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立項以來,本課題按照總體規劃有序地推進。無論是以首席專家宗喀?漾正岡布(宗喀教授)重點著力的藏蒙醫學基礎理論、歷史與文化研究,還是其他專家主持的五個子課題的分類研究,都按計劃有非常大的進展。課題組突出的成果包括已經完成由首席專家宗喀教授主編的會議論文集一部(不計協編論文集),其中收錄精選論文30余篇,36萬余字;以首席專家宗喀教授為第一作者已在CSSCI來源期刊《中國民族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發表學術論文5篇(論文內容直接或間接與藏蒙醫學歷史及文化相關,詳見excel清單)。課題組已經主辦高層次學術研討會1次(“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討會”),協辦藏蒙醫學專題學術研討會一次(2016青海省曼巴扎倉與藏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1次。課題組也已對中國內地、甘肅藏區、青海、四川、云南、內蒙古地區、蒙古國與俄羅斯地區、歐洲與北美地區、南亞地區的藏蒙醫學現狀做了較系統的資料搜集梳理工作,已在東歐、美國,中國內地的青海、甘肅、內蒙古、新疆、四川、北京等地進行了專門的田野調查工作。
課題組在藏蒙醫學基礎理論、歷史與文化研究領域,在各子課題分類研究方面工作的重要進展和成果如下:
藏蒙醫學基礎理論、藏蒙醫學歷史與文化研究方面,已完成論文8篇,分別是:(1)宗喀?漾正岡布、白雅莉:《藏文古籍載醫藥經驗本能說和部分藥物緣于對動物的模仿說》(已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中國民族學》);(2)宗喀?漾正岡布:《吐蕃特的宏觀醫學史傳統及始于16世紀的藏蒙醫學時代》(已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中國民族學》)(3)宗喀?漾正岡布、巨浪《<四部醫典掛圖>與<本草綱目附圖>藥材繪畫技法分析》(已收入會議論文集);(4)宗喀?漾正岡布:《極簡藏蒙醫學史》(已收入會議論文集);(5)宗喀?漾正岡布:《公元10世紀前在吐蕃的30個醫學流派》(已收入會議論文集);(6)宗喀?漾正岡布:《公元10世紀以前的吐蕃醫學大事記》(已收入會議論文集);(7)宗喀?漾正岡布等:《公元10世紀以后的藏蒙醫學大事記》(已收入會議論文集);(8)周毛先:《“密現貪嗔癡三毒,外現氣膽肝三病”:從史詩<格薩爾?誕生篇>之“蓮花生大師龍宮治瘟病”窺視藏族疾病觀念》(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子課題“中國內地的藏蒙醫學”已對北京、成都、蘭州的藏蒙醫療機構、醫療團體、研究機構等進行了較系統的調研,采訪了部分醫生、學者;已完成了對地方志(目前主要是成都北京蘭州地區)、藏醫醫學文獻、漢文歷史著作、漢文醫學文獻、蒙文醫學文獻、蒙文歷史著作等材料的部分梳理工作。目前已經完成論文5篇,分別是:(1)甄艷:《北京地區蒙藏醫學史簡述》(已收入會議論文集);(2)宗喀?漾正岡布:《17世紀前進入中原地區的來自青藏高原的藥物》(內部報告);(3)宗喀?漾正岡布、趙書苑:《金屬類藥物在藏蒙醫藥與漢傳醫藥中分類和使用之對比分析——以金、銀兩種金屬類藥物為例》(已收入會議論文集);(4)安宇:《科學話語與民族政策之間的藏蒙醫學——論民族醫學的生存空間》(已收入會議論文集);(5)王陳妍:《幾種藏藥材銷售調查——以蘭州為例》(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子課題“藏醫學在多康與蒙古地區的傳播”已經完成論文3篇,分別是:(1)宗喀?漾正岡布指導,王建磊撰:《前藏蒙醫學時代的北方民族醫療——以契丹民族醫療為中心》(2017年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其中部分章節已收入會議論文集);(2)陳瑾瀾:《“澤雍”地區的傳統醫療——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藏醫院為例》(已收入會議論文集);(3)貢保東知:《17世紀直貢藏醫學派傳承機構——哉多吉頗章》(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子課題“內外蒙古與俄羅斯地區的曼巴扎倉與醫學人物研究”已完成論文4篇,分別是:(1)楊才讓塔、宗喀?漾正岡布:《松巴?