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的體系、路徑與方法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11日14:2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的體系、路徑與方法研究”自2015年底正式立項以來,已開展研究近2年的時間。項目總體執行情況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順利。自2016年1月課題組舉行啟動儀式和首次學術研討會后,課題組根據總課題所確立的研究結構、研究目標、研究重點和研究范圍的基本要求,圍繞目標、過程、應用、體系、要素、機理、路徑、策略8個層面的具體內容,深入研究了新時期兩化融合的新認識、新使命和新對策。2016年,課題組對國內外工業化發展歷程、信息化發展歷程、推進兩化融合的經驗和成效等方面展開了全國范圍內的重點調查和抽樣調查,獲取了大量的有益數據,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分析。同時,開始有序研究兩化融合戰略體系結構及要素關系機理研究,同步推進基于融合水平測度的兩化融合保障對策研究。在首席專家的帶領下,課題組定期開展課題研討會議,課題基本按照研究計劃穩步推進,不斷擴展廣度和深度。項目各子課題的詳細執行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基于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演進的工業管理基礎研究

    針對子課題一的研究,課題組已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一是梳理完成了發達工業國家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歷程,二是初步完成了我國制造企業基礎管理能力的咨詢與診斷。

    (1)發達國家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歷程梳理

    課題組總結梳理完成了美、德、日等制造強國的工業發展路徑,通過研究工業1.0到工業4.0間的疊加關系,構建了工業發展的金子塔體系,分析了工業工程與精益生產等現代管理手段對現代制造業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探討了工業工程和精益生產等現代管理技術對于兩化融合、“中國制造2025”的基礎性作用和影響。

    (2)制造企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咨詢與診斷

    2015年6月-2016年10月,課題組先后兩次聯合地區政府、天津市中小企業局、天津商業大學等企事業單位,以天津市為試點城市,通過對天津瑞能電器有限公司、天津捷威動力有限公司與天津海鋼板材有限公司等30多家不同制造企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的調查,初步提煉、總結出了中國制造企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水平。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依舊處于低工業管理水平狀態,企業信息化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基礎管理能力提升問題。同時,不同的制造企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存在顯著的差距,政府在推行企業兩化融合的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制定不同的權變路徑。

    目前,子課題一的核心成員已將大部分數據搜集完成,并完成了相應研究報告的撰寫。下一步研究中,課題組將設計出企業工業管理基礎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的平臺對我國31個省市、不同制造企業進行工業管理基礎能力的調研,全面摸清我國工業企業基礎管理能力水平,為研究我國企業兩化融合路徑的制定奠定實證基礎。

    子課題二:兩化融合戰略的體系結構及其要素關系機理研究

    實體工業過程包含研發、設計、生產和服務,所以是管理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運行過程。同時,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以及信息運行機制,所以又是一個物的流轉過程與信息流轉過程的結合。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解決的是實體工業過程與信息技術、信息系統、信息裝備等緊密結合為一體的過程,課題組已從生產系統可靠性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不同生產方式和不同生產結構下實體工業系統運行規則和狀態的變化、虛擬信息系統運行規則和狀態的變化等,深入研究了實體工業系統不可靠情形下信息系統響應的延遲與誤差,以及信息不準確情形下,不準確信息對于實體工業系統的干擾及其放大效應,進而探尋出了工業實體系統與虛擬信息系統的要素作用機制。研究表明,對于生產管理基礎薄弱,實體工業系統不可靠性水平高的制造企業,企業產能損失較大、在制品庫存波動明顯、生產線阻塞率與饑餓率波動性較大。而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了實體工業系統與在理想狀態建立起來的信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較大的誤差,這也是我國兩化不融合的根本原因。在探尋出實體要素與信息要素作用關系之后,課題組將進一步針對實體工業系統與虛擬信息系統中存在的不匹配要素,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分別對實體工業系統和虛擬信息系統進行自學習、自改進機制設計,通過對系統歷史運行數據的分析,不斷調整實體工業系統與虛擬信息系統參數,提高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目前,課題組已從要素機理的角度,定量化、模型化的闡述了實習工業系統與虛擬信息系統的作用關系,找出了我國制造企業兩化不融合的根本原因,并證明了工業基礎管理能力改善對于企業兩化融合的重要意義。

