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16ZDA105 鄒其昌:工作簡報  (一)

    2017年12月14日15:2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項目簡介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編號 16ZDA105),于2016 年 11 月立項。該項目課題負責人與首席專家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鄒其昌教授;該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分別為劉成紀、李湞、婁永琪、方曉風、孫長初;課題組主要成員有:程勇、姜松榮、吳衛、余同元、徐東樹、崔勇、胡飛、徐習文、江牧、顧平、左靖、潘天波、陳平、鄭立君、程國政、朱洪舉、余開亮、王荔、陳劍、喬迅翔、張朵朵、孔德明、耿明松、張楠木、郭秋惠、陳永群、宋善威、陳岸英、胡建君、李路珂、李溪、喻仲文、顧濤、桂俊榮、李清華、馮易、孫洪偉、曹汝平、李曉溪、華沙、范雄華、李青青等。

    (一)課題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有助于中國文化體系的建構,有益于彌補當前文化史研究的不足,具有較大而獨到的學術史價值;有利于培育和建設工匠文化生態環境,為“工匠精神”回歸與深入人心有著極大的社會實踐價值;有利于推動當代學科建設與發展。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是一項集大成式的研究工程,涉及諸多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合,有利于推動和促進中國當代教育改革,改變教育觀念,回歸教育精神本源。

    (二)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華工匠文化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核心價值研究、中華工匠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開發研究以及中華工匠文化與未來人類發展問題研究等領域。本課題研究設計了五個子課題:

    子課題一:中華工匠文化理論體系研究;

    子課題二:中華工匠文化技術系統研究;

    子課題三:中華工匠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子課題四:中華工匠文化行業結構研究;

    子課題五:中華工匠文化民俗系統研究。

    本課題是鄒教授長期研究設計學理論的重要標志性成果。該成果是對鄒其昌教授提出的并展開系統研究的中華“考工學”設計理論體系課題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更是鄒教授多年倡導的“構建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研究”的重要內涵。

    二、階段成果

    自申報、立項以來,經過開題研討會和多次網絡討論會的交流、分享以及反復斟酌,課題組成員對“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有了進一步認識,并產生廣泛的認同,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部分相關成果陸續產出,主要包括:

    1.鄒其昌: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藝術探索 201610)

    2.鄒其昌:《考工典》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創意與設計 201608)

    3.鄒其昌:《考工記》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9)

    4.鄒其昌:論中華工匠考核體系及其當代價值(創意設計源 201611)

    5.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邊及其核心展開(民族藝術 201701)

    具體來看,本年度的研究成果有以下新的認識和突破:

    1.對工匠文化的內涵外延有了新的認識,高度關注和重視對工匠文化的主體及其精神核心“工匠精神”。如鄒其昌《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邊及其核心展開》

    2.對工匠文化體系建構模式地嘗試性探索。如鄒其昌《<考工典>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考工記>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

    3.對工匠周邊微觀問題的關注。如鄒其昌《論中華工匠考核體系及其當代價值》

    三、課題開題研討會

    為更好地完善課題論證報告以順利推進這一龐大課題地開展, 2017年1月14日,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鄒其昌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開題研討會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舉行。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建平研究員、浙江大學王杰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許平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朱志榮教授組成的專家組成員,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大學、同濟大學等研究單位的課題組主要成員等近5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開題研討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吳諍先生、同濟大學副校長江波先生、校文科辦主任陳強教授出席了開題研討會的開題儀式,并作指導性講話。

    研討會由開題儀式、開題報告研討和第一次課題組專題研討三部分組成。

    開題儀式

    開題儀式由校文科辦主任陳強教授主持。他首先對鄒其昌教授在國家重大課題項目申報方面的努力,并最終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的成績,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和肯定。隨后,陳主任介紹了與會領導、專家組成員及課題組主要成員。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吳諍副主任在致辭中介紹了2016年上海各研究單位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申報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績,對鄒其昌教授和同濟大學表示感謝。他重點對本課題的研究提出了四點希望:(1)在按時高效完成研究任務的同時,項目責任人要將本課題提升到國家文化戰略發展的高度,為國家、地方決策和學科建設做貢獻;(2)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要將學術隊伍建設起來;(3)研究任務完成以后,要對研究成果進行宣傳推廣;(4)要對項目進行規范管理,特別要對“國家社科項目經費管理辦法”進行認真解讀。

    江波副校長在致辭中表達了他對鄒其昌教授、各與會專家老師和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感謝之情,同時將我校近期召開的文科會議規劃布局與職能概括為“一部一院一庫一中心”,目的是為我校文科科研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好的創新體制機制,更好地體現同濟大學學科的交叉性、跨學科性,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塑造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服務。最后提出兩點希望:一是希望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國家領導人關于傳統文化的講話,體會其中的精神,并在課題中以國際比較研究的視野,思考中華工匠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定位、作用以及未來的貢獻;二是希望充分聽取專家組在今天開題會議上提出的意見,讓這一課題真正實現為國家、為民族甚至為人類服務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建平研究員代表專家組在致辭中指出,美學的重要性應該在課題研究中得到充分體現;這一課題很有意義,是一個很適合同濟大學和國家需要的題目,能夠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開題研討會