益西班覺其人及其對藏蒙醫學的貢獻》(已收入會議論文集);(2)楊才讓塔、安宇:《蒙古地區的藏蒙醫學現狀》(已收入會議論文集);(3)娜仁朝克圖:《蒙古貞瑞應寺曼巴扎倉》(已收入2016年我們的課題協辦會議論文集);(4)趙書苑:《藏蒙醫藥在俄羅斯傳播歷史大事記》(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子課題“藏蒙醫學在歐洲北美與南亞的傳播”已完成論文3篇,分別是:(1)白雅莉:《藏藥在歐洲合法化過程初探》(已收入會議論文集);(2)白雅莉:《藏蒙醫學在歐洲及北美的傳播大事記》(已收入會議論文集)(3)陳雯俐:《藏醫在南亞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子課題“西藏自治區及其他藏區藏醫學現狀調查——以醫療、教育、學術機構為中心”已完成論文5篇,分別是:(1)毛瑞達娃:《西藏自治區藏醫藥行業現狀研究》(已收入會議論文集);(2)達娃:《簡述藏醫古籍文獻整理研究》;(3)端智:《青海中藏醫藥事業發展現狀》;(4)席玉婷、宗喀?漾正岡布:《行醫問藥即修行——阿克曼巴丹巴尖措的藏醫生涯》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5)蔣梨梨:《四川、云南藏醫藥發展現狀研究》(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自立項以來,課題組按項目計劃搜集了多語種和多形態的豐富文獻資料,包括艾措千教授主編60卷(600余種藏文醫典)《藏醫藥大典》(藏文bo kyi gso rig kun btus)和西藏藏醫藥研究院主編130卷(每卷3-30種)《雪域藏醫藥歷算大典》(藏文gangs ljong sman rtsis rig mdzos chen mo)及71卷本《藏醫歷算叢書》等為代表的近十年出版的與藏蒙醫學相關的眾多文獻(藏文、英文、蒙文、漢文、俄文等)。另購買和搜集了期刊和文書檔案等資料(包括電子文本);采訪了知名藏蒙醫專家、企業家,搜集了大量口述史、藥方等原始珍貴資料。
(2)課題組已開展的田野調查
課題組根據研究計劃,對藏區、部分蒙古地區的藏蒙醫療機構、醫療團體、藏蒙醫藥市場情況、藏蒙醫藥文化等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由課題組首席專家宗喀教授帶隊進行的田野調查包括:2016年1月組成考察團隊到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地區進行田野調查;2016年3月在拉卜楞地區進行田野調查;2016年5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進行調查; 2016年8月中旬在內蒙、新疆昭蘇哈縣(有數個蒙古族鄉)進行調研;2016年8月下旬在青海省格爾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玉樹市等進行調查;2016年10月在河西走廊進行田野調查。課題組成員利用2017年到捷克參會和美國療養的機會,對藏蒙醫學在東歐和美國弗吉尼亞和華盛頓特區等的情況進行了調研。 2017年2月在甘南地區進行藏醫的專題采訪,于2017年3月在天祝地區進行藏醫藥現狀調查,于2017年4月和6月在蘭州地區進行藏醫藥市場的現狀調查,于2017年5月在青海湟水流域地區進行藏醫藥現狀調查,于2017年6月在北京地區進行藏醫藥歷史與現狀的田野調查。2017年6月底到位于長江源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進行了近1周的調研。
(3)舉辦學術會議
2016年11月,課題組與青海省藏醫藥學會藏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共同籌備并舉辦了“2016青海省曼巴扎倉和藏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青海西寧召開,共有150余位來自西藏、內蒙古、甘肅、四川、青海的藏蒙醫學文獻、醫學人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課題首席專家宗喀教授做了會議主旨發言,課題組成員楊才讓塔、巨浪、娜仁朝克圖、白雅莉、安宇、陳雯俐、席玉婷和王陳妍等參加了會議,共提交論文9篇,其中有三篇論文被選為大會宣讀論文。
鏈接:http://news.tibetcul.com/yy/201611/40862.html
2017年7月15日至16日,由課題首席專家宗喀教授發起的“‘藏蒙醫學歷史與現狀調查研究’開題報告會暨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舉辦,共有十余位來自西藏、內蒙古、陜西、甘肅、四川、云南、青海、北京的藏蒙醫學文獻、醫學人文研究領域的10余名知名專家和20位從事藏蒙醫學和相關研究的青年學者(以博士生和博士后為主)提交論文并做了大會發言。課題組成員均提交論文并做研究報告,同與會專家進行深度交流。
鏈接:http://news.lzu.edu.cn/c/201707/44777.htm
(4)學術交流