    子課題三:面向需求差異的兩化融合路徑設計及權變選擇策略研究

    (1)兩化深度融合需求分析與結構體系構建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兩化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頂層設計逐步加強,整體意識日益提高,發展成效不斷顯現。與此同時,我國兩化融合發展環境,發展條件和發展動力發生深刻變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課題組緊密圍繞“中國制造2025”發展要求,基于兩化融合服務平臺,e-works數字化企業網等,利用文本分析技術、聚類分析技術,已完成提取新形勢下我國兩化融合已取得的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發展需要的關鍵支撐技術等的目標。研究表明,要推動我國企業兩化融合水平,應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出發:

    1)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新體系,激發創業創新活力;

    2)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創新企業組織管理模式;

    3)推廣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引領生產方式持續變革;

    4)培育平臺化服務新業態,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躍升;

    5)發展工業云技術、智能制造等新型裝備,加快形成服務業態及生產制造新模式。

    (2)選取天津市為試點城市,探尋地區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模式的路徑與方法。

    為結合地區發展特色,探尋不同地區制造企業兩化融合發展路徑,課題組根據我國制造業產業布局特點,選取天津市為試點城市,在全面了解天津市制造業發展特點、發展格局的基礎上,從精益性、集成性、敏捷性、生態性和智能性五個方面研究天津市全面推進兩化融合戰略新模式的舉措。目前,課題組已圍繞深化宏觀工業體系轉型升級的目標:產業高端化、產業集成化、產業生態化,提出了工業產業具體的兩化融合策略和辦法。而后,研究了作為工業經濟主體的企業具體兩化融合的方式、路徑、方法和策略,企業兩化融合的路徑和內容包括:建立了企業兩化融合的兩次轉化、三級的戰略實現模式,確立了企業轉型升級應堅持的“精益化+集成化+生態化“+持續化””的一般升級路徑,進一步提出了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的個性化路徑與策略,將企業能力劃分為27種水平,并有針對性地建立27種解決問題的路徑和策略,形成較為系統、科學、規范的企業兩化融合操作方案。研究已形成完整的研究報告一份,而由于時間較短,研究主體覆蓋范圍有限,未來研究中將根據其他地區工業發展特色,制定出適合全國企業實現兩化深度融合的路徑與方法。

    (3)選取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為試點,建立制造企業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典型案例庫。

    為梳理出不同制造企業兩化融合發展路徑上的差異,課題組已選取多家我國重點行業中的重點企業,包括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津捷威動力有限公司、天津天海同步器有限公司等,對其兩化融合發展路徑進行梳理,已部分建立起我國制造企業兩化融合發展路徑的典型案例庫,可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兩化融合路徑提供參考。

    子課題四:基于實證的兩化融合水平測度及保障對策研究

    在工信部的指導和支持下,課題組已聯合地方省市、行業協會探索形成了一套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形成了基于數據的精準施策和精準服務新模式,可服務于企業開展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找準兩化融合發展重點、路徑和方向,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和新興能源培育。《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基于全國35個制造業行業、6個省市、約3000家企業的兩化融合評估試點,提出一套覆蓋制造業企業全局的兩化融合評估體系和研究方法,從水平與能力評估、效能與效益評估兩方面,以及產品、企業管理、價值鏈三個維度提出制造業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框架,明確了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并進一步構建形成通用評估指標體系。而后,開展了基于大規模樣本的企業兩化融合水平測度分析,分析不同地區、行業、規模、性質、生產類型企業的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客觀描繪出了我國兩化融合發展全景圖,全面剖析全國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現狀、發展重點、價值成效、特征模式以及發展趨勢。以此為基礎,課題組已完成促進我國工業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的政策建議報告初稿。未來研究中,將不斷的根據數據更新的狀態,完善政策建議的內容,提高政策推行的適應度。

