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明清民國歌謠整理與研究及電子文獻庫建設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4:3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明清民國歌謠整理與研究及電子文獻庫建設”自2015年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嚴格按照研究計劃開展各項整理與研究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了1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學術論文10篇,出版學術專著2本、編著5本,搜集相關文字材料近500萬字,“中國民歌整理與研究網”實時推出相關研究成果并發布研究動態。

    子課題一:明代與清代前中期歌謠整理。目前明代與清代前中期的歌謠專書以及小說、戲曲中的歌謠資料已經搜集較齊,文人擬民歌也搜集了一部分。課題組成員的《明代民歌集》《清代民歌時調文獻集》又作了新的增補和修訂。

    子課題二:清末民初歌謠整理。本子課題主要負責搜集北大歌謠運動興起前的傳統歌謠。清末民初歌謠材料的搜集在穩步推進中,目前,我們已經從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以及臺灣傅斯年圖書館等搜集了大量清末民初的時調唱本約計上千種,并基本錄入電腦,其中像伍兆鰲的《下里歌謠》、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清末歌謠等都是之前清代歌謠研究所沒有關注過的內容,這些成果在我們修訂的《清代民歌集》中均有呈現。

    子課題三:民國中后期歌謠整理。本子課題主要負責搜集北大歌謠運動興起后的以現代眼光定義的歌謠。目前,已經從《歌謠》周刊、《民俗》以及《晨報》《中央日報》《大公報》《國文月刊》《清華周刊》《當代文藝》等十多種民國報刊中搜集整理歌謠約100萬字。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從《中國歌謠集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等當代人編選的歌謠總集中篩選民國歌謠文本的工作。還搜集了一部分民國學人搜集的民歌專書等。目前,已經結集出版的整理成果有《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刊載歌謠匯錄》《中山大學<民俗>刊載歌謠匯錄》。

    子課題四:明清民國歌謠文獻考證、文學評論與民俗等交叉研究。該子課題是在前三個子課題材料搜集的基礎之上,就明清民國時期重要的歌謠集的成書時間、地點、編纂者生平,以及歌謠的文學史流變、歌謠與文人創作的互動、歌謠與民俗、宗教、地域文化的交叉研究。目前所發表的10篇學術論文均系本課題某一方面的專門研究,分別是《努力建構中國優秀歌謠的傳承體系》《明代民歌興起的動因與背景》《兩種清初小曲總集與明清小曲之演進》《時調唱歌與清末之社會啟蒙運動》《北大歌謠征集運動的回顧與反思》《歌謠與吳地文人——以清代常州為例》《還原<吳歌甲集>編撰的場景與系統梳理吳歌傳統的新期待》《婚嫁喜歌及其研究述略》《漢族民歌與宗教關系探論》《民歌與“歌場”傳播》。另外,還有如《明清民國歌謠中的數字現象解析——以貴州歌謠為中心》《陳垂調、黃鸝調考》等論文已經撰寫完成,等待發表。

    子課題五:明清民國歌謠曲調考證、音樂研究與戲曲散曲交叉研究。歌謠特別是民歌中的歌詞與音樂是合為一體的,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我們在歌謠研究中,既以文學(歌詞)為本位,也以音樂(曲調)為載體。目前,本子課題已經出版了《江蘇“五大宮調”音樂文化研究》專著一部,從江蘇五大宮調的整體、各曲牌自身、曲種及歷史文獻等四個方面考察、探究了五大宮調在江蘇區域的流變,并創新性地提出了相關曲牌的歷史淵源和流變特征。課題組成員在《人民音樂》(2016.12)上發表了《后海先河 椎輪大輅——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四屆年會暨“上海音院出版獎”頒獎大會述評》,總結了近年來音樂史研究出現的新氣象,特別是其中有關于民歌時調如《毛毛雨》及兒歌等研究的最新進展。