題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努力與藏蒙醫學及醫藥文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等進行交流與合作。如課題組首席專家宗喀教授,于2016年8 月15日參加了由中國社科院等單位主辦、新疆昭蘇縣承辦的“‘一帶一路’現代服務業與馬文化產業國際合作學術研討會”,并做了與吐蕃特、蒙古馬文化相關(包括醫馬術)的主題演講;2016年8 月19日,宗喀教授參加了在青海曲麻萊縣舉辦的“游牧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專題研討會,并做了主題發言;2016年11月11-13日,宗喀教授參加由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劍橋大學“康河計劃”四川大學工作站暨喜馬拉雅多媒體數據庫項目承辦的“喜馬拉雅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并發表演講和提交論文;2017年1月26-31日,宗喀教授赴捷克進行訪問交流, 2017年2月初到3月下旬,宗喀教授到美國弗吉尼亞進行療養之余,訪問了該州包括弗吉尼亞大學(UVA)數家從事藏蒙醫藥的研究的機構;2017年6月17-18日宗喀教授和其他9位課題組成員參加了中國民族學學會與蘭州大學主辦的“中國民族學學會高層論壇‘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民族發展”會議,共提交與藏蒙醫學相關論文8篇。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11月15日,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邀請,宗喀教授在“天府智府論壇”做主旨演講并對所主持的“藏蒙醫學歷史與現狀調查研究”課題進行推介。
鏈接:http://www.sass.cn/905031/37902.aspx
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課題組與青海省藏醫藥學會藏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共同籌備并舉辦“2016青海省曼巴扎倉和藏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相關會議信息于2016年11月底于當地媒體發布;
2017年7月6日,由課題組合作單位青海省藏醫藥學會主辦了具有開創意義的“首屆青海?內蒙古藏蒙醫醫院院長高峰論壇”,該會有來自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的130余位藏蒙醫醫院院長、民族醫院院長參加。該會負責人昂青才旦系我們的課題組的主要咨詢顧問和合作成員,是在完全接受與認可課題首席專家宗喀教授主張的“藏蒙醫生間應加強交流、破除人為制造的藩籬,整合資源、促進藏蒙醫學的‘跨越式’發展”后,精心策劃的會議。
2017年7月15日至16日,課題組主辦了“‘藏蒙醫學歷史與現狀調查研究’開題報告會暨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討會”,該會信息于2017年7月15日發布于蘭州大學新聞網,有較高的點擊量。會議期間,蘭州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兼蘭州大學醫學院工委書記郭琦、甘肅省社科規劃辦主任兼甘肅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張亞杰、蘭州大學社科處處長沙勇忠、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黨委書記楊建文等參加開幕式并致辭。開題評議組專家成員有藏蒙醫學界的旗幟性人物金訶藏藥集團董事長艾措千教授,青海省藏醫院院長昂青才旦,青海大學藏醫學院院長李先加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藏學院院長劉勇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甄艷,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研究院烏蘭教授,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研究院文獻所所長達娃研究員,青海省中藏醫管理局局長端智博士等。會議由中國藏蒙醫學界的領軍和旗幟性人物艾措千教授主持。按照會議議程,宗喀?漾正岡布教授介紹了項目的構想、總體規劃與實施進展等情況,各子課題分別對研究進展作了介紹。與會專家對該課題的學術創新、學科意義、理論價值及拓展空間予以充分肯定,一致認為該研究成果對人們重新理解藏蒙醫學乃至將來藏蒙醫學的“兼容”和“融合”發展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最后還就調研團隊的培育、赴藏蒙各地實地考察、國內外資料獲取、研究對象聚焦、多元學術視野、后續研究可能性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另外,課題組關于“藏藥在歐洲合法化過程”及“藏藥Padma28”是如何進入歐盟處方藥市場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由于應用價值高,得到了與會企業家、藏蒙醫學界重要學者的高度關注。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吐蕃特的宏觀醫學史傳統及始于16世紀的藏蒙醫學》
