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開題論證會
會議簡報
2016年12月16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開題論證會”在北京遠望樓賓館第一會議室召開。項目負責人、課題首席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蔡拓教授,邀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俞可平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教授,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啟榮教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張敏謙教授,以及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院長高建教授作為評審專家參與本次課題論證會。開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栗崢主持,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教授出席并致辭。
時建中教授代表中國政法大學對蒞臨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時教授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建校以來的科研歷程,以及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過去十年在全球化、全球議題、全球治理及全球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時校長表示,重大科研立項不僅標志著中國政法大學科研水平受到了業界的肯定,更體現出蔡拓教授帶領的全球學團隊在政治學與國際關系研究領域實現的巨大突破,中國政法大學全力支持這一項目研究,希望通過不同研究單位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創造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標志性成果。
項目負責人、課題首席專家蔡拓教授向大會作了開題報告,他代表“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重大項目研究團隊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蔡拓教授表示,當前世界范圍內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全球治理遭受挫折,世界主義研究在這一新背景下更具有現實意義,尤其在極端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不斷影響到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局勢的今天,對世界主義展開系統研究不僅能夠在理論深度上推動全球化進程,而且能夠在實踐層面助推全球治理的開展。
蔡拓教授從“課題的選題意義與價值”、“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研究思路、內容及目標”、“研究重難點及創新點”以及“課題預期成果”等五個方面對重大課題的相關內容進行匯報。蔡拓教授表示本課題要力圖從學理和應用兩個角度,系統全面地展開世界主義思想研究,挖掘和展現各地區,各文明的世界主義研究成果,努力完善全球學知識體系,夯實全球學思想及觀念支撐。蔡拓教授認為,當前世界主義研究必須從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出發,提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世界主義內涵,并通過西方、非西方文明世界主義思想的比較、博弈,提出以世界主義思想史為主線、以不同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對比研究為方式、以開展世界主義思想規范研究與現實應用為導向的課題研究思路,著力打造出西方古代和近代的世界主義思想、當代西方世界主義思想、印度和伊斯蘭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中華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等五個精品子課題。
隨后,子課題負責人中央編譯局文獻部主任楊雪冬教授提出,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首先需要明晰研究立場:從中國觀世界,或是從宇宙看地球。楊雪冬主任表示,世界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源遠流長。每一種文明、文化、人群,都有自己的世界觀,都有特定的理念和方式看待世界,因此世界主義研究需要一種世界的眼光,擺脫“中國中心論”。另外,楊雪冬主任指出,蔡拓教授設計的研究體系囊括了古代、現代和當代,時間跨度非常長,但應該有所側重,即現代之后,特別是全球化興起之后。楊雪冬主任認為,16、17世紀之后,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這種全球性趨勢對各種文明產生巨大沖擊的同時也得到了各文明的回應,比如西方出現了康德的“世界主義法律”設計,中國出現了康有為的“大同世界”構想。第三,楊雪冬主任提出,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主義研究方興未艾,社會研究和思想研究交錯發展,因此在當代研究中,應該補充對“社會觀點”與“學術觀點”的區分。最后,楊雪冬主任認為,世界主義研究最終應該回歸現實,具體體現為,世界主義思想與全球治理及中國國家觀念和制度之間的關系研究,如何將一些形而上的理念真正付諸于治理實踐,應該是本課題研究的回歸點。
子課題負責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成教授表示,世界主義思想研究本身具有理想主義色彩,因此研究實踐中需要將世界主義思想“拉回”現實:第一,就研究內容而言,雖然課題立足于思想史研究,但是需要超越世界主義思想史研究本身,用“世界主義研究世界主義,用全球主義研究世界主義”;第二,就研究視角而言,世界主義是一種理想主義,是對未來的探索與追求,但是在當代中國進行世界主義研究,需要回歸實踐層面,研究要兼顧中國視角和實踐,開拓中國視野,回歸中國現實。第三,就研究貢獻而言,世界主義研究雖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在非西方文明中依然可以探尋到世界主義思想的碎片,將拉美、印度、非洲、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主義研究的大框架中,補充非西方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完善世界主義研究的知識譜系和理論學派建設,這是本課題為學術界做出的重要貢獻。
