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葉以來西藏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變遷研究”
——第一次赴藏調研籌備討論會
為西藏課題組赴藏調研工作的順利推進,2017年5月27日,各課題組主要成員在四川師范大學召開關于“課題組赴藏調研具體安排”的籌備會。參加此次籌備會的人員主要有課題組首席專家四川大學何一民教授、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周波教授、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中偉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王川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天華教授、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成受明副教授以及四川大學和四川師范大學其他課題主研人員。課題組成員齊聚一堂,就如何西藏調研工作的如何展開等系列問題舉行座談,氣氛熱烈異常。
會議開始,何一民就西藏大學丁玲輝教授因年齡與身體原因辭去子課題二負責人一事,向與會成員作介紹,事后經討論表決,通過由西南民族大學劉波教授代替丁玲輝教授擔任子課題二負責人的決定。之后,何一民教授請課題組成員圍繞“赴藏調研前期準備”、“調研期間注意事項”、“如何順利開展調研工作和行動”、“調研后的工作安排”等問題進行討論。
在調研的前期準備和行動上,有人建議在出發前,一方面要提前準備好有川大、川師開具的介紹信,另一方面最好能夠通過各種渠道與西藏各方人員建立聯系以方便資料收集工作的展開。也有從保證課題組成員人身安全角度出發,提出購買保險,出發前3-5天特別注意洗澡出現感冒等建議。
在如何順利開展調研工作和行動方面,周波教授認為,要提前確定考察路線,根據發展程度的好、中、差在西藏各地區中選擇出未來要考察的城市,重視“一江兩河”地區和邊境地區的口岸城市,如亞東、樟木等。
高中偉教授提出調研過程中最好設計一些問卷和訪談問題進行調查采訪,要爭取西藏當地人對項目的支持。鑒于阿里等地區海拔高、存在社會治安管理問題,出于為大家安全的考慮,王川教授建議阿里等地區可以留待以后再做調查;充分發揮當地人的優勢,依靠西藏當地人來發放問卷、搜集圖片等資料。
何一民教授肯定了大家的發言與建議,認為在城市個案的選取上注意“典型性”“代表性”“特色性”,出發之前要設計一批問卷對長期生活在西藏的居民作滿意度調查,調研中要尋找一些長期在西藏工作的專家、領導等作訪談;利用長期在西藏當地長期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幫助搜集資料、同相關部門的接洽等;調研中要善于發現問題,研究近幾十年來的西藏人居環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問題以及未來如何發展,注意人口的階層屬性、社會關系、藏式民居、社區構建、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等,將研究的問題與國家的重大戰略如“一帶一路”等聯系起來。
針對調研結束后的工作安排,大家一致認為要寫調研報告、盡快出一批成果,每個小組要負責部分任務。加強與《西藏大學學報》、《四川大學學報》、《民族學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等編輯部的聯系與溝通,希望他們能夠設計一些欄目發表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應盡快出成果以便申請第二批經費。
針對研究問題,還形成了相關共識:一是要將多種方法運用到西藏課題研究當中;二是研究論文成果到時可以用在課題組會議上用PPT做匯報,供大家交流、修改。三是,除了定性研究外,也要注意定量研究。
此外,也有人提出以后可以安排在西藏拉薩或者成都召開研討會,邀請一些編輯前來參與,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發揮年輕人的優勢,增加他們的交流、拓寬人們的溝通渠道。
最后,何一民教授作總結,并針對大家討論的相關問題和未來的工作作了具體的安排,并要求各子課題組要提前做好規劃,最好在6月20號前將調研計劃、目標、資料整理出來,帶著調研計劃、寫作計劃的目的去;確定每子課題組參加調研的人選,注意身體,提前將身體調整準備好;另外,根據開題計劃和報告要求,各子課題每年要出一定的研究性成果,包括兩篇核心論文以及相關的成果要報和對策建議,希望返回后認真落實。
出發時間初步定在7月份初,即川大與川師放假后,最好雨季到來之前返回,防止路上出現泥石流、塌方等情況,影響調研進度和人員安全。
鑒于赴藏火車票在夏季旅游時節很難購買的現實條件,課題組決定要安排專門人員提前購買車票;調研路線最好以拉薩為據點,分散調研;另外,實地調研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盲目尋找資料,要充分運用各種人脈關系幫忙收集資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