該論文由宗喀?漾正岡布撰,載《中國民族學》2017年第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吐蕃特有源遠流長的撰寫專門醫學通史和醫學人物傳記的傳統,數量之多,內容廣泛,除吐蕃本身的,還把周邊所有國家和有一定影響力和文化傳統的地區的情況都包羅進去,成為對這些地區文化研究以及追溯醫學傳承的重要依據。然而,在這些醫學典籍中,普遍都存在認為世界所有醫學都源自印度的觀點。此外,對公元9世紀中葉至11世紀中后期這一段吐蕃特的混亂時期,其后的醫史編著者往往不會忠實的再現和記錄那一段歷史,而是為了弘揚佛法而有選擇的甚至不惜臆造的書寫。可以說,自公元7-8世紀吐蕃醫學成熟后,就一直向周邊浸潤擴散,特別是16世紀以來,隨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廣泛傳播,衛拉特、土默特、喀爾喀、科爾沁等地逐漸形成了藏蒙醫學文化發展的中心,有許多藏醫學經典被譯為蒙文,無論是歷史還是現狀,蒙古醫學與藏醫學都是一個完整統一的醫學體系,我們可以稱16世紀以來的吐蕃醫學為“藏蒙醫學”或“蒙藏醫學”。
學術價值:從對醫學典籍的研究入手,客觀地探討藏蒙醫學體系的形成年代,對當下藏蒙醫學體系的界定不明等提出一個明確的界定,對一些學者極力鼓吹藏醫學與蒙醫學各為獨立醫學體系的觀點(背離基本史實)起到理清的作用。
社會影響:藏醫學與蒙醫學為同一醫學體系的觀點已經被許多學者認可并引用,以16世紀藏醫學傳入蒙古地區作為標志“藏蒙醫學”或“蒙藏醫學”形成的重要結點,也在許多重要的研討會中被諸多與會學者認同。2017年7月6日,具有歷史開創意義的“首屆青海?內蒙古藏蒙醫醫院院長高峰論壇”在青海西寧召開,130余位來自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的藏蒙醫醫院院長、民族醫院院長參加。這基本上可以視為是“藏蒙醫學”或“蒙藏醫學”概念被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標志性事件。
2. 《極簡藏蒙醫學史》
該論文由宗喀?漾正岡布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文章從“吐蕃(藏)醫學的童年”、“歐亞醫學在吐蕃的匯合”、“仁欽桑波與瑜妥?薩瑪元丹貢布的貢獻”、“‘內向’發展和南北爭鳴時期”、“吐蕃特(藏區)成為歐亞腹地古典醫學的中心”、“古典時代的結束與藏蒙醫學新時代的開啟”六個板塊沿時代的走勢層層遞進,簡明扼要的梳理了吐蕃特醫學從藏醫學向“藏蒙醫學”演進的全過程和重要的歷史結點。
學術價值:簡明扼要的對藏蒙醫學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指出了發展進程中的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與時間結點。
社會影響:在“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討會”中被許多與會的專家學者認同并接受。
3.《公元10世紀以前的吐蕃醫學大事記》
該論文由宗喀?漾正岡布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引用考古資料,并全面梳理藏醫醫藥文獻、藏文歷史文獻(包括木刻版、絹帛版)的基礎上,將石器時代開始至公元10世紀之前的吐蕃醫學發展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學術價值:參考了大量考古資料與文獻,引用史料極為豐富。
社會影響:歷史是由若干人物和事件構成的,而大事記就是記載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基礎性文本,該文可以說是目前最為權威的古代藏醫學的大事紀年,有人已在著手將其翻譯成藏文和英文。
4.《公元10世紀以后的藏蒙醫學大事記》
該文由宗喀?漾正岡布等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以大事記的形式,記錄了公元10世紀至今的藏蒙醫學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截止2017年7月的大事記),此大事記將會隨著藏蒙醫學大事的發生不斷更新。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填補了前人沒有完整的從公元10世紀至今的藏蒙醫學大事記文本,是了解藏蒙醫學形成與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料,實用性強。
