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整理與研究”推進會
(一)“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整理與研究”推進會會議記錄
時 間:2017年4月15日
地 點:美院432
參會人員:鄒其昌 潘天波 陳劍 曹汝平 孫洪偉 李清華 華沙 范雄 華 李青青 全行 徐舒靚 代露露 張佳佳 劉芳 紀亞蕓 田娜
記 錄 者:李青青
會議內容:
2017年4月15日,在國家重大課題《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首席專家鄒其昌老師的號召與組織下,“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整理與研究”推進會在美術學院順利召開。會議主要分為兩大板塊,上午會議以介紹、分享課題組成員文獻整理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為主;下午會議則以討論基本文獻整理大綱為主題。
上午9:00,會議正式開始,主持人鄒其昌老師首先介紹了會議的主要目的、分享了自己文獻整理的基本情況,并提出了文獻整理的基本要求等。他認為,基本文獻整理應該從理論、技術、教育、行業、民俗五大體系展開,要突出文獻整理的體系化,可作為復制的范本。就文獻版本而言,鄒老師認為要注重文獻版本的權威性、有選擇、有重點,擇善而從之。就文獻類型選擇而言,鄒老師認為不僅要整理已有的文獻資料,更要關注其他類資料,如出土的文物等。問文獻整理的重點,鄒老師則認為,“如何將文獻整理梳理成五個系統內是重點,也將是文獻整理的創新之處。”
緊接著,潘天波老師也詳細介紹了他的文獻整理情況及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文獻體系整理的基本思路:首先善本的選擇要有效性、科學性、說服力、經得住后世的審視);其次文獻整理的基本工具,如國學大師、殆知閣、讀秀、蟲部落等,以保證文獻的有效性;二、文獻整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要注意文獻中漢字的古今變形、變體,如,有些文字可以到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庫中找到來源,以回歸概念、文字的本源,不能望文生義。另外,潘老師提示,要注意文獻與文獻之間的關系,它們如何一脈相承。文獻收集整理后,如何抽象、歸納、整理、提煉文獻,如何形成體系,宏觀架構這些文獻是重中之重。
孫洪偉老師表示對鄒教授和潘天波老師的贊同,他還補充道,在文獻整理的過程中首先要區別核心文獻、重要文獻、邊緣文獻。并分享了他在整理清代文獻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先確定核心文獻再擴展到經史類在擴展到文人筆記,最后補充其他,如甲骨文/出土文物等。孫老師認為,鄒教授提到的五大系統中的行業結構、民俗系統等更多與文人筆記相關,建議在整理這類資料的時候要重點關注。
陳劍老師就其整理的明代文獻也談到了自己的經驗,他認為明代工藝美術文獻與其他時代的不同之處在于,既有片段式記載,也有專書論著,其內容涵蓋技藝、農業、兵器制造等等,其中關于器物的論著,首選《格物要論》;其次文人筆記、地方志也是不可忽視的資料,并且建議增加對明初文獻的關注與整理,尤其是專門與工藝相關的文獻。另外陳老師也強調了版本選擇的重要性等。
上午的分享會使得參會人員對文獻整理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使人受益匪淺。中午全體參會人員用餐過后,又進入了緊張激烈的第二環節,即文獻整理大綱的細化討論。
下午的討論主要敲定了字體、版本選擇大致方向、編纂體例、具體分工以及五大系統的細化。經過與會人員的商量、討論,初步達成以下共識:
就字體、版本選擇而言:選用繁體字;版本則主要以權威點校版本為主。
就編纂體例而言:在時代分期的基礎上,以五個系統結構(理論、技術、教育、行業、民俗)分類展開(有需要可再加一個其他篇)
就具體分工而言:先秦兩漢—晉唐時代的文獻由潘老師和曹老師共同合作完成);宋元則由鄒老師負責;明代由陳老師完成;清代由孫老師負責。
就文獻整理的細化大綱而言:1.理論體系文獻整理主要包括,核心概念——重要命題——思維方式——工匠制度[工匠制度文化:考核/行為等] ——傳播理論[教育、民俗等] 。2.技術體系文獻整理細化主要包括,材料技術[選擇、加工等]——工具技術——造物技藝。3.教育模式文獻整理細化主要包括,家族模式—師徒模式 —行會模式—軍匠模式—官府模式,且鄒老師強調,教育與技術屬于工匠個體性問題;行業與民俗屬于社會性問題教育側重從工匠個體技藝問題的傳承問題。4.行業結構文獻整理細化主要包括,民間行會組織——官府行會組織——匠籍制,其中,行業主要指八大工種——土、木、金、石、陶、染、漆、織等,行業組織則主要有行、會、行會、幫、肆、坊等。5.民俗系統文獻整理細化包括,勞動系統(生產、工具、工匠等)和生活系統(儀式、節慶、游藝等)。
下午緊張激烈的討論達成了高度共識,有利于后續基本文獻整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此次會議的圓滿完成離不開各位老師的兢兢業業與對該課題的熱情支持與投入。
(二)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介紹
面對國家需求,立足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實踐,創建中國當代文化體系結構,做好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深入系統整理與研究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文獻資料,是當代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的歷史根基,任務艱巨而意義重大。