    子課題六:明清民國歌謠電子文獻庫。在其他子課題搜集整理的文獻材料基礎上,本課題目前正在進行明清民國歌謠文獻的分詞工作,這是開發歌謠電子文獻庫的基礎和首要工作。同時,我們還在對歌謠文獻進行屬性標注,即對歌謠類別、年代、曲調、來源、演唱形式、演唱者、地域等進行信息化處理。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查研究:課題組分批派出成員赴北京、上海、南京、蕪湖、貴州、西藏、湖北恩施、臺北等地圖書館調查歌謠資料,走訪相關歌謠傳承人,并從各類圖書交易網站購買晚晴民國時期的歌謠時調唱本及新近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叢刊》(第501-620冊)。目前,我們搜集整理了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臺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所藏明清民國歌謠,近350萬字的材料已經全部錄入電腦,目前正在做校對整理工作。我們還從民國以來出版的報刊雜志上,搜集晚清民國歌謠,充分利用各類電子數據庫,匯集了近100萬字的歌謠文獻資料。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交流:我們于2016年7月4日至5日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南山專家樓舉辦了“明清民國歌謠與民國舊體文學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的108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研討會。此次會議收到的論文涉及五個方面:一是歌謠的整體研究,二是歌謠的文獻整理與研究、三是歌謠的內容研究、四是歌謠的形式研究、五是歌謠與戲曲、擬民歌等的互動研究。此次會議得到了《揚子晚報》(2016年7月6日A25版)的全面報道。

    目前,還有大量的晚清民國歌謠文獻流傳在中國臺灣、日本等地,如臺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等高校圖書館。我們已與臺北中研院湯蔓媛女士建立了聯系機制,并通過她購買到了《中國俗文學叢刊》(第501-620冊),至此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歌謠資料的原始文獻已收集完備,下一步便是將其與我們之前錄入的文字進行校對、標點工作。同時,我們已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取得了聯系,擬在近期派遣課題組相關成員前去搜集歌謠材料。

    4、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首席專家陳書錄教授的《民歌與“歌場”傳播》《中國民歌價值的多元性》《努力建構中國優秀歌謠的傳承體系》分別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 1期、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11期)全(長)文轉載。

    《揚子晚報》2016年7月6日A25版發表了題為《南師大將建明清民國歌謠庫,老南京人的習俗在明代民歌中就能找到》的文章,向社會宣傳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

    我們還建立了“中國民歌整理與研究網”(www.zhongguominge.net),向社會宣傳明清民國歌謠搜集與整理的情況。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編著

    ①《清代民歌集》(增訂本,上下冊),周玉波、鄧曉東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版

    這部《清代民歌集》是在《清代民歌時調文獻集》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上冊收錄《萬花小曲》《絲弦小曲》《粵風》《曉風殘月》《時調雅曲初集》《時調雅曲二集》等專集以及輯自國家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日本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明清民歌選》等中的清代民歌時調,此外還收錄了《板橋道情》《潯陽詩詞合稿?小曲》《繡像小說》“時調唱歌”以及從小說中輯出的清代擬民歌,并從小說中輯出清代民歌。下冊則收錄了《粵風續九》《霓裳續譜》《白雪遺音》《天籟集》《廣天籟集》以及輯自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所藏的清代民歌小曲、李家瑞所輯《智壽齋所抄小曲》,并收錄招子庸的《粵謳》和伍兆鰲的《下里歌謠》兩種擬民歌。其中輯自國家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日本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的民歌及《粵風續九》和《下里歌謠》均屬首次整理。

    全書精選底本,并校以各種整理本,對于民間刻本、抄本的方言字、代音字等,在輯錄過程中不徑改,只酌情出注。

    2、專著

    ②《江蘇“五大宮調”音樂文化研究》,談欣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五大宮調”是流行于江蘇、山東等運河沿線地區的、以牌子曲為載體的曲牌。“五大宮調”亦稱“五大宮曲”、“五大調”,是“南北曲”及“明清時調”之遺音,較好地保留了“南北曲”及“明清時調”的原有特征,是研究該類曲牌的活化石。

