗戰大后方文學書系,也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一部抗戰大后方文學作品和史料集。該書系的出版填補了抗戰大后方文學作品集中匯編公開出版的重大空白,為抗戰文學研究及弘揚抗戰精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歷史條件的制約,《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在填補了我國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編輯出版重大空白的同時,仍然存在三個較大的缺陷:一是該書系雖然有10編20卷上千萬字之巨,但因其具體的編輯出版目標,無法將海量的抗戰大后方文學文獻收入其中(如該書系中長篇小說僅有少量作品存目)。初步估計,該書系收錄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還不到目前所了解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十分之一,存在重大缺漏。二是該書系以當代圖書編排技術標準形態呈現,方便當代讀者收藏閱讀,卻未能展示出相關文獻材料的原初形態,難以充分反映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至于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書系在作品的選取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更是在所難免。三是該書系內容未能電子數據化,不便于網絡傳輸和便捷查詢。上述問題不僅使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建設自身不能做到“準確、充分和便于利用”的現代文獻建設要求,也嚴重制約了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利用文獻史料的水平,影響了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科學水平。
為此,本項目提出建設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的總體目標。該項目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目前已經披露和尚未披露的國內外抗戰文學史料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礎上形成翔實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構成、分布和存放情況的調查報告和文獻編目,根據此調查報告和文獻編目展開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收集整理的成果將成為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的基本內容。其中,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重點是抗戰時期大后方地區報刊上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和公開出版的文學圖書。抗戰時期由于戰爭導致作家的遷徙和報刊出版物的非常規變化,致使不少抗戰時期出版的文學作品在作者署名、發表時間及編排技術、印刷質量等相關問題上出現諸多辨識困難等問題,需要加以認真研究辨析。在調查、收集和整理上述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時需要特別注意文學作品作者的署名、公開發表出版的時間、地點及其原始形態,以及相關背景材料和研究者的有關考證研究材料,以扎實的研究基礎確保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數據庫所需文獻的獲取有的還涉及版權及經費等問題,需要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和財力等加以解決。
第二,對當前已有的專題文學數據庫建設經驗進行評估總結并提出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平臺建設適配方案。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文綜合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建設快速發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為社會提供大量共享資源,中文數據庫建設技術也日趨成熟。其中,以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等為代表的公立文化機構以及北京尚品大成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愛如生公司等社會文化公司在開發建設中文數據庫方面取得的成果尤為突出,值得借鑒。但《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的定位應該是一個富有特色、長期儲存、便于查詢的中文全文數據庫,如何突出抗戰大后方區域特色、文學史料特色和有助于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查詢特色等是該數據庫建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三,根據所收集整理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和所確定的數據庫方案,初步建成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平臺并進行試運行。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整個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但所收集整理的原始材料還有一個根據電子數據庫技術要求對材料進行電子數字化過程,包括對已經電子數字化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做進一步調整完善,和對尚未電子數字化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進行電子數字化轉換。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本數據庫建設方案將已經電子數字化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裝配成為完整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并進行試運行。在這一過程中,原始文檔數字化質量是數據庫質量的關鍵,數據庫平臺方案的科學性和便利性是數據庫能否受到用戶歡迎并因此產生良好社會效益的保障。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全稱意義上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包括所有類型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本項目申報書所說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則特指全面抗戰時期在大后方區域公開出版印行的文學作品以及相關文學史料,主要是經正式登記注冊的抗戰時期大后方報紙、期刊和出版社發表出版的文學作品和相關文學史料,也包括抗戰大后方一些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和文化單位等編輯出版并產生了社會影響的報刊上發表的相關文學作品等。因此,本項目申報書所說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是指在全面系統收集整理抗戰時期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后方文學史料基礎上,利用大數據處理和云計算存儲等技術,將上述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以當年出版發行時的原初面貌分門別類存儲,建成一個富有特色、長期儲存和便于查詢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的云數據庫系統(Cloud DB),并利用大數據技術檢索使用,為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提供一個全方位、動態化的查詢服務平臺。
