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民族宗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11日11:0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課題總綱及主要內容:課題《民族宗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的總旨在全面把握和探究中國民族宗教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基本特性的基礎上,探究民族宗教與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層互動關系,以及宗教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性及對策建議。本課題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在于如何充分發揮民族宗教的正面價值和積極功能、使得宗教在治理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關乎如何處理好宗教與民族群體、社會、文化和政治各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并在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群體和勢力該如何參與、共建。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采取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開展工作,以“區域+個案”的形式,包括四個層次的研究內容:歷史回顧與梳理—現狀概述—基本問題—對策措施。五個核心子課題:西南民族地區原生性宗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藏傳佛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基督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新疆地區伊斯蘭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國外民族宗教治理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的啟示。通過對中國不同區域、不同宗教和不同民族的宗教及其治理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在綜合考量區域性、民族性、宗教特征的基礎上,以全面探究民族宗教與國家治理議題。

    課題總體執行情況:課題立項時間為2015年11月,計劃完成時間為4年,計劃于2019年 12 月結項,本課題分為五個子課題,加上總稿內容,計劃完成字數80萬字。從立項至今1年零8個月,課題總體執行情況符合預期、比較理想。目前總課題及各個子課題的文獻資料收集與研讀、實地田野調研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分析在同時著手進行。其中個案點的深度調研和治理問題的總結,包括進一步的補充調研和完善是現階段的研究重心。根據課題總體執行方案,課題組從立項至今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了課題論證及專家咨詢工作。二是根據課題研究內容有步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實地調研。三是相關研究動態和成果的撰寫、報送及交流、推廣。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西南民族地區原生性宗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進展情況:

    子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根據總體研究思路,開展了較深入的田野調查。課題組首席專家蔡華教授于2017年6月帶隊到昆明,與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委、云南省彝學會的相關專家學者開展川滇兩省彝族文化交流座談會,然后前往在文山州丘北縣普者黑彝族村寨、文山州富寧縣、麻栗坡縣董干鎮新寨村、田蓬鎮蔑弄村進行實地調研,并參加木央鎮大坪村委會上寨村參加“跳宮節”活動,調研直至7月結束。

    資料收集方面,除了從田野獲取第一手資料,課題組成員還與調查地的民族宗教委員會、縣志辦、文化館、社會科學聯合會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座談,從不同角度充實材料。進入各個高校的數據庫搜索相關文獻。通過網絡、實體書店等購買一批研究書籍。積極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第13屆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第十三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等多種方式加深對課題的理解。2017年6月完成前期調研材料進行系統性的歸納整理,2017年7月至今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理論梳理、歷史回顧和理論論證。

    在研究成果撰寫方面,課題組成員目前已經初步形成4篇稿件,正在進一步的整理、修改完善中;在研究成果的發表上,已發表一篇C刊和一篇c刊擴展,省級以上刊物2篇,正在修改完善2篇(待投)。

    子課題二《藏傳佛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以文獻資料的分析和實地田野調研為主。本子課題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歷代中央政府處理藏區宗教的歷史回顧;第二部分,藏傳佛教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第三部分;當代藏傳佛教對國家治理的影響與挑戰;第四部分,國家治理中對藏傳佛教管理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升基于藏傳佛教的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目前,課題由調研轉入初稿起草階段。其中,第一部分內容課題組成員在前期的研究基礎上,進入藏區補充調研,收集了大量資料,目前正致力于初稿的撰寫;第二部分在文獻資料的分析與撰寫過程中。第三部分由于課題組成員前期對此有所研究,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課題組李元光、杜永彬等老師率領其團隊到西藏、青海、四川甘孜、阿壩進行了實地調研,截止今天交稿有的老師還在藏區的石渠和玉樹調查,他們收集資料較為豐富,初稿已近完成;第四、五部分前期也收集了大量資料,2016年再次赴藏區進行了典型調研,目前正在整理材料與寫作初稿。總體而言,目前已完成1篇、正在進行4篇初稿的寫作過程中。在研究成果的撰寫與發表上,已有12篇文章已刊和待刊。

