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的比較與匯通研究”
開題研討會在南開大學舉行
2017年5月6日,由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的比較與匯通研究”開題研討會在南開大學哲學院317會議室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豐子義教授、韓立新教授、李承貴教授、閻孟偉教授和李淑梅教授等5位評審專家,南開大學哲學院有關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出席了此次開題研討會。項目評議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教授主持了本次會議。
在會議上,王南湜教授首先對各位專家的蒞臨表示熱烈歡迎與衷心感謝,并就該課題的總體研究方案、五個子課題研究計劃與設想、課題的主要創新點和主要理論突破點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概要報告。
報告首先指出,該課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貢獻一份綿薄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復興,而哲學作為文化的核心,更是在這一偉大復興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一復興卻既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延續,更不是外來文化的簡單引進,而必定只能是傳統文化在汲取世界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的再生性創新。在這一融合創新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其特殊地位而與中國古典哲學的融合匯通,便有著根本性的重要意義,因而有必要予以特殊的關注。
報告著重介紹了該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即基于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羅伯特﹒布倫納、埃倫﹒伍德關于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最新理論,以及經過修正理解的中外學者關于中國“唐宋轉型”的理論,首先在中國與西方的歷史之間建構起一種平行對應結構:兩者都在最近一千年左右的時間段內首先經歷了從封建主義或廣義的封建主義(門閥士族社會)向近代早期即絕對主義(絕對君主制或中央集權的君主國)的轉型,爾后又或先或后經歷了向資本主義的近代后期的轉型。在此基礎上,課題依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一定的思想觀念受制約于相應的社會存在,或者說,特定的社會存在都給其時的哲學提出了特定的理論需求的方法論原則,建構起相應于中西社會歷史發展的中西哲學史發展之間的平行對應結構:在這一歷史時期中,中西哲學在相近的時間內都首先經歷了從適應于封建主義或廣義封建主義到適應于近代早期社會形態即絕對主義的轉變,爾后又在相隔數百年的時間中,各自經歷了向適應于近代后期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本課題比照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近代西方哲學的批判繼承關系,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中國古典哲學的批判繼承關系,從而據以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在未來發展中與中國古典哲學匯通的可能方式,為馬克思主義的深度中國化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
在聽取開題報告后,豐子義教授、韓立新教授、李承貴教授、閻孟偉教授與李淑梅教授等專家先后對該項目進行了評議。各位專家對該課題給予了高度肯定,并一致認為該課題從中西社會結構對比與思想觀念形態的相應變化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這兩種哲學形態匯通的可能方式具有創新性及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此外,與會學者們還就“中國歷史的‘唐宋轉型’”、“哲學的超越性與社會形態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匯通的方式及標準”、“中國社會結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選擇”、“現代新儒學的群體”、“中國社會結構與衍生出的社會問題”、“西方經濟學資本主義的典型模型”、“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主體行動與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張力”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意見和指導性的建議。課題負責人王南湜教授對各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表示感謝,表示課題組將認真吸納專家們的建議,進一步完善課題的設計,更好地推進該課題的研究。
本課題設五個子課題:一、西方社會結構變遷背景下的近代西方哲學發展之基本趨勢,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在近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位置,三、“唐宋變革”視野下宋代以來中國哲學的發展,四、中國社會轉型視野下的現代新儒學之發展,五、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起、發展以及與中國古典哲學的匯通,分別由相關學科學者負責。項目組主要成員來自南開大學和蘭州大學,學科分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等相關專業,總體知識結構合理,且已有相當豐富的前期研究成果,因而可以預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該項目。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