本書將以歷史為軸線,以問題為結構,系統展開對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具體分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先秦兩漢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晉唐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宋元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明代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清代卷,100萬字)。其中,每卷又按照“理論體系”“技術體系”“教育模式”“行業結構”“民俗系統”等五大結構系統進行構架整合,努力探索和建構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文獻體系結構,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的傳承與創新性研究做好堅實的基礎性工作,也為中華文化體系的建構做出歷史性貢獻。
本書力求重點突出、邏輯結構合理,注重文獻版本的權威性。
本書的最大創新之處:不只是一本文獻搜集,其本身就是一項研究——文獻體系研究。
內容摘要:
本書將以歷史為軸線,以問題為結構,系統展開對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具體分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先秦兩漢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晉唐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宋元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明代卷,100萬字)《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清代卷,100萬字)。
(三)各卷分工及負責人: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先秦兩漢卷,100萬字)——潘天波、曹汝平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晉唐卷,100萬字)——潘天波、曹汝平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宋元卷,100萬字)——鄒其昌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明代卷,100萬字)——陳劍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清代卷,100萬字)——孫洪偉
(四)時間節點:
1.2017年10月31日完成各卷初稿。
2.2017年12月10日統稿完成。
3.2017年12月30日舉行《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選編》研討會暨新聞發布會。
(五)相關編選細則:
1.字體選用:繁體字+版本選擇
2.編撰總體框架和體例
在時代分期的基礎上,以五個系統結構(理論/技術/教育/行業/民俗)分類展開(再加一個其他篇)
如: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整理——先秦兩漢卷
1.理論體系部
2.技術體系部
3.教育模式部
4.行業結構部
5.民俗系統部
(五)五大系統結構細化討論
1.【總綱】理論體系文獻整理細化
核心概念——重要命題——思維方式——工匠制度[工匠制度文化:考核/行為等] ——傳播理論[教育、民俗等]
2.技術體系文獻整理細化
材料技術——工具技術——造物技藝
3.教育模式文獻整理細化
教育與技術屬于工匠個體性問題;
行業與民俗屬于社會性問題;
教育側重從工匠個體技藝問題的傳承問題
家族模式—師徒模式 —行會模式—軍匠模式—官府模式
4.行業結構文獻整理細化
行業:八大工種——土、木、金、石、陶、染、漆、織
行業組織:行、會、行會、幫、肆、坊等;
民間行會組織
官府行會組織
匠籍制
5.民俗系統文獻整理細化
勞動系統——生產、工具、工匠
生活系統——儀式、節慶、游藝
如: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基本文獻整理——先秦兩漢卷》
1.理論體系部
1)核心概念
2)重要命題
3)思維方式
4)工匠制度[工匠制度文化:考核/行為等]
5)傳播理論[教育、民俗等]
2.技術體系部
1)材料技術
2)工具技術
3)造物技藝
3.教育模式部
1)家族模式
2)師徒模式
3)行會模式
4)軍匠模式
5)官府模式
4.行業結構部
1)民間行會組織
2)官府行會組織
4)匠籍制
5.民俗系統部
1)勞動系統(生產、工具、工匠等)
2)生活系統(儀式、時令節慶、游藝等)
二、媒體聚焦
——《解放日報》鄒其昌專訪: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匠心?
按:2017年4月28日,《解放日報》推出“匠心”專欄,記者夏斌以“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匠心”為主題,對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鄒其昌教授作了專訪。鄒教授就該問題簡要談論了自己的想法。以下為專訪全文:
記者:現在不少人說起“工匠”,常常將它與“大”或“大國”連在一起。請問,這個“大”字該如何理解?
