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研究計劃設子課題三個,至今絕大部分子課題已經撰寫完初稿,只待首席專家逐一審定修改后投送學術期刊發表。具體情況如下:
互聯網群體傳播的特點、機制與理論研究
子課題一:互聯網群體傳播機制及其信息生產模式
第一章 社會群體與互聯網群體:定義、特點與關系(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 群體的定義:社會群體形態、特點與網絡群體
二、 群體的多樣分類
三、 群體與個體:特點、認知與行為
四、 群際關系
五、總結
第二章 群體心理與互聯網群體傳播(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群體心理特征
二、群體心理與社會心理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群體心理特征
四、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功能滿足與心理滿意
五、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心理認同與社會認同
定量研究、問卷調查 測量表 結構方程式
第三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互動模式與互動心理(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多種互動模式
二、互動模式決定互動情境
三、互動情境下個體心理和人格的塑造
四、互動情境下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的轉換
采取問卷調查形式 為主 結構方程式為核心
微博 弱關系—媒介屬性 微信 強關系—相互信任 但公眾號具有媒介屬性
第四章 群體行為模式與互聯網群體傳播(投稿中)
一、個體行為模式與群體行為模式的本質區別
二、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多種群體行為模式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群體行為模式的主要特征
四、位置角色決定態度行為 網絡結構 冪率分布
第五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網民的角色(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互聯網群體傳播與角色理論
二、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網民的角色塑造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網民的角色形象
四、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網民的角色沖突與調控
第六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的敘事類型(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互聯網PC時代以平臺為主的群體敘事
二、移動時代草根的狂歡敘事
三、中產階級群體的社會敘事
四、互聯網+時代的敘事
第七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的價值在于鏈接(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群體傳播與互聯網群體傳播
二、技術規約帶給互聯網群體傳播的意義
三、群體傳播的聚集機制與互聯網群體傳播的鏈接機制
四、四種傳播形態的相互滲透與演變
第八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的信息擴散機制(待撰寫)
一、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個體與主體
二、多種意見領袖:威權領袖、威望領袖(及與現實社會中的意見領袖的關系)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章點與意見領袖
四、個人議程上升到公眾議程的關鍵步驟
五、互聯網群體傳播的自凈能力與把關機制
六、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慣性效應與長尾效應
信息生產方式—創新擴散—話題到達閾值 “火起來” 內容分析與個體價值分析
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
第九章 論媒介空間變革中的關系結構重塑(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關系結構搭建媒介空間
二、從關系結構的角度理解媒介空間中的價值創造
三、關系結構重塑
子課題二:互聯網群體傳播對媒介格局的影響
第一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與媒介新環境(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的傳播語境和自由開放的話語表達
二、媒介飽和與媒介運行
三、媒介規模與社會影響力
四、媒介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經濟活力的變化
五、互聯網群體傳播本身成為媒介環境
第二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帶來的媒介實踐新類型(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
二、搜索與搜索能力的養成
三、展示與被顯示
四、在場與歸檔
五、媒介習慣的復合體
方法參考:第一、第二部分 調查接受信息來源 跨媒體多終端信息研究 互動機制 互動關系 “年報” 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 問卷調查
第三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對傳統傳播模式的改變(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移動媒體在媒介格局中地位凸顯:兩微一端 微博、微信 客戶端
二、自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創意
三、傳統媒體的全媒體轉型
四、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化
五、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媒介事件的新趨勢:互聯網演變:一對多、一對少、一對一、多對多 孫志剛事件 網絡倒逼改革.由個案研究到媒介事件 新媒體到傳統媒體 傳統到新媒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四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對媒介格局影響的幾個方面(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互聯網群體傳播改變了大眾傳播單一主體
二、媒介使用習慣的改變對媒介格局的挑戰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與新聞聚合
四、互聯網群體傳播對政策的影響
