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
階段性成果簡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閻嘉教授領銜的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項目編號:15ZDB085)自2016年3月開題以來,在閻嘉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的安排和指導下,經課題組成員不斷研討、鉆研和寫作,最終以論文和譯稿的形式呈現了課題第一階段的成果,并在CSSCI來源集刊《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4輯以專輯的形式集中發表,2016年10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專輯圍繞“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新”、“新馬克思主義關鍵詞研究”等五個專題展開,就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中的某些重要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入挖掘,為本課題的進一步深入展開積累了初步經驗。首席專家閻嘉教授在專輯中以長文全面闡述了課題的基本構想,重點,難點和創新點,并就課題的進一步展開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專輯共分五個專欄,圍繞課題核心從不同側面進行探討,在注重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譜系的同時,尤為關注這一理論同中國經驗和實踐之間的關聯,以探索理論創新的路徑。
專題一“西方新文論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新”由六篇論文構成。這一專題試圖勾勒出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發展和演變的基本軌跡,以及這種理論在當代語境下的突破和創新中不斷衍生的新思路和新見解,并最終揭示隱含其中的深刻的社會、文化訴求,乃至政治批判精神。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周憲的《從空間迷狂走向空間協商》,立足于今天中國的城市空間生產,討論了這一生產中主體對空間的迷狂現象,從變革性/破壞性沖動、新異化沖動、超規模沖動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空間協商”的角度展望了改變這一現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意借助戴維?哈維的“空間矩陣”、“創造性破壞”、“空間實踐”等思想,通過考察18-19世紀英國的“如畫風景”思想,闡釋了“風景”背后所蘊含的風景與資本的深刻邏輯關系,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美學的復雜內涵。這一專題中的其他論文《空間矛盾、階級關系與叛逆的城市——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巴黎公社的空間闡釋》、《資本的空間化:壟斷地租、集體符號資本與迪尼斯化》等,都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中的許多重要理論命題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闡釋。
專題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文獻翻譯和整理”由兩篇論文和五篇譯文組成。本專題選擇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中的重要文獻加以系統的梳理、譯介和研究,并試圖呈現這些理論資源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的建設性意義。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對哈維的《資本的界限》(The Limits to Capital)這一具有理論奠基性質但卻未引起學術界充分重視的經濟學著作,進行了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以期推動有關研究的深入。列斐伏爾的《空間與政治》一書的譯者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教師李春在譯后記中,對列斐伏爾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空間與政治》一書中的重要篇章作了相關說明,以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此外,該專題還收錄了一些重要的原典性文獻的翻譯,其中包括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據法語節譯的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四川大學閻嘉教授翻譯的哈維回憶錄《追憶與冀望(二)》,西華師大曾洪偉教授翻譯的哈維代表作《城市的權利》,四川省社科院潘純琳研究員翻譯的《戴維?哈維》,以及四川大學博士生葉家春翻譯的索亞的《城市的空間書寫》。
專題三“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由六篇論文構成。文章立足于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總體格局和實際發展狀況,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家的思想建構為核心,緊扣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關鍵命題進行系統闡釋,力圖全面搜集、整合、提煉相關核心概念,以期對現今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關鍵詞研究有所推進。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毛娟教授對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關鍵詞按不同論域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包括原發性概念、基礎性范疇、現代-后現代變遷中的關鍵詞研究等,為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南。西華師范大學劉進教授在《“空間轉向”視域中的西方傳統觀念》中對空間觀念的流變歷程進行了梳理,揭橥了這一歷程對理解西方20世紀中后期開始的空間轉向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其他幾篇論文分別就“時空壓縮”、“都市革命”、“后現代地理學”、“第三空間”等重要概念進行闡發。這些關鍵詞意涵豐富,是深入理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專題四“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藝體驗”由六篇論文組成。該專題依據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相關資源,以其考察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轉變的歷史進程,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范式與文藝體驗的深刻演變。華東師范大學羅崗教授在參考多位上海市專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上海開埠以后所形成的殖民空間進行了考察,認為上海租界就是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的”一個符合資本邏輯的新社會空間。其他研究論文將中國的“廣場舞”、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廢墟影像、新媒體藝術的后現代體驗納入了討論范圍,嘗試將空間理論運用于中國特有的審美體驗、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的闡釋,力圖提供全新的理論思考范式和闡釋角度。