    子課題三《少數民族地區基督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以文獻資料的分析和實地田野調研為主。課題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綜述。國內外關于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基督教研究及從治理視角進行的研究綜述、中國宗教管理政策的梳理。在綜述中突出中國少數民族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格局、各個區域不同民族的基督教信仰的主要特點;第二部分:調研點的基督教傳播的歷史脈絡、發展變遷,基督教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現狀;第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基督教治理的主要問題;第四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基督教治理的對策與建議。

    本子課題四個部分計劃完成12萬字的研究報告,目前已完成部分調研資料和文本資料寫作。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目前在同時著手進行,現階段的研究重心在第二、三部分田野個案點的深度調研和治理問題的總結上。課題自啟動以來,課題組成員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分批進行了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威寧縣石門坎地區)4個田野個案點的調研,正在進行吉林延邊基督教情況的調研。有計劃增加補充云南德宏州景頗族基督教問題、西北藏區基督教問題的個案,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家庭教會問題的專題性調研,并擬于2018年5月前完成全部的補充調研和整理。根據已進行的文獻資料整理、分析與田野調研的情況總結,已初步形成4篇稿件,其余正在調研階段以及進一步的整理、修改完善中。課題組成員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已發表一篇C刊(待刊),正在修改完善2篇(待投)。

    子課題四《新疆地區伊斯蘭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采取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開展工作。共分為六部分內容開展研究:第一部分,關于伊斯蘭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的研究綜述;第二部分,關于新疆地區伊斯蘭教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第三部分,關于我國歷史上對新疆地區伊斯蘭教的治理路徑梳理;第四部分,探討當前新疆地區伊斯蘭教對國家治理的影響和挑戰問題;第五部分,探討國家在新疆地區伊斯蘭教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及成因,其中主要涉及法治問題、被動管制問題、基層宗教治理問題、宗教治理與社會管控之間的關系處理問題等。

    子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根據總體研究思路和調研情況,共設計6個研究個案,目前,已基本完成新疆地區宗教法治化進程問題研究、南疆農村地區伊斯蘭教中國化與社會治理問題研究——以焉耆縣為例兩個個案。本課題組于2015年10-2016年6月主要開展國內外文獻收集、整理、翻譯工作,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主要在和田、阿克蘇、巴州三個地區的縣鎮調研,搜集整理調研資料,撰寫后期研究計劃,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主要撰寫研究個案和初步研究報告,撰寫發表論文。根據前期研究,目前已有4篇咨詢報告、1篇內參上報、刊發。另有6篇報告及論文發表。

    子課題五《國外民族宗教治理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的啟示》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采取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開展工作。分為六部分內容開展研究:第一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治理理論研究綜述;第二部分,國外其他宗教治理論,主要分四個層面;第三、四部分,討論國外民族宗教治理的實例(上)(下);第五部分,討論討論國外國家治理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第六部分,國外宗教治理理論和實例對中國的啟示。

    目前,本子課題進展順利,已經完成了原計劃一半以上的課題內容。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完成部分內容,第三、第四部分完成全部內容,第五、第六部分完成部分內容。本課題組于2015年10-2016年10月主要開展國內外文獻收集、整理、翻譯工作。2016年10月-2017年1月,課題組成員在歐洲比利時德國等國實地調研,搜集整理調研資料。其余課題組成員中國內收集整理資料,并撰研究報告。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主要撰寫研究個案并發表論文。目前,已經有7篇論文已刊和待刊。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查研究

    根據本課題的性質,課題組主要通過四種渠道收集、整理相關數據、文獻資料。首先是通過互聯網等工具搜索、下載、整理、翻譯有關資料;其次是以檔案館、圖書館為中心,搜集相關史料、文獻資料;其三是通過政府工作部門收集相關政策性文件、工作總結、報告等;其四是通過實地調研(包括赴國外調研)收集資料。通過對民族宗教工作部門、田野調研過程中不同群體的深度訪談,以獲取民族宗教與國家治理領域的各種問題。

    (2)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國際交流

    自課題立項至今,各課題組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研討、講座等共計39場次,與與會學者交流、分享課題相關研究成果。具體情況:

    《子課題一》課題組成員參與會議、研討班等共11場次:

    2015年1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聯合主辦首屆宗教與民族高端論壇——“全球化時代宗教與民族的熱點問題”。

    2015年12月,大小涼山彝族習俗改革與社會治理學術研討會。

    2016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13屆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

    2016年7月,第十三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發表論文《石林彝族畢摩信仰變遷研究》。

    2016年8月,云南大學首屆“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模式”研究生暑期論壇,發表論文《石林彝族月湖村的水變遷研究》。

    2016年11月,云南楚雄召開的“跨學科視野下邊疆民族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6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學主辦第十屆研究生論壇,發表《滇東彝族畢摩文化的再生產研究》。

    2016年12月,第九屆天主教青年論壇,發表論文《滇東天主教的調適與發展》。

    2017年2月,“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游小鎮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滇東彝族飲食文化的重構》。

    2017年3月,在云南省楚雄州雙柏縣參加中國彝鄉虎文化研討會。

    2017年5月,中央民族大學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云南石林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詩瑪的傳承與保護》。

    2017年7月,在臺灣參加“第五屆2017兩岸人類學研習營民族志研究與非虛構寫作”。

    《子課題二》參與會議、開展講座等共15次:

    2016年8月,在云南參加了中國少數民族哲學與社會思想史學會年會,并就《藏傳佛教與社會和諧研究》作了主題發言。

    2017年6月,在四川金堂賀麟故居召開的“2017年海峽兩岸中西實踐哲學研究交流會”上作《試析藏族宗教意識“九重”特征》的主題發言。

    2016年12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討會,主題報告《推進藏區治理現代化的國外制約因素》。

    2016年,青海社科院研討會,主題報告《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共享發展與藏區精準脫貧的必由之路》。

    2016年,四川大學喜馬拉雅區域研究研討會,主題報告《當代藏傳佛教的內部紛爭—以南亞的噶舉派為例》。

    2016年,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討會,主題報告《關于推進青藏高原治理現代化的思考》。

    2016年,浙江大學“國際政治中的涉藏問題”研討會,主題報告《當代藏傳佛教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及對策建議》。

    2016年8月,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主題報告《當代藏傳佛教的傳播態勢與發展趨勢》。

    2016年9月,青海社科院、海南州聯合主辦,主題報告《治理現代化是共享發展與藏區精準脫貧的必由之路》,“共享發展與藏區精準脫貧學術研討會”。

    2017年8月,首屆拉卜楞藏學論壇,主題報告《當代安多藏傳佛教的傳播態勢和影響》。

    開展相關學術講座:

    2016年4月,《當代藏傳佛教的傳播態勢和影響》,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

    2016年6月,《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甘孜州宣傳部講課“甘孜講壇”。

    2017年5月,《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央黨校西藏班。

    2017年6月,《當代國外藏傳佛教的傳播態勢和影響》,陜西師范大學。

    2017年6月,《推進藏區治理現代化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西藏民族大學。

    《子課題三》參與會議等共5次:

    2016年8月, “青藏高原與一帶一路戰略”學術討論會,匯報《藏區家庭宗教器物消費狀況調查及影響分析》。

    2016年10月,“宗教工作法治化”學術討論會,匯報《宗教事務法治化管理問題及對策》。

    2017年6月,第十一屆中美文化與宗教心理學研討會,匯報《文化植入對族群心理的建構——以石門坎花苗人信仰基督教為例》(朱麗曉、張秋梅)、《中國彝族宗教與苦難》。

    2017年7月,第十四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匯報《涼山彝族族群特性與宗教結構類型》、《藏區家庭宗教器物消費狀況調查及影響分析》。

    2017年9月中旬, 2017宗教社會學論壇,匯報《原生性宗教與涼山彝族社會結構》。

    《子課題四》參與會議等共3次:

    參加東南亞伊斯蘭教現代化進程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社會學論壇(待參加,2017年9月)等學術會議共計3次。

    《子課題五》開展國際合作及交流等共5次:

