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哲學社會科學則是文化的精神層面凝練和理論形態概括,是文化中的“上層建筑”。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表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學術前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高度。
我國數千種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期刊約200種;被各類評價體系列入“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的有600種左右。它們基本代表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最好辦刊水平,是國際社會尤其是學術界觀察了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發展情況的主要窗口,是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也是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進入新時代,國家整體實力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作為文化軟實力重要標識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也必須與時代同步強起來。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努力提高辦刊質量,不斷提升刊物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期刊質量最核心的是內容質量,即其發表成果的質量。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國際上公認的頂級權威學術期刊,如《科學》《自然》等雜志,其地位和影響的形成,蓋因其長期堅持極為嚴格的選稿用稿標準,所發表的論文基本上都是一流的原創性成果。提升期刊質量,首先就是要嚴格把好選稿用稿質量關,注重學術性、前沿性,強化原創性、思想性。
提升辦刊質量還需注意到,學術期刊作為學術傳播媒體,正面臨著傳播技術和平臺載體的巨大變革。互聯網時代,全媒體融合發展是未來趨勢。學術期刊必須關注學界新需求,充分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特征與傳統學術期刊優質資源,依托信息技術調整學術期刊的編輯生產流程,完善學術期刊的產品結構,創新學術期刊的產品形態和傳播手段。加快技術應用開發,開展“內容、技術、平臺”三位一體、合作共贏的數字化項目建設,建好期刊數字化投稿平臺、數字化編輯平臺和大數據檢測平臺等。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將編輯、作者、審稿人快速聚集起來,實現學術質量控制、出版流程管理等編輯出版要素的自動化。同時,要積極推進以手持閱讀終端為載體的學術期刊內容服務。
引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強堡壘
與自然科學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天然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辦刊質量,還體現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引領和主導上。
在辦刊方向和理念上必須堅持黨性原則,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這是學術期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從政治高度認識學術期刊的功能:一方面,學術期刊是學術傳播和交流的載體,在傳播和交流學術研究,反映學術動態,推動學術研究不斷創新,發展文化和學術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也通過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在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體到選題上,學術期刊要主動設置有生命力的選題,或是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或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或是兼具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當前,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學術期刊更要拓展眼界,在欄目設置、選題策劃上,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黨和政府的工作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實踐,積極總結經驗、破解難題,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繁榮學術、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學術期刊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為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作出應有的貢獻。
服務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平臺
學術期刊的一個基本功能是服務學科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都有著獨特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學術論文的寫作和發表必須遵循基本的學術規范,這是學術期刊的內在要求和編輯審稿的共同標準、基本“門檻”。學術規范是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活動長期形成的一整套基本規則,包括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強調學術規范有助于學術研究的標準化和專業化,從而彰顯研究價值;有助于學術積累和創新,從而推動學科發展;有助于規約和懲處學術研究活動中的不良行為,從而端正學風。學術期刊通過學術傳播擴大學科影響力,通過與論文作者之間的互動培養人才,有力促進和推動著學科發展。同時,通過統計論文的施引與被引情況,其摘轉指標、影響因子指標可以反映論文和期刊的利用程度,一定程度上體現論文水平和學術影響力。長期以來,我國學界已逐漸形成了學術共同體認可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期刊評價已成為學科建設的基本平臺。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被學歷學位、職稱職位等利益獲取因素所捆綁、扭曲,學術生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部分期刊在選稿編稿用稿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傾向,把“學術規范”推向極端,一切以西方標準為標準,熱衷于用中國案例“證明”西方理論,“言必稱希臘”,有的還以晦澀難懂的“西式”語言為時尚,甚至有的論文形式結構上也以“洋八股”(問題、理論、假設、數據、測量、方法、發現和結論八個部分組成的文章結構)為“學術規范”,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包括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章摒棄思想性而以建構精致的數學模型為目標,等等。對此,學界雖已有眾多批評之聲,但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增強學術自信、構建本土理論體系已迫在眉睫。近年來,中央對此給予高度重視。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這些都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賦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重大歷史使命。當前適逢我國高校進行“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的建設需要一流的學術期刊平臺,這就要求學術期刊在欄目設置、選題策劃、約稿組稿、編稿審稿、評價推介等各環節深化改革創新,全方位服務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作者:秦開鳳,系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人文雜志》社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