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全集譯注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5:5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全集譯注》項目自2015年11月正式啟動以來,嚴格按照原始投標書中的“研究進度和任務分工”開展工作,完成度非常之高,在學術發表、國際交流以及社會影響方面超過預期。本項目為原典譯注性質,屬文獻基礎建設工程,和以研究為主的項目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前期準備和積累工作(包括譯注和學術史的梳理、底本選擇、注疏方面的基本操縱準則的磨合等等等)需細致而全面,而全面進入譯注階段之后,譯文則需經反復推敲、校對及潤色,而注疏方面很難說有上限,所以總的來說學術產出的周期較長。但在上海師范大學的大力支持以及各課題組帶頭人及成員的通力協作之下,到2017年8月項目正式發表的成果已近20萬字,而尚未發表但在已有一稿或二稿還在錘煉階段的翻譯總計已逾三千行。項目共分四個子課題組:奧維德愛情詩譯注課題組、奧維德神話詩譯注課題組、奧維德流放詩譯注課題組以及奧維德研究指南課題組,每一組都在積極開展工作。項目充分尊重與汲取原典翻譯界前輩的經驗與心得,采訪了王煥生和張竹明兩位古希臘羅馬文獻的重要譯者,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尋找到了翻譯奧維德詩歌(特別是他的哀歌雙行體詩歌)的基本原則。 其中,《黑海書簡?致布魯圖斯》、《哀怨集》第一卷等都是首次譯為中文, 《擬情書》、《戀歌》、《愛的藝術》均依拉丁文原文、行行對應進行翻譯。而張巍的《變形記》新譯文則為奧維德翻譯樹立了新的準繩。就學術研究而言,劉津瑜、康凱、李尚君和熊瑩的《奧維德在西方和中國的譯注史和學術史概述》 近5萬字的長篇論文,在長達近70頁的篇幅內,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兩千年來歐洲各國以及中國對奧維德文本的流傳、選擇性翻譯,以及不斷演化的闡釋。2017年正值奧維德逝世兩千年,以此為契機, 2017年5月,項目組以影響較大的《文匯報》為平臺, 組織了紀念奧維德逝世兩千年的專題,發表了總長近5萬字的一系列文章,包括三篇國外學者專門為這個專題所撰寫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文章都立足奧維德作品的多層次與豐富性,強調其作品在闡釋方面和接受史上的復雜性,反映了國內外最前沿的一手研究。(項目目前成果的詳細總結請參考下一欄。)

    在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方面,本項目組的成員及整體都收獲甚豐。原始投標書中“宣傳推介的方式和計劃”一共有以下五種,目前除最后一項需等所有初稿完成之外,其余都已取得相當成效:

    “1、積極參加歐美有關羅馬文學的會議或者古典學的年會,向國外同行展示各課題組的

    研究成果并聽取意見和建議。

    2、爭取在國際國內高影響因子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擴大奧維德譯注與研究的學術影響。

    3、邀請國外專家來國內進行學術交流,了解課題組的工作進展及成果。

    4、課題組成員多為高校一線教師,開課可向奧維德研究傾斜,教學研究相輔相成。

    5、初稿完成之際,邀請專家學者全面評述課題組的學術成果。”

    就第一項而言,項目首席專家劉津瑜在2016年6月10-12日希臘帕特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Patras)舉行的“古典接受與人性國際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lassical Reception and the Human)上宣讀了題為“希臘羅馬古典學與20世紀初中國對人性現代化的探尋”(Graeco-Roman Classics and the Chinese Quest for Modern Human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學術論文,并于 2017年1月7日,在多倫多舉辦的北美古典學會年會上作了題為“直面古典學全球化”(Confronting Globalization of Classics) 的報告。這兩個報告都回顧了希臘羅馬古典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并討論了漢譯奧維德作品對于古典學在中國以及在古典學全球化中的意義。