    2016年10月25日-30日,參加四川大學舉辦的“第六屆兩岸歐盟研究學術論壇”。

    2017年3月17日,四川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成功主辦了第一屆“四川大學 - 華沙大學中國與歐洲問題研究”圓桌會,本次會議主題為“Mutual Perceptions of the Future China-EU Relations: Populism, Elitism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2017年5月9日,四川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成功舉辦2017“歐盟日”,EU Day 2017 Successfully Celebrated at SCU Campus,本課題組成員參加此次活動。

    2017年5月22-25日,四川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合作,成功主辦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歐合作的機遇與挑戰”專題活動,活動分成在四川大學舉辦“第五屆成都中歐圓桌會議",今年會議的主題為“中—歐關系在變化世界中的可持續發展”, 以及考察調研成都國際鐵路港。

    2017年6月7-8日,四川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與華沙大學國際政治研究院歐洲所聯合在華沙大學舉辦了“一代一路倡議的全球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2016年1月18日,中國宗教學術網,報送“蔡華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族宗教與國家治理問題研究》舉行開題報告會”信息。

    (2)采用情況:

    內參《謹防少數“內高班”生源維族大學生成為“疆獨”勢力幕后重要推手》被《人民日報》內參(2017年6月)刊發;

    兩篇咨詢報告《關于推行“維穩”、“維權”與“維心”三維一體化治疆方略的建議》、《優化新疆基層組織政權建設, 推進鄉村社會治理的建議》在《華西邊疆研究要報》2017年第23期刊發,并通過川大報送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單位;2篇咨詢報告《從新疆工作總目標看待朝覲事務管理服務工作》、《充分發揮朝覲人員在新疆“去極端化”工作中的作用》被新疆自治區民委(宗教局)采用。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一是課題是廣度與深度的結合。既要大視野(國內外、多區域)、全局性、整體性的姿態與考量,又要在宏觀的、整體的把握之下,選擇代表性的案例和焦點熱點問題,來做深度的研究與剖析。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研究是對研究者的挑戰;

    二是課題涉及的范圍廣、內容龐大。除了國外的歐美、南非、新加坡等國家,國內涉及到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包括了四川、云南、貴州、吉林、青海、新疆等廣大區域。除了要了解國外宗教治理的情況和經驗外,還要了解整個中國基本情況,還有這幾個調研區域中宗教的信仰格局與分布,更要深入到具體的田野點進行長時間的深度研究,在時間上、資金上和精力上都是一個難點和考驗。

    三是課題除了具有理論性的論證與思考、更有現實性的反思和關照。通過研究總結出問題,特別是針對問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上的應對和策略,是一大難點。

    四是課題研究內容敏感、數據獲取難,一些話題無法深入且有效地展開。一些敏感地區,對民族宗教問題談之變色、回避問題、宗教政治化傾向等難點,以至于在實地調研中搜集資料較為困難。此外,在調查研究中涉及的調查對象,如管理機構、信仰群體、宗教團體之間的關系及張力問題,需要長期地深入地交流和觀察,恰當而準確地總結出相關問題。

    五是課題在少數民族民族地區調研,還有語言溝通障礙帶來的深度交流問題。

    (2)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一方面利用單位優勢和學術關系,最大程度地根據研究方案完成調研任務。另一方面,課題組成員以更多的時間、精力來投入課題的研究以保障難點的攻克。再者,課題調研時盡可能的節約開支,甚至利用其他課題研究經費來支持本項研究。

    (3)研究心得

    通過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實地研究,有如下一些體會:在研究格局上,要廣度與深度的結合,要有理論的深度和田野的廣度,要歷史與現實兼顧。在研究方法上,要量化和質性研究相結合,既要有量化的數據以把握整體情況,也要有深入細致的田野個案,以總結出問題。在研究路徑上,關照到涉及民族宗教的各個群體,需要對政府部門、信仰群體、宗教團體協會等多方進行訪談和問題收集,要知道這些群體之間的張力關系,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知道不同群體的真實需求,并致力于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治理措施。

