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1)本課題由主編策劃于2007年,并先后在學術史、經典個案和理論建構層面展開了深入探索,完成了《二十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研究述評》、《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研究述評》、《域外中國道教文學研究述評》等學術史專題論文,就金元道教文學、臺灣佛教文學等經典個案展開了深入研究,發表有《中國宗教文學史導論》、《中國佛教文學史導論》、《中國道教文學史導論》等理論論文。主編撰有120萬字的前期成果,為課題的深入奠定了堅實基礎。
(2)課題組從2009年到2015年,先后在《武漢大學學報》、《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貴州社會科學》、《學術交流》、《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廣西大學學報》、《海南大學學報》主持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專欄,發表論文150篇,其中課題組論文79篇。見清單。
(3)課題立項之后,課題組成員繼續在各大刊物刊發論文,目前已經發表論文90篇。見清單。
(4)課題立項之后,課題組圍繞《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對學術史進行了清理,對經典個案進行了深入剖析,已經完成了14部著作的編譯、撰寫工作。參見清單。
(5)為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課題組策劃了《域外中國宗教文學研究譯叢》,擬翻譯的論著目錄如下:《歐美學者論中國道教文學》、《歐美學者論中國佛教文學》、《日本學者論中國佛教文學》、《日本學者論中國道教文學》、《歐美學者論先秦兩漢宗教文學》、《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柯馬丁主編)、《重游廬山——蘇軾生活與寫作中的佛學》(Beata Grant)、《走出回廊——宋代中國對佛教的文人透視》(Mark Halperin)、《康若柏論中國宗教文學》(Robert.campany)、《瘋僧濟癲》(M. Shahar)、《中國中古僧傳中的高僧理念》(Kieschnick,John)、《赤壁の碧城——唐宋の文人と道教》(砂山稔)、《鬼神之軍:道教,地域網絡和一部明代小說的歷史》(Mark Meulenbeld)、《終末的反思:中國中古存亡詩學》(陳偉強)、《明代皇室與道教》(王崗)。
(6)各子課題進展情況(25冊,總記800萬字,已經完稿582萬字)
《漢譯佛經文學》(李小榮著,已經完稿,35萬字)
《六朝佛教文學史》(高文強主編,已經完成20萬字)
《隋唐五代佛教文學史》(祁偉主編,已經完成15萬字)
《宋代佛教文學史》(張培鋒著,已經完稿,33萬字)
《遼金元佛教文學史》(李舜臣著,已經完稿,28萬字)
《明代佛教文學史》(李舜臣、王彥明著,已經完成40萬字,修改中)
《清代佛教文學史》(魯小俊著,已經完成20萬字)
《現當代佛教文學史》(吳光正、賈國寶主編,已經完成40萬字,修改中)
《蒙古佛教文學史》(額爾敦白音、樹林主編,已經完成15萬字)
《南傳佛教文學史》(鄭筱筠著,已經完成8萬字)
《藏傳佛教文學史》(索南才讓、張安禮著,已經完成初稿,20萬字)
《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索引》(吳光正編著,已經完稿,30萬字)
《先秦兩漢宗教文學史》(劉湘蘭著,已經完稿,30萬字)
《六朝道教文學史》(趙益著,今年9月完稿,20萬字)
《隋唐五代道教文學史》(張振謙著,已經完成15萬字)
《宋代道教文學史》(羅爭鳴著,已經完成20萬字)
《金元道教文學史》(吳光正著,已經完成40萬字,9月可以定稿)
《明代道教文學史》(余來明著,已經完成15萬字)
《清代道教文學史》(陳星宇著,已經完成25萬字)
《現當代道教文學史》(曾小明主編,已經完稿20萬字)
《明清基督教文學史》(宋莉華著,已經完稿12萬字)
《現當代基督教文學史》(榮光啟著,已經完稿30萬字,修改中)
《維吾爾伊斯蘭教文學史》(吐爾遜.庫爾班著,維吾爾語稿件已經完成,翻譯中,20萬字)
《回族漢語伊斯蘭教文學史》(馬梅萍著,已經完成11萬字)
《中國道教文學、伊斯蘭文學、基督教文學研究索引》(吳光正編著,已經完成20萬字)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調研與資料收集整理
各子課題負責人對原始文獻進行了普查,對核心材料進行了收集。完成了《中國道教文學、伊斯蘭文學、基督教文學研究索引》、《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索引》編選編譯了《中國佛教文學學術檔案》、《中國道教文學學術檔案》、《域外中國道教文學論文選》等研究資料。
(2)圍繞《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課題組先后舉辦了5次學術研討會。
詳情如下:《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學術研討會:2012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 1 日,湖北黃梅四祖寺,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辦。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 年 1 月 10—14日,臺灣高雄佛光山寺,武漢大學文學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辦;。