    除首席專家之外,“奧維德愛情詩譯注課題組”成員劉淳(北京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訪問學者,得到國際知名的奧維德研究專家Gareth Williams教授的悉心指點,在研究和翻譯奧維德《擬情書》(Heroides)方面取得長足進展。2017年劉淳就《擬情書》的漢譯問題及學術研究在美國作了三次(英文)學術講座,分別為:2017年3月10日,“奧維德《擬情書》中的時間與空間”(Time and Space in Ovid’s Heroides),于加州大學河畔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3月13日, 同題,于德堡大學(DePauw University); 4月24日,“打破界限:奧維德《擬情書》第六和第十二封中的美狄亞”(Breaking Boundaries: Medea in Ovid’s Heroides VI and XII)。此外,5月3日,劉淳受紐約大學David Ratzan的邀請作了“古典學在中國”(Classics in China)的報告。

    與項目課題組成員走出去相并行的是相當數量的國外學者來到國內與課題組交流或合作。具體方式主要有舉辦國際研討班或工作坊以及國際大會:

    2016年6月30日-7月4日項目課題組絕大部分成員參加了在上海師范大學所舉辦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全集譯注工作坊“,主要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 “奧維德注疏”工作坊,由美國迪金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古典系講座教授、迪金森注疏(Dickinson College Commentaries)的主編Christopher Francese主講;2. 奧維德研究講座,題為“替代世界:奧維德之《情傷良方》與奧古斯都時代的社會”(The Alternative World: Ovid’s Remedia Amoris and the Augustan Society),有東北師范大學古典文明研究所德籍專家Sven Günther教授主講;3.如何為古典文本做注疏工作坊, 由迪金森學院古典系主任Marc Mastrangelo教授主講,Mstrangelo教授目前正在為劍橋大學出版社準備古羅馬詩人Prudentius作品的注疏,在為古希臘拉丁古典文獻做注方面經驗十分豐富,和Francese教授共同傳授了做注的學術資源、國際學術規范、 注意事項等等,并以具體樣本為例討論和練習了做注的方式。

    2017年5月31日-6月2日在上海師范大學成功舉辦“全球語境下的奧維德”(Globalizing Ovid)國際會議。此次會議在原始投標書中便已明確地納入了2017年度進展計劃。會議意向在北美古典學學會網頁推出之后,迅速引起關注,項目課題組收到大量文章摘要,經特選的國內外專家評選之后,選擇了57篇文章。 會議的主要組成部分為7個全體會議環節(包括歡迎致辭、5個大會主題發言、總結致辭)、13個專題小組以及一個圓桌討論環節 。所有全體會議和專題小組綜合而言,其主題可總結如下:會議通過對奧維德在世界各地的接受史、奧維德在各種媒介(抄本、視覺藝術、石碑,等等)中的構建、二十一世紀如何解構及教授奧維德的作品、奧維德漢譯所面臨的挑戰等問題的梳理、反思和討論等等 。發言人包括了國際古典學界多位重要的奧維德研究專家,并且可以說全球研究奧維德學者中的70%都在會場,其中包括大陸學者、兩名臺灣學者以及52名境外學者專家,來自德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俄羅斯、波蘭、新加坡、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牛津大學、曼切斯特大學、康奈爾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布朗大學、哈佛大學、圖賓根大學、洪堡大學、博洛尼亞大學、 羅蘭大學等等眾多國際一流大學的學者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請見附件1)。另外,不在大會發言但專程來參加會議的國內外學者和學生每天均有20-30人。也就是說,會議的實到人數每天在100名以上。這是一場水準和影響力都相當高的國際會議。有一些重要發現在本次會議上是全球首發,比如匈牙利院士羅蘭大學(E?tv?s Loránd University) 人文學院院長、匈牙利科學院院士László Borhy教授以及Dávid Bartus博士在報告中提到的在匈牙利境內最新發現的帶有奧維德名字的銘文。 中國社會科學網、社會科學報等媒體對會議都進行了報道,并給予相當高的評價。這也是我國國內舉辦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有關拉丁語文學的會議,拓寬了在拉丁語言文字方面國內與國際古典學界之間的近距離交流。

