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子課題一“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歷史及現狀調研”進展情況
按照課題設計,該子課題由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系戴春萍副院長負責。課題以基礎資料的獲取與研究為目標,以客觀記錄并反映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為關鍵,通過對西南地區分布范圍較廣大少數民族村寨,尤其是前期調查較少的藏族村寨等進行基礎調查和專題調查,“以自然村為單位,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多學科協作的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綜合研究,以把握這些村寨的基本狀況,明確不同民族、不同區位、不同環境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少數民族村寨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現狀特征”。為此,該子課題在這兩年開展了以下工作:
(1)子課題承擔人2015、2016、2017年連續三年組織開展西藏地區和云南地區藏族村寨的專題調查,除了全面了解這些村寨的基本信息外,重點調查傳統制陶手工藝的傳承和變異,已經形成調查報告。相關成果將用于對史前時期制陶手工業技術和社會組織的研究,其中資料可作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學位論文的基本資料。
(2)為了將西南少數民族村寨與中東部漢族傳統村落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對比,在已經開展了對江西婺源縣上曉起村調查的基礎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華僑大學建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和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于2016年暑期組織師生對福建平和縣福田村進行了調查和測繪,已經形成調查報告。
2、子課題二“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問題研究”進展情況
按照課題設計,該子課題是在基礎資料研究之上,“基于對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地理區位、選址規律、建筑風貌和文化事項的分析、歸納,結合西南民族聚居區變遷史、民族間關系史、民族村落風貌演變等信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人地關系、生存智慧、及其村寨文化景觀進行研究”,并對西南少數民族村寨保護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分析。
(1)基于多年的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寨調查和分析的成果積累,課題負責人除了連續發表了《傳統村落的性質與問題——中國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芻議之一》、《傳統村落保護的學科和方法——中國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芻議之二》、《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與行動————中國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芻議之三》(分別見《中國文化遺產》2015年第7、8、9期),正在撰寫了《西南少數民族村寨保護研究》,已經完成多半章節。
(2)為了嘗試傳統村落保護與區域社會發展的結合,2017年暑期,我們在組織貴安新區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和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加入了布依族村寨調查和保護利用設計的內容,現在已經完成了調查報告,規劃設計正在進行過程中。
3、子課題三“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理論方法研究”進展情況
按照課題設計,該課題是“通過對西南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村寨的演進路徑的比較分析,將其置于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集合中去觀察,進一步梳理和總結出這些傳統村落的歷史軌跡、現狀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基于對西南地區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現狀、特征和價值的研究,針對保護與發展的現存問題(包括現象、本質和關聯),探索并提出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1)由于承擔該子課題的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中心將西南少數民族村寨研究的重心轉入保護與發展實踐,兼顧遺產的價值研究,本課題總負責人調整了分工,自己親自組織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除了撰寫并發表了《文化景觀研究》、《生態博物館建設指南》兩篇文章外,還應科學出版社之約,還正在撰寫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研究》一書,現在此書稿已經完成大半,將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交科學出版社。
(2)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價值研究,正在子課題負責人杜曉帆教授的帶領下進行。
4、子課題四“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規劃設計研究”進展情況
