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計量史》自2015 年10 月立項以來,在首席專家關增建教授的引領下,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度量衡卷、空間計量卷、時間計量卷、管理與社會卷、中外交流卷、人物卷、文物圖集卷、文獻史料卷、年表卷九個部分積極推進,完善細化提綱,通過各種途徑對國內外相關計量數據調研并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取得了預期進展。迄今已在正規學術刊物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論文15 篇,召開3 次計量史專題學術會議,其中參加國際會議計量史專場報告論文12 篇,其他會議報告論文11 篇。出版著作1 部。邀請聯邦德國技術物理研究院(PTB)、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所、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究中心、日本四日市大學、荷蘭埃德霍溫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專家6 人次來訪并進行學術交流,派遣子課題負責人4 人次赴英國蘇格蘭皇家天文臺、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所、日本京都大學等訪問并開展國際合作。首席專家關增建還與PTB 資深專家Konrad Herrmann 教授在國外刊物聯合發表論文多篇。關增建的計量史著作《〈考工記〉譯注》獲得2016 年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資助。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上海市計量測試研究院、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等相關機構對中國計量史項目都給予高度評價,并達成了合作意向,其中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簡稱“市計測院”)與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已經就聯合成立“計量文化研究中心”事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課題組于2015 年12 月18 日—19 日在中國計量大學舉行了開題報告會,并隨之舉行了“全國計量歷史文化報告會”,有40 余人與會;2016 年11 月24-27 日在南京舉行的“第十四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暨首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設立了由關增建領銜的計量史專題會場;2016 年12 月8 日,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古代度量衡”論壇,30 余人與會;2016 年12 月和2017 年6 月,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冬夏至論壇,都設有計量史專題。2017 年7 月3-29 日即將在巴西舉辦的第25 屆國際科學史大會、2017 年9 月初即將在杭州舉辦的2017 年國際計量測試學會學術年會均設立首席專家關增建教授領銜的中國計量史專題論壇。綜合而言,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子課題進展情況
1、度量衡卷:在丘光明研究員的指導下,由趙曉軍副研究員負責該項工作,目前已完成歷史文獻及相關文物圖片的搜集整理,擬訂了整體研究框架,其中先秦兩漢部分度量衡制度的研究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階段性成果《先秦兩漢度量衡制度研究》已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編輯完畢,將于2017 年8 月正式出版。下一步將繼續搜集整理漢代以后的度量衡資料,聚焦現有度量衡研究的爭議問題,加快項目的進展。
2、空間計量卷:負責人石云里教授在專家建議的基礎上,確定了研究的重點,細化了提綱,廣泛搜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特別是通過國際交流,從中亞哈薩克斯坦、伊朗、韓國、梵蒂岡教會圖書館等搜集了大量珍貴的文獻圖片資料,基本完成了該子課題資料搜集工作。在15 年12 月全國計量歷史文化報告會、16 年10 月南京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計量史論壇、16 年12 月北京大學“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古代度量衡”論壇上,石云里教授均做重要報告,交流了研究成果。在相關研究中,有關圓儀、渾儀、赤道式天文儀器的相關問題已經得到確證,為《中國計量史?空間計量卷》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時間計量卷:負責人汪小虎副教授在開題報告會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對時間計量涉及的相關內容作了進一步分類整理,在時間單位及時刻制度、漏刻計時、時間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他和團隊成員分別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發表了相關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古代歷書之紀年表》、《“廢歷”:革命與進步情境中的舊歷形象建構》等論文,參加了課題組組織的所有論壇,并在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和即將舉行的巴西第25 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計量史論壇上報告相關研究成果。該卷的研究正在按計劃進行中。
