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舉行開題論證會
2015年12月11日下午,由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紅民教授任首席專家的201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在浙江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黃道炫研究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浙江省檔案局劉蕓局長、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黃華新教授及課題組在杭州成員,共40余人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課題首席專家陳紅民教授首先報告課題規劃,對目前已開展的工作及預期存在的困難做了介紹。他指出,最終建成的“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將是一個資料完備、內容豐富、使用便捷的蔣介石資料大型綜合數據庫,將搜集海內外所有涉及蔣介石的各類史料與研究成果,最終以獨立門戶網站的形式與目前國內最大的數字圖書館“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簡稱“CADAL”)平臺相聯接,對海內外所有學者、社會大眾開放。子課題負責人肖如平、尤淑君、趙曉紅、黃晨分別對各個子課題的設計、工作開展路徑及等進行了簡要介紹。
與會專家們充分肯定了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課題組的研究基礎及已開展的研究工作,認為近年來中國大陸民國史研究突飛猛進,蔣介石研究是一大標桿,數據庫建設符合在充分了解已有研究的成就與不足的基礎上,重新發掘、窮盡多方史料,從而開展進一步深入研究填補學術空白的學術路徑。學者們就如何進一步完善和深化課題研究,征集到資料,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羅衛東副校長代表浙大表示會盡力支持課題組,期許其成為學術精品工程。
開題報告會上,還舉行了浙江省檔案館與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浙江大學圖書館“蔣介石文獻特藏”掛牌儀式。
(二)項目進展的情況
本項目是個浩大的工程,課題組根據人力財力,決定采取“先易后難”,“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各子課題先從較易得到的資料入手,進行排查調研,確定工作方針與進度。浙大蔣研中心將完成項目當成頭等大事,集中全部的師生力量投入到項目中,在各方的支持與配合下,進展順利,成果豐碩。現將立項近兩年的項目進展情況分子課題組簡報如下:
1.“大陸地區蔣介石檔案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子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帶領本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已完成對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及一些重要省市檔案館館藏的蔣介石檔案進行查閱和編目。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先后與浙江省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分別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整理該館蔣介石的檔案資料,對該檔案館的蔣介石資料進行編目、復印。此外,課題組完成了對上海市(709卷)、重慶市(1147卷)、廣東省(260卷)、福建省(93卷)、江西省(557卷)、湖北省(378卷)、湖南省(73卷)、南京市(1173卷)、廣州市(42卷)等地檔案館的館藏蔣介石檔案資料目錄的整理、編目,并在現在制度允許之下,復制了部分檔案(最多的重慶檔案館400頁)。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包括:
1)全部完成浙江省檔案館館藏蔣介石相關的檔案共計283卷的整理、編目和檔案的數字化;
2)通過協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提供了館藏已開放檔案全宗中關于蔣介石的檔案421卷,制成了超過1萬頁的掃描件光盤,包括了國防部(七八三)、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七八七)、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七一八)、軍事參議院(七八二)、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七八九)、經濟部(四)及教育部(五)等全宗的內容;
3)在南京市檔案館拍攝了館藏蔣介石相關檔案85卷,近1千頁的照片。
2.“大陸地區蔣介石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子課題組