專題五“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藝術問題研究”由六篇論文組成。該專題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等重要范疇為出發點,將關注的焦點集中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語境下藝術空間的內涵以及由此引發的獨特審美體驗。“政治性”與后現代藝術的呈現,空間理論下的后現代音樂,德?昆西的博物館研究,后現代語境下的“新紀錄電影運動”,賈樟柯的電影和視覺藝術中的空間理解與空間表現形式,這些文章大多將中國藝術問題置于新的理論視野中,致力于對它們進行創新性的闡發。
上述五個專題所涉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對本課題中具有原發性和創生性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的闡釋,也有在現代與后現代語境下考察文學和藝術中的空間表現問題,體現出了鮮明的理論色彩和研究取向。課題組力求在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脈絡和精神內核的前提下,繼續從空間理論的重要文獻的譯介和研究、“文論-空間”思考模式的建構、空間批評理論的本土創造性轉化等幾個方面尋求理論上的突破和創新,以推動我國文藝理論事業的創新和發展。
附錄
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閻 嘉
一、研究背景和提出問題的理據
“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是由課題組首席專家閻嘉教授率先提出并向國家社科規劃辦推薦,經過專家論證被列入2015年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招標選題,隨后被評審專家經過認真評審,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本課題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從理論背景看。人文學科研究領域內的空間問題是當代西方理論界密切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其意涵豐富,所涉廣泛,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和實踐價值。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的問題都不可避免地與空間問題相關。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曾經以“空間的生產”重新定位社會形態的演進,專注于闡明社會空間與社會關系的生產方式的溝通。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戴維?哈維繼承了列斐伏爾的觀點,將關于空間的理論納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之中,以社會空間的表征來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遷,提出了“時空壓縮”的創新理論。哈維為新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打造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性的理論體系,使其具體內涵與外延能夠由傳統的形而上學轉換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在這個方面,索亞的“第三空間”理論、卡斯特爾的“網絡空間”理論在關注集體意識發展的同時,明確指向了社會實踐的意涵。除了對空間生產理論的持續闡發外,城市研究始終都是空間理論的核心領域。哈維的《社會正義與城市》、索亞的《追尋空間正義》為其代表,多羅雷斯?海登《場所的力量:作為公眾歷史的都市景觀》都提供了對特殊社會空間的歷史演化和審美意涵的分析?梢,對空間問題的思考,是當下人文科學研究的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視域,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戰后的發展中,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后現代語境中,其價值尤其表現在理論的生命力與社會實績并進。伴隨著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重啟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之社會活力的要求,以哈維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者高舉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以空間問題為理論突破口和脈絡,重新堅持“政治-經濟批判”的立場,關注資本主義社會在后現代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因此,經過一批理論家們的共同努力,新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空間理論體系逐步得以成型。
其次,國內理論界雖然對空間問題有一定程度的關注,但焦點較少匯聚在新馬克思主義的視野和理論框架之中,或者以地理學為基礎,或者以文化研究為目的,較少把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文藝理論和空間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較少具體考察文學和藝術中的空間表現問題,較少深入發掘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文藝理論創新的重要價值。因此,努力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價值和意義,不僅能為國內文藝理論界的理論建設和創新提供有益的資源,而且也能在實踐層面為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帶來方法論上的啟示,使我們能夠以新的視野和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文學藝術中的空間體驗和空間表達問題。為此,課題組希望借助“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這一重大課題,結合中國文藝理論界的研究現狀,努力整合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理論資源,開拓空間問題與文論研究相結合的新維度,通過重要文獻的譯介和研究,推動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創造性轉化,推動我們自己的文藝理論研究的創新和發展,并借助空間問題與文論之間關系的研究,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實踐的發展。課題組的最終成果將會以專著、重要理論家著作的譯本和重要文獻讀本的形式呈現出來。在確保文獻資料詳實、論證充分的前提下,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理論為核心,力求完整地把握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主要脈絡和精神內核,力求事實準確,目的鮮明,論點有力,聯系實際,突出問題意識,深入研究,將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可資利用的重要理論資源。