    (4)意見建議

    首先,在時間、經費上給予支持和保障。其次,協助溝通和聯絡相關部門,以盡可能便利地搜集相關數據。第三,比寫作更難的是財務報賬,耗費人力、時間等等一言難盡!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原生性宗教與國家治理問題探究》發表于CSSCI期刊,《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四期

    該文認為原生性宗教是作為在特定民族的自然人文環境中形成的、與民族本土性社會文化渾然一體的宗教系統,是中國宗教多樣性的重要組成,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它無論作為一種文化系統還是組織實體,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國家治理框架之內,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在國家治理視角下,本文提出民族的原生性宗教首先是由于理解與定位的問題帶來了治理實踐中的難題與困境,從而帶來了民族的原生性宗教的治理問題,以及西南地區宗教法治化進程問題研究等種種問題。通過問題反思與分析提出對原生性宗教的價值做出多維的分析,給原生性宗教更廣闊的空間,使其進入社會公共領域,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社會服務。

    2、《滇東彝族畢摩文化的文化再生產現象考察》發表于CSSCI擴展版,學術探索,2017年第2期

    彝族畢摩文化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載體,它是彝族本體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畢摩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表現形式,已成為彝族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予以呈現。在當今的社會語境下,畢摩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出現了文化再生的現象。這種文化再生現象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彝族畢摩之文化變遷和文化再生產進行研究,不僅關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同時也是推動彝族文化的發展及繁榮。因此,筆者對彝族畢摩文化開展了持續的關注與跟蹤調查,并在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對其特點、困境、發展現狀,以及針對問題中涉及的關系調適。

    3、《文化生態視野下的楚雄彝族的耕作與信仰》發表于省級刊物《楚雄師范學院》,2016年第11期

    該文認為生計模式和生活方式決定著人們的知識系統、價值系統和信仰系統。以耕耘為主要生計模式的民族,意識形態里也打上相應的耕作烙印。彝族這一山地民族,在固守傳統的刀耕火種的旱作文化的同時兼有水田栽插的稻作文化,在具體的環境里耕耘出一個個生動的文化——地理單元,文章聚焦于宗教信仰來描述特定的文化景觀,闡述耕作與信仰,行為與意識之間的互動關系。

    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式開發與保護——從楚雄州說開去》,發表于《云南彝學研究》(第十二輯)

    該文認為伴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在政府、學者和民間的不斷普及,大家對它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理論界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章層出不窮,實踐層面對它的保護模式也在不斷嘗試。其中,有失敗的也不乏成功的。失敗的原因有多種,兩個主要因素是:要么過分強調經濟,致使文化產業消解了文化的本真性,偏離發展文化產業的初衷;要么片面關注文化的生態性,最后落入傳統發明、文化再造的窠臼。

    5、《國家治理視角下的彝族畢摩》,已經完成,并投稿,未刊發

    該文認為文章梳理了彝族畢摩在具體社會形態中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以及在當下社會中的現狀。認為畢摩這一傳統角色仍然可以服務于政府和民間。被遴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畢摩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活載體,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傳播有賴于畢摩們的努力。畢摩在執行習慣法,解決民間糾紛方面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有助于化解矛盾,維護和諧。畢摩掌握的知識體系及秉承的價值觀念是內生于彝族社會的,是為絕大多數彝族同胞所堅信和守望的,所以當民眾面臨災難、疾病和痛苦時,畢摩既醫又巫的雙重身份給民眾帶來心理慰藉,給予直面現實的精神力量和斗志。所以,對畢摩及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創新性地利用其積極的一面,革新性地拋棄其消極的一面。

    6、《略論畢摩宗教對涼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已完成,參加2016年7月第十一屆全國民族理論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上獲博士組一等獎

