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本項目于2015年11月正式立項,同年12月25日在復旦大學舉行開題專家指導會,與會指導專家有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剛研究員、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邢建榕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劉小萌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定宜莊研究員和上海市社科聯黨組書記沈國明研究員。開題專家指導會后有簡報。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以知青史料尤其是檔案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課題頭三年的主要工作,以期為后續的史料整理以及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子課題組的任務是整理研究上海及上海知青下鄉的江西、云南和黑龍江等省的檔案資料。在立項前已開展工作的基礎上,課題組與江西省檔案館及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合作,經過四年的努力已根據江西省檔案館提供的15000余頁檔案完成《上海知青在江西檔案資料選編》的編輯工作,于2017年4月送上海書店出版社,現已出清樣,字數120萬字,計劃于近期由出版社送審,通過后即可出版。與云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檔案館的合作已進行了三年,該館提供了4000多頁檔案資料,課題組與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合作已完成《上海知青在西雙版納檔案資料選編》80%的編輯工作,預計總字數約80萬字,計劃于2018年上半年完成編輯工作并送上海書店出版社。與黑龍江省檔案館的合作已經開始,該館已經提供了約15000頁上海知青在黑龍江的檔案資料,選編工作計劃于2017年底或2018年初開始。此外,課題組與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合作與有上海知青下鄉的安徽省、貴州省、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檔案館商定了合作意向,這些檔案館都表示愿像江西省檔案館那樣提供檔案,共同整理知青資料。本子課題組還完成了上海市重點社科項目上海大通史《當代卷》中的知青上山下鄉的章節。
第二子課題組的任務是以陜西和新疆為主的西北省區知青檔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課題組于2016年2月和5月兩次赴陜西省檔案館和延安市檔案館查閱與知青上山下鄉相關的檔案,并在2016年6月與陜西省檔案館簽署了雙方合作整理編輯陜西省知青檔案史料的協議書。2017年6月陜西省檔案館已向課題組提供了3013頁檔案復印件,課題組正在對這批資料進行整理,并計劃再赴陜西省及所轄地市開展進一步的收集工作。課題組成員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檔案館已取得聯系,并查閱了部分檔案。現已與該檔案館商定,將于今年8月中下旬赴新疆兵團查閱檔案,并與對方商討合作編輯知青檔案史料的具體方案。
第三子課題組的任務是福建省知青檔案的整理和研究。此子課題組由福建師范大學葉青教授負責。已申請并獲批準將10萬元課題費轉入福建師范大學賬戶。子課題組多次赴福建省檔案館協商查閱知青上山下鄉相關檔案資料事宜,終與福建省檔案館簽署了雙方合作整理編輯福建省知青檔案史料的協議書。福建省檔案館同意提供已開放的全部知青上山下鄉檔案資料的復印件,但須在福建省檔案館內的專用電腦上完成檔案資料的搜集與錄入工作。截止2017年7月中旬,已著手查閱并錄入了1955-1965年、1970-1972年、1978-1979年等年份共30余萬字的檔案資料,預計在2017年10-11月間完成省檔案館檔案資料的搜集和錄入工作。近期,子課題組利用暑期時間赴福建各下屬市、縣調研,一方面赴各縣市檔案館繼續搜集、補充知青的檔案資料;另一方面,課題組將開展有針對性的走訪調研,如:在福州、廈門兩地重點走訪老知青,努力搜集知青書信日記等資料,并通過錄音錄影等方式搜集知青口述資料;在莆田地區重點調研李慶霖“告御狀”事件;在三明地區,重點調研知青耕山隊;在南平、龍巖地區重點調研知青具體的安置工作等。
第四子課題組的任務是知青區域史和專題史的研究。該子課題組及整個課題組成員都正根據各自關注的領域和收集的檔案資料一邊整理史料,一邊撰寫論文,有些成員的論文已完成并發表。所有課題組成員都將在2018年完成自己的一篇論文,提交擬召開的知青史研討會。根據立項時專家提出的建議,課題組將知青生活對“后知青時代”的影響納入調查和研究的范圍。為此,我們與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二十五團(江心沙農場)四連老知青群體建立了聯系,在他們的支持下從2016年暑假起對這一知青群體從上山下鄉至當前的生活狀況進行問卷調查,每份調查問卷表有36頁,需處理的數據有600余個。經過一年的努力,已于2017年7月完成問卷調查及回收工作。四連前后接受知青共330人,涵蓋了從68年至78年各年份的知青,目前可聯系上的有近300人,此次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問卷205份。計劃于開學后聯系學生進行問卷數據的錄入工作。另黑龍江知青邊曉春正在對他下放的連隊300多名知青做同樣的問卷調查,該調查已進入后期。我們計劃將南北兩組調查結合起來開展研究。
第五子課題組的任務是知青書信日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本課題啟動后就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上海知青網等知青平臺征集知青下鄉期間的書信日記,得到各地知青的積極響應。許多知青或捐贈書信日記原件,或將書信日記提供給課題組掃描,以便研究者使用。目前已征集到十余套知青書信日記,其中單個知青整個下鄉期間完整的書信3套,完整的日記5部。如上海知青胡小蘭,1968年去黑龍江,1972年離開農村,其間給父母的二百多封信件完整地展現了一個紅衛兵積極分子下鄉后的生活,尤其是其內心的思想。再如上海知青王宗仁1968-1978年的日記也是一個在江西插隊十年的知青的生活與思想實錄。為長期保存這些書信日記及其他知青歷史文獻供研究者使用,子課題組負責人趙文所在的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成立了知青資料中心,并提供了空間。
課題組在培養學生方面也有收獲。2016年6月,金光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耿丹薇以《走出鄉村:西雙版納農場知青返城述論》為題通過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在讀博士生易海濤確定以上海知青在新疆為題做博士論文,并已在12月通過開題報告。2016年福建師范大學葉青指導三名本科生以福建省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為題完成畢業論文,其中一篇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葉青參與指導的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王文東的博士論文《“文革”時期福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問題研究》順利通過論文中期匯報。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是本課題組的主要工作。在整理過程中,課題組與出版機構密切合作,以加快整理出版的進程。《上海知青在江西檔案資料選編》啟動之初就與上海書店出版社達成出版意向,在選編過程中出版社編輯全程參與,加快了進度,現計劃送審獲準后即簽出版合同。西雙版納、黑龍江等處的知青檔案選編也將交上海書店出版社,以形成系列。
