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的文獻整理與研究”2015年11月獲準立項。目前,項目總體執行情況順利,課題組通過查閱《新青年》《向導》《布爾什維克》《紅色中華》《解放》《群眾》《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紅旗》等報刊,查閱《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966)》及中共領袖人物的文集、各種專題文獻匯編,已搜集研究所需的基本資料,并開始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部分前期研究已形成了論文。
本項目的前期成果《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研究》,已入選2016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書稿正在送審過程中,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此外,在《社會科學戰線》《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現代哲學》《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7篇,1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主體轉載,2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轉載。
子課題一“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的整體研究”,負責人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郭若平教授。目前,已搜集子課題研究所需的基本文獻和相關資料,擬定了研究的基本框架,章節目已經確定,并開始具體研究和寫作,發表了《紀念與中共政治話語表達》《記憶重構的必要與可能》《從國民性話語到人民話語》3篇論文。
子課題二“中國共產黨紀念歷史人物的文獻整理與研究”,負責人為華南師范大學陳金龍教授。目前,子課題研究所需的文獻和資料已搜集完畢,開始了文獻的研究整理,并發表了《毛澤東與蘇聯形象建構:以1949-1957年為中心的考察》《孫中山與紀念活動的功能表達》《毛澤東與新中國紀念活動的謀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經典作家紀念》《惲代英與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表達》等6篇論文。
子課題三“中國共產黨紀念歷史事件的文獻整理與研究”,負責人為華南師范大學霍新賓教授。目前,子課題研究所需的文獻和資料已搜集完畢,開始了文獻的研究整理,并發表了《毛澤東與紅軍長征歷史記憶的建構》《毛澤東與十月革命紀念》《論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的社會功能》等5篇論文。
子課題四“中國共產黨紀念重要節日的文獻整理與研究”負責人為華南師范大學張澤宇教授。目前,子課題研究所需的文獻和資料已搜集完畢,開始了文獻的整理,并發表了《建黨紀念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敘述話語方式的建構》《中共“五一”紀念的社會功能》等3篇論文。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已赴井岡山、延安、北京、上海進行了實地調查,搜集了部分關于紀念活動的檔案文獻。
2015年11月29日,“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的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鳳城、北京大學教授郭建寧、東北師范大學教授田克勤、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教授郭若平及廣東省社科規劃辦主任馮達才出席開題報告會,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課題負責人從選題背景、研究價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子課題構成、預期成果等方面向專家組作了簡要匯報,專家組從不同角度為課題研究的具體開展提出了針對性、啟發性的建議。
課題組成員陳金龍、胡國勝、許沖出席了2016年10月16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陳金龍作了大會發言,報告了紀念活動對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作用,2016年11月17日《解放日報》以《紀念活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建構》為題,發表了這次報告的主要內容。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1月17日,《光明日報》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的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為題,報導了本項目的開題情況。之后,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今日頭條、鳳凰資訊、搜孤網、大河網等網站轉載了這一消息,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2015年10月31日,《光明日報》刊載《抗日戰爭紀念的社會功能》一文,擴大了紀念活動研究的社會影響。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研究》,入選2016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基本內容:本成果旨在考察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的緣起、類型與方式,梳理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發展的歷史脈絡,具體考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紀念、十月革命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辛亥革命紀念、抗日戰爭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新中國國慶紀念的歷史情形,并對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的基本特點、歷史作用、當代啟示進行客觀評價。
學術價值:(1)有助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中共黨史具有豐富內涵、多重面相,本成果呈現中共紀念活動史的歷史面相,既深化了中共紀念活動史的研究,也從一個側面深化了中共黨史研究,拓展了中共黨史研究的空間和視野。(2)有助于更新中共黨史研究方法。本成果借鑒人類學、政治學、文化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儀式理論、符號理論、傳播理論、記憶理論,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促進了中共黨史研究方法的更新。(3)有助于完善當今紀念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在總結、借鑒中共紀念活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本成果提出了組織紀念活動的對策建議,有利于完善當今紀念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以充分發揮紀念活動在實施政治動員、凝聚各方力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功能。
2.《毛澤東與紅軍長征歷史記憶的建構》,《毛澤東研究》2016年第3期!缎氯A文摘》2016年第15期封面標題、全文轉載。