    主要內容:以畢摩宗教與涼山彝族社會的關系和現狀為基礎,闡述其在涼山社會中的作用和功能,分析畢摩宗教對涼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提出應積極引導畢摩宗教與當前涼山社會相適應,為涼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主要觀點:畢摩宗教與涼山彝族社會關系密切,在涼山彝族社會生活中仍占有較高地位,其萬物有靈、崇敬祖先的宗教觀念,豐富、復雜的儀式生活,德高望重、能力超強的畢摩、蘇尼都深深扎根于涼山彝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作為一種古老而“現代”的民族民間宗教,畢摩宗教在涼山彝族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深刻影響,并發揮著諸多重要功能,如教育功能、文化傳承功能、身心治療功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功能、在禁毒中發揮重要作用等重要積極功能。但同時,畢摩宗教目前面臨的問題,諸如宗教職業者群體結構失衡、傳承危機以及管理缺位,也對涼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產生消極影響。

    社會影響:文章尚只在學術研討會上報告,參與該研討會的學者和碩博研究生,對涼山畢摩宗教的價值及其對涼山社會的影響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增加了對此問題的討論。論文的后續發表將會引起更多學者和社會人士的關注,從而增加人們對此問題的思考和探討。

    7、《宗教對藏區社會和諧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17年4月已經投《世界宗教與文化》

    主要觀點: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據我們的實地調研情況,分析藏區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在宗教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必須認清藏區社會動蕩的本質是達賴集團謀求政治上的西藏獨立;同達賴集團的斗爭要“依法不依人”;呼吁掀起一場新的宗教改革運動;實施“民心工程”——關注藏民族的精神生活;弘揚藏傳佛教慈悲為懷的核心理念;利用傳統宗教信仰與戒律構建現代生態倫理觀;高度重視國際因素對藏區穩定和諧的影響等措施。

    8、《關于藏傳佛教寧瑪派五大新興道場治理的思考》,《藏事探索》,2017年第3期。

    9、《當代藏傳佛教的發展態勢》,《當代國外“西藏問題”研究》(二),2017年。

    10、《當代藏傳佛教的傳播態勢與發展趨勢》,《國際藏學研討會論文集》。

    11、《推進甘孜藏區治理現代化的經驗、挑戰與對策》,2017年。

    12、《影響當前青海藏區社會穩定的問題和隱患》。2017年。

    13、《西雙版納MY地區部分少數民族基督教信仰特點》,刊《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已定、待刊。

    文章以西雙版納MY地區20多年基督教會發展為線索,對其歷史進行了梳理,對本區的省內及跨境人員流動極其原因進行了探究,對本區基督教發展對當地社會的影響做出了分析。隨著 “泛亞鐵路”的啟動,西雙版納將一躍成為中國面向東南亞的“南大門”,版納資源豐富,接壤多國,深入了解其人文信仰狀況具有戰略性的意義。本文選取MY地區為觀察樣本,調查其少數民族基督教信仰狀況,分析該地區基督教傳播帶動下產生的跨境、跨省人員流動狀況及其影響。本研究注重呈現少數民族信仰前后,文化觀的轉變,借鑒本地信徒以宗教為紐帶實現的跨文化互動經驗,以期在現有社會格局之下,以互知為基礎,實現更強的戰略性引導與合作。

    14、《城鎮化對中國基督教的影響與分析》(修改、待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的宗教發展和信徒的宗教信仰狀況必將發生變化。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動和聚集,基督徒數量、分布、人員結構、活動形式等不斷發生變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同時,這些變化與既有的宗教供給各方面發展步調不一致的矛盾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給政府社會治理以及宗教事務管理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做好對基督教領域的管理、引導和規范是當前宗教工作的重要內容。

    15、《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基督教治理問題探究》(修改、待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宗教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宗教格局的發展變化,宗教在國際國內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強大影響力。特別是基督教,隨著80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復,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至今,已在中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格局,擁有數量龐大的信教群體。而在我國的民族地區,特別在某些西部民族地區(西南與西北),基督教經過與傳入地民族傳統文化的沖突、調試的漫長過程,至今已融入了當地民族群體的日常生活、習俗乃至價值體系中,成為該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作為該民族的主要宗教系統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力。我國少數民族的基督教信仰,因信仰的傳播、發展和基礎的不同,與民族群體本土社會文化之間張力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帶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本土性、多樣性的特色。在信仰形式,受所處地域-區域文化的影響。在信仰群體基本特征、發展趨勢(80-90年代中期是迅速發展期)、本土化問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需要在把握基督宗教在民族地區生存與發展歷史與現狀、深刻理解與洞悉基督宗教的運作機制的基礎上,梳理并把握基督宗教與民族社會、文化之互動關系上,探討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基督宗教與國家治理的基本問題與議題。