再次,課題組在提出本研究課題的同時,為了確保本課題研究的質量,邀請和匯聚了國內在本課題相關領域內具備較強學術實力、在西方文獻翻譯和文學、文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成就的一批學者,共同組成具有較強學術實力的研究團隊,其中包括研究西方美學和文化現代性頗具知名度的長江學者、南京大學周憲教授,翻譯戴維?哈維著作、研究其思想取得了較大成就的南京大學胡大平教授等。團隊子課題負責人和成員大多具有高級職稱,組成了年齡段包括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學術梯隊。他們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西方文論和文化理論,外語水平和能力較強,近年來的研究領域和方向與本課題有密切關系或者接近。就此而言,課題組成員的構成形成了本課題研究的較佳陣容。
二、注重對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和內涵的研究
在閻嘉教授撰寫的《戴維?哈維“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與內涵》、《戴維?哈維的地理學與空間想象的維度》、《戴維?哈維:從地理學家到新馬克思主義旗手》等論文中,較為全面地概括、梳理和論述了戴維?哈維創新性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和內涵。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觀點是:哈維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后現代時代,通過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和吸納,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在西方后現代時代的發展和創新,創造性地將地理學和時間與空間問題納入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傳統中,明確提出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既堅持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傳統和思想內核,又將這一原理同后現代資本主義和資本在全球地理空間中急劇擴張的現實結合起來,指出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并沒有改變,資本追逐利潤的本質沒有改變;資本在地理上的急劇擴張帶來了新的發展不平衡以及權利的不平等。因此,必須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注入新的理論內涵。
閻嘉教授在國內率先具體概括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主要內容。它包括:第一,歷史想象與地理學想象的融合。通過地理學想象與歷史想象的有機融合,去發掘地理空間背后深廣歷史變遷之中物質性生產和創造活動的特性與力量,這些活動具體體現為生產方式、技術、社會形態、交通和傳播方式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演變。第二,地方性與全球地理空間的辯證法。通過研究資本在地理上的擴張和運動,進而將這一關節點同地方性與全球性的關系問題聯結起來,因而,資本增殖最主要的方式是擴大生產和市場,這就意味著要不斷拓展地理上的空間,把過去分散的各個地方聯結成一個龐大的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以至任何一個地方的變動都會引起整體的連鎖反應。因此,資本主義的全部秘密就在于資本的特性及其不斷的運動。第三,對物質世界體驗的理論升華。注重和強調對物質性的感受與體驗在理論建構中的重要性,反對固守在書齋和資料堆里進行抽象的思辨。對物質世界的“物質性”的體驗,是指通過自身的感知和行動,對真實生活中的生存條件、狀況、行為和社會關系的切身體驗,在體驗中不僅思考自身與物質世界接觸時的內心感觸,同時也去體察人與物的交流中所凝聚著的各種社會性的內涵。第四,堅持階級立場、政治-經濟批判和社會批判的鋒芒。在理論研究中堅持階級立場,堅持進行階級分析,保持政治-經濟批判和社會批判的鋒芒,是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鮮明特點。在對社會正義問題的研究中,如何確保底層勞動階級權益的問題,始終都是其焦點。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階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并沒有結束,而是應當繼續進行下去。這是新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差異之一。
此外,閻嘉教授在論文中還從知識譜系、政治經濟學、現代大都市和美學這四個維度論述了地理學與空間想象之間的關系。首先,從知識譜系方面看,在西方地理學重視經驗知識的描述與重視探究現象背后之本質的兩種傳統中,哈維更傾向于形上的、哲學的、數理的地理學傳統,力圖將哲學思辨與精確的以數理方法來研究地理和空間問題結合起來,從而摒棄經驗主義傳統。其次,從政治經濟學方面看,想象20世紀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地理學和空間的方法,不能忽視資本擴張、市場拓展、突破地理阻隔這些物質力量背后的文化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資產階級總會把啟蒙運動以來的主導意識形態——理性主義和主體性哲學——向全球播撒。與此同時,這種擴張和播撒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和單方面的,絕不是一個同質化的過程。再次,從現代大都市角度看,想象和關注城市空間,總是與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城市運動(罷工、示威、抗議、起義等)、階級斗爭、革命力量和革命潛力這樣一些問題緊密相關的。復次,從美學方面看,通過對時空體驗和表達方面之變化的考察,將美學、藝術和文化方面的變化,看成是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政治-經濟關系變化的表征,看成是由這些變化帶來的對人們內心感受變化的表達。因此,對于美學和藝術問題的理論分析,最終既要指向人們內心感受的變化,也要指向帶來這些變化的重要原因——社會物質生產方式與政治-經濟關系的根本變化。
在對新馬克思主義“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框架和內涵的研究與闡發方面,閻嘉力圖從不同方面全面把握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和內涵,從而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研究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與此同時,閻嘉認為,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繼承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批判的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這一傳統增添了地理學和空間理論的維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西方后現代社會中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重要理論資源。
三、注重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系的研究
在由閻嘉教授撰寫的《戴維?哈維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傳統》、《現代性的文學體驗與大都市的空間改造——讀戴維?哈維的〈巴黎,現代性之都〉》等論文中,以及在專著《馬賽克主義:后現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作者通過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文學問題的闡釋和個案分析,力圖勾勒和概括出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察文學、文學理論和批評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原則,從而為建構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學觀、文學理論做出努力,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自己的見解。