5.《松巴?益西班覺及其對藏蒙醫學的貢獻》
楊才讓塔、宗喀?漾正岡布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松巴?益西班覺為佑寧寺堪布活佛,他一生為藏蒙文化交流(包括藏醫在蒙古的傳播)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名字在不同的史料中記載不一,多達十幾種寫法。本文根據他的兩部《自傳》,圍繞其出生時間、出生地等對他本人做了一些概括的闡述,并以《松巴醫著集》為主,著重介紹了松巴?益西班覺為后世留下的五部藏蒙醫學著作,他對藏藥制劑、藥物辨識、藥物異名、藥物功效、治療實踐等做了言簡意賅的論述,對一些寒熱病癥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蒙古地區實踐了藏醫臨床,豐富和發展了藏蒙醫學理論。
學術價值:松巴?益西班覺為藏醫學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文簡要梳理了松巴?益西班覺的一生,并對其留下的五部藏蒙醫學著作和對藏蒙醫學所作的貢獻進行了完整的闡述,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蒙醫學與藏醫學在傳承脈絡和醫學內容上為同一體系的觀點,有著很強的參考價值。
社會影響:被稱為“蒙古醫學創始人”的松巴?益西班覺,畢生都在藏醫學的道路上不斷求索,并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一些學者只強調所謂“蒙古醫學”而有意或無意否定藏醫學在蒙古地區傳承的觀點,相信近期在有關重要刊物發表后,將產生較大社會影響。
6.《藏藥在歐洲合法化過程初探》
該文由白雅莉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在歐美,復雜慢性病和一些疑難病癥的猖獗使得人們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案。藏藥最初在二十世紀初經由布里亞特進入歐洲,后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后不斷在歐洲擴大影響。在歐洲市場,目前已經有一些藏藥合法出售。歐洲最早頒發的關于藥物的法令是1965年頒發的1965 Directive 65/ EEC,要求歐盟國市場上所有藥物必須獲得基于臨床試驗的證書或者市場許可。經過一系列的政策調試,到2004年,歐洲發布了指令2004/25/EC,提出傳統草藥不用進行傳統臨床實驗,而必須在“傳統草藥注冊系統”(Traditional Herbal Registration, THR)注冊,審查通過的藥品則被認定為“傳統草藥”。在這個過程中,諸如Padma 28的一些藏藥藥方先后通過了審查,逐漸進入合法市場。然而藏藥在其合法化的歷程中依然遭遇了許多困難,盡管其中一些困難已經找到應對方案,其中還有更多問題亟待解決。
學術價值:藏蒙醫藥在歐洲的早期傳播是經由蒙古的布里亞特、卡爾梅克等地而最終抵達歐洲,著名白瑪家族在俄羅斯圣彼得堡開辦了第一家藏藥房和診所徹底拉開了藏蒙醫藥在歐洲傳播發展的序幕,其后在瑞士創辦的白瑪藏藥公司又于1977年使其公司生產的藥品在瑞士正式注冊。理解在歐洲傳播與合法化過程,對推進藏蒙醫藥在不同文化背景與醫療標準下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社會影響:此文對藏藥在歐洲合法化進程進行梳理,并對歐洲的一些相關法令和白瑪公司的藏藥在歐洲成功注冊這一案例作了簡要的分析,對后期傳統藏藥、蒙藥、中藥在西方國家的傳播提供可茲借鑒的實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影響。該文在“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得到了與會企業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7.《前藏蒙醫學時代的北方民族醫療---以契丹民族醫療為中心》(約10萬字)