五、互聯網群體傳播對媒體管理體系的影響
個案研究、經典事件、爬蟲技術、話語分析(生活服務類選題)
第五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媒介新格局與對話機制(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觀點對立和意見多樣的社會新常態
二、官民間對話機制形式多元化
三、精英與草根的對話機制(網絡大V /粉絲效應)
四、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媒介格局與公共話語的形塑
五、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媒介權力轉移
第六章 媒介新格局帶來的媒介功能的拓展(待研究與撰寫)
一、傳統的媒介功能說
二、民意表達與公共參與成為數字媒介的功能
三、媒介格局對社會秩序的整合功能和控制功能
方法參考:可以用個案研究
第七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媒介新格局對社會的隱性形塑功能(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媒介權利結構與社會利益的嬗變
二、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從大眾媒介到公用媒介的演變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大眾媒介信任危機
四、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網絡謠言與輿情新態勢
第八章 媒介新格局對既定社會秩序的重構(待研究與撰寫)
一、媒介格局對規范性社會秩序的影響
二、媒介新格局對“社會擴展秩序”的建構
三、媒介新格局對“社會組織秩序”的建構
四、群體傳播去中心化的網絡延伸與自生自發秩序
五、群體傳播對推動傳統控制型社會秩序走向現代開放型社會秩序的意義(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九章 社會資本的重構是媒介新格局的功能拓展(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社會資本是聯結經濟和社會的中介物
1、社會資本的內涵界定
2、傳播/交流(coommunication)是產生和社會資本的關鍵前提
3、社會資本是建立在個體交往基礎上的一種“社團式”類型的公共產品
4、社會資本是人類傳遞信息、交易合作的一種非正式制度
二、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是社會資本重構的重要渠道
1、社會資本與媒介使用
2、互聯網的使用對于社會資本的影響(虛擬社會資本和現實社會資本的關系)
3、社交媒體的使用與社會資本的獲得
4、網絡口碑、社交媒體用戶社會資本與在線消費行為(小紅書)
三、社會資本的重構與媒介新格局
1、平媒行業:率先受到沖擊(報紙、唱片):
2、民間(草根)團體成為促成媒介新格局的重要力量(自媒體(羅輯思維、曉說))
3、共享經濟:一種互聯網時代社會資本重構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范式
4、“互聯網+”對于現實社會資本的影響(互聯網+可以跨越防火墻影響實體經濟和現實社會資本)
子課題三: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社會現象與問題
第一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自媒體現象及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二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引發的傳統誤讀現象及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三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自來水”現象及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四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輿論反轉現象及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五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網絡主播與噱頭經濟現象與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六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網絡語言現象與問題(進行中)
第七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二次元現象與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八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信息爆炸、信息過濾與精準營銷(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九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信息不確定及失控現象及問題(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十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社會關系、文化關系的變化(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一、溝通方式、交往方式的變化
二、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的變化
三、知識生產、文化想象、傳播語態的變化
第十一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個體認知社會化傳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中)
一、個體認知與社會共識關系的歷史演變
二、個體認知與主體性覺醒及社會秩序相容性的關系
三、群體傳播的個體認知及其所伴隨的遵從對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社會心態(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問卷 傳統調研
一、社會心態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二、中國社會心態演變回顧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環境下社會心態的主要特征
第十三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中的社會熱點事件與社會心態(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第十四章 互聯網群體傳播對社會信任的影響(進行中)問卷
一、互聯網匿名性本身的社會不信任
二、互聯網發展對社會信任的要求與推動
三、技術為互聯網群體傳播帶來的信任機制
四、從大眾傳播的擴散機制到互聯網群體傳播的對話機制
第十五章 群體傳播時代的媒介倫理和媒介正義(進行中)個案