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提出: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文學批評傳統。這種傳統在100多年的歷史中幾經波折和轉向,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批判,轉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文化批判。而以戴維?哈維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傳統增添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新方向。哈維等人所建構的空間理論及其闡釋框架,為解釋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資源。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一些重要論點構成了新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傳統的基本支撐,并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一種開放性。新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理論和批評問題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通過對文學作品所建構的物質空間的分析,去透視它所匯聚起來的各種社會力量、政治經濟關系、資本運作的內在機制,而不是單純地把空間當成一種絕對的物質性構成來研究,也不是單純地研究對空間的表現。第二,強調將“絕對空間”、“相對空間”和“相關空間”這三個范疇有機結合起來,組成一種“空間矩陣”,以此來說明空間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資本、文學、藝術等活動的復雜關聯。第三,把空間生產看成是特定社會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而文化和文藝中體現出來的空間的種種表征,都是通過空間生產折射出來的社會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第四,在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總體框架中,重視通過文學作品對階級政治與資本力量進行研究,重視對物質關系與社會關系之關聯的研究。第五,運用“時空壓縮”理論(包括“創造性的破壞”、“使時間空間化”、“通過時間消滅空間”等概念)去解釋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中經常涉及到的“永恒”與“短暫”之間的悖論關系。
此外,上述文章還通過對哈維的另一經典著作《巴黎,現代性之都》中對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福樓拜、波德萊爾、左拉等人作品的解讀,力圖透視和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文學問題的歷史觀點、美學觀點和政治-經濟批判立場。在哈維《后現代的狀況》一書中對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美國作家多麗絲?萊辛、托馬斯?品欽的小說的解讀,則體現了新馬克思主義對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看法,即新一輪的“時空壓縮”所造成的藝術表達的“審美危機”,實際上體現了后現代文學碎片化、異質性拼貼和注重外表而非實質的美學特征。
在對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系的研究方面,閻嘉在梳理其理論脈絡的同時認為,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理論堅持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批判的基本立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元理論”(有別于碎片化的理論)去看待文學問題和文學理論問題,堅持對文學作品進行歷史分析、美學分析和空間分析,值得我們加以汲取。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理論還在不斷發展與推進中,一方面需要我們密切跟蹤和關注,另一方面則需要及時進行具體和深入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有很大的理論拓展空間和前景。
四、注重對新馬克思主義“時空壓縮”理論與審美體驗之關系的研究
2006年,閻嘉教授在國內最先發表了《時空壓縮》一文,在國內學術界第一次梳理和概括了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時空壓縮”的內涵。文中對“時空壓縮”的要義做過如下概括:“時空壓縮”問題進行考察的立足點始終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變化,尤其是從戰后“福特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相應的現代主義,向靈活生產與積累的生產方式以及相應的后現代主義的轉變。資本主義在文化上的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都不過是社會生產方式轉變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看,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在文化上的矛盾,表面上呈現為如何征服時間與如何征服空間之間的矛盾,實質上卻是資本主義生產與積累之間矛盾的反映,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后果。隨后,《時空壓縮》一文的主要內容被納入了“百度百科”的“時空壓縮”辭條之中,并且全文收入汪民安主編的《文化研究關鍵詞》,在學術界產生了相應反響。
在《時空壓縮與審美體驗》、《不同時空框架與審美體驗:以戴維?哈維的理論為例》等論文中,閻嘉教授集中分析和論述了“時空壓縮”產生的社會和歷史根源,以及對“時空壓縮”之審美體驗在藝術表達中的具體體現,將后現代時代對“時空壓縮”的審美體驗在文藝方面的表現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強調時尚、價值觀念的易變性和短暫性,如多媒體展示藝術、時裝表演和各種廣場藝術表演等。第二,出現了借助廣告和各種媒介建構新的符號系統與意象的“形象生產工業”,致力于制造各種審美幻象。第三,強調藝術家簽名的壟斷力量和復制“本真性的贗品”,如以安迪?沃霍爾和勞申伯格為代表的波普藝術。第四,通過各種“拼貼”技術,將歷史傳統重組為一種“博物館文化”和“遺產工業”,如美國新奧爾良的意大利比薩餅店之類的后現代建筑。第五,對各種地方性文化遺產之興趣的復蘇,如對“原生態”藝術表現形式的強行剝離和展示。第六,在后現代小說中,分裂的敘事空間取代了傳統小說敘事的連續性,如托馬斯?品欽等人的小說。這些概括和分析較為準確地把握住了后現代文學和藝術的審美特征。
閻嘉教授還對空間理論的不同闡釋框架和范疇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將這個方面的研究進一步延伸到了藝術學理論方面。近期完成的論文《空間體驗與藝術表達》(即將由《文藝理論研究》發表)和《視覺藝術中的后現代空間》(即將由《學習與探索》發表),通過對“時空壓縮”理論的具體運用,較為深入地分析和論述了當代西方后現代藝術在空間體驗和空間表達方面的典型特征,對于從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來審視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和后現代主義藝術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在對新馬克思主義“時空壓縮”理論與審美體驗之關系的研究方面,閻嘉教授依據哈維等人提供的重要文獻概括和分析了“時空壓縮”理論的主要意涵:創造性的破壞,通過時間消滅空間,時間的空間化,以及物質空間、表現性的空間、表達出來的空間等概念,并運用這些意涵和概念去具體分析審美實踐和藝術創作。閻嘉認為,“時空壓縮”理論意涵豐富,是新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為我們理解審美體驗、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