    概括來說,項目的各子課題研究基本按照計劃執行,形成了必要的研究成果。此外,項目在立項之初,課題組首席專家就以任務書的形式通知課題組成員所負責的課題任務以及工作期限。期間,課題組多次召開學術會議和小型研討會,為研究承上啟下,集思廣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課題研究中注重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能力提升,2016年接受兩名博士研究生,2017年接受一名博士研究生,主要就兩化融合戰略的體系結構及其要素關系機理展開研究。

    2、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項目進行一年半以來,課題組緊密圍繞項目研究的具體內容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調研(包括問卷設計、實施調研、統計分析、調研報告撰寫等)、資料搜集(包括文獻資料和網頁文本資料等)以及學術交流活動等。調研工作與學術交流工作由首席專家齊二石、主要成員劉洪偉、周劍等負責,具體從事的活動情況如下:

    (1)學術調研情況

    承擔不同子課題的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的指導下,自2016年3月開始進行調研問卷的設計與改進工作。根據調研對象和研究內容,完成了《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的體系、路徑與方法研究》調研問卷3套的設計工作,包括“工業企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工業企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影響要素測評”、“企業兩化融合中的關鍵技術與方法”。

    2016年5月,在工信部指導和支持下,項目子課題承擔單位——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地方省市、行業協會,開展了全國近70000家企業的“工業企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評估”的調研工作,并建立了兩化融合服務聯盟平臺,為企業開展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找準兩化融合發展重點、路徑和方向提供服務。后期研究中,課題組將繼續依托兩化融合服務平臺,通過個別聯系、定向發放和網絡調查的方式,開展“工業企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影響要素測評”、“企業兩化融合中的關鍵技術與方法”兩份問卷的調查和研究。

    2016年8月,課題組完成《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16)》調研報告,全面剖析了全國31個省市、13個重點行業的兩化融合發展現狀、關鍵指標情況、發展重點、價值成效、特征模式等,是我國兩化融合發展的全景圖。另外,“企業兩化融合中的關鍵技術與方法”調研活動已基本完成,相關的研究報告正在撰寫當中。

    本項目的調研成果除了適合發表在部分刊物外,更主要的是調研數據可以為課題組深入剖析企業微觀層面兩化融合要素機理問題、我國制造業產業布局的保障性策略問題等奠定很好的實證基礎。

    (2)資料搜集與整理

    通過對國內外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選取美國、德國、日本等為代表性國家,研究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的演進過程,包括:1)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演進規律探索,梳理發達工業國家200多年的信息化演進規律,尤其關注近30年信息技術對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影響,總結歸納出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發展規律;2)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實現條件研究,基于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演進規律的研究,提煉日本、美國、德國信息化實現的條件,包括前提條件、過程條件和環境條件等方面內容;3)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實現效果分析,基于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實現的基礎、路徑、方法不同,探究以上述三個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國家的信息化實現效果差異。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為推進課題研究,集思廣益,提高課題研究水平,課題組已進行了2次大型專題研討會,1次中型研討會,以及4次小型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的基本情況和內容主要列舉如下:

    1)第一次大型研討會

    2016年1月20日,齊二石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的體系、路徑與方法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天津大學會議中心舉行。課題組成員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聯合工作組秘書長、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秘書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一研究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清華大學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學部委員蘇竣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天津市制造業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專家、天津市CIMS專家組專家郭偉教授,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工業工程協會理事、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精益推廣中心副主任、天津大學劉洪偉副教授等出席報告會。

    開題報告會上,齊二石教授從研究的背景、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和內容、總體研究框架和子課題構成、總體思路、研究路徑和方法以及主要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等5個方面陳述了課題的基本情況。各子課題負責人就針對的子課題結構、研究的側重點、子課題之間的聯系、方法創新、重點難點等方面展開了討論,進一步明確了各子課題研究任務,研究方法和最終成果等內容。

