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2016年12月6日至7日,由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王霄冰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6ZDA163)開題報告會在中山大學中文堂召開。出席本次開題報告會的有中央民族大學陶立璠教授、浙江大學吳宗杰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鄧啟耀教授與何國強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黃天驥教授、楊權教授、郭冰茹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中山大學科研院基礎研究管理處袁旭陽副處長以及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李煒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王霄冰教授就項目的立項背景、研究宗旨、總體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預期成果等作了全面陳述。項目是由中山大學中文系王霄冰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由來自中、日、德、法多國的學者所組成的學術團體。作為基礎性研究,該項目旨在全面、系統調查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梵蒂岡)、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美國等12個國家的主要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所收藏的中國民俗文獻及民俗有關文物,并予以編目、整理,最終以數據庫和專題研究成果的形式予以呈現。
與會專家在聽完王霄冰教授的介紹后,從各自的學科背景以及承擔國家項目的經驗出發,指出了該項目未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包括搜集范圍與內容、成果形式、數據庫建設以及人員安排等等,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12月7日召開的第二場會議,重點是由項目組成員展示其前期成果及未來研究計劃,并就項目組成員分工進行討論。來自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的松尾恒一教授做了題為“日本藏明清代中國民俗關系資料的特色所在”的報告,介紹了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對散落于日本的中國民俗資料的收集與研究工作。目前正在編寫《德語國家的中國民族志和民俗志研究》一書的德國波恩大學教授白瑞斯(Berthold Riese)分享了德語國家相關機構與個人的中國民族志和民俗志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針對海外藏中國少數民族民俗文獻與文物的研究問題,來自中南民族大學的何紅一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國內外瑤族《過山榜》等文物的收藏情況,并用視頻展示了瑤族珍貴資料《評皇劵碟過山榜》。此外,山東大學趙彥民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斯琴分別就日本所藏的滿鐵資料與日本大阪民族博物館所藏的民俗文獻與文物進行了匯報。
作為本項目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國海洋大學的李揚教授和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剛工程師主要圍繞數據庫建設的諸問題進行了匯報。李揚指出了建設數據庫可能存在的困難,包括:海外電子數據如何植入數據庫、數據如何輸入、界面設定、數據庫平臺的創新、數據庫圖像處理等等。主持完成了多個數據庫建設的李剛工程師則從技術上提出數據庫建設的八點流程,即數據庫的定位、數據的類型、論文和作者數據、原數據制定的標準、資料輸入的流程、研究和分析的形態、資料的完整性、訪問控制。
會議最后,王霄冰教授再次對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及項目組成員們的建言獻策和鼎力支持表達了衷心的感謝。同時,為了搶救更多流落海外的民族文化遺產,項目組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其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共同為我國的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前往日本調研
2017年4月13日-5月7日,項目組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應子課題四負責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松尾恒一教授的邀請,以該館外來研究員的身份前往日本進行了大約為期4周的調查和研究工作。
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簡稱“歷博”)位于日本千葉縣,成立于1981年,自1983年起對外開放,是一所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同時還作為“大學共同利用機關”,與來自大學等的研究人員一起開展各種研究工作。館內收藏有大約22萬件與日本歷史與文化有關的文物與資料。
此次訪問研究的重點,一是調查“歷博”內所收藏的明清時期中日貿易相關資料中的中國民俗文獻,包括記錄了早期中國商船樣貌及航海習俗的各種《唐船圖》,反映旅居長崎的清代中國海商日常生活的《唐人屋敷圖》、反映中日生絲交易習俗的“絲印”(貿易用印章)等等。除這些已知的文物之外,王霄冰教授發現該館還收藏有近代以來日本人收集的來自中國的明信片大約800枚,大多是年代已久的老照片,對于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和各地民俗生活是一筆十分珍貴的資料。未來如有可能,本課題希望能在與日方合作的基礎上對這批資料加以開發和研究。
此次訪問“歷博”的另一個目的,是要了解該館自上個世紀初以來與德國五洲博物館和荷蘭萊頓民族博物館等共同開發“西博爾德的日本藏品”的項目情況。因為該項目的目的與開展方式與我們的課題有諸多相似之處,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王霄冰教授在訪問期間與該項目的日方負責人、“歷博”現任館長久留島浩教授和資源中心主任大久保教授進行了會晤,詳細了解了項目經過和已經取得的成果,并接受了參與項目的攝影師勝田徹的技術指導。5月13日,應久留島館長之邀,王霄冰教授前往名古屋市博物館參觀了“西博爾德的日本博物館”的實物展覽并出席了開幕式。
在“歷博”駐所研究期間,王霄冰教授也訪問了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和神奈川大學的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和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以及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紀念中心,南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和Asian Ethnology雜志編輯部,了解了其中所收藏的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基本情況,向其負責人表達了開展合作研究的意向,并得到了積極的回應。
《文化遺產》刊發“日本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專題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6ZDA163)自立項以來,已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子課題四“日本、美國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查、編目與研究”的部分成員在2017年第3期《文化遺產》上刊發了“日本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的專題文章。
該專題由北京大學王京副教授主持,共包括四篇: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松尾恒一的《基于中國在日資料進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聚焦明清訪日海商相關記錄》、王京的《日本民俗學的中國研究:1939年的轉折》、山東大學趙彥民的《日本滿鐵調查文獻中的中國民俗資料——以<中國農村慣行調查>(1-6卷)為中心》、內蒙古農業大學斯琴的《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及其所收藏的中國資料》。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密切的交流。這也使得日本成為藏有中國民俗文獻、文物資料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了解相關資料的館藏信息及構成,對其進行發掘、研究,無論是對于中國民俗學,還是對于中日文化交流而言,都具有重大意義。但對學者而言,面對數量巨大的資料如何進行篩選與研究,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對此,王京在主持人語中指出了對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的三個層面:“資料形成的研究”、“資料狀態的把握與利用技術的開發”、“資料意義的挖掘與研究”。