一、互聯網群體傳播與網絡暴力(群體極化、人肉搜索等)
二、互聯網群體傳播與網絡維權、網絡抗爭
三、互聯網群體傳播與媒介倫理、媒介正義
第十六章 群體傳播時代的移動視頻直播:參與式文化的視角(已撰寫初稿,首席專家修改中)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研究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建議:如個案、調查方法、內容分析法、爬蟲抓內容、語言處理等。搜集了相關學科對互聯網、對群體、對社會關系的文獻資料。召開多次小型研討會、論證會,征詢、咨詢了業界多位權威學者。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一)本研究提出的創新性學術觀點和原創性命題:
(1)傳播主體的極端多元化引發了信息生產方式的改變(2016),將互聯網研究提升到信息生產方式嬗變的高度。
(2)互聯網群體傳播促進了普通個體認知與情緒的社會化傳播,較早將情緒傳播作為傳播學研究對象。
(3)群體傳播改變了信息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導致媒體人社會身份、社會權力的轉移(2016),從信息生產方式嬗變的角度討論主流媒體從業人員流失問題。
(4)從網紅現象提出互聯網群體傳播參與社會資源配置、參與社會結構再生產(2015)。
產能過剩引發的受眾主體地位提升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高度組織化的大眾傳播在媒介格局中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尤其是高度鏈接化的群體傳播,共同形成復雜的傳播新環境、新格局,并引發了信息生產方式的變革,催生出一個“人人都能生產信息”的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群體傳播充分滿足了普通個體認知的社會化互動交流和情緒的社會化傳染感染,普通個體情緒、個體認知的社會化傳播成為傳播新環境、信息生產新方式中的突出現象。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大眾傳播時代以傳者為中心的線性傳播模式,構建了一個以網民和鏈接關系為根本要素的網絡傳播結構,使傳統的信息生產者不再具有壟斷地位,導致了媒體人社會身份、社會權力的轉移。信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使媒介參與社會資源配置的能力進一步加強,扁平化的互聯網媒介權力關系改變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傳統媒介權力關系,使媒介成為家族繼承、行政分配和市場競爭之外的新的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搏出位網紅現象說明,個體可以借助互聯網群體傳播吸引社會注意力,吸納社會資源,重構資源分配關系,進而再生產社會結構。當然群體傳播中社會資本分布嚴重不均等問題依然值得警惕和深思。
(二)代表性成果一:《論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媒介成為資源配置樞機》(發表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年第11期;《新華文摘》2016年第7期全文轉載):隨著信息社會的蒞臨,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成為新型的社會資源,即媒介參與資源配置的手段主要是通過分配社會注意力來進行的。作為金融機構的銀行不過是低息吸儲、高息放貸,而媒介的把戲也無非是低成本聚攏受眾的注意力、高收益將注意力分配給廣告主。媒介成為注意力經濟的“金融機構”,具有強大的聚集和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不同媒介參與配置資源的側重點因媒體特性的不同而不同。大眾傳播時代,報紙書刊作為以文字為傳播符號的媒介,傾向于將注意力資源分配給能寫會畫的群體;廣播作為以聲音為傳播符號的媒介,更愿意將注意力分配給會說擅講的群體;電視作為一種以畫面為主要傳播符號的媒介,青睞于將注意力分配給形象靚麗帥氣或擅于表演的群體。也即,大眾傳媒施行的注意力資源配置止于會寫、會說、會長、會演的少數人群,互聯網媒介則因其廣泛參與的群體傳播本質使資源配置轉向每一個普通個體。當互聯網群體傳播成為主要傳播形態,成為分配注意力經濟的“金融機構”時,網紅自然就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新途徑,個體可以借助互聯網群體傳播吸引社會注意力,吸納社會資源,重構資源分配關系,進而再生產社會結構。
(三)代表性成果二:《社會化媒體傳播中的主體性崛起與群體性認同》(發表于《新聞記者》2016年第1期):社會化媒體是媒介發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變革,它不僅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的群體傳播時代,還帶來了一種新的社群組織方式,即圍繞群體認同所構成的共同體。與傳統媒介時代不同,社會化媒體的群體傳播促進了個體主體性意識的崛起,這種主體性意識改變了以往社會權力結構,使得依靠公共輿論維系的市民社會經過個體的反抗與"可見的積聚力量"及面向權力的圍觀與凝視,有著逐漸取代以往的權力引導輿論的傳統社會的趨勢,導致了話語權力的變遷和傳統認同危機,同時也重構了新的以對話代替對抗的群體認同模式。這種認同模式需要真正的公民意識,警惕無所不在的商業收編,才能建構起一種良性的不同群體之間的對話模式。
(四)代表性成果三:《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網絡語言與準社會交往》(發表于《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11期):互聯網時代的準社會交往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準社會交往中信息流動和交往過程的單向性,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準社會交往方式。互聯網帶來了新的社交場景特征,這種場社交景特征與社會行為的通用規則相互作用,并改變了傳統的準社會交往的特征,賦予了準社會交往新的內涵。互聯網顯示了人人都具備的那些社會化的、充滿移情能力的關系,以及真正深刻的、與交易和花費無關的動機,將喜愛與崇拜變成可更新、可增值的建筑材料。互聯網時代準社會交往的粘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這種加強尤其體現在遍布在網絡空間里一個個虛擬粉絲社群的建立,以百度貼吧和微博為代表的虛擬社群已經成為受眾與媒介人物產生準社會交往的最重要途徑和渠道。而基于準社會交往的粉絲經濟也日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消費,它不以經濟和社會地位為限制,而是完全取決于個體的喜好。在虛擬社群中網絡語言不僅承擔起了信息載體的作用,而且交際工具和符號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表現出了社群中的成員認識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觀念,它是一個進行準社會交往的虛擬社群群體聚合的表征符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