五、注重對新馬克思主義當代文化理論的研究
在多年譯介哈維、威廉斯、伊格爾頓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著作時,閻嘉教授就已經注意到了從20世紀中期至今的西方世界的文化研究中,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和重要地位。在閻嘉為《文化研究關鍵詞》撰寫的條目中,就包括了與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時空壓縮”、“情感結構”、“階級”、“現代主義”、“審美”、“理論”、“身份/認同”等重要條目,以及閻嘉撰寫的部分研究論文,再加上一些關于哈維、威廉斯、伊格爾頓、霍加特、薩義德等人的譯著或譯文(閻嘉已經獨立完成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家、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創始人理查德?霍加特的代表作《識字的用途》,正在由商務印書館審稿),構成了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當代文化理論研究。
在《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以霍加特<識字的用途>為例》一文中,閻嘉教授通過對霍加特《識字的用途》的詳細解讀,就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說明了《識字的用途》開創了當代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的基本研究范式,其核心和要旨在于:從社會生活之“活的文化”出發研究文學文本,尤其是要研究通俗文化的各種文本如何影響和塑造人們(特別是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研究那些由專家和學者們所確定的“經典文學作品”的文本。按照這一宗旨,當代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在其起源上就決定了它與文學、通俗文化和社會學的親緣關系,而且在實質上構成了文學研究的一條新路徑,即有別于正統和經典文學研究的路徑。這條路徑帶有馬克思主義理論鮮明的階級、政治、性別和意識形態的色彩。
在《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問題》一文中,閻嘉教授通過對文化研究的“身份”和“認同”概念的辨析與厘定,明確提出:研究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問題,必須充分考慮到這類問題產生的不同語境,以及與各種不同語境相聯系的社會和歷史的復雜問題;身份研究和認同研究的特點,決定了文化研究具有鮮明的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與立場,并不是一種純粹“中立”的學術研究或文本研究。
在新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中,閻嘉明確提出要堅持文化研究的階級立場、意識形態立場和價值立場,關注“活的”文學和文化文本對于塑造人們思想、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作用,關注文化表征背后的社會物質生產、生產方式、社會體制和思潮的變遷,不應使文化研究陷入從文本到文本的“純學術”研究的窠臼之中。
六、關注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土創造性轉化與文學理論新傳統問題
對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研究,最終是為了推動在中國本土學術界的創造性轉化,推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不斷發展。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眾多專家和學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閻嘉也一直在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
在《農家樂:一個當代審美文化的文本》一文中,閻嘉教授運用新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對在中國最早出現的成都“農家樂”的休閑空間進行了文本分析和解讀,旨在通過對“農家樂”的個案分析來說明:在當下中國的社會之中,隨著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的興起,具有濃厚中國本土色彩的消費文化正在以人們未曾注意到的勢頭迅猛發展。其語境恰好是“全球化”的時代潮流,而其典型性又恰好是在外來文化沖擊之下在中國本土自發產生出來的消費文化的樣本。“農家樂”所帶來的中國式的消費文化,正在形成一種特殊的“休閑審美意識形態”。它構成了一種特殊的公共消費空間,也是在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產生意義和快樂的一個新源泉。這是國內較早在這方面進行外來理論本土轉換的實例。
在《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追尋夢想與新傳統的形成》一文和專著《多元文化與漢語文學批評新傳統》中,閻嘉教授明確提出:近百年來,中國文學始終都把追尋現代性和現代化作為夢想與目標。不斷引進國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利用外來資源改造本土的舊文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它們構成了推進中國文學現代性進程的主要動力。在追尋現代性夢想的過程中,中國文學逐漸形成了以“惟新是尚”和“現代化焦慮癥”為核心的“新傳統”,這些“新傳統”包括:中西二元思維定勢的傳統,追尋文學“現代化夢想”的傳統,社會功利主義的傳統,線性進化論的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統,文學革命的傳統,現實主義的傳統等。它們是在20世紀特殊語境中本土舊傳統與外來文化影響相互碰撞和交融的產物。在反思各種新傳統形成的歷程之時,確立本土問題意識和本土立場,對于走向未來的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來說至關重要。
在持續關注和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土轉化與文學理論的新傳統問題方面,閻嘉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理論在百年歷程中的發展和走向。當我們在新世紀努力進行新的理論建構時,要堅持對外來的理論進行創造性的本土轉化。同時,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的各種“新傳統”,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本土現實。如果忽視這種本土現實,就有可能出現理論走向上的迷誤。
