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子課題組提交研究成果初稿
2017年8月初,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傳統福利文化研究”(12&ZD112)第五子課題研究小組提交研究成果初稿《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標志著第五子課題“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的研究任務初步完成。
《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由六章構成,共計7萬余字。第一章“導論”,介紹了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的研究狀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第二章“傳統民間宗族福利制度”,分析了傳統宗族福利制度的變遷、內容、功能和特性;第三章“傳統民間村落福利制度”,分析了傳統村落福利制度的發展、內容、功能和特點;第四章“傳統民間行會福利制度”,分析了傳統民間行會福利制度的變遷、內容、功能和特點;第五章“傳統民間宗教福利制度”,分析了佛教福利制度、道教福利制度、伊斯蘭教福利制度和民間宗教福利制度;第六章“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的功能與價值”,從四個維度闡述了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的社會功能與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構建了分析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的整體框架,對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主要民間福利制度進行總體闡述。與此同時,還需要在現有初稿的基礎上,對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補充、深化、拓展和完善,在語言表述和注釋規范上繼續修改和統一。建議第六章的標題改為“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評析”,進一步拓展充實內容,重點寫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福利制度的主要特征、社會功能和當代價值三個問題。建議再增加一章,專門寫“傳統民間慈善福利制度”,重點寫世俗化的民間慈善福利,以區別于宗教福利慈善。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