按照課題設計,該子課題“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存在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根據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理論方法,分析西南少數民族村落既有保護與利用規劃案例的得失,對西南少數民族村寨整體保護、村寨公共設施改善、民居舒適性改造設計進行研究,旨在引導該地區各層級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的編制,并為我國和東南亞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承擔此項目的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除了參與組織福建平和縣福塘村調查外,還基本完成了以下兩項研究任務:
(1)整理了先前的云南云龍縣諾鄧村、四川寶興縣曹家村的調查資料、保護規劃資料和災后重建資料,正在組織編寫《云龍諾鄧白族村寨保護與發展研究》、《寶興曹家村災后重建的傳統傳承研究》兩書,已經完成前一書的初稿,后一書也完成過半。這些都將納入“西南少數民族村寨專題與綜合研究”系列中。
(2)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中心對貴州石阡縣樓上村做了系統的調查,運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對村落的價值要素進行分類歸納和系統重組,編制了《石阡樓上村保護與利用規劃》,并在此基礎上撰寫《石阡樓上村保護與利用研究》的專書,納入“西南少數民族村寨專題與綜合研究”系列中。
(3)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與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2017年暑期對貴州貴安新區的傳統村寨進行了系統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將屬性接近、風格相似、規劃設想一致的村寨進行分類標識,將新區內的眾多傳統村寨聚集起來,按“分級系統”歸到“保護與發展類別”設計中,以“古道遺址”進行串連,形成“明清遺跡中心館(1處)→重要村寨示范區(12處,在各類重要村寨里挑選)→傳統村寨分布網(余下的眾多村寨)”的一個“金字塔”式的展示利用模型。
5、子課題五“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研究”
按照課題設計,該子課題“基于西南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開展社區動員,推動社區復振,探索立足傳統、貼近現實、著眼長遠的社會發展路徑。以生態農業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為研究重點,探索由外部主導的低端旅游向基于文化自覺的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此,到2017年中為止,已經接近完成了兩項研究:
(1)課題負責人貴州師范大學但文紅教授在撰寫了雷山控拜苗寨、黎平堂安侗寨、貴陽布依渡寨等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正在組織編纂《西南少數民族村落保護與發展建設指南》和《西南少數民族村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案例集》,打算與其他課題組編寫的《西南少數民族村落保護與發展建設指南》相互發明,最后集思廣益,歸納綜合成書。
(2)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李光涵長期堅持住在貴州榕江縣大利侗寨,已經完成了《榕江大利侗寨調查報告》和《榕江大利侗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研究》兩書,并已經基本完成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的探討:以貴州榕江大利侗寨為例》。
二、 研究成果情況
按照課題論證報告的研究計劃,“編寫完成預研究期間已經積累的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調查資料、出版8本調查報告、1本論文集、1本專著,召開一次出版座談會,向學界介紹該課題的計劃,向公眾傳達該課題的意義。”2016年初,我們編寫的“西南少數民族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內容總錄系列”前8冊已經由巴蜀書社出版,這8冊的書名是:
1、孫華、王紅光主編《貴州苗族村寨調查簡報》壹,巴蜀書社,2016年;
2、孫華、王紅光主編《貴州苗族村寨調查簡報》貳,巴蜀書社,2016年;
3、孫華、王紅光主編《貴州苗族村寨調查簡報》叁,巴蜀書社,2016年;
4、孫華、王紅光主編《貴州苗族村寨調查簡報》肆,巴蜀書社,2016年
5、孫華、王紅光主編《貴州侗族村寨調查簡報》壹,巴蜀書社,2016年;
6、孫華、王紅光主編《貴州侗族村寨調查簡報》貳,巴蜀書社,2016年;
7、孫華、王紅光主編《四川藏族村寨調查簡報》壹,巴蜀書社,2016年;
8、孫華、王紅光主編《云南白族村寨調查簡報》壹,巴蜀書社,2016年;
已經編寫完畢并交付出版社的調查報告還有4冊,即將于2017年下半年出版。這4冊書名是:
9、孫華、王紅光主編《湖南侗族村寨調查報告》壹,巴蜀書社,2017年即出;
10、孫華、王紅光主編《湖南侗族村寨調查報告》貳,巴蜀書社,2017年即出;
11、孫華、王紅光主編《廣西侗族村寨調查報告》壹,巴蜀書社,2017年即出;
12、楊樹喆、馮智明主編:《廣西侗族村寨調查報告》貳,巴蜀書社,2017年即出;
此外,我們已經撰寫出一本專著,這就是陳筱、韓博雅著《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兼談生態博物館理念在傳統村落振興中的作用》,現在正在審稿,將于2017年下半年交巴蜀書社。《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論集》第一輯也已經選編完成,也將于2017年下半年交巴蜀書社。
至于期刊論文,不具列(已經發表論文,由于未向編輯部提供課題信息,沒有標注,故不列舉)。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