    會議第二天的下午安排了一個圓桌討論環節,議題為 : The "Ovid Project": Translating Ovid into Chinese 奧維德項目:奧維德漢譯。這基本上是一個本項目的成果發布會,也提供一個“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全集譯注”項目各課題組間以及與外來專家的交流機會。與會的項目成員都進行了發言,主要圍繞如下題目:譯者的翻譯經歷、翻譯中所遇到的問題、奧維德在中國的接受和研究情況、等等。項目成員的討論引起了國外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本項目作為會議主辦方已經收到國外與會者的許多感謝信以及要求進一步合作的建議。首席專家劉津瑜受到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的邀請將于2018年3月28日在該校古典系做關于本項目的學術報告;2018年美國中西部與南部古典學學會(CAMWS)年會將組織一個“奧維德在中國”的專題小組;在會上發言的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博士生肖馨瑤目前已經參與項目的譯注任務,與會的康奈爾大學古典系教授Michael Fontaine、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的Steven James Green教授也分別推薦了哈佛大學的Heng Du和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Pei Yun Chia參與翻譯;此外,哥倫比亞大學的Gareth William教授以及Fordham University的Matthew McGowan教授都在積極推進2018年在紐約舉辦相關國際工作坊。

    因為在“全球語境下的奧維德”國際會議上所宣讀的論文都是未曾發表過的文章,項目組計劃出版論文合集。目前已和北京大學出版社“西方古典學”系列交流過以“國內外奧維德前沿研究”為主題出版中文合集,計劃收錄的文章已經進入翻譯階段(請見附件2)。此外,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古典系教授Laurel Fulkerson以及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Steven James Green兩位奧維德研究的一流專家已經計劃與項目組特別是首席專家劉津瑜一起承擔英文合集的組織和編輯任務,因為國際出版社(目前考慮牛津大學出版社或荷蘭的Brill)的同行評議制度,英文合集的出版周期可能相對較長。

    在授課方面,首席專家劉津瑜和奧維德神話詩譯注組翟康都開設了以奧維德作品解讀為基本內容的課程。

    總的來說,本項目遵循原始投標書的計劃,遵照《立項通知書》第三頁第5條特別強調對項目的宣傳推介:“重大項目課題組要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加強對研究成果的宣傳推介。通過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媒體以及舉辦學術研究會、成果發布會等方式,宣傳介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擴大社會影響。” 在項目開展的一年半時間內頗有收獲,今后的三年半仍會延續目前的勢頭、工作方式和進度 。

    可以預見到的挑戰有兩個:

    第一個挑戰主要來自本項目作為原典譯注項目的特殊性。翻譯拉丁文原典不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準備,而且需要細致耐心的工作態度,大量不間斷的時間投入,以及不斷地修改、 打磨,才能在信、達、雅三方面都達到相當的水準。而因為奧維德作品存在著大量內部互文以及前后呼應的情況,每篇完整、成形的譯文都需要較長時間的反復推敲和和重審,而割裂式地處理文本會帶來誤譯或錯誤解讀等不良后果。為了保證每篇譯文的質量,如果單純強調進展速度,則項目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而就全世界范圍而言,拉丁文和中文都達到較高水準的屈指可數。