    2)第二次大型研討會

    2016年3月,課題組在天津大學25樓5樓會議室召開了一次大型學術交流會。會議由劉洪偉副教授主持,參加的有南京農業大學劉偉副教授、軍事交通學院楊甫勤講師、天津大學李磊副教授、方凱講師和劉鵬講師,以及參與項目研究的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會中,劉洪偉老師針對項目研究的核心問題、關鍵技術方法以及未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展開了專題討論,進一步明確了各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并制定了詳細的項目研究計劃和改進措施。

    3)中型研討會

    2017年7月13日,課題組在工業化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舉行了一次中型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課題首席專家齊二石教授,課題組主要成員劉洪偉副教授、周俊主任、李君主任、邱君降工程師等,以及協助參與課題研究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會議圍繞子課題一和子課題四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更好的明確了兩個子課題的研究成果提交形式。

    4)小型研討會

    課題組在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期間召開了四次小型學術研討會。會議主要圍繞企業兩化融合要素作用的機理、政府推進先進制造模式的戰略對策、工業實體系統與虛擬信息系統變化的規則與狀態、企業兩化深度融合的需求分析與支撐技術體系等多個方面進行。會議中,各小組在匯報和總結各自承擔課題進展情況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應加強不同課題組之間的配合與溝通,強化不同研究模塊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充分發揮課題組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等方面。

    (4)開展國內外學術合作情況

    為推進課題研究,課題組注重與國內外的科研團隊和專業人員開展學術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情況:1)即將與密西根大學開展項目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制造業信息化過程中應解決的關鍵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問題,進一步論證本項目方案的可行性,并將邀請相關科研團隊就中國兩化融合問題展開合作研究,共同解析我國制造業兩化融合的機理問題;2)與其他高校精通制造業轉型升級、精益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專家進行合作與交流,如邀請河北工業大學工業工程系主任孔造杰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工業工程教研室主任劉偉副教授、軍事交通學院楊甫勤博士等專家進行學術探討與交流;3)與相關制造企業建立經常性的業務交流關系,如與天津海鋼板材有限公司開展精益管理創新研究、與天津天鍛壓力機有限公司開展大型液壓機智能工藝規劃研究等,與企業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將兩化融合中的理論和企業實際生產相結合,另一方面也可根據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優化相關的兩化融合理論,起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用,促進理論研究成果向企業實際生產的轉化。

    3、成果宣傳和推介情況

    (1)2016年8月,課題組首席專家齊二石教授在北京參加了中國兩化融合大會并進行了制造企業兩化融合的精益管理模式主題匯報。報告中,齊二石教授圍繞制造業兩化融合中的關鍵工程技術與關鍵管理技術展開討論,并提出制造業兩化融合發展中的錯差理論和兩平臺理論,創造性的闡述了兩化融合過程中實體工業系統與虛擬信息系統的邏輯結構關系。研究進一步表明,要推動我國制造業兩化深度融合,關鍵在于實現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的融合,即實現精益管理(LP)+信息化(IT)或工業工程(IE)+信息化(IT)融合發展的模式。

    (2)2017年2月,課題組首席專家及主要成員在北京參加由工業化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主辦,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中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聯盟以及工業化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一研究所承辦的《面向新工業革命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研究》專家研討會。會上,課題組首席專家齊二石教授強調,我國兩化融合的發展必須發展長處、抓住短板,大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技術能力,突出實現提升效益的路徑,倡導“工匠精神”,避免過度復雜與過度高精尖但缺少可操作性的課題研究。課題組核心成員周劍主任建議,一是以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搶占工業革命的制高點;二是構建基于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理論體系;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系統解決方案;四是培育制造業、互聯網和金融跨界融合的新生態。課題組成員的發言對于項目成果具有很好的推介作用。

    (3)2017年2月,課題組首席專家及主要成員參加了日本情報經營學會志主辦的“The IoT & Industry 4.0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isa”峰會。會上,課題組首席專家齊二石教授就中國大陸制造業兩化融合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及實現兩化深度融合的關鍵路徑和方法做了主題演講,相關的研究內容也發表在日本中央大學主辦的日本情報經營學會志上。此次參會,進一步拓展了項目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4)2016年3月-至今,課題組首席專家及主要成員分別與國內多家制造企業展開企業信息化、智能化項目合作,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浙江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鍛壓力機有限公司、天津海鋼板材有限公司等。與這些來自不同行業的制造企業合作,促進了本項目研究成果在企業間的推廣與應用,也進一步修訂了項目研究中存在的不合理內容。