該文由宗喀?漾正岡布教授指導,碩士生王建磊撰寫的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17年6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本研究以契丹醫療的歷史面貌作為重點,對前藏蒙醫學時代北方其他民族的醫療文化也有討論。在整個古代北方諸民族醫療系統(或稱北胡醫療系統)中,契丹民族醫療的文獻記述最為豐富,而且契丹民族承上啟下,與蒙古文化的興起相承接。 近幾十年來,有學者將蒙古地區原稱為“索哇柔巴”(源自藏文gso ba rig pa)或在內蒙古地區俗稱為“喇嘛醫”(因主要傳自藏傳佛教寺院,醫生多為寺院中訓練出來的僧醫即喇嘛醫而得名)的醫學視為蒙古地方獨立發展起來的“蒙醫學”,這些學者的學術假設之一是所謂蒙古醫學是在北方諸民族醫療系統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外來”醫學而形成的醫學系統,但我們這篇論文的研究不支持以上假說。作者認為在如今“蒙醫學”體系中難覓契丹民族醫療蹤跡;金元時代,涌現出“金元四大家”,毋寧說是北方漢醫對契丹民族醫療的某些元素的繼承。因此,以契丹民族醫療為代表的北胡醫療系統不是后來我們今天所說的蒙古醫學形成的基礎。 蒙古地區現存的有完整理論和醫療實踐的醫學系統是16世紀以來,伴隨著藏傳佛教(尤其是其中的格魯派)在蒙古諸部廣泛而深入的傳播而帶給蒙古諸部的一大文化福利。數百年來以蒙古人從事這個醫學系統人數之多(可與整個藏地頏頡)和眾多蒙古學者(絕大部分為在寺院受到嚴格經院訓練以藏文著述的僧醫)對藏醫學的偉大貢獻,我們主張將16世紀以后的吐蕃特“索哇柔巴”或藏醫學稱之為“藏蒙醫學”。
學術價值:藏蒙醫學時代的出現是中國北方地區民族醫療系統的里程碑,以藏傳佛教為紐帶,16世紀以來,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廣泛傳播,藏醫學也在蒙古地區得以普及。對前蒙藏醫學時代北方民族的醫療文化探討是對藏蒙醫學研究的必要補充。
社會影響:許多學者將蒙古地區現存的傳統醫學體系視為獨立的“蒙醫學”,而將她的源頭追溯到契丹等北胡民族的傳統。因此,厘清包括契丹民族在內的前藏蒙醫學時代北方民族醫療,可以為所謂“蒙醫學”早期傳統的爭論正本清源。將“藏蒙醫學”作為一個完整統一的醫學體系來論證,對于加強藏蒙醫生間的交流、破除人為制造的藩籬,整合資源、促進藏蒙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推進作用。
8.《北京地區蒙藏醫學史簡述》
該文由甄艷研究員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西部為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燕山山脈。其自古便是中原、華北與東北地區、內蒙以及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不僅為多民族聚居區,也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匯地。元朝定都北京,由于蒙古王室信仰藏傳佛教,因此藏醫學也隨之進入北京地區。明朝時期亦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并在北京設有“蕃經廠”,以印制藏文經典。清朝建立后,隨著雍親王府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并建立了北京地區第一個曼巴扎倉,培養了大批人才。民國時期雍和宮建立了一所蒙藏醫院。1949年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北京地區的民間醫藥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代,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藏醫院、中國醫學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在內的多家醫療與研究機構相繼建立,對藏蒙醫藥在北京地區的發展與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學術價值:本文對藏蒙醫藥在北京地區的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扼要的梳理,尤其對從20世紀中葉至今的北京地區藏蒙醫療與研究機構進行了梳理。
社會影響:對于藏蒙醫藥在北京地區發展的歷史脈絡的詳細梳理,有助于探索藏蒙醫藥在非蒙藏人口為主的地區傳播和發展的渠道、途徑和方式等有著重要的學術和現實借鑒意義。
9.《17世紀直貢藏醫學派傳承機構——哉多吉頗章》
該文由貢保東知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直貢哉多吉頗章藏醫學府是17世紀直貢梯寺第23代法王直貢仁增曲扎專門為研習直貢藏醫而建立的藏醫教育機構,此機構是在南派藏醫(zur lugs)的理論基礎上結合直貢地區的氣候、地域、習俗等特點而創建的藏醫流派,屬南派藏醫體系。該學府培養了大量的直貢派藏醫學人才,留下了許多直貢派藏醫經典, 歷史上直貢藏醫學府是集科研教學一體的教學機構,培養了很多藏醫學家,研發了許多藏藥方劑。在直貢藏醫學府的影響下藏醫藥在康巴地區(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樹)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對藏醫在多康地區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性作用。