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表面上看只是一項文學史料建設工程,但在中國當今文學研究進程中卻包含了不同尋常的學術創新意義,具有重大學術創新價值。這一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全面收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公開發表出版的文學史料工作具有重大學術原創價值。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的基礎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系統發掘和整理。這是一項具有重大學術建設意義的原創性研究工作,包含了極為豐富而復雜的對于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發掘、考辨、收集、整理等內容。一般認為,抗戰大后方在區域構成上主要包括民國政府所控制的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六省市(重慶、四川、云南、貴州、西康和廣西),此外還延及西北的陜西、甘肅、寧夏、綏遠、青海、新疆六省,僅陪都重慶抗戰八年期間登記發行的報紙就多達200種以上,出版的期刊近2000種,圖書8000余種(薛新力《抗戰時期重慶的新聞出版事業》,《渝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目前已經為學界所了解和掌握并已進入公眾視野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只占其中很小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抗戰時期文學期刊圖書尚未真正進入研究者視野。開發建設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可以將上述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原樣復制下來,儲存在數據庫中,并根據需要設計便捷的查詢方式,必將極大開拓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研究的史料視野,提高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研究利用史料的水平,從而從為深入推進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研究學術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史料基礎。
第二,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具有的歷史感和便利性對深化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建設意義。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采用云數據庫技術構建,可以長時間全景式無障礙儲存幾乎所有能夠發現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信息原始樣態,從而真正做到全景式還原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創作和文學發展的歷史面貌。這將使當代學者能夠通過多方面閱讀“原始材料”進入虛擬歷史時空,獲得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發展的歷史感,從而使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回到歷史現場不再是一句空話。并且這種歷史情境與現實語境的結合,往往是發現學術問題、感知學術問題的最佳土壤,從而產生為學術研究提供最為重要的創新觸媒和思想火花的可能。這對于人文社會學科來說具有尤為重要的學術創新意義。因為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創新最初一般都具有體驗和感悟的特點,然后才進入進一步的探索論析和歸納總結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史料的數據庫方式實際上推進文學研究進入到一個新型的學術創新階段,具有劃時代學術建設意義,可以說文學史料的數據庫方式為文學研究的創新生產方式提供了新的劃時代范式。而且,文學史料數據庫所提供的學術創新場景并不是臨時的和偶然的,而是因為文學史料數據庫的長期存在和普遍運用而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特別具有文學史料利用的便利性。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可以通過合理設計編排,做到文學史料(包括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創作史料和文學評論史料等)的快捷查詢和高效利用,從而極大提高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研究利用文學史料的水平,真正做到在抗戰文學研究中“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從而在劃時代意義上極大提高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研究利用文獻資料的水平,促進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研究學術質量的跨越式提高。
第三,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還具有促進抗戰時期文學學術研究走向前所未有的公共性和開放性功能,進而促進學術創新健康發展。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首先是一項旨在促進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學術創新的專業建設工程,同時具有開放的公共性質。設想將來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成之后,在消除了有關學術資源的各種私密性障礙以后,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在條件成熟時還可以對公眾免費開放,必將促進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以及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學術研究的公共性和開放性,使學術研究真正成為社會“公器”,使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資源及其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為更多專業人士和公眾所共享,進而從學術研究的生產方式上杜絕學術研究中的諸多不正之風,進一步促進學術創新的健康發展。這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究走向公共性開放性,也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三、項目研究的重點難點問題