基本內容: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后,毛澤東通過口述長征、筆記長征等形式建構長征歷史記憶,長征期間毛澤東留下的詩詞也成為建構長征歷史記憶的重要方式。剖析長征原因,再現長征過程,定位長征意義,是毛澤東建構長征歷史記憶的基本內容。毛澤東建構長征歷史記憶的實踐,為長征歷史傳承保留了珍貴史料,奠定了長征評價的基調,塑造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的形象,為提煉長征精神提供了歷史原形。
學術價值:(1)拓展了紅軍長征史研究的視域。從歷史記憶的維度來研究紅軍長征,視角獨特,對拓展紅軍長征史的研究有啟迪意義。(2)為毛澤東研究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毛澤東十分重視歷史記憶的建構,除紅軍長征外,黨的歷史記憶、共和國的歷史記憶、人民軍隊的歷史記憶的建構同樣重視。這一成果為研究毛澤東歷史建構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范例。(3)有利于促進當代歷史記憶的建構。
3.《毛澤東與蘇聯形象建構:以1949-1957年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6年第10期轉載。
基本內容:1949—1957年,毛澤東基于贏得蘇聯支持、增進民眾對蘇聯經驗的認同、彰顯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的需要,通過出訪蘇聯、組織參觀團到蘇聯學習、謀劃實施與蘇聯有關的紀念活動、出席蘇聯經濟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回應國際社會有關蘇聯謠言等方式,建構了蘇聯的革命形象、建設形象、政黨形象、領導人形象、國際形象和中蘇友好形象。蘇聯形象建構,對于贏得蘇聯對中國的支持和尊重、建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話語與突破蘇聯模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術價值:(1)為毛澤東思想研究提供了新領域。毛澤東在協調國家關系的過程中,注意他國形象的建構,本成果從蘇聯入手展示毛澤東這方面的實踐。(2)為中蘇關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如何通過蘇聯形象建構來協調中蘇關系,這是以往研究中蘇關系所忽略了的問題,研究這一問題拓展了中蘇(俄)關系研究的視野。(3)有助于從國家形象建構入手推進國家關系的外交實踐。
4.《孫中山與紀念活動的功能表達》,《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3期轉載。
基本內容:孫中山通過發表紀念演講、撰寫紀念文章、建造紀念設施,建構了關于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記憶。借助紀念活動,孫中山闡釋了革命目的、革命任務、革命主體、革命方略、革命精神,紀念活動成為實施革命動員的重要載體。孫中山十分重視與蘇聯相關的紀念活動,列寧逝世紀念、十月革命紀念成為協調中蘇關系的契機和途徑。
學術價值:(1)從紀念活動入手來研究孫中山,這是以往學術界尚未關注的問題,本文彌補了孫中山研究的不足。(2)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孫中山對紀念活動功能的利用和表達,對中國共產黨有啟示和借鑒意義,本文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共重視紀念活動的緣由。
5.《從國民性話語到人民話語——關于毛澤東人民話語建構的一項考察》,《現代哲學》2016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8期主體轉載。
基本觀點:青年毛澤東受時代思潮影響,接受了國民性改造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幫助毛澤東完成了對國民性話語的揚棄,創立了以階級分析為基礎、人民性為核心、合法性建構為目的、納入和包容為基點的獨具特色的人民話語。人民話語對國民性話語的揚棄,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歷史任務和國民性話語本身的局限使然;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則為超越國民性話語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條件。人民話語與國民性話語之間是揚棄、超越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對立和否定。
學術價值:(1)梳理了毛澤東人民話語建構的歷史脈絡,呈現了毛澤東人民話語建構的完整過程。(2)揭示了毛澤東人民話語的基本內容、主要特點。(3)說明了毛澤東人民話語與國民性話語之間的關系。
6.《建黨紀念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敘述話語方式的建構》,《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9期。
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注意借助建黨紀念回顧歷史進程、評價歷史地位、總結歷史經驗。通過核心概念、重大歷史事件、偉大歷史貢獻勾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世界歷史發展的維度評價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從分析成功原因、發掘現實意義、得出基本結論的維度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由此建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敘述的基本話語方式。
學術價值:(1)揭示了中共建黨紀念過程中勾勒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的話語方式;(2)概括了中共建黨紀念過程中評價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話語方式;(3)說明了中共建黨紀念過程中總結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話語方式。
7.《毛澤東與新中國紀念活動的謀劃》,《現代哲學》2016年第2期。
基本內容: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通過審批紀念方案、審閱紀念文稿、發表紀念文章或發送紀念電文、出席紀念活動,謀劃實施了系列紀念活動。毛澤東借助紀念活動表達政治主張、整合各方力量、協調國家關系,彰顯了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透過紀念活動,可以看出毛澤東尊重歷史的態度、保留歷史記憶的方法、彰顯歷史價值的路徑。
學術價值:(1)對毛澤東謀劃新中國紀念活動的方式進行了總結,概括了毛澤東對新中國紀念活動功能的發揮;(2)從毛澤東對新中國紀念活動的謀劃,得出了毛澤東對待歷史、保留歷史記憶、彰顯歷史價值的基本結論;(3)拓展了毛澤東研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視野。
8.《毛澤東與十月革命紀念》,《湘潭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基本內容:毛澤東早年對十月革命的認知與紀念經驗的積累,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借鑒意義,中國共產黨協調與共產國際、蘇聯關系的內在需要,是促成毛澤東紀念十月革命的主要因素。毛澤東不僅重視十月革命紀念的謀劃,而且通過撰文紀念、致電紀念、出席紀念活動等方式,參與十月革命紀念。毛澤東主導、參與的十月革命紀念,彰顯了其強化歷史記憶、建構中國話語、協調中蘇關系、維護世界和平的社會功能。
學術價值:(1)從新的視角拓展了十月革命的研究;(2)揭示了毛澤東重視十月革命紀念的原因、紀念十月革命的方式、紀念十月革命的意義;(3)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如何借鑒紀念活動來協調國家關系。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