    第二個挑戰是在作品的翻譯和研究方面,目前存在著奧維德各作品進展不太均衡的狀況,在今后的工作計劃中會進一步加強《歲時記》、《伊比斯》等的研究。

    二、 研究成果情況

    投標書為本項目所確定的宗旨是通過國際化、多語背景課題組的合作,在奧維德的介紹和研究上立足拉丁語原文,以羅馬史為依托,以拉丁語言文學研究為核心,以兩千年來奧維德研究的學術史和接受史為縱軸,填補中文世界奧維德研究方面的空白,并以此項目為契機一方面創立中文世界譯注希臘羅馬經典作品的新范式,另一方面推動西方古典學的全球化,而中文學術界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是個學習者更負起貢獻者的責任。要達到這些目的,首先必須從梳理做起,總結和評估國內外前人已經取得的成就。劉津瑜、康凱、李尚君和熊瑩的《奧維德在西方和中國的譯注史和學術史概述》 這篇近5萬字的長篇論文,在長達近70頁的篇幅內,梳理了奧維德作品在歐美的校勘、譯注和研究歷程,以及在中文世界的翻譯、研究情況。由于兩千年來奧維德作品的鈔本、注本以及研究著作不勝枚舉,該文在譯注史和學術史的梳理上主要集中在一些重點問題之上。就譯注史而言,該文偏重奧維德作品較早期的譯注史,以及對奧維德作品從中世紀道德化和隱喻解讀、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解讀到現當代文學和學術?解讀的轉變;學術史則著重討論文學角度和歷史視角。其中文學角度又聚焦奧維德的素材來源及互文、奧維德作品中的體裁和內容之間的關系、游戲文學或嚴肅文學、文學與性別構建這四大問題之上。歷史視角的介紹則主要關注奧維德被流放之謎,以及奧維德是否是反奧古斯都的這兩大問題。通過這些梳理,該文為中文世界的讀者提供了一篇目前最全面、最系統的批判性綜述,加深了對奧維德其人、其作品及其影響的全面理解,同時也為中文奧維德全集譯注項目提供學術背景和方向。值得指出的是,這篇文章最然主要作者為四個,但絕大部分項目課題組成員都參與了構思和組材。

    奧維德研究指南課題組成員張弢《古代文明》(國家重點學術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所發表的《溯源與辟新--略論中國的西方古典學學科建設》在回溯西方古典學學科發展史的基礎上,強調學習古典語言、重讀古代經典文獻, 從而構建大學中健全的古典學專業培養體系。這一研究契合投標書中對我國古典學建設的責任感:“課題組以受過古典學訓練的中年學者為主力,但整個團隊是一個包括老中青的完整梯隊,注重學術傳承和培養后續人才,為將來譯注更多的原典做經驗積累和人才儲備。就西方古典學在國內的學科建設層面而言,本課題意義十分重大。”

    奧維德愛情詩譯注課題組成員劉淳在上述提到的一系列在美國的英文講座以及三篇中文文章中, 豐富、推進了對奧維德《擬情書》的解讀以及奧維德對古典作品常見文學人物的創造性改寫的認識。比如,她的《多層閱讀:奧維德<擬情書>中的美狄亞》一文,在對原始文本極為細致的翻譯和閱讀之上,在對奧維德時空手法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剖析了奧維德作品對美狄亞的構建。奧維德作品中的美狄亞和歐里庇得斯悲劇中的美狄亞多有不同。大家所熟識的美狄亞是被伊阿宋利用了之后拋棄的外邦女子,她最終殺死了自己和伊阿宋的兩個兒子并乘龍車逃到雅典。然而,《擬情書》中美狄亞卻是伊阿宋第一任妻子許普西珀勒口中的“蠻族情婦”,奧維德給與許普西珀勒相當大的篇幅,讓她在(虛擬的)致伊阿宋的“信”中指摘、詛咒美狄亞行為不端,是跨越性別空間與神人空間的巫女。劉淳指出在許普西珀勒譴責中她特別強調美狄亞還違反了男性和女性、丈夫和妻子之間的界限,因為她竟然進入男性的領域,渴求名譽:“她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也載入你和一眾豪杰的功績,/身為妻子,搶去丈夫的榮譽。” 劉淳分析道,許普西珀勒花費大量筆墨寫美狄亞,同時也“是在與美狄亞的對比中刻畫自己,把自己刻畫成一個完美的妻子和愛人。她提到自己出身高貴,遵循婦道,不曾背叛自己的父親,更愿意把自己和王國都奉獻給伊阿宋。”然而,奇特的是許普西珀勒在信的結尾處高呼:“我也可以做個美狄亞,來對付美狄亞!” 劉淳指出“這樣一個結尾的意義也是多重的。從許普西珀勒的角度,其反諷之處在于讀者和詩人才有的、對美狄亞和許普西珀勒未來的了解:詛咒者自己也會被流放,而被詛咒者則將展現強大且駭人的力量。而在詩人奧維德的角度,這個結尾的妙處在于詩人避開了已有文本中對人物未來的直接描述——特別是歐劇中那樣令人難忘、很難超越的描述,將美狄亞的未來行動全部置于許普西珀勒的詛咒中。” 而因為這些未來行動是尚未發生的事情,這也成了奧維德“未來投射”(future reflexive;Barchiesi)手法的一個極佳案例。