本項目研究的基本目標,是要在全面收集、辨析、整理、轉化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基礎上,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設一個內容完備、特色鮮明、便于利用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供專業人士和廣大愛好者學習研究抗戰大后方文學便利查閱使用,為推進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提供堅實的史料基礎。由于目前國內外尚無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文學史料數據庫,本課題因而是一項包含極為豐富復雜內容的前所未有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勢必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根據我們的初步理解,本項目研究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收集整理問題,包括史料的發現、史料的收集和史料的考訂等;二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數字化轉換問題,包括對紙質文本的數字化轉換、已有數字化文檔的調整適配等;三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平臺的建設問題,包括對數據庫方案的設計、數據庫資料錄入以及數據庫運行調試等。上述三個問題也是此項研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工作極為不易。這主要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的原因是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本身存在樣態的復雜性。抗戰時期文學創作及有關文學活動記載均發生在兵荒馬亂、物資匱乏和技術落后的歷史條件下,許多抗戰時期文學史料中作家作品名稱信息不統一,作品出版發表無規律,圖書報刊發行受限制,有關記載缺失,整個抗戰時期文學史料的存在樣態本身呈現出蕪雜無規律和錯漏等復雜現象,致使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發現發掘工作面臨極大困難。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是年代久遠導致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損毀散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至今已近80年,抗戰時期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等文學史料由于當時紙張質量差、印刷條件差和時間長久等原因,有的資料字跡圖片模糊不清,有的資料已經損毀散失,有的資料面臨損毀散失的危險,致使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收集整理工作面臨極大困難。第三個方面的原因是抗戰時期文學史料的考辨查證工作量巨大。全面收集整理抗戰時期文學史料、以大數據理念建設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作。除了前面所說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本身存在樣態極為復雜以及出現損毀散失現象之外,已有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仍然數量巨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條件發掘整理海量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是一項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工作。我們將通過合理安排課題組成員的工作以及充分利用已有成果等措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做到在史料收集整理上沒有明顯和重要缺失。
中國抗戰時期各種類型大后方文學史料的數字化數據化工作極為不易。這主要是因為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量巨大,類型眾多,既有紙質圖書、期刊和報紙,也有少量影像資料,而且原始樣態技術質量不一,有的損毀嚴重,將其轉換為高清晰度電子數據存在諸多技術困難;已有多種已經電子數據化文獻材料制作方式和技術標準不盡統一,需要進一步轉換調適。因此,上述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電子數據化工作設備要求較高,技術難度較大,而且耗資較大,需要采取多種思路和方法加以解決。首先,我們將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盡一切努力將所收集到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高質量數字化;其次,我們將努力探索通過多種方式與有關單位合作開發利用有關資源,爭取獲得盡可能豐富的現有數字化資源,既有效完成課題目標,又降低所需成本;第三,我們還將努力自籌部分資金彌補經費不足,圓滿完成課題任務。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海量數據的合理存儲便利查詢極為不易。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數據庫的建設首先需要盡可能滿足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專業人員查詢利用文學史料的需要,同時在未來進一步滿足社會查詢閱讀抗戰時期文學史料需要,以及利用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多方面滿足社會需要。這就對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平臺建設的專業性、兼容性、便利性和技術條件的可能性等提出了較高要求。此外,按照我們的設想,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只是未來整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未來根據條件和可能還需要進一步開發建設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文學史料數據庫和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料數據庫(包括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孤島”文學史料數據庫)。因此,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海量數據的存儲還需要考慮與未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文學史料數據庫匹配協調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確信,國家對抗戰時期歷史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視必將推動該方面的研究有一個大的發展,數據庫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廣泛運用為建設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提供了技術可能。本項目研究團隊在長期開展抗戰時期文學研究積累的基礎上,集聚了一批國內從事抗戰時期文學研究和數據庫建設的高水平專家。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該項目立項支持下,順利完成該項目研究的各項任務,早日建成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
四、項目研究的總體設計