    開題研討會,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婁永琪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學者首先聽取首席專家的匯報。本課題首席專家鄒其昌教授結合《課題論證報告》,對“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課題的緣起、研究現狀、課題價值與意義、總體框架和預期目標、綜合創新、研究方法與手段、重難點與創新之處等七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專家組成員就課題論證報告中的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專家們分別從各自曾經或正承擔重大項目的經驗體會中發表了諸多指導性意見,并對進一步修改、完善課題論證等方面提出了很好建議,為本課題后續工作的順利展開具有著重要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建平研究員首先提出,要從概念入手,理清“工匠”的時代背景、意義、身份、社會作用以及分類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對鄒其昌教授提出的“文化——物之意、器物——物之形、工匠——物之成”進行了簡要闡發;工匠是人不是神,他要“守”,要模仿,神才能“創”,所以“工匠”概念本身不宜擴大;工匠體現的不是科學精神,也不是技術精神,他們注重的是更好、更精細;“工匠”是歷史辯證發展的產物,在某些歷史階段帶有超越性。在此基礎上,課題研究聚焦在手工業時代這一歷史維度,就應該重點關注早期城市手工業集中于管理的問題;需要對工匠文化與工匠精神進行辨析。

    浙江大學王杰教授從工匠文化的緣起角度指出了這一課題研究的難點:一是工作量大,二是今天如何創新工匠精神。他建議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最好加強人類學研究的力度,因為現有的方法比較寬泛,還不夠具體;加強比較研究,否則難以在一些關鍵問題——如沒有甲午戰爭,中國能否走向現代化——提出比較客觀的結論;將研究聚焦在當代創造上;明確課題組的工作職責,落實到人。

    華東師范大學朱志榮教授簡要提出了工匠精神與文化的必要性,他認為梨園子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背后是有一種精神和文化在支撐的。

    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從文化體系建構、工匠創新的角度提出了三個研究難點:(1)互聯網時代是否掩蓋了工匠精神;近代手工業行業的生存狀況;在工匠技術條件下,我們的研究能否進入到當時的語境中去。(2)傳統的工匠(人)-器物或工具(物)-行業還保留有多少,需要調查研究;產業鏈不是重新恢復。(3)從文獻史脈上升到工匠精神;民間手工藝、宗教手工藝構成的技術系統;工匠群體依附行業形成的行業結構;行業消亡導致很多手工藝失傳。最后提出兩個建議:一是需要將五個子課題清晰的呈現出來,避免文獻重疊使用的問題;二是研究重點應該落腳在“傳承”上,對“創新”要把握好一個度。

    主持人婁永琪教授也提出了三個觀點:首先,到底存不存在工匠文化體系?如果存在,如何實現“顯形”?包括共時態的存在狀況,和歷時態的發展嬗變。史料的匱乏,是這個工作困難之處。其次,支撐中華工匠文化的是什么機制?這是個“溯源”的問題。背后應該不僅僅是工匠群體,而是一個由更多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構成的生態系統。再次,研究過去,是為了“鑒今”,我們對中華工匠文化的研究和梳理,對當下和未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價值尚需進一步挖掘。此外,婁永琪教授建議可以舉辦系列工匠文化展覽,召開國際研討會,以豐富課題的影響和產出。

    高建平研究員作了簡要補充,認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應該肩負培育人才的職責;就理論關鍵點進行討論時,建議與國外有非物質文化研究項目的大學合作。

    課題第一次專題研討

    本課題第一次研討會,由課題首席專家鄒其昌教授主持。研討會就本課題的整體框架、研究思路、研究分工以及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研討會上,12位專家學者分別發表了指導性意見。北京師范大學劉成紀教授指出了課題中“中華”的范疇,即中央王朝、邊地、異域,這三個不同空間都對中華工匠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考察工匠制度與管理時,人類文化學中的田野調查很重要。同濟大學李湞教授分析了工匠群體和技能評估兩個問題。他從建筑設計的立場指出,與“匠”相關的概念有匠意、匠技、匠俗、匠習、匠幫。陳永群教授提到上世紀70年代木工師傅帶徒弟造家具的培養方式,認為時代精神變化會影響到實物形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方曉風教授對子課題的劃分提出了有建設性的修正意見:(1)第一部分應該著眼于工匠制度系統;(2)第二部分是工匠生存體系研究;(3)第三部分是技藝傳承系統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內容;(4)第四部分為工匠流轉體系研究,比如農忙與農閑時期農民身份轉換、文人與匠人身份轉換,等等;(5)工匠價值體系研究,涵蓋技、藝、道,反映的是主流的價值觀。

    同濟大學王荔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姜松榮教授、浙江工業大學程勇教授、蘇州大學江牧教授、東南大學徐習文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徐東樹教授等也先后發言,夏燕靖教授和劉成紀教授又作了簡短補充。最后由婁永琪院長作了簡短總結。

    因鄒其昌教授事先作了相當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得開題研討會的議題集中,加上專家組和子課題專家教授視角多元,因此本次探討在保持較高學術水準的同時,尤其重視研究大綱和子項目分工協作的探討,與會專家教授提出的中肯意見,有益于進一步完善課題的研究思路,達到了初步的預期目標。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h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1在线视频精品|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97精品国产手机|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久久久国产精品四虎|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久久精品99香蕉国产|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国产chinesehd精品酒店|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妇女99| 99久久99久久精品|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