    (5)成果發布會

    本課題負責積極舉辦成果發布會,向社會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相關成果先后被東方財富網、鳳凰網、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報道,累積超過20次。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GBT 23020-2013)

    《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結合企業兩化融合的內在需求,立足工業實踐和企業需求,用工業的語言,從業務和管理角度出發,評估信息化環境下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經營管理及各方面的綜合集成和協同創新發展的能力與水平、效能與效益。

    1)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可分為水平與能力評估、效能與效益評估兩個部分,包含基礎建設、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與創新、競爭力、經濟和社會效益六個個評估方面。為引導企業通過兩化融合實現創新發展、智能發展和綠色發展,獲取和提升可持續發展的競爭能力,可以構建起包括水平與能力評估、效能與效益評估兩個部分在內的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框架。其中,水平與能力評估包括基礎建設、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與創新四個主要評估方面。效能與效益評估包括競爭力、經濟和社會效益兩個主要評估方面。

    2)兩化融合發展可分為起步建設、單項覆蓋、集成提升、創新突破四個階段。基于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歷程、階段和特征,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起步建設、單項覆蓋、集成提升、創新突破可共同表征我國企業兩化融合不斷躍升的階段特征和內涵,適用于工業領域各行各業。

    本研究系統建立起我國兩化融合水平測度評估體系,明確了兩化融合發展階段、評估框架、評估方法和評估內容,可支撐政府和行業全面摸清我國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現狀,形成基于數據的精準施策和精準服務新模式;可服務于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找準兩化融合發展重點、路徑和方向,加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2、《天津市中小企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試點企業調研報告》(作者齊二石、劉洪偉等,2016年)

    課題組首席專家所在團隊與天津市中小企業局、天津商業大學等相關機構組建調研團隊,開展“轉型升級行動升級版”研究,探索中小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新思維、新路徑、新舉措。調研初選了全市17家制造企業,分別對每家企業的人員狀況、設備狀況、市場需求、供產銷、主生產線情況等方面進行基礎管理能力咨詢與診斷,形成了17份基礎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17家試點制造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生產周期長、生產成本高、生產現場混亂、準時化生產水平低等,報告針對這些問題同步制定了詳細的改進策略。該項研究對于初步界定我國制造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也為后續的兩化融合機理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實證基礎。

    3、《特大型鋼鐵企業全業務鏈精益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者齊二石、劉洪偉等,2016年)

    包鋼成立于1954年,是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經過60多年的發展,包鋼已形成了鋼鐵、稀土、礦業、非鋼四大產業板塊,以及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金融等新興產業,涉及產業領域廣,經營方式更加多元化。報告在對包鋼生產過程與信息傳輸過程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以精益思想為指引,以提升流動性為方向,按照價值拉動原則,運用精益改善的工具、方法、技術,闡述如何識別并消除鋼材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和制約瓶頸,提升流動性水平和系統運營效率,實現從公司上層對市場需求的分析響應、生產計劃的制定執行,到基層車間班組對現場作業,系統聯動的價值流程與方法。而后,報告進一步指出,在實現企業工業基礎管理能力改善的同時,應發揮信息的主導作用,探尋信息流動模式與實習工業系統的結構關系,深化信息技術與管理工程技術的融合,發揮信息與實體的聯動作用。研究報告是一個典型行業、典型企業轉型升級的案例分析,報告對于我國管理基礎薄弱的傳統制造企業如果通過管理技術創新實現向先進制造企業轉變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報告對于本項目提煉我國傳統制造業如何通過管理技術創新實現兩化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實證分析意義。報告已獲得中國鋼鐵協會主辦的2016年“冶金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一等獎”。

    4、《天津市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及建設現代制造中心的對策研究》(作者劉洪偉、許丹等,2016年)