子課題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龐金友教授認為,課題研究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對世界主義概念進行梳理及重新界定。龐教授提出,西方世界主義思想的展開擁有一種顯著的動力機制,從地域性世界主義,到宗教性世界主義,人文性世界主義,再到全球治理,這種世界主義的發展依托于世界的開放程度。但是,龐教授補充道,世界主義在非西方世界的發展,無論是概念內涵還是動力機制都不是十分清晰,需要繼續研究探討。另外,龐教授提出,“世界主義”主張與其提出者的國際角色有較大關系:一般而言,上升國家或者主導國家比較愿意提出世界主義,而處于劣勢的國家則拒絕世界主義,當前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反彈就體現了全球化中的劣勢國家對世界主義的強勢反對;但是,又不能說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必然成為世界主義展開的障礙,因為,在某個歷史時段,比如德國納粹,會實現民族主義和所謂的世界主義的合體。因此,無論是研究內容,還是學理分析,世界主義研究具有諸多議題和領域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發現。
子課題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貞曄教授指出,世界主義研究需要回歸中國外交的需要。劉貞曄教授指出,從斯多葛學派開始,經過中世紀,直至現當代的發展,世界主義價值理念始終貫徹如一:克服國家治理的外部性,避免人類戰爭,設計出人類理想的政治秩序,構建一種超越國家的人類政治共同體。在劉教授看來,這種思想契合了當今國際社會推崇的“以人文本”的哲學理念和價值指向。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促使了“人類”意識覺醒,這種意識跨越了國界,將“人”作為審視的終極目標。在這種全球背景下,中國順勢應是提出“國際義利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理念。劉貞曄教授補充道,通過對世界主義思想的梳理,應該為諸如“國際義利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理念提供靈感啟迪、理論支撐,豐富中國外交的政策內容,明晰中國對外行為的價值取向。
課題組匯報后,五位課題論證特邀專家對重大課題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進程等事項進行了評估和討論,并提出了寶貴意見。
俞可平教授對課題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課題兼具了政治哲學研討的學理意義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現實意義。俞教授提出,課題在兩個方面實現了突破:第一,突破了傳統的“中國視角”,用世界視野研究“世界主義”,契合了當前全球化的時代特征,將中國視為世界文明的主流部分;第二,打破西方對“世界主義思想”的壟斷,進行多文明溯源,梳理了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伊斯蘭文明中的世界主義思想。另外,俞教授也指出了課題的研究難點,認為印度與伊斯蘭文明中的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面臨文獻太少、語言不通等諸多問題。發言最后,俞教授圍繞研究內容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課題中的每個子課題都應該明確回答本文明體系中世界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素;第二,明確各文明中世界主義思想的基本價值,及其在不同文明之間的價值區別;第三,表明實現世界主義價值以及理念的途徑;第四,回答世界主義思想和全球治理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王逸舟教授認為,世界主義研究同時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當今中國確然有了全球意識,全球共識和全球價值,因此這一課題申報成功既有偶然因素也包含了必然因素。另一方面,民粹主義、國家主義、沙文主義甚囂塵上,這些思想的興起,必然對世界主義研究的現實層面提出巨大挑戰。因此,王教授向蔡拓教授提出了“綜合認識當代國際局勢以及中國政府指導思想和政策”的建議,認為在后續研究中應該仔細思考該課題的研究方向以及核心貢獻,不僅要梳理清楚世界主義的各種淵源,同時也要解釋清楚世界主義的正面和負面含義,為世界主義在中國外交領域中的應用途徑做出明確答復。
鄭啟榮教授提出,西方、印度、伊斯蘭以及中國文明其內在價值核心不盡相同,將這些文明整合成一個理論體系,這一工作本身難度相當大,既需要解釋清楚各文明中的世界主義是什么,同時也需要調和各文明間的沖突與碰撞,使之協調在一個理論體系中。
張敏謙教授認為,在多種文明中找到世界主義的共通性概念及內涵非常之困難。另外,張教授提出,世界主義思想研究眾多,內容繁雜,在進行要義分析時需要進行對比研究,與相關概念進行區分和釋析,比如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國際主義等。
高建教授認為,課題研究應該立足于當代世界主義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回應大國政治、民粹主義回潮等現實問題,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義思想研究,也是這一課題的重要價值所在。因此,高教授建議,課題研究應該分為兩大部分,首先對當代之前的世界主義思想進行思想史梳理,其次對當代世界主義思想進行闡述時,應該包括思想探尋和現實應對兩部分,超越文明間的限制,明確“今天的”世界主義的共同核心價值和標志。
會議最后,蔡拓教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評論以及提出的觀點建議表示感謝,并進行了回應。蔡拓教授指出,本課題研究,對研究團隊而言難度大,任務重,但我們依然有信心完成既定工作。全球所研究團隊將會努力克服材料搜集和語言障礙等困難,推動世界主義思想研究及學科建設有序開展。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