4、管理與社會卷:負責人董煜宇副教授在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就古代計量管理與社會涉及的相關問題,按照時間順序確定了重點,并赴英國蘇格蘭皇家天文臺、日本京都大學等地搜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目前搜集資料工作已獲豐富成果,并已經完成了宋代及明清部分的寫作。研究成果分別在2016 年新加坡國際技術史學會學術年會、2016 年日本東亞數學史會議、2016 年南京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2017 年中科院新疆天文臺舉辦的第二屆絲路天文學會議上報告。譯作《中西計量比較》已經完成了西方的全部及中國的部分,擬于11 月由上海交通大學正式出版。目前該卷的研究工作正在順利實施,中外交流卷:負責人薩日娜副教授根據專家意見,領導團隊對中外交流中所涉及的重點史料、重點內容進行了搜集整理,階段性研究成果《江戶時期<享保日本圖>的繪制研究》、《蒙古族傳統計量考》、《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Huangyu Quanlantu and the KyohoMap of Whole Japan by Takebe Katahiro》分別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民族學報》、《日本國際會議論文集》等刊物和書籍上刊載。并赴日本京都等研究機構開展學術交流。其所指導的計量史研究生烏雅汗已經畢業,其畢業論文《內蒙古計量發展及其管理機構演變》是學術界首篇對少數民族地區計量機構演變進行分析的學位論文,在答辯中獲得肯定。
5、人物卷:鈕衛星教授領導的團隊根據專家反饋意見,對計量人物及相關文獻進行了仔細的分析整理,目前已經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文獻,完成了對祖沖之、荀勖、郭守敬、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沈括、劉歆等重要計量歷史人物的研究,其他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之中。相關研究成果在2016 年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2017 年第二屆絲路天文學術會議上報告,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一致認可。該方向在中國計量史重大項目立項之后已經畢業博士研究生2 名,現有數名博士、碩士研究生正在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之中。
6、文物圖集卷:蘭婷教授領導的團隊根據專家的建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計量歷史文物與圖集,新搜集文物圖集300 多幅,特別是對新出土計量文物的搜集,如海昏侯墓出土計量文物的圖片,彌補了以前計量文物圖集中的一些缺憾,為進一步寫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課題組將項目的進行與中國計量大學的博物館建設相結合,已征集計量文物1000 余件,并赴山東、陜西、河南、黑龍江、吉林、浙江、上海、廣東等省博物館、科技館以及高校博物館等30 多個單位調研,了解了計量歷史文物的基本收藏情況。此外,課題組將項目的進行與所在單位的學科建設相結合,籌建了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歷史博物館,其計量歷史文化研究團隊2017 年被學校批準為優勢特色科研創新團隊,并獲學校計量歷史文化研究重大專項支持,以該課題為基礎衍生的《中國傳統計量管理體制研究》項目獲學校及浙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的資助。中國計量史重大項目促進了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歷史文化研究的開展,這是該項目值得肯定的一個收獲。
7、文獻史料卷: 該課題涉及史料汗牛充棟,重點圍繞歷代正史、政書和主要史籍等核心文獻開展整理工作。目前為止,歷代正史文獻已基本完成梳理,正在加快推進對經部文獻、文集文獻、方志文獻、典章政書文獻和明清實錄文獻等整理工作。后期將同步啟動對典型科技文獻的重點整理工作。課題組成員在負責人何兆泉副教授帶領下,完成7 篇相關學術論文,其中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2 篇,學術期刊已發表或已錄用3 篇,已投稿待發表2 篇。2016 年11 月,參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第十四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暨首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計量史專題論壇”交流并做主題發言。
8、年表卷:由聯邦德國物理技術研究院資深教授Konrad Hermann 博士負責。Herrmann教授與首席專家關增建教授協作,在德國度量衡協會學報上聯合發表計量史論文5 篇;并在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上做關于中西計量發展比較的大會報告。他和姬永亮博士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目前正積極就中西計量發展中的大事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迄今西方重大事件時間節點基本梳理完畢,中國部分已經完成三分之一,這些工作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術會議