1)出版物方面:課題組通過浙江大學的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ADAL),搜集了蔣介石的著作、演講、文件、言論,包括《蔣主席教育言論集》、《蔣中正言論集》、《蔣校長演講集》、《蔣主席書信集》、《蔣主席家書》、《蔣主席言行錄》、《蔣主席禁煙言論集》、《蔣委員長至言集》、《蔣委員長語錄》、《蔣委員長抗戰言論集》、《蔣委員長訓詞》(1-6冊)、《領袖言論集》、《總裁訓詞》、《總裁言論集》等500余種,搜集了蔣介石相關的圖書1893種。
項目組的研究生下載到相關的電子資源811種(包括大型資料數據庫)。
在兄弟單位支持下,項目組已通過各種檢索,搜索到大陸地區的蔣介石相關出版物1230種。重點調研國家圖書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圖書館,及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等的館藏資料。其中整理出國家圖書館(1893種)、浙江大學圖書館(504種)、南京大學(497種),擬下一步將進行比對,將現在尚未數字化的部分全部掃描。
2)報刊資料方面:課題組組織研究生對一些有重要影響的民國時期的報刊進行了整理,將有關蔣介石的報道、社評、新聞、電文、講話文告、演講等單獨選擇出來,進行了整理編目。從浩若煙海的報刊資料中,選擇出蔣介石的相關資料,需要大量的人力與時間。目前已整理完成的報刊有:
《大公報》、《申報》、《國聞周報》、《東方雜志》、《新華日報》、《東南日報》、《中央半月刊》、《中央周報》、《中央周刊》、《中央特刊》、《中央黨務月刊》、《中央黨務公報》、《中央訓練團團刊》、《中央黨務月刊》、《中央時事周報》、《中央副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黨務年刊》、《黨軍月刊》、《黨軍半月刊》、《革命文獻叢刊》、《反日特刊》、《精神動員》、《國民精神總動員》、《政治周報》、《時事月報》、《時事周報》、《時事年刊》、《時事研究》、《軍事雜志》、《新運月刊》、《新運導報》等。
其中《東南日報》是民國時期在浙江發行,在東南地區有重要影響的報紙,但散佚零落,只有浙江省檔案館有完整的收藏。
此外,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將其所結項之國家社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0&ZD097)中所收錄的蔣介石相關資料(目錄及200余篇報刊文章)全部轉贈給本項目。
3)研究論文方面:課題組已經完成1949年之后大陸地區期刊關于蔣介石、蔣經國、宋美齡等相關人物研究論文的篇目與全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共計3100余篇。完成對1949年以來大陸地區各高校與科研機構有關蔣介石、蔣經國、宋美齡等相關人物的碩博士論文篇目與部分全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共計1200余篇。另外搜集到相關的會議論文300余篇。
4)通過與浙江大學圖書館合作,購買了大量的1949年以后出版的蔣介石檔案文獻資料,在浙江大學圖書館建立了“蔣介石文獻特藏”。此項工作繼續進行中。
3.“臺灣香港地區蔣介石資料的搜集”課題組
陳紅民與子課題負責人尤淑君在2016年4月訪問臺北政治大學,與政大人文中心達成了資料交流的協議。尤淑君更在當年3月至7月約有5個月時間在臺北中研院訪問,主要搜集臺灣地區的蔣介石資料,進展順利。她除自己全日工作外,還動員了浙大在臺灣大學進修的博士生及臺灣政治大學的多位研究生,全程協助。臺灣的資料大致分為五種,與蔣介石相關的原始檔案、專書、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及報紙。
1)檔案部分,受限于臺灣地區《檔案法》的規定,無法抄寫、拍照或復印,只能分別將“國史館”的蔣介石檔案文物、陳誠檔案文物、蔣經國檔案文物、資源委員會檔案、國民政府檔案、“行政院”檔案、“司法院”檔案、“國民大會”檔案、“臺灣省政府檔案”,中研院的“外交部”檔案、黨史館資料,整理成檔案目錄,尚未能影印復制,有待來日再進行。
2)著作部分,課題組得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的協助,得以利用其圖書館館藏資源,掃描或復印臺灣地區出版的蔣介石相關專書,并利用中研院、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豐富的中國近現代史藏書,順便掃描了該館館藏香港地區、日本及英美國家出版的蔣介石相關專書,總共掃描了1821本專書、史料匯編、相片集、言論集、會議記錄等資料(含不同年代版本),并已制作詳細的圖書目錄Excel檔,可供數據庫上線使用。
3)研究論文部分,課題組利用臺灣地區的“國家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及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共掃描、下載蔣介石相關題目的臺灣地區出版中、英文期刊論文1471篇,并已制作電子期刊目錄,可供數據庫上線使用。在博碩士論文部分,課題組利用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與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典藏的博碩士論文,共掃描522本博碩士論文,并制作電子論文目錄,可供數據庫上線使用。
4)報刊部分,課題組針對臺灣地區重要報紙的蔣介石相關報道與新聞記事,利用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典藏的報紙裝訂本、并根據臺灣地區報紙數據庫的檢索功能,搜集《中央日報》1904篇報道,《中國時報》1786篇報道,而《聯合報》、《自由時報》、《臺灣時報》及《自立晚報》僅能做成記事目錄,尚未能制作成電子檔,有待來日再派人復制或拍照,制作成電子檔。
