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完成了課題開題論證
2016年1月18日,課題組舉行了開題論證會。中國人口學會會長,副會長,國家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司,國家衛生計生委,西安交通大學領導,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參與。與會專家給出了中肯的意見,在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課題組進行了內部討論,細化了研究內容和方法。
召開了人口普查與人口學方法研討會
2017年6月17-18日,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人口普查與人口學方法研討會。來自政府部門、學界的領導、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共130人參加會議。會期兩天,設立了兩個大會報告單元和12個專題報告單元。圍繞著“人口普查與人口學方法”這一主題,報告涉及普查數據質量、普查與調查、人口研究方法、人口健康研究、空間地理人口、生育研究、死亡研究、老齡人口研究、城鎮化和人口流動等議題。
子課題一——普查數據質量整體評估理論創新研究中數據問題描述部分
課題組搜集了大量的文本資料和數據資料,內容涉及普查數據存在的問題,用間接估計方法估計人口相關指標,對生育率和預期壽命等指標進行預測等。在子課題一中,系統描述了普查數據中總人口、生育率、死亡率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應用這些數據應該注意的問題,相關文章見“Data uncertainties in China’s population”。
子課題二——人口普查生育數據質量評估理論創新研究中有關生育率變化分解和出生性別比變化分解部分
在子課題二中生育下降分析方面,根據影響因素對1990、2000和2010年生育率下降進行分解,得到各個影響因素對生育率下降的影響效應,并對中國的各省份進行對比,相關論文是“The decline in China’s fertility level: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此論文目前在審稿狀態中。將1980年以來的出生性別比變化分解為各孩次出生性別比影響和各孩次結構影響,相關論文為“Changes in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A decomposition by birth order”,此論文于2016年發表在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上。論文“中國生育水平的時空演化:基于1975—2010年數據的分析”著重分析了生育水平在時間上的變化和在空間上的差異。
子課題三——人口普查死亡數據質量評估理論創新研究中老年預期壽命變化部分
在子課題三中,從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和比例的發展趨勢、健康狀況、經濟來源、日常照料、中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分析了中國老年人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挑戰,相關論文為“Can China afford rapid ageing?”,論文于2016年發表在Springer Plus上。使用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追蹤調查數據,利用多狀態生命表方法,將老年人的自理狀態劃分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計算了老年人的預期壽命和自理預期壽命,并對比了城鄉和性別差異,相關論文為“中國老年人自理預期壽命的變化分析”。
子課題四——人口普查婚姻數據質量評估理論創新研究中婚姻擠壓部分
在子課題四中,通過構建婚配性別比及其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的分解方法,使用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及預測數據,研究了中國2010-2050年婚姻擠壓中年齡結構因素和性別結構因素所產生的影響,相關論文為“China’s marriage squeeze: A decomposition into age and sex structure”。
與政府部門合作,完成相關報告
與陜西省統計局合作,基于陜西省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撰寫了《陜西人口發展現狀與未來》,報告中分析了陜西省人口的現狀與特點、對陜西省人口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與國家衛生計生委科研指導所合作,基于1990、2000、2010年普查數據,建立了分解方法,研究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相關報告提交給衛生計生委領導審閱中。
專著《中國的生育——水平和性別》
這是一本包括8-9章的專著,研究涉及到中國的出生數據和生育水平、性別的評估,矯正,預測等方面。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7年4月27-29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2017年美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姜全保、劉一笑做了題為“Changes in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A decomposition by birth order”的報告;
2017年4月18-20日,在肯尼亞內羅畢由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和肯尼亞人口與發展理事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非人口與發展論壇中,李樹茁做了題為“Mig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and Policy”的報告,姜全保做了題為“The decline in China’s fertility level: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的報告;
2016年12月3-4日,姜全保在南京參加了由南京郵電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舉辦的“人口大數據的采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報告題目是“中國出生性別比的變動——基于孩次的分解”;
2016年11月29-30日,姜全保、楊淑彩在北京參加由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舉辦的“大數據時代:接力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報告題目為“中國的生育率下降——一個分解”;