七、課題研究的主旨和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為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課題內容有三個明確的關鍵詞:一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二是文論,三是空間理論。在這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旨在突出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發展中的地位、創新、貢獻和重要性,尤其是戴維?哈維對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貢獻,同時也涉及到其他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相關貢獻。就“文論”而言,一般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發展的學者,大多從哲學或政治經濟學角度著眼,對文學理論的關注往往不夠。而從事文學理論的學者,多半更關注文學理論自身傳統發展演變的脈絡,對于從文學以外的角度來考察文學的立場往往不屑一顧。本課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發展和推進,與文學理論的發展演變結合起來,正是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后現代時代持續推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本課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第一,本課題的譯介和研究工作意在能夠引入新的文論闡釋角度,使我們更加接近西方思想界的前沿理論,能夠有效參照空間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關鍵在于促進“空間-文論”的思考維度的創造性轉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新的理論增長點。
第二,就時間段而言,為突顯所涉話題的前沿性,本課題擬主要關注近三十年來西方空間理論的研究和文獻積累,遴選影響較大、持續性強、實效性明顯的理論樣態進行集中研究。然而,空間問題與時間問題不可分割,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表明了這一點。因而,本課題將在西方空間理論的突破和進展的整體表述中對空間問題進行歷時性溯源,以期明確西方人文學科“空間轉向”的發生語境和進一步拓展的可能性。
第三,一般認為,空間理論的體系創始于列斐伏爾的代表作《空間的生產》及其相關著作,而哈維則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核心,將空間與歷史,空間與文化、空間生產與資本主義社會等話題貫穿起來,在真正意義上構建了空間問題的理論大廈。因此,本課題將主要立足于英語世界的空間問題研究進行文獻資料的整合和課題論證,同時參考法國、德國等國學者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和文化地理學著作。
第四,本課題擬將研究主體置于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視野之下,一方面追溯西方空間理論的理論淵源和闡釋空間,明確背景問題和文化差異,一方面則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審視空間理論體系的社會實踐意義,從而使空間視域下的文藝問題彰顯出來。
根據上述四個方面的考慮,在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回歸經典與“空間轉向”并行的視野中,本課題擬分為四個子課題,分別是:“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整理”,“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新”,“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學體驗”,“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
子課題一以新馬克思主義重要文獻譯介和整理為中心,最終以文獻讀本和重要著作翻譯的形式,呈現課題研究在這方面努力的成果,以期為國內學術界提供權威、可靠、可信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子課題二著重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發展中的貢獻和地位,旨在具體闡明“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空間-文論”在理論建構方面的突破和創新。
子課題三則將聚焦于新馬克思主義運用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理論對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體驗的分析,并集中關注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文藝中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表達的問題。
子課題四以關鍵詞研究的形式深入到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中,在緊扣空間-文論的理論架構和內涵的前提下,明確勾勒出該理論框架的基本結構和關節點,從而呈現其發生點、重點和焦點,重視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角度。
通過考察國外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研究狀況,本課題將以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及空間轉向、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之內涵、社會關系與空間生產、城市研究、文藝理論的基本走向這五個方面來呈現本課題研究的基本語境和視界。
(1)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中,經典馬克思主義為這一傳統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批判的堅實基礎,但到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則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轉向了哲學、意識形態、文化和美學批判。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到后現代時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是否還適用,其理論價值和生命力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陣營內外都引起了極大關注。實際上,在西方后現代語境中,諸如后現代文化、女性主義、種族問題研究、后殖民主義等各方面的研究,實際上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新發展提供了社會土壤,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福特式”向靈活積累的“彈性生產”的轉變,則為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構建提供了契機,預示了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空間理論的發生和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在新的社會語境下出現了許多理論建構和發展方向上的變化。我們要深入理解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在時代變遷中的承續關系和發展狀況,就需要關注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背景,關注其對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文化和文學藝術等各個層面產生的歷時性影響,考察由這些影響所導致的馬克思主義核心觀念的嬗變,如資本理論、異化學說、階級理論等,為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提供系統的縱向概覽。此外,包括哈維在內的新馬克思主義重要思想家回歸馬克思主義原典的傾向,對于在新形勢下重新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統具有重要意義。
