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立項以來,五個子課題齊頭并進,同步展開。每個子課題指定了聯系人。分別為:(1)“互聯網群體的形態、結構與聚合機制研究”,湯景泰為聯系人;(2)“群體話語的生成原理與修辭機制研究”,劉濤為負責人;(3)“互聯網群體情緒的數據挖掘、測量與流動機制研究”,馮廣超、嵇美云為聯系人;(4)“互聯網群體行為的關系網絡與演化機制研究”,羅昕為聯系人;(5)“互聯網群體傳播的范式與理論創新研究”,王玉瑋為聯系人。總課題及四個子課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出版著作1部,發表論文11篇。學術論文中權威期刊論文5篇,被《新華文摘》轉載1篇。著作《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皮書學術評審委員會第八屆“優秀皮書報告獎”三等獎。論文《互聯網環境下媒體融合的瓶頸及策略選擇》獲2016年度廣東新聞獎新聞論文三等獎。
基礎數據采集方面,依托暨南大學傳播大數據實驗室,于2017年7月建成獨立機房,由50臺高性能服務器組成大數據處理分析集群,擁有頂級CPU物理核心數1200個,內存6400G,存儲超過2PB,內部萬兆光纖互聯的大數據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通過部署Hadoop、PCF等基礎構架和ELK Stack、tableau server等大數據智能分析應用,已可實現目前累計處理的各類近百億條的結構化數據的實時在線可視化分析,2016年積累了11.7億條獨立不重復微博數據,為下一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學術交流方面,2016年12月10日,發起成立我國首個“傳播大數據創新聯盟”,聯合發起單位包括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復旦大學網絡與治理研究中心、廣東恒電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國圖智研究院、今日頭條、凱迪數據研究中心、南方都市報、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思科(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網易新聞、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20余家機構。傳播大數據論壇的研討成果,以“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與計算科學融合發展探討”為題發表于2017年2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年1月6日,舉辦國內首屆網絡社會治理學術研討會。來自廣東省網信辦、互聯網企業、高校的與會嘉賓共議網絡社會治理之道。
國際合作方面,邀請周樹華、鐘布、趙曉泉、Eric Bucy等海外學者6人次與課題組探討合作研究。
成果發布方面,2017年8月7日,課題組成員湯景泰教授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代表舉行簽約儀式,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首次共同發布“廣東政務新媒體指數排行榜(地市版)”。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由北京記協主席梅寧華與支庭榮聯合主編,支庭榮負責統稿。全書分為六部分,分別是總報告、探索篇、產品篇、區域篇、國際篇及附錄。總報告梳理2015-2016年我國媒體融合的成就和經驗,突出中央級媒體的創新探索;探索篇著重進行創新路徑的理論和實踐探討;產品篇和區域篇聚焦于區域代表性媒體融合做法,以及標配產品“兩微一端”的進展;國際篇結合國外的一些探索。該書為互聯網環境下我國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總報告獲第八屆“優秀皮書報告獎”三等獎。
論文《互聯網環境下媒體融合的瓶頸及策略選擇》,重點論述了在智能手機日益普及,大型平臺運營商將移動端業務拓展到信息、娛樂、社交、電商、出行、支付等多個領域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國需求側的媒體融合業已初步實現。與此同時,供給側的媒體融合仍處于初步階段。媒體融合的瓶頸主要是平臺和社群的興起構成嚴峻的挑戰。因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首先要與平臺、社群相融合。該文獲2016年度廣東新聞獎新聞論文三等獎。
論文《全球互聯網治理:模式變遷、關鍵挑戰與中國進路》為子課題4的成果,重點論述了全球互聯網治理歷經自由主義模式、技術主義模式、社群主義模式、威權主義模式和多利益相關者模式的變遷,以及當下全球互聯網治理面臨治理主體競爭、治理規則缺失、治理尺度模糊、治理技術逃避等四大關鍵挑戰。長期以來,互聯網的治理權都被互聯網先占國所主導。文章提出中國應肩負起大國責任,通過提升國際話語權、把握規則制定權和構建行動共同體,攜手各方力量共同應對全球互聯網治理的關鍵挑戰。該文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13期全文轉載并列為封面文章。
論文《視覺抗爭:表演式抗爭的劇目結構與符號矩陣》為子課題2的成果,重點論述了轉型時期“表演式抗爭”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抗爭劇目。如果將表演式抗爭視為一個“事件文本”,則符號矩陣提供了一個分析模型,可以借助符號矩陣所揭示的語義結構來把握表演式抗爭的要素關系、情節構成和行動框架。該文將社會運動中的話語修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論文《基于媒介權力結構的微博意見領袖影響力研究》為子課題3的成果,從群體特征、焦點話題、社交網絡關系、群體結構特征等四個方面考察了1886名活躍的微博意見領袖的公共參與情況,描述該群體在社交媒體輿論場的影響力特征及變化趨勢。主要發現是:多數意見領袖聚合了少量話題熱度,冪率特征顯著;大V式微,中V崛起,影響力更分散、多元;意見領袖群體間的互動程度降低,個人影響力重新整合。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