    報告以研究宏觀工業體系發展方向和目標為切入點,以行業結構優化和能力提升為媒介,以微觀企業能力提高為落腳點,開展了一系列分析和設計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開展政府調研、行業協會調研、典型企業訪談、統計數據分析、文獻資料分析、專題研討、驗證分析、綜合論證、方案設計與修訂等。

    報告共分為六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天津市工業經濟運行現狀分析:著重分析了天津工業布局、工業結構、工業品質和工業績效,并與上海、北京、深圳、江蘇、浙江等國內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做了比較分析。第二部分,天津工業發展中的問題分析:通過工業經濟運行實際情況及與國內外工業經濟發展狀況的比較分析,從工業系統全局、行業構造和企業運營三個層面,分析了天津工業在布局、結構、品質和績效方面的主要問題和原因。第三部分,天津工業發展需求及目標分析:結合第一、二部分的分析結果,研究了天津工業經濟發展在宏觀(工業系統)、中觀(行業)和微觀(企業)三個層面的主要需求,并通過對全國GDP和天津區域生產總值增長之間的關系,以及天津工業增加值與區域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從理論上對天津工業經濟在“十三五”的增長目標做出了初步判定,進而將其反映到各個行業中,從而確立了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第四部分,國際發達工業化國家發展規律和路徑分析:著重研究了美國、德國、日本的工業經濟發展道路,分析了各國工業化的特征和一般規律性,較系統地分析了先進制造技術和國際先進的制造管理模式,并對我國的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趨勢做了探討。第五部分,天津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容與環境要求:著重圍繞天津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開展方案設計,界定了轉型升級的基本內容是產業高端化、產業集成化、產業生態化,確立了“提兩端,帶中間”的轉型升級方法,并為確保轉型升級的有效實施,分別提出了轉型升級的八項原則和轉型升級中政府、企業及第三方社會組織的角色。此外,就轉型升級中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寬泛性、局限性做了分析說明,以規避各級組織在工業轉型中的形而上學傾向。第六部分,天津工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方法和策略:本部分是課題研究的最核心內容,首先圍繞深化宏觀工業體系轉型升級的“三化”內容,提出了具體的升級策略和辦法,之后,用較大篇幅研究了作為工業經濟主體的企業具體轉型升級的方式、路徑、方法和策略企業轉型升級路徑和內容包括:建立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兩次轉化、三級的戰略實現模式,確立了企業轉型升級應堅持的“精益化+集成化+生態化“+持續化””的一般升級路徑,進一步提出了工業企業轉型的性化路徑與策略,將企業能力劃分為27種水平,并有針對性地建立27種解決問題的路徑和策略,形成較為系統、科學、規范的企業轉型升級操作方案。

    5、《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16)》,作者周劍等,2016

    根據《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GBT 23020-2013)中的指標體系,借助《兩化融合評估工作平臺》,實現了68842家工業企業自評估、自診斷。結合相關貫標數據,繪制了《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16)》!兜貓D》詳細分析了31個省市、35個細分行業兩化融合水平,通過分析可得出以下系列結論:

    1)從總體看,2016年全國兩化融合水平跨越中值線,兩化融合發展進程完成“中級階段”拐點躍升,大型企業成為兩化融合水平提升的重要增長極,離散制造業兩化融合水平提升處于領跑地位,兩化融合的價值成效日益凸顯。

    2)從行業看,2016年重點行業兩化融合水平沿產業鏈呈現“三峰-雙谷”波動態勢;能源、電子信息、服務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較高。原材料和消費品行業起步建設階段企業比例偏高,裝備和電子行業集成提升以上階段比例較高。不同行業通過兩化融合進行核心競爭能力打造的關注點各有側重,原材料行業對于生產管控和經營管控類能力最為關注,裝備行業普遍致力于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和生產管控能力,消費品行業在打造用戶服務和供應鏈管理類能力方面最為活躍,電子信息行業對于生產管控和供應鏈管理類能力最為關注。