宗教實踐與星云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2014 年 9 月 12—16 日,江蘇宜興大覺寺,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
第三屆佛教文獻與佛教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 年 10 月17—21 日,武漢大學、湖北黃梅四祖寺,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日本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主辦。
第三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2月16—16日,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辦。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
舉辦的5次會議,有四次是與境外學術界進行交流為目的,特別是2016年的學術會議,邀請到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新加坡、日本、韓國、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名專家與會。特別是哈佛、牛津、耶魯、東京、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校、中央研究院等學校科研機構著名學者的與會,提升了課題組的國際影響力。課題組的國際交流平臺已經形成。
曾邀請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道教文學研究權威李豐楙到武漢大學進行指導。
邀請境外學者合作編譯《域外中國宗教文學譯叢》。其中《歐美學者論中國道教文學》、《歐美論中國佛教文學》、《日本學者論中國佛教文學》、《日本學者論中國道教文學》由日本、港臺學者與課題組合作編選。
4、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第三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6年12月順利召開后,曾在通過新華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古代小說網進行報道,重點介紹了重大項目的編撰情形。該會議報道還刊載于《長江學術》2016年第2期。《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將刊登會議綜述。
《工作簡報》報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將于2016年9月開學后展開。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本課題立項后,先后完成專著和論文集14部。見階段性成果清單。
《中國佛教文學學術檔案》、《中國道教文學學術檔案》為學術史著作。由經典論文選、論文點評、論著提要三部分構成。與《二十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論叢》、《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是姐妹篇。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刊發論文多篇。旨在從宗教實踐的角度清理學術史,為課題寫作提供經驗。
《域外中國道教文學研究論文選》編選海外經典研究論文40篇,并有《域外中國道教文學研究述評》(5萬字)作為代序,旨在為課題的寫作提供域外視野。
《宗教實踐與中國宗教文學研究》是課題組在刊物刊發的專欄論文結集,是課題組編撰理念的集體呈現。
《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佛教文學與佛教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課題組為項目運作舉辦的專題研討會論文集,是課題組進行學術交流、廣納國際學術理念的結晶。
2、本課題立項后,課題組成員先后發表階段性成果——論文90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學評論》這5家權威刊物刊發論文10篇。
如李小榮《漢唐佛、道經典的文體比較--兼論宗教文化視野中的比較文體學》刊發在《中國社會科學》,是從宗教實踐的立場對佛教、道經展開文體學探討。吳光正的《中國宗教文學史導論》是整個課題組的指導思想。該文指出,編撰《中國宗教文學史》必須從宗教實踐的角度界定其論述對象、文學經典,必須從文體學的立場探索其功能并建構宗教詩學。這樣的文學史,其影響力不僅僅在文學領域,更可能在宗教和文化領域。發表后為《中國社科文摘》轉載。
3、本課題立項前,課題組便在《武漢大學學報》等刊物上刊發專題專欄論文,總計79篇。
論文主要涉及學術史、學術個案和編撰理念等層面。如《二十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研究述評》、《中國道教文學史導論》、《中國佛教文學史導論》等均強調從宗教實踐出發研究宗教文學,建構宗教詩學。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