1. 開題報告會暨中國計量歷史文化學術報告會
2015 年12 月18 日-19 日,由關增建教授領銜的2015 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計量史》開題報告會暨全國計量歷史文化學術報告會在中國計量大學召開。中國計量大學副校長俞曉平教授、宋明順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副處長談毅教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深專家丘光明教授及相關專家學者40 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胡化凱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前校長著名科技史家萬輔彬教授等與會的7 位評議專家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的研究意義、研究價值、研究方法和整體設計,充分肯定項目的開拓性、創新性、集成性,并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如加強子課題間的相互配合,集中力量對計量史的現有難題進行重點突破,中外計量交流與比較研究的內容可進一步加強,呼吁有關部門加大對項目的投入等。在全國計量歷史文化學術報告會的環節,關增建教授做了題為《對中國計量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的報告,厘清了計量的概念和計量史學的內容,對計量史的重要性進行了充分的闡釋,說明了計量史學科形成的過程,并梳理了中國計量史的研究現狀和有待后人深入之工作。丘光明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度量衡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對自己早年的研究經歷和度量衡史的研究歷程進行了回憶。丘教授的身上,充分體現了老一輩專家學者勤懇踏實、耕耘不輟的治學精神,令在場學者感慨不已。石云里教授報告了《中國古代天文測量和天文儀器發展歷程》,以測量天體方位的渾儀和指示太陽運動的圭表兩件古代測量儀器為例,并配以珍貴的文物第一手資料照片和圖示進行說明。上海計量測試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史子偉報告了《計量的概念及其社會功能》,精準而不失幽默的把計量的重要性歸納為“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要管空氣”。最后,中國計量大學副校長宋明順教授對會議做了總結性陳詞,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計量史》的研究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2. 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計量史專題
2016 年11 月24-27 日,第十四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暨首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隆重舉行。系列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是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在學術界和社會上都有廣泛影響。首屆會議于1982 年在比利時魯文大學舉行,第13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于2012 年在希臘雅典召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召開的是第14 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在本次會議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計量史》項目組成功組織了計量史專題會議,推進了項目的研究。
在本次計量史專題會議上,項目組首席專家關增建教授、各子課題負責人石云里教授、赫爾曼教授、鈕衛星教授、蘭婷教授、董煜宇副教授、何兆泉副教授、薩日娜副教授、趙曉軍副研究員、汪小虎副教授等全部與會,其中關增建、石云里和Herrmann 的三篇報告被遴選為大會報告。此外,計量史專題會場還另外提交了十篇會議報告,具體可見后附之成果清單。
本次計量史專題會場吸引了大量參加本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的學者參加,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對每個報告都有精彩的提問和解答。計量史分會場的舉行,展示了項目組研究的進展,推進了中國計量史的研究,報告內容也獲得了與會者的充分好評。
3. 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計量史工作坊
2016 年12 月8 日,項目組與北京大學文研院聯合舉辦的計量史學術論壇“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古代度量衡”,于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所、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博敦大學、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單位30 余人參加了論壇,北京大學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教授和項目組首席專家關增建教授聯合主持了論壇。鄧小南教授在論壇開始的致辭中,闡明了北大成立文研院的目的,指出文研院的宗旨就是要推動不同學科的學者開展跨學科交流,推動學術發展。她指出,本次“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古代度量衡”工作坊,從科技史、歷史學、考古學等多學科視野對中國古代度量衡這一主題展開討論,是一次切實的跨學科交流,相信這樣的交流一定會推動中國古代度量衡領域的研究。