2016年7月21-24日,楊淑彩在福建廈門參加了中國人口學會2016年年會,報告題目為“中國老年人自理預期壽命的變化分析”;
2017年7月10-20日,楊淑彩、梅麗、淡靜怡在中山大學參加了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舉辦的第二屆“人工社會與計算社會科學講習班”,學習了Agent-based Modeling、Netlogo軟件、在線網絡與大數據分析、博弈論與社會試驗、大數據文本分析。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目前,正在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合作,把研究論文“中國的生育率下降——一個分解”改寫成政策咨詢報告,上報給相關部門。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對普查數據質量進行評估,缺少其他來源的數據與之對照。
以往的間接估計方法不適用于現在變化較大的人口數據,缺乏對不穩定人口數據質量進行評估的方法。
二、研究成果情況
1、研究報告《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因素分解》
基本內容:
中國的生育水平下降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本報告使用1990、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對總和生育率和粗出生率兩個生育指標進行分解得到使其下降的因素。把總和生育率變動分解為已婚生育率變動(數量效應)和已婚比例變動(結婚推遲,進度效應),把出生率變化分解為如下四個因素的結果:已婚生育水平變動(數量效應)、婚姻推遲(進度效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的變動。研究發現中國的生育水平1990-2000年下降幅度較大,而2000-2010年下降幅度很小;已婚生育率在1990-2000年促使總和生育率和粗出生率下降,2000-2010年,已婚生育率開始增加并使得總和生育率和粗出生率上升。婚姻推遲使得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的生育水平都下降,但2000-2010年下降幅度小于1990-2000年。已婚生育率影響和婚姻推遲影響還存在年齡、城鄉和地域上的差異。年齡結構在1990-2000對粗出生率的影響較大,在2000-2010年對其影響較小,性別結構對粗出生率的影響較小。這些因素的變動也影響了中國人口的粗再生產率。
主要觀點:
(1)已婚生育率變動是影響生育水平變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已婚生育率變動對生育水平變動的影響在不同的時期作用不同。從1990年到2000年,已婚生育率下降促使總和生育率和粗出生率下降;從2000年到2010年,大部分省份的已婚生育率開始促進生育水平的提高。從各省的分布來看,1990年到2000年,已婚生育率下降使得生育水平下降最多的地方集中在中國的西部和部分中部地區;從2000年到2010年,大部分省份的已婚生育率開始促進生育水平的提高,影響較大的省份集中在中部偏南地帶(包括陜西、重慶、湖北、湖南和廣西)。使得生育水平仍然下降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區,這些省份也是在2000年生育水平仍然很高的省份。可以看出,已婚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將有上升的可能并使得生育水平提高。
(2)婚姻推遲以及相應的生育推遲使得生育水平下降。1990年代生育推遲對于生育水平下降的影響較大。但2000-2010年婚姻推遲現象對總和生育率下降的影響減弱很多。1990到2000年,婚姻推遲對生育率影響較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2000年到2010年,婚姻推遲對生育率影響較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這體現了婚姻推遲在地域上的傳遞效應。
(3)從1990年到2000年,已婚生育率變化導致的總和生育率的和粗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從中國的西部到東部,逐漸減小。西部省份最大,中部次之,東部最小。婚姻推遲導致的總和生育率和粗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從中國的東部到西部,逐漸增大。東部省份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而從2000年到2010年,婚姻推遲導致的總和生育率和粗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已經從1990-2000年間的東部地區轉移到西部地區。
(4)不同年齡段的已婚生育率變動對于生育水平變動的影響不同。1990-2000年幾乎全部年齡的已婚生育率下降,使得生育水平降低。2000-2010年低年齡組(25歲以下)的已婚生育率下降使得生育水平降低,而在26歲及以上育齡婦女的已婚生育率上升促使生育水平升高。
(5)分城市、鎮和農村來看,1990-2010年,影響城市和鎮生育水平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婚姻推遲,影響農村生育水平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已婚生育率下降,這兩個因素在1990-2010年的跨度上都使得生育水平下降。由于缺少2000年數據,所以沒有把城市、鎮和農村的數據分解為1990-2000和2000-2010年間。但如果像全國的數據一樣分成兩段的話,可能已婚生育率的影響也會像全國的數據一樣在1990-2000和2000-2010年間發生方向上的改變。
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
分析不同影響因素對生育率下降的貢獻并將中國各省份的情況進行對比,可以得到不同影響因素對生育率下降的歷史貢獻大小及趨勢,這對于分析生育率的未來趨勢有更大的把握性,對于完善和調整生育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和建議。
2、研究報告《陜西人口發展現狀與未來》
基本內容:
本報告基于陜西省2015年全國1%抽樣調查的匯總數據,分析了陜西省人口的現狀與特點。利用Padis-Int軟件根據總和生育的不同設成高中低三個方案對陜西省2015-2030年的人口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和分析。最后根據陜西省的人口現狀、特點及對陜西省人口的預測結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主要觀點:
(1)陜西省人口發展現狀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人口總量低速增加,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平穩;二是人口進入穩定低增長階段,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較低水平;三是人口素質進一步提升;四是人口年齡結構上,出生人口少,老齡化加快,“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五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現一定回落,但是開始高于全國水平;六是人口流動數量進一步增加,主要以省內流動為主;七是城鎮化水平呈現穩步增長趨勢;八是家庭戶規模逐漸縮小,家庭類型更加多樣化;九是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農村老齡化形勢更加不樂觀。
(2)陜西省人口的發展預測。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下降,而老年人口持續上升,未來的社會撫養比逐步上升,陜西省人口在逐漸退出人口紅利期。
(3)結合對陜西省人口發展現狀和預測結果的分析,對陜西省未來人口政策的制定提出相關建議:一是貫徹落實全面兩孩政策,穩步提高生育水平,優化人口年齡結構;二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三是推進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工作,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四是全力拓寬就業渠道,大力推動勞動力轉移和素質提升;五是應對大規模人口流動,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六是提高家庭發展能力,夯實社會和諧穩定基礎。
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
及時、準確地把握人口動態、特征,并對未來人口發展趨勢做出科學預測,對于科學制定和調整人口政策、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報告從陜西省人口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了陜西省人口在可持續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方便更好地認清陜西省人口發展的現狀。同時又從現狀和預測結果出發多維度地闡述陜西省人口發展態勢,有利于認清陜西省人口的發展趨勢,為制定人口及相關政策,科學應對老齡化提供有效參考信息。
3、發表論文“Changes in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A decomposition by birth order”
基本內容:
出生性別比的長期偏高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本文把出生性別比的變化分解為分孩次的出生性別比水平的變化及女嬰孩次結構的變化。利用這種分解方法,我們比較了中國和韓國的出生性別比的變化趨勢和分解結果,呈現了城鎮和鄉村,以及各省份的分解結果。中國和韓國的出生性別比上升是因為各孩次的出生性別比上升,且會因為各孩次分布的變化出現抵消。當二孩及以上的出生性別比下降會帶來出生性別比的停止上升。在中國2000年以前,農村各孩次出生性別比的變化的總效應要比城鎮的大,由此農村的出生性別比要比城鎮高。2000年以后,農村的所有孩次出生性別比變化效應降低了總體出生性別比,但是孩次結構變化增加了總體出生性別比,最后導致總體出生性別比出現略微上升。各省份的出生性別比變化、各孩次的出生性別比變化總效應、各孩次結構變化總效應沒有呈現空間自回歸現象。在大多數省份中,各孩次出生性別比變化是導致出生性別比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主要觀點:
(1)中國和韓國的出生性別比變化在1990年代中期是非常相近的,但是之后中國的出生性別比繼續上升,而韓國的出生性別停止上升。在韓國的出生性別比上升和下降期間,各孩次的出生性別比變化效應在促使出生性別比下降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在中國,2000年以前,出生性別比上升由各孩次出生性別比變化效應主導,而2000年以后,出生性別比的變化由各孩次結構變化效應主導。我們可以預測,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將會同韓國一樣,由于各孩次出生性別比下降導致下降。
(2)從1980-2000年,農村的出生性別比上升量要比城鎮多很多,農村各孩次出生性別變化的總效應要比城鎮大很多。2000年以后,各孩次出生性別比變化的總效應是相反的,農村的出生性別比出現下降。各孩次結構變化在2000年以前降低了出生性別比,在2000-2010年小幅度增加了出生性別比。
(3)大部分省市出生性別比變化的主導因素為分孩次出生性別比,主要是一孩出生性別比升高推動著各省出生性別比的上升。在2005-2010年間分孩次的出生性別比變化和女嬰孩次結構變化的影響絕對值要普遍小于其在2000-2005年間的影響水平,各省市的出生性別的變化正在趨于穩定。
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
分析出生性別比的變化從影響因素著手,出生性別比的變化同時受到各孩次出生性別比和孩次結構的影響。通過分析歷史數據的出生性別比,可以分析不同影響因素對出生性別比變化的貢獻大小及趨勢,這對于分析出生性別比的趨勢、把握治理出生性別比的關鍵方向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把握治理出生性別比的關鍵時機,科學高效地治理出生性別比問題。
4、發表論文“China’s marriage squeeze: A decomposition into age and sex structure ”
主要內容:
目前,中國的男性婚姻擠壓及其后果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大部分研究把婚姻擠壓歸結于性別結構因素,而忽略了人口的年齡結構因素,還有些研究考察年齡結構貢獻的方法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過構建婚配性別比及其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的分解方法,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及預測數據,研究了中國2010~2050年婚姻擠壓中年齡結構因素和性別結構因素的影響。
主要觀點:
(1)2010~2020年男性并不過剩,相反有些年份還存在短缺,但這主要是由于年齡結構造成的。2020~2030年,在婚姻擠壓的構成中,年齡結構逐步下降,而性別結構因素的作用逐漸上升。而后性別結構占據主導地位,而年齡結構的作用很小。
(2)中國的婚姻擠壓中,雖然性別結構可能是主要因素,但年齡結構因素也值得關注。簡單地把中國的性別失衡等同于婚姻擠壓問題或者簡單地把中國的性別失衡等同于幾千萬“光棍”是片面的認識。
學術價值:
中國的性別失衡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當前對婚姻擠壓的分析中往往強調的是性別失衡,而忽略了出生隊列規模的變化和年齡結構對婚姻擠壓的影響。本文糾正了把婚姻擠壓等同于性別失衡的觀念,認為性別結構可能是主要因素,但是年齡結構因素也需關注,這對以后的人口發展有關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