臺灣地區的檔案搜集工作有意外的事件與意外的收獲:2016年5月,民進黨上臺“執政”,收藏民國歷史檔案的“國史館”突然宣布“新規”,禁止大陸學者入館查閱,全球學者簽名抗議,浙大蔣研中心也發起由楊天石研究員、張憲文教授領銜的大陸學者抗議活動,48小時內有400余學者在微信上簽名,但“國史館”當局對此置若罔聞。“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通稱“蔣介石檔案”)是蔣介石最重要的資料之一,若不能收集,將是本項目很大的缺憾。所幸,至2017年5月,“國史館”將“蔣介石檔案”24萬件上網。項目組立即發動大量師生(包括動員部分臺灣研究生),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完成了全部24萬件的下載。此為項目組本階段最重要的成果,且節省了赴臺查閱、復制的大量時間與經費。
4.“國外蔣介石資料的搜集”課題組
赴國外搜集資料,需要大量的經費與時間,在工作程序的安排上,是排在較后的。當然,我們還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5年11月25日,首席專家陳紅民利用赴美國參加會議的機會,拜訪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程健館長、王成志先生(課題組成員),向他們介紹項目情況。程健館長對此項目高度肯定,并答應在可能的范圍內幫助收集北美地區的蔣介石資料。
2016年11月2日,陳紅民與肖如平赴澳大利亞期間,專程赴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受到該館亞洲部主任歐陽迪頻的熱情接待,給予了許多便利,并復制了10余種珍貴資料(尤其是宋慶齡與他人的往來函件原件)。歐陽女士表示支持浙大蔣研中心的資料搜集工作。此后不久,她就將整理好的館藏蔣介石資料目錄(中文840余種,英文430余種)發給項目組。
2016年11-12月,項目組派出王永男等4位博士生赴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他們查閱并拍回了全部的“陳納德檔案”(Claire Lee Chennault Papers,1941-1967)1萬1千余頁,其中有許多關于中國抗日戰爭與蔣介石的內容。同時抄錄了1959-1962年完整的“蔣介石日記”。
2017年5月起,項目組尤淑君利用在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的機會,投入大量時間參與日文蔣介石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她借用在臺灣工作的經驗,動員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協助工作。搜集的范圍主要是東洋文庫、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東京大學圖書館及日本學術網站的資源。目前工作仍在進行中。
在本項目立項之前,浙大蔣研中心已赴英國國家檔案館,將其館藏的1萬2千余頁關于蔣介石的檔案拍照。立項后,肖如平等開始對這些檔案進行整理編目,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至于零星外文資料,如意大利威尼斯大學亞非系勞拉教授(Laura Giorgi)提供了10余種意大利語的蔣介石傳記掃描件。俄羅斯籍學者潘佐夫(Alexander V.Pantsov)表達提供俄文蔣介石檔案的意愿等。均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5.“蔣介石資料的數字化與數據庫運營”子課題
本課題組以相當成熟的CADAL平臺為基礎,技術團隊針對項目的具體需要進行修正與設計。2015年底始,課題組開始進行數據庫結構設計與平臺規劃,2016年3月完成功能設計方案。
2016年4月至7月進行前期資料的元數據分析與元數據標準制定,同時開始著手對收集資料的元數據規范化處理,進行數據形式校驗和內容檢測。截止2017年6月,課題組已經完成數字化平臺構建、元數據標準制定、數據庫構建和部分資料的入庫測試。
鑒于其他課題組已有了一定的資源與目錄基礎,本課題組計劃自2017年9月開始進行大規模數據處理與入庫,以及服務平臺的開發、測試與上線。
總體來說,本項目的進展十分順利,超過預期:進度較預計為快,所收資料質量高。尤其是在檔案方面,通過協議,獲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蔣介石檔案萬余頁,完成下載臺灣“國史館”館藏“蔣檔”24萬余件。這是課題設計時不敢想像的。
收集資料過程中,也遇到感人的故事:年逾8旬的浙江大學退休教授、原體育系資料室主任趙善性老先生,看到項目立項的消息,主動聯系,贈送他用多年收集、編輯的《蔣介石體育文集》(未刊打字本);臺灣原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李云漢教授、政治大學榮退教授蔣永敬等臺灣學界朋友,主動向項目組贈送書籍;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資料室,更將全部的復本書千余冊贈送給項目組。
2、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2.1主辦學術會議
立項以來,以課題組成員為主體的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共在杭州主辦過兩次學術會議,與外國學術單位在境外聯合主辦過兩次學術會議:
1)2015年11月23-24日,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協辦的“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紐約舉行,由圣若望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亞洲研究所主辦。來自北美、歐洲與海峽兩岸的學者32位學者參加。課題組首席專家陳紅民、成員趙曉紅出席。陳紅民在會上報告的題目是:“回到蔣介石: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的構想”、趙曉紅報告的題目是:“中日間認知的差距——以1935年底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長為例”。會議期間,美國最大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就中國大陸的蔣介石研究狀況,對陳紅民進行采訪,并加以報道。
2)2016年10月28日,課題組和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UQ)華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蔣氏家族與近代中國”工作坊(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Jiang’s Family and Modern China)在昆士蘭大學舉行,來自中國和澳大利亞的10位學者以及昆士蘭大學歷史系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會議。工作坊首先由昆士蘭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召集人黎志剛教授主持,課題組首席專家陳紅民教授以“中國大陸蔣介石研究的新趨勢”為題,對中國大陸蔣介石研究的現狀、成就、趨勢及其困難等方面作了主題演講。接著由8位學者分三場作報告,子課題負責人肖如平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蔣介石與英國議會訪華團”。
3)2016年12月10-11日,課題組在浙江大學主辦“蔣介石資料整理與研究”研討會,邀請檔案學界、圖書文獻學界及歷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就蔣介石資料的典藏、整理、開發利用與研究等方面進行交流。共有包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單位的學者36位參加。學者們結合本單位的館藏,對“蔣介石資料數據庫”的建設及項目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建議與意見,并表示將盡力支持項目組的工作。
4)2017年6月9-11日,由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舉行,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韓國及中國兩岸三地的80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其中包括國家檔案局前局長楊冬權研究員、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張憲文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研究員、臺北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呂芳上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楊天石教授等。本屆會議論文達到47篇,內容涉及蔣介石與近代中國諸多方面的研究,可謂規模空前。會上,中外學者發掘了新的史料,提出了不少新的學術見解,研究視野較過去更為寬闊,顯示出未來研究國際合作的趨勢。6月11日,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赴奉化溪口,在蔣氏故里舉辦本屆大會閉幕式,并參觀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史跡。會議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中央電視臺四套的“海峽兩岸”節目,報道了會議在溪口閉幕與參訪活動。《浙江日報》對會議進行了較詳細的報道。
2.2參加學術交流
除去自己主辦會議之外,課題組成員還積極參加各類學術交流,因為此類活動較多,只列其中較為重要的:
1)2015年11月30日,陳紅民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WEAI)作了題為《中國大陸的蔣介石研究:現在與未來》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東亞研究所所長林郁沁(Eugenia Lean)教授主持,東亞所前所長、丁龍(Dean Lung)中國研究講座教授曾小萍(Madeleine Zelin)教授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參加講座。
2)2016年6月12-14日,趙曉紅參加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與浙江大學歷史系共同主辦的“亞洲與美洲:跨越太平洋的社會、歷史及文化的聯系和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抗戰初期中日兩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外交博弈——以1937年九國公約會議為中心”。