中國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的建設,既要符合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構成的特征,也要滿足數據庫對文學史料數字化儲存和便利檢索查詢的要求。在抗戰時期文學史料構成的特征方面,文學史料涉及各類文學作品和相關材料,內容極為龐雜,需要有一個一般公認的合理的和具有包容性的結構,便于分門別類搜集整理儲存檢索有關文學史料,并且為以后進一步補充完善數據庫材料留下空間和路徑。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各類文學體裁的研究逐漸形成共識,把文學體裁分為四大門類: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和散文(廣義散文包括除詩歌、小說和戲劇文學之外的所有文學作品如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隨筆、札記、日記、雜文等,抗戰時期報告文學以文學方式及時反映戰時各類社會關注熱點問題,具有特別重要影響),此外還有文學理論批評和文學運動相關材料,以及抗戰時期翻譯文學及外國來華人士作品等共六個大類,可以完全包容抗戰時期大后方所有文學史料。其中,抗戰時期電影劇本創作和拍攝放映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根據電影的特點將其歸入戲劇大類之中。此外,本項目所說“抗戰時期”由于與“大后方”的特殊關聯,在時間上指1937年7月7日以“盧溝橋事件”為標志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至1946年5月5日民國政府還都南京為標志這一歷史時段;本項目所說“抗戰大后方”在空間上則是指中國現代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政府所主導的用于支持和支援與侵華日軍直接作戰的西南西北廣袤地區的后方根據地,以區別于抗日戰爭前方戰場和日軍占領區。抗戰大后方在區域構成上主要包括民國政府所控制的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六省市(重慶、四川、云南、貴州、西康和廣西),此外還延及西北的陜西、甘肅、寧夏、綏遠、青海、新疆六省。因此,本數據庫所搜集儲存的上述六大類文學史料在內部結構上還需要按上述抗戰時期大后方近九年的時間為經,以抗戰大后方十二省市為緯,以上述范圍內的六大類文學史料(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散文、文學理論批評和文學運動、翻譯文學及外國來華人士作品)為具體內容開展研究。在研究實施步驟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是在對史料廣泛深入調研考辯基礎上形成所選史料編目,第二步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所選史料并將史料數字化,第三步是根據史料特點和利用目標設計建設數據庫平臺并將史料裝入數據庫平臺。由于電子數據庫可以儲存海量數據信息,幾乎沒有容量限制,而且既可以以文本方式儲存,還可以以多媒體方式儲存,這就為全面、充分搜集整理儲存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提供了技術保障。
五、本項目的六個子課題
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工作量巨大。為了更有效推進此項工作,本項目研究提出由六個子課題分別落實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工作,最后集中完成第三步的工作,完成建設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的任務。
子課題一: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理論批評與文學運動史料
該子課題主要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理論批評及文學運動發展相關史料,在進一步研究和甄別基礎上,將相關材料以原始樣態轉換為電子信息,按照一定體例結構收入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便長期儲存和查詢利用。
子課題二:抗戰時期大后方詩歌史料
該子課題主要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詩歌創作相關史料,在進一步研究和甄別基礎上,將相關材料以原始樣態轉換為電子信息,按照一定體例結構收入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便長期儲存和查詢利用。
子課題三:抗戰時期大后方小說史料
該子課題主要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小說創作相關史料,在進一步研究和甄別基礎上,將相關材料以原始樣態轉換為電子信息,按照一定體例結構收入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便長期儲存和查詢利用。
子課題四:抗戰時期大后方散文報告文學史料
該子課題主要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散文報告文學創作相關史料,在進一步研究和甄別基礎上,將相關材料以原始樣態轉換為電子信息,按照一定體例結構收入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便長期儲存和查詢利用。
子課題五:抗戰時期大后方戲劇電影史料
該子課題主要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戲劇電影相關史料,在進一步研究和甄別基礎上,將相關材料以原始樣態(包括文本形態和多媒體形態)轉換為電子信息,按照一定體例結構收入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便長期儲存和查詢利用。
子課題六: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翻譯及外國來華人士作品史料
該子課題主要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后方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及外國在華人士文學創作評論相關史料,在進一步研究和甄別基礎上,將相關材料以原始樣態(包括文本形態和多媒體形態)轉換為電子信息,按照一定體例結構收入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以便長期儲存和查詢利用。
顯然,上述總課題與子課題之間是一種總分邏輯關系,子課題之間則是一種并列關系。對上述關系的合理設計和準確把握,可以充分有效和有條理包涵所搜集整理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史料,使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具有全面、充分和便利查詢利用等特點,成為符合抗戰時期文學史料特點和電子數據庫要求的高質量文學史料數據庫,滿足對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查詢利用需要。同時,為以后進一步補充完善數據庫材料留下空間和路徑。
六、項目研究團隊介紹
重慶是抗戰時期民國政府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中心。新時期以來,重慶的抗戰文學研究一直受到社會各方面重視。重慶師范學院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率先在全國成立了抗戰文學研究室,持續開展抗戰大后方文學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新世紀以來,重慶師范大學在重慶市支持下于2006年成立了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慶抗戰文史研究基地”,現任主任張全之教授。基地設有重慶市“兩江學者”崗位,有專兼職研究人員17人,專職秘書1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16人,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及西部項目和青年項目共10項,省部級項目10項,合作培養抗戰文學研究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數十人,編輯出版連續出版物《抗戰文史研究》集刊,多次舉辦抗戰文學學術研討會,與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及中國臺灣地區保持良好學術聯系,在抗戰文學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2016年,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牽頭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獲得立項,使我校抗戰文學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此,我要特別提到,我們的抗戰文學研究一直以來得到在座各位專家和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國內外各位朋友和專家學者的無私幫助,我謹代表重慶師范大學《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項目團隊再次對各位專家和領導表示衷心感謝!