學術價值:對傳統藏醫藥教學機構的研究,大多都是圍繞衛藏(迦布日醫學利眾院、門孜康)、安多(貢本曼巴扎倉、拉卜楞曼巴扎倉)等所作的研究,對于康區傳統藏醫學教學機構的研究相對較少。作者不僅查閱了大量了藏文文獻,還多次進行了實地的考察與調研,對該教學機構的創建者、歷史沿革、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歷史貢獻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為后期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研究材料。
社會影響:直貢藏醫是17世紀以來藏醫學歷史上一種重要的現象,它對藏醫學在康巴地區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更加充實了藏醫學的內涵和實質。即便是在當代藏醫教學和藏醫臨床當中直貢藏醫經典思想持續發揮著重要影響,因此,在當今提倡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處于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直貢藏醫,作為一種珍貴的傳統醫學流派和重要的人類文明遺產,對其進行相關的保護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10.《金屬類藥物在藏蒙醫藥與漢傳醫藥中分類和使用之對比分析——以金、銀兩種金屬類藥物為例》
宗喀?漾正岡布、趙書苑撰,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金屬類藥物在藏蒙醫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使用金屬類藥物也是近年來對藏蒙醫藥安全性存在爭議的焦點。在藏蒙醫藥中,金屬類藥物不僅在分類體系上對金屬的不同形態有詳細的劃分,且應用上廣泛,歷史悠久,技術上高度成熟和體系化,有嚴格的使用和炮制規范,這與世界上其他醫學體系尤其是漢傳醫藥存在很大差異。相比之下,漢傳醫藥對金屬類藥物不僅劃分較為籠統,不同的本草類典籍記述不一致,對金屬類藥物炮制去毒的方法記述不明確,應用規模不大,使用方法也較為單一。金屬類藥物在漢傳醫藥中的分類與應用是受到漢地古代“求仙”、“長生”觀念影響的結果,金屬類藥物常常出現在丹藥煉制的配方中。我們認為漢傳醫藥的這種既認為金屬類藥物可“輕身”,使人長壽,卻又在使用上“小心翼翼”,甚至“回避”的態度,顯示了古代漢文化中既向往“長生不老”,又懼怕中毒的矛盾心理。而這種矛盾心理是如今藏蒙醫藥在漢地推廣和發展遭遇瓶頸與阻力的內在原因。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本文參考了藏文醫藥典籍與敦煌古藏文醫療寫卷,以及大量的漢傳醫藥醫學典籍,以金屬類藥物在藏蒙醫藥與漢傳醫藥兩大醫學體系中的分類為切入點,以金、銀兩種金屬類藥物為例,討論了兩大醫學體系中對金屬類藥物使用的廣度和深度。
目前對于藏蒙醫藥中金屬類和礦物類藥物的使用,以及金屬與礦物所含有“毒性”的爭議仍是藏蒙醫藥在現代化背景下發展與應用的熱點問題。大眾因不了解藏蒙醫藥體系中對于金屬類和礦物類藥物的炮制和去毒方法,對藏蒙醫藥的認識仍只停留在表面。作者之所以選擇漢傳醫藥本草類著作作為參照,其主要原因是目前藏蒙醫藥不僅在藏、蒙文化的核心區和輻射區傳播和發展,也需要在漢文化作為主導的環境之下求得生存和發展。考察金屬類藥物在漢傳醫藥中的分類和使用,并思考隱藏于表象背后的潛在因素,是探究藏蒙醫藥在現代化背景下傳播和發展遭遇窘境和阻力的一把鑰匙,為推進藏蒙醫藥在現代化背景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1.《行醫問藥即修行——阿克曼巴丹巴尖措的藏醫生涯》
該文在宗喀教授的嚴格指導下由碩士生席玉婷撰寫,載《首屆藏蒙醫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拉卜楞地區出家為僧的阿克曼巴丹巴尖措,他在繼承藏醫名師旦考的藏醫傳統,創辦了卡加曼藏藥開發有限公司,本文以行醫和制藥為主線從縱向上梳理了一位藏醫的基本成長歷程,最后對其醫德的養成方面進行了系統論述。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這篇論文的寫作以深度田野調查為基礎,詳實記述了一位出家為僧的藏醫的成長歷程,在藏醫的發展過程中,藏醫醫生作為文化的主觀能動者在傳播與推動發展藏醫藥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行醫經歷是藏醫文化的極具特色與重要組成的部分,他們的醫德對于現今社會將有重要啟示。因此,對藏醫專家進行專題訪談和口述史研究對藏醫文化的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