    奧維德流放詩對研究羅馬文學、羅馬史是非常重要的文獻,對后世的流放文學影響至深,但歷來是中文學術界研究中的一個弱點,奧維德的主要流放詩《哀怨集》、《黑海書簡》以及《伊比斯》也從未被譯成中文。項目組目前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把流放詩推到了前沿。《奧維德的黑海想象》、《流放之喜悅:奧維德和俄羅斯詩人》以及《歌德、路提里烏斯與奧維德》這三篇文章從不同側面解構奧維德的流放敘述及其影響。劉津瑜的《奧維德的黑海想象》強調了流放地的蠻荒和兇殘是奧維德的文學想象,同時也是他構筑“羅馬”和“意大利”的方式。他對皇帝和皇權的態度復雜隱晦,明顯是吹捧之處卻又暗藏譏諷,看似安身認命之處又透露著以絕望來感人的迂回策略。奧維德的流放詩還有許多復雜性等待我們去發現;Zara Torlone教授的《流放之喜悅:奧維德和俄羅斯詩人》一文是應劉津瑜之邀專為奧維德項目而作(馬百亮譯),Torlone教授受業于莫斯科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執教于美國邁阿密大學古典系,她深諳古典和俄羅斯文學傳統,在這篇文章中分析了奧維德對流放和懷鄉這兩個俄羅斯詩歌的永恒主題的影響 。該文聚焦于三位俄羅斯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和約瑟夫?布羅茨基對奧維德之流放的接受和反應。為了揭示對流放及其敘述的接受和闡釋的復雜背景,該文“深入探討了在實際的詩歌實踐中所反映出來的民族詩歌記憶,以及每一位詩人的個人經歷和文化詩學。對于奧維德的流放,三位詩人有同樣的認識,即身體上的流放讓人解放,給人靈感,甚至讓人喜悅,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詩歌成就獲得不朽”;《歌德、路提里烏斯與奧維德》一文為美國密西根大學Ian Fielding專為本項目而作(康凱譯),該文精辟地分析了歌德的“世界文學“概念和流放文學之間的關系。Fielding認為 “無論歌德讀過多少路提里烏斯或者其他古代晚期作家的作品,他仍然和他們一樣共同擁有著一種對過去的疏離感。他們需要維護某種跨越國界的文化共同體。他的確懷念一個拉丁語能夠作為‘普世語言’進行知識交流的時代,但他認識到文字共和國已經變得過于龐雜多樣而不能再用任何一種單一的語言互相交流。因此,讓歌德的“世界作家”理念顯得十分具有奧維德特色和古代晚期特色的并不是某種主張‘同源于羅馬’的倒退性理念(some regressive idea of common Roman origins),而是一種對流放、混雜和邊緣的體驗。” 而劉津瑜的《奧維德<哀怨集>第一卷第三首譯注》以及石晨葉的《<黑海書簡>卷一第一首:《致布魯圖斯》譯注》是中文世界第一次翻譯這兩首詩并附詳細的注釋,總篇幅近三萬字。

    本項目的主體是翻譯拉丁文詩歌,而譯文貫穿于上述所有文章當中。所有的文章都立足于對原始文本的翻譯和閱讀。神話詩譯注課題組張巍的《詩人的變形》為奧維德《變形記》開篇的新譯本。楊周翰先生2008年的《變形記》全譯本為散文譯本,基本以講述故事的形式組織譯文,和拉丁原文較難對應。張巍譯文在遣詞和譯文布局上則加強了詩歌性,每一行都基本對應原來的六音步格詩行,為項目譯文樹立了質量標桿。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
    国产精品高清2021在线 |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夜夜春夜夜爽久久小 | 国产精品视频1区|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精品一|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久久精品无码av|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69精品人人人人| 91久久精品91久久性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91在线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