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根據研究設計,第一階段主要是數據收集階段,課題組已經完成了3個數據收集計劃:
1、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全國404個村居的追蹤調查,將樣本隨機分成4 份,按照以下的方法進行輪換追蹤調查。通過跟蹤收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映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本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數據基礎。
2、人口“大數據”背景下的“循數治理”數據
以“大數據”的思維,探索性深挖人口“大數據”,為“循數善治”提供基礎性支持。收集的數據包括深圳某區的個體人口數據8年來每月的變化狀況,可用于分析人口總量、戶籍、性別、地域、來源、婚育情況、居住時間及其年度變化等方面的統計分析。人口流動狀況分析,包括區內流動、區際流動及其年度變化情況。人口分布與流動規律性分析,以及人口分布、流動情況與經濟社會發展、管理服務交互性分析。在精準把握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動性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理論和管理經驗,提出在精準把握人口需求、動態評估管理服務現狀、科學配置管理服務資源等方面的創新性做法。
3、在華外國人社會融入數據
為研究未來一帶一路等開放政策對我國社區國際化的影響,在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廳開展了2016、2017年在穗外國人調查,收集了受訪外國人的基本背景信息,包括國籍、年齡、性別、教育、語言技能、婚姻狀況、子女數目、親屬在華情況、來華時間等;工作狀況主要詢問首次來華和此次來華的從業狀態、月收入、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單位等;婚育狀況;觀念態度等。
在以上數據收集工作的基礎之上,完成了2篇《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決策參考》,參加了國際會議1次,國內會議4次,招收博士后1人,發表論文3篇。
二、 研究成果情況
第一階段雖然主要是收集數據,我們也在此基礎之上,完成了5篇論文:
1、《教育中的戶籍隔離與教育期望》
本研究考察了我國當前戶籍制度下教育隔離的現狀以及教育隔離與教育期望的關系。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教育中存在戶籍隔離現象。教育中的戶籍隔離影響學生的教育期望。研究發現,一定程度的戶籍融合在有利于異地就讀學生的同時,對本地就讀學生沒有明顯影響,進而有利于學生的總體表現。
2、特大城市中產階層的國家認同研究:
作為經濟活動的旅游,存在著階層差異。在旅游的發生上,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的發生率存在相關關系,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的發生概率存在著階層差異,中產階層旅游行為的發生概率高于低階層;在旅游的后果上,旅游行為影響著人們的認同,國內旅游影響國內認同,國際旅游影響人們對亞洲人和世界公民的認同。由此,我們提出旅游對于建構國家認同的影響存在著階層差異,中產階層的國家認同比之低階層更多地受到旅游的影響。
3、恒職者、換職者及其內生異質性:
社會網對求職的影響一直是社會學研究的經典議題。但是過往研究將換職者(mover)的最后一份職業與恒職者(stayer)的第一份職業混在一起,忽視了換職者與恒職者之間的內生異質性。我們借助JSNET2014和CLDS2014的調查數據,通過共現分析(coincidence analysis)、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換職者和恒職者的初職求職模式、求職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換職者與恒職者不但確實存在內生異質性,而且長期穩定存在。
4、基于動態網絡分析技術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實證研究
組織性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4特征之一,刑法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組織性的規定比較籠統。本研究通過分析國內外對犯罪組織的研究方法,以廣州市3個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例為實證樣本,通過犯罪社會學和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視角和分析工具對此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對黑社會組織進行科學的分析,對挖掘組織節點、實施全面有效的打擊非常重要。
5、本地居民對外國移民的印象結構及其生產機制
本研究在梳理西方學界關于本地人對移民及移民現象的態度的理論解釋基礎上,提出在初期移民國家,由于外來移民的經濟嵌入程度及生活空間均與西方國家有較大差異,以及本地人也未形成關于外來移民統一而穩定綜合印象,因此區分對外來移民的印象結構,進而具體分析其形成機制非常必要。基于在廣州市的實證調查數據發現:由于非洲裔移民并未真正進入廣州勞動力市場,且以經商為主,因此不同類型的本地居民對他們經濟影響方面的印象并無明顯差異,本地人對他們的印象,主要由人們實際遇到的威脅以及感知到的威脅所決定,即感知到的非洲裔數量越大或者居住地越靠近非洲聚集區,越易產生負面社會生活影響印象,并與個體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影響不大,而群體接觸的正面效應則被否定。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