知青書信日記的收集整理,計劃挑選完整的書信和日記以叢書的形式出版。已與中華書局達成合作出版意向,該書局正在進行選題立項的工作。
在學術交流方面,本課題首席專家金光耀2016年3-4月受邀赴法國、德國學術訪問,于3月22日在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做“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基于地方志資料的分析”學術報告;于4月20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做“從紅衛兵運動到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學術報告。
2016年6月下旬金光耀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查閱該校圖書館收藏的知青史料,并在該校東亞圖書館與南加州知青研究會合辦的論壇上做“從地方志資料看上山下鄉運動”的報告。
2016年7月5日,本課題組與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及北美東亞圖書館協會合作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知青史研究與圖書資料”研討會,金光耀做“地方志與知青史研究”、金大陸做“知青檔案史料的整理和編選”、林升寶做“知青自印圖書資料介紹”報告,向北美各大學東亞圖書館三十多名館員介紹知青研究資料和圖書。
2016年8月,金大陸在黑龍江社科院做“知青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的報告,并訪問了黑龍江省檔案館,參加了兩個街區的老知青座談會。而后,在黑河考察了數個原農場和知青點,在黑河學院做“知青研究若干問題”的學術報告。
2016年11月25日,金大陸、金光耀赴韓國成均館大學參加會議,金大陸做“從知青下鄉到回城看中國社會的轉折”,金光耀介紹中國知青史研究現狀。
2016年1月21日,孫沛東在香港中文大學做“文革時期京滬知青的個人閱讀”學術報告。
2017年1月26日,孫沛東在美國耶魯大學做“文革期間知青閱讀的社會分層”學術報告。2月24日,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做“‘九評’的傳播及其對知青一代的影響”學術報告。
2017年5月2日孫沛東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做“知青一代對其子女擇偶的跨代影響”學術報告。并與5月5日參加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舉辦的“Reading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Change during China’s long 1970s”工作坊。
在國際合作方面,課題組與美國達特茅斯大學大學東亞圖書館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分享、交換收集到的知青書信和日記電子版。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課題組開題報告會制成視頻通過上海知青網傳播,在知青中引起積極反響,所有知道這一消息的知青對國家以重大課題立項的形式支持知青史的研究都十分高興。迄今已有三十多名知青獲悉課題立項的消息后主動聯系課題組,提供他們在下鄉時留下的物品,包括書信、日記、工作筆記、照片、下鄉通知書、獎狀等。
課題組在開題專家指導會后遞交了簡報,在2016年12月28日遞交了2016年度工作簡報。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上海知青在江西檔案資料選編》,金大陸、金光耀主編,已出清樣,將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20萬字。依據江西省檔案館及所屬地市和70多個縣檔案館的15000多頁檔案,經四年編選而成。根據上海知青赴江西上山下鄉的歷史過程編為五編:知青的接受與安置、生產勞動與學習生活、來自上海的慰問與援助、抽調和回城及善后、綜合,另有事故與事件、上海青年墾荒隊兩個附編,每編下還根據內容分目,如第二編下設生產勞動與收入、物資供應與生活補助、農村生活、學習與接受再教育、先進典型等項。這是第一本以一個省為單位,根據省、地市、縣三級檔案館的檔案編選的知青檔案史料集,來源均是當年知青下鄉過程中形成的第一手檔案文件。迄今為止的知青史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報刊、知青回憶及少量的檔案文件,缺少以檔案史料為主要資料的研究。本檔案資料選編為知青史的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礎,必將推進知青史尤其是區域知青史的進展。編選過程中,對檔案史料的分類為此后知青檔案史料的編選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這是課題組重點工作知青資料的整理和編輯的代表性成果。
2、《從“活動”到“運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江西的歷史考察》,湯水清、李小萍,《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論文全面考察了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的20多年的江西省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進程。認為“文革”前的上山下鄉是國家經濟計劃條件下調劑勞動力的一種手段,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運動,則無論以社會進步抑或從知青一代整個發展的標準來衡量,總體上都應加以否定,但它對于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乃至少數城鎮青年的成長仍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是第一次對江西省上山下鄉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討論,論文對江西自身特殊性的提出,有助于認識江西省上山下鄉的特點。本文是課題組倡導的知青區域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文革時期京滬知青階層化的個人閱讀》,孫沛東,《二十一世紀》2016年第8期。本文關注文化大革命時期知識青年個人閱讀中的階層化問題,聚焦京滬城市干部和知識分子兩個階層子弟的閱讀饑渴和閱讀內容的變化。本文發現,上山下鄉運動中,城市干部和知識分子子弟的閱讀饑渴較工農子弟顯著;知青一代開始有機會從正統的「紅色閱讀」邁向多元化的閱讀與自學。隨著上山下鄉運動的開展,書籍報刊(尤其是「內部書」)經歷了從城市到農村、由兩個精英階層向工農階層擴散的現象。對文革時期知青一代個人閱讀的重新解讀,表明閱讀行動是一個雙重過程:文化價值的重新確認和文化資本的積累。本文是課題組倡導的知青專題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