    3)從區域看,2016年各省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總體呈現“沿海高、內陸低”的態勢。各省市數字化水平總體上也呈現“沿海高、內陸低”的態勢,與各省市兩化融合水平總體情況基本一致。各省市集成互聯水平呈現“中部高,南部高”的雙高態勢,相比于數字化水平,集成互聯水平在各省市間差異更為顯著,上海、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省集成互聯水平處于前列,但江蘇、湖南、寧夏、河北、陜西、內蒙古等省市集成互聯水平滯后其兩化融合整體水平。各省市互聯網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小,但智能制造就緒程度差異顯著,智能制造發展呈現區域聚集性。

    6、《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ation》(作者齊二石等,發表于日本情報經營學會志,2017年)

    梳理發達工業國家200多年的信息化演進規律,尤其關注近30年信息技術對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影響,基于發達工業國家信息化演進規律的研究,提煉出了日本、美國、德國實現信息化的基礎條件。研究表明,美國從工業工程 精益生產、CIMS 互聯網、云制造,德國從效率工程(標準化) 工業工程(道維斯計劃與MTM) 精益生產、流程改善 智能制造、工業4.0,日本從工業工程 豐田生產方式 全面精益生產,工業工程與精益生產是基礎,是現代制造業信息化發展不可跨越的階段。研究進一步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提出中國制造業要想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也必須以精益生產為基礎,在實現工程技術創新的同時同步進行管理技術創新。

    7、《天津市全面推進先進制造新模式的戰略研究》(作者齊二石、霍艷芳、劉洪偉等,2017年)

    天津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和新常態下重要的經濟增長級,在這新的歷史轉折期,又肩負起建設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的神圣使命。然而,挺近制造業產業結構偏重、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管理效益不高、兩化融合水平相對較低等重要問題。本項目以天津市制造業為例,在總結天津市制造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天津市先進制造新模式的五大特征,從精益性、集成性、敏捷性、生態性和智能性五個方面研究天津市全面推進先進制造新模式的戰略舉措,以幫助天津制造業適應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精益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以天津市為試點,進一步探尋出我國推行先進制造新模式應該建立的戰略舉措。

    8、《Finite-Production Run-Transient Analysis to production Systems Design with Bernoulli Machines: Buffer Capacity, Inventory Building-up Time and Shifting time》(作者Wenchong Chen, Hongwei Liu, Ershi Qi, Under review,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7)

    論文利用馬爾科夫理論探討了串聯生產線在不可靠情形下的產能損失情況,包括生產速率變化情況、在制品庫存數量、生產線阻塞情況以及生產線饑餓情況等。其中,生產線不可靠的來源包括設備本身、人員、管理機制不合理等。論文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生產管理基礎薄弱,實體工業系統不可靠性水平高的制造企業,企業產能損失較大、在制品庫存波動明顯、生產線阻塞率與饑餓率波動性較大。而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了實體工業系統與在理想狀態建立起來的信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較大的誤差,這也是我國兩化不融合的根本原因。因此,論文從定量化的角度,證明了工業基礎管理能力改善對于企業兩化融合的重要意義,為本項目研究工業實體系統與信息系統作用機制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9、《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實施指南》標準起草人周劍、張文彬、趙國祥等,2017年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提出基于以下工作基礎和實踐經驗:我國信息化發展歷程中積累的技術應用成果和管理創新經驗;依據GB/T 23020《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在數萬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工作所提煉的方法和規律;在推廣質量、環境、信息技術服務、信息安全、能源、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礎和應用環境。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提出了九項管理原則,包括:以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為關注焦點,戰略一致性,領導的核心作用,全員參與、全員考核,過程管理,全局優化,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創新引領,開放協作。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構建了戰略—可持續競爭優勢—新型能力的戰略循環、數據——技術——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的要素循環以及策劃、支持、實施與運行、評測、改進的管理循環。這三個循環貫穿和覆蓋了整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系列標準包括基礎和術語、要求、實施指南、評估規范、審核指南等,共同構成了一組密切相關的標準族,可引導各類組織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也可供相關方評價組織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五月天婷婷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国产精品jlzz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96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国产a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在线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广告|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2020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99热这里只/这里有精品|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91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