    16、研究報告《加強對極端宗教勢力的“去極端化”治理》、《邊疆意識形態安全——以新疆為例》分別收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15-2016)》、《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16-2017)》

    17、論文《中國陸疆安全的識別、評估與治理》(國際展望,2016年9月15日第5期)

    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推進,對中國邊疆地區來說,既是機遇,也面臨挑戰。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陸疆地區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民族、宗教與文化沖突、“三股勢力”分裂破壞、跨國犯罪、跨境生態環境破壞、跨界資源開發利用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將占主流,由此引發的“非常態危機”可能會越來越多。安全內在于發展過程,也是發展的核心部分,陸疆地區的發展必須以安全為前提和保障。新形勢下,中國陸疆安全治理要逐步實現治理理念現代化、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層次多級化、治理方式網絡化、治理路徑多樣化、治理內容多向化、治理范圍場域化和治理能力多維化。

    18、研究報告《邊疆意識形態安全——以新疆為例》、《謹防少數“內高班”生源維族大學生成為“疆獨”勢力幕后重要推手》、《關于推行“維穩”、“維權”與“維心”三維一體化治疆方略的建議》、《優化新疆基層組織政權建設,推進鄉村社會治理的建議》《邊疆意識形態安全——以新疆為例》,《場域安全視野下“東突”勢力的跨國分裂破壞及其治理》等。

    19、張崇富,《“伊斯蘭國”與中國國家安全》,發表于CSSCI期刊,《世界宗教文化》, 2016 (2) :7-13

    該文主要從領土、人員、資金和神學理念等方面對"伊斯蘭國"進行了再認識,討論了"伊斯蘭國"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的具體威脅。本文認為"伊斯蘭國"已將恐怖主義推進到最新階段,刷新了恐怖主義的各項紀錄,對中國領土安全、中國海外人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構成了重大威脅。

    20、嚴天欽,《法國伊斯蘭教的治理現狀探析》,發表于CSSCI擴展版期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期

    該文主要內容為:在法國伊斯蘭教治理過程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決策制定者及立法機關與民間的穆斯林宗教領袖和團體共同承擔了一些管理責任,雙方在對話和協商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自主的社會協調網絡,但后者在伊斯蘭教治理過程中所發揮的影響和作用仍比較有限.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境外伊斯蘭教勢力對法國的滲透,法國政府往往采取默許和縱容的態度,這不僅對穆斯林的社會整合產生了不利影響,也使宗教極端主義在法國有了滋生和蔓延的機會。

    21、潘文,《英國宗教“軟治理”探析》,即將發表于CSSCI期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0期

    該文從治理、善治和宗教治理的概念出發,以宗教“軟治理”為研究框架和思路,對英國主要的宗教團體參政議政的兩種重要方式—與政府對話和參與政府征詢意見—的情況分別從宗教團體和政府二者的角度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和發掘英國宗教“軟治理”的特點及其蘊含的深層問題。在一系列的發現中,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團體的參政率遠遠高于非基督教團體的參政率,英國政府政策更多地代表了基督教團體的利益,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天主教主教會議和作為國教的英格蘭教會(新教)的影響突出。英國宗教團體較為成熟的組織管理運作、以代議制為特征的參政議政方式,以及政府與相關宗教團體對話和向其征詢意見的制度化發展對我國的宗教治理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22、涂東,《制度主義視角下比利時的宗教教育治理:宗教與世俗力量的區域差異”》,即將發表于CSSCI擴展版期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4期

