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編撰工作與對外合作交流
一、《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編撰工作
為了充實數據庫核心內容,并保證數據內容的專業性,課題組準備調動中國研究希臘哲學的學者的集體力量,撰寫和出版一部《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Greek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A Historical Lexicon),作為本課題預定的中期代表性成果。課題啟動以后,我們多次召開小型會議,選擇古希臘哲學基本概念,物色辭條作者,撰寫相關詞條,擬于2018年完成辭典的編纂工作。
本項目第一子課題“希臘哲學術語的采集與整理”進展順利。目前已選定希臘哲學基本概念243個,標注了概念所屬專業領域(總論、倫理學、政治學、知識論、形上學、自然學、方法論、語言學等),劃分了5個優先等級,梳理了已有專業詞典收錄情況,初步確定關聯詞和中英譯詞。以上工作已經形成電子表格,并在持續完善中。
配合第三子課題“數據庫的設計與技術實現”,我們設計了《希臘哲學術語歷史詞典條目示例》,作為統一的詞條撰寫格式標準。該文檔標準符合數據庫條目數據結構,又能夠轉化為紙質詞典出版的稿件。課題組撰寫和持續維護《詞條編輯手冊》,為各位詞條撰寫人提供統一的格式標準。
我們邀請了專業學者組成編輯團隊,參加辭條的撰寫,已經完成任務認領工作。他們是陳瑋(浙江大學)、陳越驊(浙江大學)、詹文杰(中國社會科學院)、何博超(中國社會科學院)、劉瑋(中國人民大學)、梁中和(四川大學)、謝伊霖(清華大學)、曹青云(云南大學)、常旭旻(華僑大學)、陳斯一(北京大學)、程煒(北京大學)、樊黎(同濟大學)、葛天勤(都柏林大學)、花威(華僑大學)、江璐(中山大學)、林麗娟(德國慕尼黑大學)、劉未沫(中國科學院大學)、呂純山(天津外國語大學)、盛傳捷(吉林大學)、蘇峻(都柏林大學)、孫帥(同濟大學)、田潔(山東大學)、王緯(普林斯頓大學)、王文華(國際關系學院)、魏梁鈺(北京大學)、吳飛(北京大學)、吳功青(中國人民大學)、吳天岳(北京大學)、先剛(北京大學)、熊林(四川大學)、于江霞(浙江財經大學)曾怡(四川大學)、張新剛(北京大學)。
我們計劃于2017年底完成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研究,撰寫相關論文和詞條,2018年完成《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的編纂,聯系出版。首席專家王曉朝擔任該辭典主編,詹文杰、陳越驊擔任副主編。
二、對外合作交流
本課題自開題以來,課題組骨干成員十分注意國內外科研動態變化,注重對外合作交流。課題首席專家王曉朝近年來與希臘Aikaterini Laskarides 基金會展開合作交流,取得多項合作研究成果。2017年4月25日至2017年5月24日,王曉朝赴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研究,拜訪同行,吸取國外數據庫建設的經驗教訓,尋找今后可能的學術合作者。
陳越驊副教授自2016年12月起赴美國耶魯大學訪問一年,展開學術交流,由國家留學基金支持。他聯系國外同行,集中主要精力,從事數據庫項目的建設,進展順利。為了保證國內方面的工作持續進行,他組織搭建了第三子項目的課題小組,由博士生和研究生組成,以自己辦公室為固定辦公地點,收集、協調和維護收集到的詞條文檔和編輯意見等工作,F在課題組已經選定了數據庫搭建的合作公司,搭建了數據庫原型網站,正在進行進一步溝通專業與技術需求,形成具體需求文檔。
劉偉副教授自2016年2月開始,到希臘雅典大學進修學習古希臘哲學和希臘語半年,為《古希臘哲學術語數據庫建設》的子課題《希臘哲學術語的采集和整理》做前期文獻準備和鋪墊工作。在此期間,他還翻譯了希臘學者K.Sp.Staikos的專著《柏拉圖傳統的證詞》。
清華大學博士生謝伊霖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工作。他自去年十月起赴美國耶魯大學訪學一年。在此期間他承擔《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部分辭條的寫作,并做了其他一些輔助工作。
2016年5月14-15日,王曉朝教授參加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翻譯與跨學科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全國宗教經典詮釋研討會”,發表論文“斐洛全集的翻譯與綜合研究”,并介紹了本課題的進展情況。
2016年9月25日,王曉朝教授參加清華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和希臘拉斯卡瑞德斯基金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全面介紹本課題的進展情況和初步研究成果。
三、希臘哲學基本概念的發生學研究等基礎工作的推進
課題組主持人王曉朝教授帶領下,課題組相關成員展開了對具體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取得一系列學術成果,發表在專業核心學術期刊和重要的學術報紙上。例如,王曉朝教授的《論希臘哲學概念阿萊賽亞的歷史生成》、《希臘哲學史的三種方法》、《柏拉圖著作中的阿萊賽亞》;劉偉副教授的《從中英縮略詞透析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的探討及現實意義》、《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揚棄及其實現的人學革命》、《作為哲學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和作為社會歷史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哲學探索中的兩種理論向度及其實現的思維方式變革》;正在進入期刊審稿流程的還有:陳越驊副教授的《希臘羅馬倫理的現代轉型——基于跨文化視野與發生學方法論的解讀》、《推進古希臘羅馬倫理思想史的研究》等。
關于重要希臘哲學術語的內涵解讀和形成機制,王曉朝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以“古希臘哲學精神探源”為主題的系列連載學術文章18篇(2017年5月-8月)。
王曉朝教授近年來出版了譯著《柏拉圖全集》(增訂版),已出版第1-7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17,約200余萬字。中文版《柏拉圖全集》自2003年開始出版以來應社會大眾的閱讀需要,在出版界朋友的幫助下,全集多次重印,而在此期間,譯者也在不斷地聽取和收集各方面的批評意見,并在教學和科研間隙對全集進行修訂,遂有這個全集增訂版的問世。譯者除了對原版譯文進行逐字逐句的修訂外,還增補了柏拉圖偽作拾余篇,并重新撰寫了各篇提要,重做了索引。柏拉圖是古希臘大哲學家,其著作基本流傳至今。柏拉圖全集中譯版的出版,為古希臘哲學術語數據庫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語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