(2)哈維理論體系的特征及其表現:發掘“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理論的意義。戴維?哈維是當代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旗手,空間理論的代表性人物。在當代西方人文思想界,其論著的引用率一直名列前茅,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理論家之一。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理論的提出,完善了空間理論的科學論證體系,同時也為其向文藝理論靠攏創造了可能性。關于“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哈維在《地理學中的解釋》和《巴黎:現代性之都》等著作中在整體框架和論述模式方面集中演繹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思考維度,倡導以物質性為基礎的“總體性”研究。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空間問題的研究就受到了格外重視,列斐伏爾、卡斯特爾、?碌热硕荚e極涉足其中。在三十余年的發展中,“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將空間理論的諸多樣態重新整合起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關鍵詞之一是“物質性”,哈維在著作中對其多有闡釋!拔镔|性”的概念意指社會物化的過程,它與人們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時空壓縮”是哈維理論體系中的另一核心概念,也是其后現代社會理論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以說明現代信息、交通技術、乃至生產過程方面的速度變革對人們的內心感受的影響。它意指隨著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花在征服空間距離上的時間大大減少,突顯了不同空間的快速轉換。“時空壓縮”理論被用來解釋現代和后現代語境下人們審美體驗的嬗變,從宏觀的歷史、文化層面來考察人們的時空感受與時代變遷之間的關聯。
(3)社會關系與空間生產:列斐伏爾空間理論的奠基作用及其延伸考察。1970年代,西方人文理論界出現了“空間轉向”,有關社會空間的討論開始進入人們的理論視野。這方面最為著名的要數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而列斐伏爾的理論也使得社會空間生產與社會關系的互動成為西方空間理論的主體論域之一。所謂社會空間,也可以表述為物理的或虛擬的空間,注入地理中心的、在線媒介的空間等。在列斐伏爾的論述中,有關該定位的歷史與生產關系的考察十分深入。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得到了美國地理學家、城市問題專家愛德華?索亞的批判性接受。索亞就此發展出著名的“第三空間”的理論,他視之為物理空間、虛空間之外的第三空間,乃歷史、社會維度之外的第三種思考維度,是融合個體身份與小區關系的空間表征。索亞在《第三空間》、《后現代地理學》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論述過這一核心理論?ㄋ固貭柕摹敖M織理論”和“城市權利”理論也受到過列斐伏爾的影響。他關注網絡空間以及信息社會變遷的總體空間表征,是對空間理論之社會批判的進一步完善,其《信息時代》三部曲、《網絡社會:跨文化視野》以及《網絡社會:從知識到政策》等著作集中討論了在新時代和技術背景下人們的空間感受在空間政治規約下的嬗變。對后來的空間理論研究者影響較大的是?略凇对~與物》中具體表述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亦譯為“異托邦”)的概念!爱愘|空間”是一個地理學范疇,福柯意在描述非霸權體系下的地點和空間的構成,他稱之為“差異性空間”,這種物性與人性中和的看法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索亞的“第三空間”理論。
(4)城市空間問題:城市研究的視野和討論范疇,以及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城市主義”者的城市研究。城市化進程及其產生的社會問題,一直都是資本主義誕生以來的重要論域,它也在后現代多元文化與一體化交融的語境下進入了廣義的文化研究領域。城市空間問題不單關涉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過去與未來,也能夠從城市化進程的現狀中審視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形態。就此而言,城市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的、歷史積淀較深并且社會意義明顯的理論領域,它在西方理論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論域:城市設計:即城市規劃,包含環境整合、公共交通、人居建設等問題。城市生態學:即對特定環境轄制下的生物體系與周遭空間之關系的研究。在城市空間的表征中,城市生態意味著密集的商業建筑、平整的道路以及其他城市環境的特殊形式。城市政治學:該范疇意指城市區域內政治結構的多樣化構成,其理論在宏觀上得益于對社會-經濟維度的深入思考,微觀上則要呈現郊區問題、城市問題等形態,它關注權利、族群、階級等文化癥候。新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家們無不積極關注城市政治問題。哈維提出的“空間正義”,通過現實、數據分析得來的“表現的空間”的變化,都涉及到城市空間生產的權利分配。索亞、卡斯特爾等人的理論也都有著同樣的旨歸。城市經濟學:它作為微觀經濟學的分支,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到教育、犯罪、公共交通、房地產業等關涉社會空間與個體關系、非經濟學考察目標的問題。經典馬克思主義注重經濟力量的決定作用,馬克思著名的《資本論》源于對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考察和研究,經濟學視角一直為新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所看重。哈維對后現代時期資本積累的分析,鮮明地體現了他對社會-經濟維度的關注,并立足于“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思考,將社會經濟問題的空間維度的呈現隨之演繹出來。
(5)文藝理論的走向問題:文學“地理批評”、時空審美與文論“空間轉向”的可能性》。身為地理學家的哈維本身具有較高的文學和藝術素養,他的著作中時常通過小說、詩歌、繪畫、建筑等藝術形態的具體分析來說明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空間問題,以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層結構與生產關系的對應關系,如《地理學中的解釋》、《后現代的狀況》、《巴黎:現代性之都》等著作。最為重要的是,與當下人們的日常感受和審美體驗緊密相關的是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時空壓縮”因此經常被用來重新解釋新語境下人們對時空的審美體驗問題。同時,該理論也因其現實特性與“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的結合而呈現出科學方法論的特征,對西方世界的文藝理論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示性。西方文學批評界追隨空間前沿理論家們的探索,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空間轉向”,具體表現為借助文藝作品中的空間表達(地理形態、人居環境、建筑樣式等)的分析和統計來闡明空間表達的特點和規律,發展出了一套科學的、實用的跨學科批評理論,即“地理批評”。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使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空間轉向”的理論資源及其方法論實現本土的創造性轉化,以促成國內文藝理論研究的新的思考維度,為國內的文藝理論研究增加國際視野、科學性和實效性。