為了順利完成好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的研究任務,我們在各位專家朋友和兄弟高校的支持下,在重慶師范大學的具體指導下成立了項目研究團隊。主要成員有:項目首席專家: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周曉風教授;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理論批評與文學運動史料子課題負責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張全之教授,以及該子課題成員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程亞麗教授、楊姿教授;抗戰時期大后方詩歌史料子課題負責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周曉風教授,以及該子課題成員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王學振教授、重慶師范大學抗戰文史研究基地王勁松副研究員;抗戰時期大后方小說史料子課題負責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陳思廣教授,以及該子課題成員四川綿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楊華麗教授、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金安利副教授;抗戰時期大后方散文報告文學史料子課題負責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王本朝教授,以及該子課題成員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李文平教授、凌孟華副教授;抗戰時期大后方戲劇電影史料子課題負責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段從學教授,以及該子課題成員西南民族大學申燕副研究員,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王菱助理研究員;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翻譯及外國來華人士作品史料子課題負責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靳明全教授,以及該子課題成員重慶師范大學抗戰文史研究基地熊飛宇副研究員、四川宜賓學院中文系陳傳芝副教授等。
此外,我還要榮幸地提到,為了確保項目研究質量,我們特別聘請了著名中國現代文學和抗戰文學專家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張中良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李怡教授以及計算機專家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馬燕教授作為我們項目團隊的顧問,指導我們的研究工作。
上述各位項目團隊成員人品正派,學風嚴謹,成果豐碩,善于溝通合作。相信在重慶市社科規劃辦公室和重慶師范大學的支持下,在各位專家朋友的幫助下,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圓滿完成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的研究任務。
我的匯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17年5月8日上午,正在重慶出席《紅巖》全國批評家筆會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楊劍龍博士應邀來到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課題組部分成員進行了熱情友好的交流。我校“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項目首席專家、重慶師范大學周曉風教授以及課題組專家張全之教授、靳明全教授、李文平教授、楊姿教授、王勁松副研究員等參加交流。據悉,楊劍龍教授是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創始主任,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文學圖像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楊劍龍教授此次來我校交流考察,將促進兩校在人文學科研究方面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
項目推進工作備忘錄
自2017年4月15日舉行開題報告會以來,在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子課題經費近日已經撥付到位,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準備就緒。為高效有序推進項目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周知如下:
一、項目責任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對該項目研究高度重視,學校有關部門對項目研究工作給予了特別關注,除按學校政策給予經費配套以外,還專門為重慶師范大學抗戰文史研究基地配備了專職科研秘書,為項目順利進行做好服務工作。各子課題在研究工作進行過程中如需要幫助,可隨時與科研秘書王婧聯系。電話:02365363481(座機及傳真),17723008904(手機)。項目團隊另建有QQ群和微信群便于聯系。
二、各子課題負責人請在2017年6月內將所負責的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上傳到辦公室王婧處,以便責任單位了解項目進展,配合相關工作。項目實施方案應在各子課題方案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務使研究任務明確,時間節點清晰,責任落實到人,經費包干使用。
三、各子課題經費使用辦法按各所在單位管理辦法執行,但請務必按此前上報的經費預算方案項目及額度列支,以免項目結題遇到困難。
四、本項目除完成申報書所提出的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任務外,可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圍繞各子課題內容推出相關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選編作為階段性成果統一安排出版。每個子課題原則上可報一個選題,出版費用由項目責任單位另籌。請各子課題負責人在2017年6月底以前提交選題介紹材料。介紹材料統一按出版社選題格式文本制作。(見附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