    通過對五大宮調曲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樂種中的類比研究,發掘隱藏其中的程式性特征,彌補了明清時調有詞無曲的缺憾,摸清了【寄生草】【山坡羊】等曲牌的流變特征,并對其傳播軌跡和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

    “五大宮調”曲調群的形成,不僅是單純的音樂現象,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蘊含著諸多特殊文化信息。南北兼容偏于南方的審美一書特征是深受運河文化、上層曲學的影響而形成的。他們追求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的表達私欲的隱晦與含蓄,因此“五大宮調”的曲詞比一般的民歌小調多了一份曲折雅致,值得不斷咀嚼和玩味。明代中葉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發展,是其興盛的溫床。程朱理學逐步瓦解,提倡真情流露、個性解放的“童心說”逐漸發展,促成了“五大宮調”類音樂文學作品的產生。這些曲詞體現出自明末以來的人文觀念和藝術精神,倡導“人欲即天理”的平民說、人本說思想;精神上強調相互依賴與親近,達到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3、論文

    ③《努力建構中國優秀歌謠的傳承體系》,陳書錄,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長文轉摘(約3000字)2016/11

    文章認為:中國是一個歌謠大國,從《詩經》中的“國風”、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詞到明清時調乃至當代民謠等,歷代歌謠繁花似錦,美不勝收,洋溢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但是,有關田野調查、文獻資料整理和美學價值、社會價值得研究,乃至中國優秀民歌傳承體系的建構,至今尚有許多缺憾乃至空白。因此,應努力建構優秀歌謠的傳承體系,對歌謠進行搶救性、基礎性搜集整理,對歌謠的研究應堅持以文學為本位,同時注重探討歷代歌謠的演變軌跡與特征,拓展歌謠與宗教、民俗、地域文化、商賈精神等相關領域的交叉互動研究,在不斷深化中國歌謠的研究中傳承創新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④《兩種清初小曲總集與明清小曲之演進》,鄧曉東,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

    文章認為:《萬花小曲》和《絲弦小曲》是目前所見清代最早的兩種小曲集,收錄對象在沿襲和改編明代小曲的基礎上又有新變。《西調》和《邊關調》首見于清初。《西調》原是明末山西、陜西地區流行的小曲,其聲調凄楚哀感,適宜表現悲情內容,傳至中原遂成為清前中期的流行曲調而廣泛傳唱于大江南北。《邊關調》亦當興起于明末,或發源于東北,原先以表現悲感哀吟的題材為主,至清代則演化出悲感哀吟、插科打諢、雄邁悲壯等不同風格,而又以兒女之私靡靡之音為主。

    ⑤《時調唱歌與清末之社會啟蒙運動》,李秋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文章認為:流傳于市井的時調藝術以其俚俗時行的特質,與清末啟蒙思潮正相契合,因而被一些感時憂世的愛國文人所關注、重視并加以利用,成為開啟民智、再造人心、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的利器。啟蒙者根據清末流行的時調曲調新填的曲詞,已經完全跳出兒女情思、古人古事、市井俗態的窠臼,不但在題材內容、創作動機等方面呈現出新的質素,不論是感慨時政、勸戒惡俗,還是破除迷信、介紹新知,無不體現出“啟蒙救亡”的特色,而且承載著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及強身-強種-強國、男女平等平權與維新圖強的思想,因而老樹發新芽,在清末社會啟蒙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掘時調藝術在清末啟蒙思潮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對于清末社會啟蒙運動研究的推進及重新評估時調之類的民間文藝的價值不無裨益。

    ⑥《北大歌謠征集運動的回顧與反思》,葛恒剛,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文章認為:1918年興起的北大歌謠征集運動,是在五四啟蒙運動的背景下發生的,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認識價值。論文以《歌謠》周刊為主要依據,結合其他文獻,對歌謠征集運動的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依據歌謠征集運動演變的特征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對每個階段中相關采集、整理與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此基礎上,評估了歌謠征集運動取得的成績,反思了其足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freesexvideos精品老师毛多| 成人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二三区免费|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jlzz视频| 国产愉拍精品手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杨幂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专区|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