長久以來,我國學術界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國內的研究、傳播和闡釋始終抱有較大的熱情,并且取得了一些優秀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文獻資料支持。就我們所見,國內的新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基本方面展開。
第一,以史論方式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進行全景式的綜合研究。如周穗明主編的《20世紀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孔明安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研究: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張異賓的《文本學解讀語境的歷史在場: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一種立場》,俞吾金、陳學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衣俊卿編著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等。
第二,以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思想梳理為主,對其理論和思想進行細致的個案研究。研究者主要以后現代為切入點,從文化批評、城市空間、消費社會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注重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家、派別對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這部分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不夠豐富,F有的文獻資料大多集中于列斐伏爾、杰姆遜的理論,而討論雷蒙德?威廉斯、戴維?哈維、卡斯特爾、愛德華?索亞等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專著較少。如劉懷玉的《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吳寧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陳永國的《文化的政治闡釋學:后現代語境中的詹姆遜》等。
第三,就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某一方面進行專題式研究。這類研究關注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后現代的結合,著重對經濟、消費文化、身體話語、性別、種族、意識形態、空間等問題進行研究。這類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將文化當作一個整體,結合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研究。如韓紅艷的《批判與革命: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內涵——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理論研究》,馬睿的《作為文化生產的“性別”: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文化批判》,包亞明主編的《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和《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高鑒國的《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等。
第四,相關著作和理論的選擇性譯介。國內對空間理論的文獻選擇和譯介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展開階段,文獻積累階段,具體研究階段。首先是展開階段:中國學術界對空間問題的關注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盛于21世紀。國內學術界對空間問題的關注基于與空間問題密切相關的兩個重要因素。無論從深刻把握中國社會轉型、文化和文學藝術的變化所帶來的全新體驗的角度,還是從拓展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學術視野的角度,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空間問題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次是文獻積累階段:包亞明、閻嘉、陸揚、汪民安等學者,以及臺灣的夏鑄九、王志弘等人都積極參與了涉及西方當代空間理論的相關著述的譯介和評述。如包亞明主編的“都市與文化譯叢”,周憲、許鈞主編的“現代性譯叢”,張一兵主編的“當代學術棱鏡譯叢”,閻嘉翻譯的《后現代的狀況》,胡大平翻譯的《希望的空間》,初立忠、沈曉雷翻譯的《新帝國主義》,葉齊茂、倪曉暉翻譯的《叛逆的城市:從城市權利到城市革命》等。再次是研究階段:胡大平教授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哲學層面,且較多涉及到傳統的意識哲學。陸揚教授是關注西方空間理論問題的一位重要學者,他對空間問題的討論視野較廣闊,體現了文化研究泛化立場的某些特點。閻嘉教授針對哈維的理論進行了持續的研究,所發表的論文有《戴維?哈維“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與內涵》等10多篇,是國內研究戴維?哈維的先行者和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并且其研究角度主要是從文學、美學和文化批評角度切入的。本課題非常關注文獻資料譯介的重要性,這首先表現為經典理論著作的譯介,要確保原始文獻資料本身的質地;其次是應當注重對空間理論完整的理解和有效的闡釋。
本課題相關層面的國內研究的整體狀況,一直都在發展和進步當中不斷完善。本課題的提出和深入討論,正是希望認真審視國內人文學科的思考路徑和研究方法,找尋可能的突破點。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對西方空間理論的相關理論形態的把握以及話題性、實效性的追求,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可以繼續推進的空間。因此,本課題的主體框架和研究內容,將據此提出一定的發展空間和突破的可能性。本課題尋求理論研究上的突破是基于這樣幾個重要考慮: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的譯介和研究;問題意識和空間視角的語境化;哈維理論的創新性和方法論意義;“文論-空間”思考模式的建構;空間批評的本土創造性轉化。本課題的空間理論的本土創造性轉化的論證,正是針對當下國內西學譯介和理論研究現狀的一種反思。在持續關注和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土轉化與文學理論的新傳統問題方面,本課題的提出者閻嘉教授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文學理論存在著深刻影響,本課題在進行新的理論建構時,將堅持對外來的理論進行創造性的本土轉化。我們必須面對“新傳統”下的本土現實,使外來的理論成為創新的養料,而不是迭加闡釋的又一附著層。因此,本課題嘗試的空間理論的本土創造性轉化意味著開拓新的、具有實踐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思考維度,確保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批評充滿生機與活力。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