3)2016年8月10-17日,肖如平應邀赴美,參加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主辦的“重探抗戰史”工作坊,報告《蔣介石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中英關系》。
4)2016年8月20-22日,肖如平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國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聯合主辦的“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近代中國:互動及其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蔣介石與抗戰時期英國議會代表團訪華》。
5)2016年11月12日,陳紅民、肖如平參加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1936年:世界、中國與上海”學術研討會,陳紅民大會報告《報國?思親?知天命?:蔣介石的1936》。
6)2017年6月11-14日,陳紅民、肖如平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民國人筆下的民國”,陳紅民報告《性?身份認同?政治權力:蔣介石婚姻的社會學考察》,肖如平報告《從同僚到臣僚:譚延闿與蔣介石關系的演變》。
7)2017年6月15-16日,陳紅民參加“基于CADAL平臺的資源共享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報告《“蔣介石資料數據庫”的基本構想》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①舉辦青年學者研習營。浙大蔣研中心與銀泰公益基金會合作,計劃每年辦1期,連續辦5期的“蔣氏家族與近代中國”青年學者研習營,向青年學者、研究生傳播最新的學科研究進展,培養他們閱讀基本史料的能力(每期均設史料閱讀環節),并分別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共舉辦了兩期。第1期來自中國、日本、美國、英國的學員20位,分別邀請楊天石、陳紅民、王奇生、林桶法(中國臺灣)、黎志剛(澳大利亞)、圭德?薩馬拉尼(意大利)6位教授擔任導師;第2期來自中國、日本的學員15位,分別邀請楊天石、陳紅民、王奇生、呂芳上(中國臺灣)、潘佐夫(俄羅斯)、勞拉(意大利)、林孝庭7位教授擔任導師。學員們普遍反映通過聽課、閱讀與討論,學術上收獲很大。
②項目組通過新媒體發布項目進展情況。主要是通過“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網站(http://www.ch.zju.edu.cn/jjsandchina/index.php)與“浙大蔣研中心”微信公眾號,發布項目進展情況,介紹相關研究活動與成果。2017年,更在全面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原創“走向抗戰|蔣日記周周讀”的欄目,每周一次用“史料+解讀文章+音頻”的新方式,利用蔣介石史料,配合毛澤東、竺可楨史料,宣傳中國人民是如何走向全面抗戰之路的。形式新穎,效果非常好。“騰訊?歷史” “澎湃新聞”、《團結報》等媒體多次轉載,江蘇省黨工委主辦的《世紀風采》,更將“周周讀”的文字內容匯集,以“月讀”的形式,連續刊載。
③開辟專欄,刊登課題成果。課題組在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輯刊《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上,開辟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專門刊登與課題有關的學術成果,其中第6 輯(2016年10月出版)刊登4篇論文,第7輯(2017年7月出版),刊登2篇論文。課題組也與《浙江檔案》達成了設立課題成果專欄的意向。
④組織學術筆談會。為擴大學術影響力,課題組為《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組織一期“蔣介石研究筆談”,邀請中國海峽兩岸、日本與意大利的學者著文,介紹全球各地的學術進展情況,學術界反響很好,筆談發表于該刊2017年第1 期,四篇論文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全文轉載。
二、 研究成果情況
本課題的基本性質是資料搜集,建立數據庫,是一個長線的基礎性學術工程,檢驗課題成績的標準是收集到多少資料,內容是否齊全,建的數據庫是否好用。全體參加人員自立項后,用奉獻精神犧牲個人的研究,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在資料搜集上。即使如此,課題組成員有形的研究成果(論文與著作)還是可觀,共出版與課題相關的著作(含論文集)4部,主持學術欄目3個(發表論文9篇),發表學術論文25篇,其中有數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陳紅民等著:《細品蔣介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39萬字)。該書系以《蔣介石日記》為基本史料,參照其他文獻,對以往蔣介石研究中較少涉及到的讀書、情感、宗教信仰、人際關系等點進行切入,寫成系列文章,分別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民國檔案》及《世紀》、《南方都市報》等報刊上發表,再結集出版。出版后反響較好。此書另有繁體字版,由香港中華書局以《蔣介石筆下的史實與人物》在香港出版。
