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清代商稅研究及其數據庫建設(1644-1911)》
開題報告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2017年6月10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倪玉平教授任首席專家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商稅研究及其數據庫建設(1644-1911)”開題報告會在清華大學近春園賓館會議室舉行。出席開題報告會的專家組成員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赫治清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徐凱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許檀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陳鋒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李伯重教授、陳爭平教授、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龍登高教授。中華書局學術出版中心主任歐陽紅編審特邀參加本次開題。陳鋒教授主持開題報告會。
倪玉平教授在會上做了開題報告,主要從選題價值、總體框架、研究思路、主要內容、重點難點、任務分工、經費預算、預期成果和目前的研究進展等方面介紹了課題的研究構想。在總體框架下,本課題設計了五個子課題展開研究:(1)清代關稅研究與史料長編,由北京社科院歷史所鄧亦兵研究員負責;(2)清代厘金研究與史料長編,由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徐毅教授負責;(3)清代雜稅研究與史料長編,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仲偉民教授負責;(4)清代商稅研究,由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史志宏研究員負責;(5)清代商稅數據庫,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朱滸教授負責。本次開題會,五個子課題負責人以及課題組成員余清良副教授(杭州師范大學)、任智勇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李曉龍博士(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王燕博士生(武漢大學)、洪易易博士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等共同參加。
專家組對開題報告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認為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項目總體框架合理,重點突出,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徑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專家組肯定了課題組前期研究積累的充分準備,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課題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這些建議從理論與方法上進一步開拓了課題的研究空間,豐富了課題的研究內涵,明確了課題的研究方法,使得開題報告成為一次成功的學術研討會。
專家學者們關注與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于清代商稅研究的時段。徐凱教授指出,現在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窄,本課題將清朝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研究過程中,注重中西比較,堅持專與通的結合,是非常突出的優點。同時也要注意清代商稅在中國商稅發展史中的地位,尤其是注意比較明清商稅的異同。李伯重教授建議,本課題研究可以和華中師范大學魏文享教授主持的近代商稅研究相互配合,以免內容重復,也要注意避免就商稅研究商稅的情況。
第二,關于雜稅的涉及內容。清代商稅研究中的雜稅最為復雜。陳鋒教授指出,每個時代的雜稅內容都不盡相同,不能把田賦、鹽課和關稅之外的其他稅收,都納入到雜稅研究范圍。仲偉民教授指出,清代雜稅的定義和種類存在爭議,各地區千差萬別,現有條件下無法窮盡所有對象,只能對研究對象做適當界定,研究清代雜稅中的地方商稅。赫治清研究員指出,雜稅是地方性商稅,內容龐雜,在目前時間和經費的制約下,建議適當將研究對象進行壓縮。余清良副教授建議要注意清代商稅的內容邊界,不可包羅萬象。
第三,關于數據庫的建設。陳爭平教授指出,數據庫的建設要以原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為前提,在此過程中,還須尤其要注意貨幣和度量衡的差異性問題。李伯重教授建議,從研究的效用性來看,目前以建設基本數據庫為穩妥。龍登高教授指出,數據庫建設一定要注重所選指標的統一性和連貫性。朱滸教授建議,最好以建設清代商稅試運行數據庫為目標。許檀教授指出,本項目在現有的時間和經費情況下,4個資料長編、4本研究著作及1個數據庫建設,工作量顯然過重,建議適當壓縮,以若干篇高水平論文、1本學術著作和1個基本數據庫為最終成果。
倪玉平教授在開題報告中對于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布置,指出課題組近期工作是圍繞上述專家的意見,對項目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做適當的壓縮,并全力投入到清代商稅史料的搜集和研究中,爭取盡快發表一批專題性研究論文。課題組成員都表示將積極完成好相關工作。
圍繞本次開題會,清華大學歷史系網站、清華經濟史微信公眾號均于6月12日做了新聞推送,中國經濟史研究微信公眾號也于7月14日對本重大課題及首席專家倪玉平分別做了推送,很好地擴大了本項目的影響力。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