四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圍繞在日的中國民俗資料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從博物館館藏入手,松尾恒一對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所藏的明清之際中國訪日海商的相關資料進行了探討。該批資料既有日本人與旅日荷蘭人對清代訪日海商的商貿活動、生活狀況的描述,也保留了當時中國的多種民俗活動,如祭祀媽祖、賽龍舟等等。這些珍貴的資料為民俗學及相關研究貢獻了具有價值的新材料,同時提供了一種以國際化視野對民俗資料進行多立場綜合分析的方法。與松尾恒一相同,斯琴從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所藏的中國資料入手,對其進行了詳盡的統計與分析。該博物館以收集民族學、民俗學相關資料為主,館藏中國的民族文化資料達15315件,其中以少數民族資料居多,對研究中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王京從日本三四十年代的學術期刊《民間傳承》及《旅行與傳說》所涉及的中國內容著手,聯系時代背景與社會動向,重新考察了日本的“一國民俗學”學術傳統與理論。同時通過對兩本期刊的量化分析,將1939年以來日本政府及民間機構對中國的實地調查聯系起來。趙彥民以6卷本的《中國農村慣行調查》為例,基于民俗學的視角,對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的民俗調查資料進行解讀,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參考。
“《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的建設與數據采集方法”工作坊成功舉行
2017年6月5日至7日,由中山大學中文系、“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項目組舉辦的“《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的建設與數據采集方法”工作坊在中山大學中文堂召開。出席本次工作坊的有項目組負責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霄冰、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剛及其團隊、北京大學副教授王京、浙江衢州晶品工作室攝影師葉晶品、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教授松尾恒一、中山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白瑞斯、廣州美術學院呂曉珊、仲愷農業學院牛加明等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中山大學中文系、歷史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的研究生。
此次工作坊的主要內容是針對《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的系統設計與軟件開發、定位與管理、數據的采集與輸入進行商討,并就民俗文獻與文物攝影的相關技術進行培訓。在為期三天的工作坊會議中,李剛及其團隊對數據庫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匯報,并就數據庫的使用方法進行了相關培訓;葉晶品和牛加明分別介紹了民俗文獻與文物的攝影技術及三維圖像采集方法;呂曉珊就網頁界面與LOGO設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娜則向大家展示了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皮影戲專題數據庫。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項目組成員從學術的角度出發,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經驗。例如,松尾恒一探討了對海外資料進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國際化的視野對民俗資料進行多立場的綜合分析法;劉蕊結合自己在法國訪學的經驗,介紹了中國俗文學文獻的目錄制作和整理方法;王京則分享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并從三個層次闡釋了民俗資料使用及研究的學術意義。
最后,項目組成員就《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的設計定位等相關問題達成了共識,并進一步明確了項目的進度、預期成果、項目組成員的分工等。與會專家學者們從各自的學科背景以及承擔國家項目的經驗出發,對該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項目組受益無窮。未來項目組還將就相關問題繼續深入探討,以期能夠按時保質完成相關任務。
項目組成員陳雅新調研歐洲藏中國清代外銷畫
正在德國慕尼黑大學訪學的項目組成員、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博士生陳雅新,在訪學期間對歐洲藏中國清代外銷畫進行了調查,并代表項目組與多家收藏機構商討合作建設外銷畫數據庫事宜。目前荷蘭萊頓民族學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熱帶博物館、鹿特丹世界博物館已同意將其所藏外銷畫的數字化資源收入項目組的數據庫;德國、法國和英國的一些收藏機構也正在就外銷畫數據庫建設問題與項目組進行溝通和協商。
歐洲的中國外銷畫收藏非常豐富,比利時、丹麥、愛沙尼亞、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國等等國家都有著中國外銷畫的藏品。搜集這些散落在海外的畫作,無疑會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資深民俗學家陶立璠教授
為《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題字
原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名譽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先生特為項目組正在籌建的數據庫《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題字(下圖)。陶立璠教授從項目甫一開始,就對該項目予以了諸多關注并寄予厚望。他認為,利用現代技術把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加以搜集、整理,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同時,建立網站,公開資源,也有助于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并熱愛我國的民俗文化。
大事記
?2016年11月,“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項目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批準立項。
?2016年12月5-7日,“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在廣州召開。
?2017年2月18-7月5日,子課題一負責人、德國波恩大學民族學和古美洲學研究所白瑞斯教授(Berthold Riese)來訪,開展駐所研究。
?2017年2月27-28日, 課題組成員、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研究所博士吳雅迪來訪。
? 2017年3月4-6日,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博士肖文帥、南昌大學碩士Vadacca Sandro來訪。
?2017年3月7-9日,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島村恭則教授攜翻譯東京大學人類學碩士謝舒恬來訪。
?2017年3月8-10日,德國科隆大學東亞系中國研究中心黃偉平教授、劉泳濤講師、姚紅梅博士來訪。
?2017年4月18-5月7日,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赴日對多所博物館、圖書館進行調查。
?2017年5月20日,《文化遺產》刊發“日本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專題。
?2017年6月5-7日,“《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數據庫的建設與采集方法”工作坊在廣州召開。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