2.陳紅民:《“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構想》(《民國檔案》,2016年第2期)。該論文是課題研究計劃的綱領性文件,系統地闡述了“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數據庫”包括的基本內容,建設理念與技術依托,目前的基礎與最終目標等。可以使讀者清晰地了解“蔣介石資料數據庫”的構想。此論文曾在幾次重要的學術會議上宣講,并被收入《“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New York: Outer Sky Press),2016年5月)。
3. 陳紅民:《從<蔣介石日記>看其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蘇區研究》,2016年第6期)。本文根據《蔣介石日記》,概述蔣對五次軍事行動的指揮與結局之間的因果關系,指出蔣對于“剿共”有個逐漸加碼的過程,投入兵力一次比一次多。蔣介石的“剿共”軍事行動也受內外環境及其政略戰略的影響,有時甚至不得不中止“圍剿”軍事,文章對制約蔣“剿共”行動的四個因素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文章分析問題的角度新穎,史料翔實。2017年第3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4.肖如平:《抗戰時期英國邀訪宋美齡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主要利用英國國家檔案館的FO 、WO、PREE等檔案資料,對英國駐外使節、外交大臣、首相、王室就1942-1943年邀請宋美齡訪英問題上的決策過程,以及蔣介石、宋美齡在此問題上的應對進行了詳細考察,分析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英雙方的對外政策及其對中英關系的影響。
5.肖如平:《抗戰時期蔣介石訪問印度的再考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網絡版2017年1月)利用英國國家檔案館的FO檔案、蔣介石日記等資料,對蔣介石訪問印度的目的、經過及其在調停英印關系中“以美制英”的策略進行再考察,分析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蔣介石的大國意識與大國作為,及其對中英關系的影響。
6. 趙曉紅:《差異與歧路:1935年底國民政府改組與日本的反應》(《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 年11月)。本文利用中文、日文資料研究1935年底國民政府改組后的中日關系。文章認為,對于改組后的國民政府及其所釋放的“親善”信號,日本外務省持疑慮及謹慎觀望態度,一方面與國民政府進行“親善”談判,另一方面卻想利用此時蔣介石在政府中的強勢地位,通過日本軍部在華一南一北的強壓,使蔣介石徹底就范。日本對蔣介石新政府的認識及反應與國民政府的期許形成了巨大差異,因此雙方未能把握機會,修復關系,反倒在日本軍部勢力急劇擴張下,走向了全面戰爭之路。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7期全文轉載。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一、著作、論文集
1.陳紅民等:《蔣介石筆下的史實與人物》,【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7月,38萬字。
2.陳紅民、張俊義主編:《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第6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0月,26萬字。
3.陳紅民:《細品蔣介石》,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39萬字。
4.陳紅民、張俊義主編:《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第7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7月,25萬字。
二、主持學術專欄文章與筆談
1.陳紅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載《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第6輯,本期載論文3篇:
1)任育德:抗戰時期蔣中正與胡適、王世杰互動初探(1937~1942),1.2萬字
2)陳 偉:質與量之間:蔣介石與三青團員的征召(1938~1945),1萬字
3)劉云虹:紀念的政治:蔣介石“抗戰建國紀念日”講話述論,1.1萬字
2.陳紅民主持:“蔣介石研究筆談”,《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1月,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6期全文轉載。該筆談載有論文4篇:
1)陳紅民:《中國大陸地區蔣介石研究的新趨勢》0.6萬字。
2)(中國臺灣)黃自進:《蔣介石研究的成果、思路與未來設想》,0.7萬字
3)日本)鹿錫俊:《我對蔣介石研究的思考與探索》,0.6萬字
4)(意大利)圭德:《歐洲與意大利地區有關蔣介石及其時代的研究》,0.8萬字
3.陳紅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第7輯,本期載論文2篇:
1)陳紅民、周維煦:《“藍皮本”<蔣介石言論集>(送審本)解讀》,1萬字
2)傅德華:《俄羅斯20世紀蔣氏父子傳記資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1.1萬字
三、論文(首席專家居前,其他課題組成員依發表時間為序)
1.陳紅民:《“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構想》,《民國檔案》,2016年3月。0.7萬字。
2.陳紅民:《回到蔣介石:“蔣介石資料資料庫”建設構想》,李又寧主編《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2016年5月,0.8萬字。
3.陳紅民:《蔣介石與1934年浙江旱災救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與肖依依合),2016年第6期,1.2萬字。
4.陳紅民:《從<蔣介石日記>看其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蘇區研究》,2016年第6期,1萬字。《新華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5.陳紅民:《中國大陸地區蔣介石研究的新趨勢》,《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 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6期全文轉載,0.6萬字。
6.陳紅民:《“藍皮本”<蔣介石言論集>(送審本)解讀》,載《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第7輯(張俊義、陳紅民主編),1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7月。
7.尤淑君:《從<傅秉常日記>論中蘇關系的變化(1943-1945)》,《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第5輯,2015年11月,2萬字。
8.尤淑君:《駐臺美軍與臺美<在華美軍地位協定>》,《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11月,2萬字。
9.潘建華:《苦撐待變:抗戰時期公務人員生活狀態探微》,《貴州文史叢刊》,2015年11月,1.8萬字。
10.劉大禹:《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社會行政機構改革》,《民國檔案》,2016年1月,1.4萬字。
11.銀品:《合作的尺度:蔣介石與鮑羅廷關系新探》,《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年1月,1.8萬字。
12.方勇:《蔣介石對戰時物價問題的認識及其因應措施》,《安徽史學》,2016年3月,1.5萬字。
13.張祖䶮:《盟友之爭:戰后中美接收日艦的折沖(1945—1947)》,《民國檔案》,2016年3月,1.8萬字。
14.趙曉紅、周維煦:《人物數據庫建設新模式探索——以蔣介石資料數據庫為例》,《浙江檔案》2016年6月,0.5萬字。
15.趙曉紅:《中日間的認知差異——以1935年底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長為例》,載李又寧主編《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2016年5月,1萬字。
16.肖如平:《抗戰時期英國邀訪宋美齡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16年5月,2萬字。
17.周維煦:《<東南日報>對蔣介石1949年第三次下野的報道》,《浙江檔案》,2016年5月,0.8萬字。
18.肖如平:《抗戰時期蔣介石訪問印度的再考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網絡版),2017年1月,2萬字。
19.趙曉紅:《差異與歧路:1935年底國民政府改組與日本的反應》,《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 年11月,1.5萬字,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7期全文轉載。
20.趙曉紅:《二二六事變后國民政府的因應及其困境》,《民國檔案》,2017年1月,1.8萬字。
21.銀品:《論蔣介石與北伐準備》,《民國檔案》,2017年1月,1.6萬字。
22. 趙曉紅:《日本二二六事變后中國輿論的反應》,《歷史教學》(高校版),2017年5月,1.4萬字。
23. 劉大禹:《論戰時國民政府推進省行政改革之考察》,《民國檔案》,2017年5月,1.5萬字。
24. 魏兵兵:《西方學界蔣介石研究的范式轉移與取向變遷——以英文論著為中心的探討》,《民國史研究》第1輯,2017年6月,2.1萬字。
25.潘建華:《蔣介石與退臺初期的省院紛爭》,《史學集刊》,2017年9月,1.4萬字。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