整個工作坊由6 個主題報告和一個附加報告組成,其具體題目可參見后附之成果清單。每個報告時長1 小時,其中報告半小時,討論半小時。與會者圍繞各報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李零教授就相關古代計量文物及考古發現發表了精湛見解。著名度量衡史專家丘光明教授最后做了總結發言,她充分肯定了此次工作坊在推動度量衡史研究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指出過去度量衡史領域長期爭論的一些問題,通過此次討論得到了推進,希望今后能夠多舉行幾次這樣的論壇,以切實推進中國計量史的研究。她代表與會者對會議的組織者曹晉博士、對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對工作坊的舉行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由衷的感謝。
本次工作坊從8 日上午9:30 分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6:00,才得以結束。與會
者均覺得參加此次工作坊不虛此行,不同領域的學者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收獲良多。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 趙曉軍著,《先秦兩漢度量衡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年8 月出版。先秦至兩漢時期是中國度量衡制度從萌芽、形成、發展到完備的時期,奠定了此后中國度量衡制度的基本框架,在中國度量衡史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迄今為止,學術界尚無專門著作討論這段時期中國的度量衡制度是如何從起源到成熟、逐漸完備起來的。本書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
本書的特點在于將文獻資料與考古發現密切結合,重視考古實物對揭示度量衡制度的作用。書中指出,度量衡制度萌芽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甘肅的大地灣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原始量器。夏代,伴隨著國家形態和國家機器的出現,以及大規模社會化生產活動的開展,度量衡制度開始形成。商代、西周時期,度量衡制度逐步發展完善,度量衡單位不斷出現,但尚未形成體系。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走向沒落、封建制度逐步興起,戰國晚期時檢校制度成熟,標志著度量衡制度最終成熟。這一時期,一方面,諸侯各國形成了地域特征明顯的度量衡制度;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圍內,長度、容量和重量單位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尺、寸、分制的長度單位,斗、升制的容量單位,朱(銖)、兩、斤(益)、鈞、石制的重量單位體系已開始在一些國家使用,單位系統逐步形成。這一階段還出現了不等臂衡桿,這是后世桿秤的前身。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兩漢時期,隨著我國封建制度的逐步健全,度量衡制度得以最終完備。度量衡制度取法黃鐘、累黍及四季等自然萬物,建立了一套進位合理的單位制度,五度(分、寸、尺、丈、引)、五量(龠、合、升、斗、斛)、五權(銖、兩、斤、鈞、石)制的單位體系已完全定型,并影響后世中國近兩千年。《漢書?律歷志》中記載的以累黍和黃鐘律管確定度量衡單位量值的方法,經過實測研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思想內涵,比較可信。
我國古代度量衡的檢校制度經歷了一個逐步起源、發展、成熟和演變的過程。西周春秋時期是檢校制度的創立階段。當時國家已設有專職官吏,對度量衡器具進行統一管理和審定。戰國時期是我國度量衡檢校制度的逐步成熟階段。戰國早中期,諸侯各國普遍鑄造了一批標準器,來對當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具進行檢校。這是檢校制度的發展階段。戰國晚期,各國常在春、秋季節派專門官吏對度量衡器具進行統一檢校,并多把檢校結果刻于器物表面。這是檢校制度成熟的標志。秦代延續了戰國時期秦國嚴格的檢校制度。漢代是檢校制度的普及階段。漢代一方面以標準器檢校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另一方面仍在特定的時間,統一對度量衡器進行檢校,將檢校制度普及開來。古代世界各國的度量衡單位標準都多取源于人體、自然物或人工制造物。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還與音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中國度量衡制度的特色。
2. 關增建、Konrad Herrmann,Die Erfindung von Normalger?ten für Ma?e und Gewichte imalten China(規圓矩方 權重衡平——中國古代度量衡標準器的發明),Ma?e & Gewichte,Nr.121, Marz 2017.
