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賦學文獻輯刊》問世
集中收錄歷代賦學文獻計214種,共200冊
11月4日,《歷代賦學文獻輯刊》新書座談會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國家圖書館等國內知名高校和圖書館的專家學者和出版管理部門、出版社的代表出席了座談會與成果發布會。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郭英德主持了新書發布會。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馬自力,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魏崇,南京大學教授、中國辭賦學會會長許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古籍處處長章隆江分別致辭。隨后,過常寶、馬自力、魏崇和許結共同為新書揭幕。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該書主編蹤凡介紹了《歷代賦學文獻輯刊》的編纂情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編輯室副主任、該書責編南江濤介紹了該書的出版情況。
《歷代賦學文獻輯刊》出版座談會上,來自國內高校和出版機構的代表,就《歷代賦學文獻輯刊》在版本價值、文獻價值、對于文學史研究的史料價值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評價和討論。與會學者對《歷代賦學文獻輯刊》的編纂和出版工作給予了肯定。他們認為,對于賦學研究乃至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來說,該書的出版是一件盛事。它將是今后辭賦研究的新起點之一,必將有力推動賦學等領域的研究,并且有助于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學體裁,是根據漢字的形體、音義、語法特點而精心組織的華美作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傳統賦體文學對于韻律、對偶、典故的追求,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最高雅的文體之一。據保守估計,歷史上產生的賦作,多達四五萬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上多有創獲,是一筆非常重要的文學和文化遺產。賦學文獻,是指賦體文學作品進行編集(含編選、載錄和摘引)、評論、注釋的文獻,是我們研究古代賦學、傳承中華文明的資料寶庫。
此次推出的《歷代賦學文獻輯刊》,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階段成果。該書集中收錄歷代賦學文獻共計214種,共有200冊,以影印原始文獻的編纂方式出版,忠實地保存文獻原貌,為文獻研究者和歷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其中所收文獻,七成以上都是首次影印面世,這些文獻收藏在十余家藏書機構,非常稀見,有的還是孤本、善本,查找、閱讀都頗費周折。而對其匯集出版,可以免去學者的是四處奔波、查閱抄錄之苦,還可以為促進賦學文獻研究的全面展開和深入拓展,為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奉獻綿薄之力。全書以總集、別集、賦論三類分編,各類之下,大致按成書時間排序。這套叢書,是建立在蹤凡、郭英德兩位主編多年對賦學典籍摸底調查的基礎之上,為了便于學者了解,兩位主編還為每種圖書撰寫了簡明扼要的提要,置于每書之前,可以為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和依據,具有一定的賦學史和學術史意義。其數萬字的前言,系統梳理賦學研究歷史,指明新的研究方向,這本身就是賦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這套《歷代賦學文獻輯刊》除了具有文獻資料價值和版本研究價值外,對中國古代文學史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充實了賦體文學的作品結構,增大了賦體文學的體量,為賦體文學研究提供了過去未曾有過的解讀文本和研究資料。更重要的是,這套賦學文獻輯刊為呈現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全貌也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