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根據課題原設計的三個子課題,課題組在文獻梳理、內部討論和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解為以下二十四章內容,即:總報告;產業發展和技術路線研究;航空航天裝備:大飛機;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或生物醫藥技術);新材料;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農業機械裝備;;戰略與政策研究;產業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實施流程與機制;WTO及未來TPP/TTIP框架下的產業政策工具;國家/行業共性技術機構的運營與治理機制;技術標準的培育制定;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組織支持方式;以技術路線圖協調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創新激勵導向的稅收政策;促進新興節能技術擴散應用的政策;《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利于新興技術突破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目前各章均已經完成了文獻梳理工作和細化提供和研究內容,所有各章均已經形成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等中間性研究成果。其中,十章已經形成了初稿,其余十四章在調研和初稿寫作的過程中。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數據整理:目前課題組已經根據課題需要建立了統一的“中國制造2025”研究數據庫,同時各子課題和各章研究者均根據各自研究需要取得了工業企業數據庫、wind數據庫、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等數據庫,部分章節根據自身研究需要通過調查問卷建立了問卷數據庫。
(2)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目前各子課題和各章研究人員均已經完成了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文獻搜集主要通過EBSO、Proquest、中國知網、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圖書館等文獻數據庫和圖書館獲得。各子課題均已經完成文獻整理和綜述。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1)學術會議:2016年1月24日,課題組組織國內外專家和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專家和社科院社科基金管理單位共同召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制造2025’的技術路徑、產業選擇與戰略規劃研究”課題啟動會和研討會。與會專家就課題開展和研究內容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課題組根據研討會意見對研究提綱進行了修改。此外,課題組和各子課題圍繞各自研究內容共召開各種類型的研討會16次。
(2)學術交流:課題組就研究內容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家工信部、國家科技部戰略院、北京市經信委、上海市科委等國家機關的研究部門等部門交換學術觀點,對進一步明確研究問題、完善研究方法和數據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國際合作:課題組圍繞課題研究內容與美國麻省大學、智利國家社科院、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有利于課題組研究人員從國家視野、基于最前沿文獻和研究成果開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
4、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6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召開中國工業經濟研討會,課題組部分研究成果在研討會進行了發布和介紹。
(2)課題組目前已經形成了12份《工作簡報》準備報送國家社科基金
(3)課題組已經向國務院辦公廳報送研究報告6份。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中國工業化進程及其對全球化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7期
當前,全球范圍內正在興起一股"逆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這股思潮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格局,對中國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造成重大影響。為了推動對"逆全球化"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研究,我們在《中國工業經濟》高端前沿論壇(2017?春季)暨"‘逆全球化’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研討會嘉賓演講的基礎上,策劃了本組筆談。我們邀請9位知名學者深入探討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逆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中國的應對方案。這組筆談試圖解釋并回答經濟全球化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為發揮中國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向著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提供理論探索。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本文是國內較早從理論角度探討逆全球化對制造業影響的論文。
2、中國產業政策的根本特征與未來走向,《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期
改革開放以來,至少有兩個主題的討論在中國經濟學界一直是"長盛不衰"的,一是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問題,一是關于產業政策問題。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雖然有關這兩個主題的討論有段時間會相對趨于沉寂,但似乎總在一段時間后又被"喚醒"。
本文從中國制造業實踐的角度對當時中國的產業政策爭論進行了呼應,指出了產業政策爭論正確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3、創新發展理念:發展觀的重大突破,《經濟管理》2017年第1期
八大以來,針對我國發展階段的轉變、面臨的重要發展戰略機遇以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基于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的深刻洞察和對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創新發展為首要理念的發展觀。不同以往的發展觀,這是一種具有系統性、繼承性、科學性、戰略性和人民性的發展觀,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創新思想的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十八大以來的我國的創新發展實踐進行了理論梳理和總結。
4、論中國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工業經濟》2016年第9期
本文梳理出了一個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邏輯和分析框架,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由于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結構性矛盾而產生的全要素生產率低下問題所進行的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可以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應"問題—原因—對策"邏輯線路,問題突出表現在"供給側",問題本質和根源是"結構性"矛盾,問題解決的對策是"改革"。本文認為,從經濟結構視角具體劃分為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來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可以實現理論性、系統性和現實指導性的折衷。本文從該視角入手,在歸納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特征的基礎上分析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并進一步從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針對處置"僵尸企業"問題,降低制造企業成本問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推動"一帶一路"對外開放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戰略,論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是最早提出工業供給側理論分析框架的學術論文。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