本文是項目首席專家與德國PTB 資深教授Konrad Herrmann 合作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該文發表在德國度量衡協會學報Ma?e & Gewichte 上。該雜志過去從未刊登過中國計量史的論文,本文不僅是該雜志刊登的第一篇中國計量史的文章,而且雜志主編還破天荒地決定將該文以中德文并列的方式刊登,并決定為項目首席專家和Herrmann 教授合作的計量史文章開設專欄,專欄每篇文章均以中德文對照的方式刊出,迄今該雜志已經刊登了4 篇此類系列文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考察中國古代度量衡標準器的發明和演變。在古代度量衡發展過程中,標準器的發明和演變居于支配地位。計量的起步是單位的制訂,但單位需要有標準器的物化表示和保存才有意義。標準器既是量值傳遞的起點,又是量值溯源的終點,在保證測量的準確可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考察了中國古代度量衡標準器概念上的起源時間,分析了齊氏三量具有的標準器功能,但它們還沒有資格作為標準器存在,因為它們是田太公私量的產物。文章指出,商鞅方升是現存最早的度量衡標準器,栗氏量是中國人設計的最早的復合標準器。中國古代標準器的圭臬是王莽新朝頒發的嘉量,即新莽嘉量。文章還討論了漢代以后直至清乾隆時期度量衡標準器形制的演變。
3. 吳燕,“廢歷”:革命與進步情境中的舊歷形象建構,《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 年第3
期。
在時間計量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時間傳播,歷法就是時間傳播的一種載體。歷法的編排本身是科學,但以何種形式編排并發行歷法,卻有很強的社會功能。科學史界過去較為關注中國古代歷法的社會功能,殊不知在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民國時期,歷法問題也在其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以西歷取代中國原有的陰陽合歷,此舉發生在近代化背景之下,是民國時期政府參照或依據西方科學在中國社會完成的一次對時間秩序的重構。西歷相比于舊歷的“科學性”與“進步性”,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完成的社會建構。在廢除舊歷運動中,西歷被定為“國歷”,而舊歷則被稱為“廢歷”;同時,在當時以“革命”與“進步”為線索的社會情境之下,“廢歷”還被附載了不屬于它的內容和意義,它們與“廢歷”成為一體,從而實現對舊歷的污名化。
4. 汪小虎,中國古代歷書之紀年表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 年第2 期。
這也是一篇討論中國時間計量社會功能的文章。傳統歷法中會有紀年表的存在,紀年表是否準確,涉及到科學本身,而紀年表的一些相關要素,則又受到傳統政治的極大影響。對此,科學史界論者不多,本文即是少見的討論這一問題的有深度的文章之一。作者指出,紀年表是傳統歷日中關乎王朝正統性的重要內容。文章運用歷日實物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的方法,首先考索紀年表這種形式從唐宋到明清的發展脈絡。又進一步聚焦于明代大統歷日,闡述其紀年表體現制度特征的兩種類型: 一、追改紀年,即當下朝廷為昭示自身合法性,在紀年表中追改前任統治者之年號紀年; 二、改元易號,即造歷需要與改元銜接,紀年表亦隨之更新年號。最后,文章對中國古代頒歷授時傳統的性質進行了重新詮釋。
5. 關增建,中國古代衡器形式的演變,《中國計量》,2016 年第11 期。
在中國古代度量衡史研究中,人們對衡器形式的關注相應于度和量的研究來說要少一些,而且還有些問題懸而未決,比如桿秤出現的原因及出現的時代,郭正忠先生和丘光明先生的說法就有所不同。至于古代衡器形式的系列演變,更少專文論述。本文討論了中外衡器的早期形式——天平的形成和發展,并由討論戰國時期楚國的王銅衡開始,論證了中國人掌握杠桿原理的時代及對桿秤形成的歷史作用,還討論了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現的不同形式,以及桿秤出現后權的形制的演變。本文對中國度量衡史的研究有補益作用。
6. 何兆泉:《古代印璽與度量衡》,第十四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暨首屆中國古代四大發
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6 年10 月,南京。
考證古代度量衡制度,離不開文獻依據,更離不開考古實物的佐證。本文在利用考古實物考證古代度量衡制度時,特別提出應重視古代公印的作用。文章指出,中國古代公印作為“制度之器”,既是昭信政府權威的象征,也是區分等級高低、身份差異的重要憑證。度量衡作為傳統社會的法度之法和規矩標準,對古代印璽制度規范起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中國古代印璽制度自漢代以來就逐漸建立起“惟以式之大小分高卑”的品級標準,而且在時間上也呈現出印璽不斷增大、制度日益細密的發展趨勢。通過度量衡制度可以辨別印璽的真偽,反之,通過印璽文獻與實物測量的互相印證,也可以來推測金、元等特殊朝代的尺寸之制。
7. 任杰:《20 世紀30 年代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時間計量工作研究》,第十四屆國際
中國科學史會議暨首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6 年10 月,南京。
本文關注中國近代計量發展過程中制度因素的作用,并以民國時期建立國家時間計量標準失敗的過程為案例進行闡述。文章指出,國家時間計量基準在現代國家時間計量體系中居于首腦地位,起著向全國各地播送精準時間量值信息的作用。30 年代中研院天文研究所測時工作長期陷于停滯,這使得我國在解放以前未能建成獨立自主的國家時間計量體系。本書結合書信、檔案、工作報告、前人回憶等多類史料對此事件由內及外逐層考究,指出研究員李銘忠應為此負主要責任,而蔡元培、楊銓等院方高層也應承擔一定的領導責任。當然,中研院建院初期人事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制度因素。本文提出的這些因素,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很少有人關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