鄒其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大”字在中文里具有強大的構詞能力。大國工匠之“大”,應該說兼具了“大項目、大攻關”和“干大事、成大器”等含義。
但是,大國工匠不僅限于這一層含義。我的理解是,現在強調大國工匠,為的是突出“工匠是立國之本、強盛之根”這一重要的治國理念和價值追求。由此來看,大國工匠可以解釋為:使國家強大的工匠。
一些人在談及工匠時,下意識地將其理解為手藝人或手工業者。這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但也有不小的實踐局限性。事實上,“工,巧飾也”。這里面,強調了“工”所具有的兩大基本性質——“巧”(技術原則或技術設計)和“飾”(藝術原則或藝術設計原則、審美原則)。工匠既要“創物”,包括發明、創造、設計等,以此來彌補自然的缺失;還要“制器”,通過制造、生產等以滿足人類日常生活及其相關需求;更要“飾物”,依靠一定的創意設計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提升生活的品質。就此而言,工匠是多重身份或職能的統一,其內在核心是盡心盡責把本職工作做好,即求真務實、精益求精。
記者:近些年來,中華工匠傳統一度式微。特別是,一些老字號面臨后繼無人、品牌聲譽和美譽度逐漸消失的窘境。原因何在?
鄒其昌:這里面存在一個“歷史斷代”的因素。舉例來說,在短缺經濟時代,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市場生產什么,人們就消費什么。“消費者本位”不見了,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就不可避免地漸漸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因此,新形勢下,要續接中華工匠傳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提升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的能力。同時,有必要完善激勵和競爭機制,推動社會福利分配的有序化,確保技能人才享受“好一點”的待遇。
記者:具體來看,中華工匠傳統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鄒其昌:當前,如何把培育工匠文化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做實做深,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
從歷史經驗角度來看,“百工制度”是中華工匠傳統的重要組成,主要由匠籍制度、行業制度、技術制度、考核制度等組成。其中,考核制度可以重點關注。
古人習慣于時移事變。在工匠考核中,明確規定春季“審五庫之量”,即審視所備材料的質量;夏季高溫,負責染織的官員會利用這一氣候特征,督促工匠染色;秋季天氣干燥,需要抓緊修筑河堤、宮室并制備冬衣; 及至霜降,萬民入室,百工休整,在此期間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歲末,則是年終清點的重要節點,“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四個時節,做不同工。前期做好準備工作,中期按計劃完成工作,后期休整學習,歲末考核并進行獎懲。這樣安排,既能做到按時完工,又體現出對工匠的人文關懷。
于工匠而言,考核也達到了端正造物觀的目的,即以實用、誠信為主的造物態度。百工所作應“貴用,賤浮偽”,不為“淫巧”,且選材、制作要求精求善。這是中華工匠傳統的一個重要命題,值得發揚光大。
記者:不少大國工匠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除了“匠心獨運”,很多時候還需要一顆“仁心”,即有興趣、有熱情、有堅持。
鄒其昌:是的。工匠不僅對技術要有追求,而且在思想、道德上也應樹立高標準。
《呂氏春秋》強調“治物者,不于物于人”,說的是整治器物不在于器物本身而在于整治器物的人。在中華工匠傳統中,尊師重道、長幼有序、成人之美是“德”的具體體現。在拜師學藝之前,匠人們已然經歷了人品的考核。同時,凡事以誠信立本。若百工失信,造出的器械質量粗劣,不堪重用;染出的顏色就不純正,不合于禮。
關于“能”的評價,古人其實是有不同觀點的。以先秦思想為例,老莊持技術否定論,認為技術帶來的是道德淪喪。受其影響的工匠文化很自然地呈現反技術傾向,能用體力解決的,絕不借助工具,《莊子》中抱甕澆菜的漢陰丈人就是典型例子。又如孔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技術,但也警惕技術的過分應用,否定奇技淫巧。受其影響的工匠文化呈現強烈的中庸傾向,一切設計都有特定的目的,一切功能夠用就好,不應越雷池一步。再如管子,是一個徹底的功利主義者,對技術相關的一切運用都大加贊頌。受其影響的工匠文化追求“賞心悅目”,僅僅夠用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感官吸引力。
總的來看,強調“匠心獨運”不應該落入技術萬能論之中。依靠敬業與超越,工匠使“勞動”真正成為人的生存方式,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匠心”。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