    該文認為:宗教治理的基礎源于一國施行的政教關系;“教會對教育的影響”不僅是政教關系七大要素之一,也屬于政教關系分散研究方法所關注的政策領域范圍。因此,宗教教育是宗教治理研究中的重要內容。比利時的宗教教育很好地詮釋了宗教勢力和世俗勢力間的博弈,雙方均力爭通過政治手段以獲得對學校宗教教育更多的控制權。本文認為,比利時宗教和世俗兩派在宗教教育上的爭論呈現出荷語-弗拉芒區天主教勢力相對強大和法語-瓦隆區世俗主義盛行的區域差異。本文在介紹宗教治理“集中”和“分散”兩種研究方法,分析比利時宗教治理制度框架及總體治理情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比利時政教分離模式下的宗教和世俗力量在政黨政治和學校宗教教育爭論中表現出來的區域特色。

    23、陳昕彤,《德國的宗教治理》,已經完成,并投稿

    該文概述了德國宗教的基本情況和宗教治理的情況。該文認為:德國的宗教治理環境給伊斯蘭組織一定的融入空間和機會。與法國徹底的政教分離和世俗主義社會相比,德國的宗教組織在一些關鍵的社會和文化問題上有更大的發聲機會。盡管由于歷史原因,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組織仍然是傳統的天主教會、福音派新教教會以及猶太教會等,但隨著德國宗教人口版圖的變化,穆斯林人口比例的上升,伊斯蘭教組織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官方承認和社會影響力。對德國境內的伊斯蘭組織而言,當前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爭取德國憲法規定的“公法法人”地位,由此而獲得進一步體制化的融入。但目前看來,盡管德國境內的幾大伊斯蘭傘狀組織已經做出了相應的努力,要取得最后的成功還并不容易。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幾個自身存在的問題之外,德國社會對于外來文化和宗教的包容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當前經濟蕭條、移民和難民問題突顯的背景下,歐洲社會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機,導致各地的極右翼勢力日益興起,這些都將給伊斯蘭組織更進一步參與德國的宗教治理造成障礙。

    24、涂東,《全球宗教治理理論》已經完成,已經投稿,即將發表

    該文認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著“后世俗化”的進程,主要標志就是宗教逐漸從私人空走向公共空間,對國際政治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人口自由流動的加劇、通訊技術的持續更新、新興宗教的不斷發展等等都對全球宗教多樣性的治理提出了艱巨的挑戰。宗教本身具有兩面性,比如宗教在通過創造社會資本,從而減少違法犯罪、促進合作、支持社會融合的同時,它引發的文化差異本身具有分裂性,對社會和平、安全、穩定、寬容帶來一定威脅。鑒于此,全球治理在處理與宗教的關系時,盡量挖掘宗教好的一面,同時遏制其具有破壞性的一面。相比于國家內部的宗教治理,全球宗教治理目前尚缺乏完整的理論框架。雖然國際條約包含了對宗教自由、寬容的成文規定,以及各種宗教間對話機制的逐步完善,全球宗教治理仍然有待進步。

    25、涂東:《慈善與全球宗教治理》已經完成,投稿,即將發表

    該文認為:宗教與慈善之間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這首先體現在世界各大宗教教義均提倡或要求教徒的慈善行為,因此現代社會開啟以前宗教是社會慈善行動的主力軍。其次,由西方的工業革命開啟的現代社會及隨后民族國家世俗政權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將宗教排除在社會公共生活之外,進而影響和限制了宗教在提供慈善和制定社會政策中扮演的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現代民族國家在建立福利社會和制定社會政策過程中實則深受宗教思想的影響。20世紀末期至今至今,我們身處的世界正經歷著所謂的“去世俗化”進程,表現為宗教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大有“復興”之勢。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后福利國家”時期要求政府淡出福利和社會政策領域,大量私人團體,包括宗教、有宗教背景或以宗教思想為指導的組織,更多地介入。另一方面,宗教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福利體系和推廣社會政策的進程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將對世界幾大宗教教義與慈善的歷史淵源、宗教與國家福利和社會政策的歷史、當下宗教在世界范圍內的慈善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和面臨的問題、挑戰進行討論。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二月| 久热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视频99| 蜜桃导航一精品导航站| 精品剧情v国产在免费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86|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午夜国产精品无套|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 2022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 91久久精品视频|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国产综合成人色产三级高清在线精品发布 |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影视|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