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基于虛擬現實的實驗研究對實驗哲學的超越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0: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計劃執行情況:

    (1)總體上,階段性論文發表任務超過2/3:已經公開發表論文38篇,其中所謂CSSCI(及其擴展版)和SCI期刊25篇,發表于有影響的專業期刊21篇,包括《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現代哲學》、《學術研究》、《哲學分析》、《哲學評論》、《學術交流》、《學術前沿》、《國際發育神經科學雜志》(英文SCI)等。

    (2)著作進展:已經指導研究生完成項目相關的博士論文3篇,碩士論文2篇,1部20萬字階段性著作(已經簽訂出版合同),最終成果的4部專著已經具備30余萬字左右文字。

    (3)實驗研究:問卷調查已經完成3個,已經發表1個,另2個已經形成論文正在投稿;實驗室研究已經完成3個,其中一個已經公開發表,另2個已經投稿;擴展現實(人機互聯的虛擬現實實驗室建設)已經竣工,目前繼續實現各種新穎功能,面向不同人群(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VR技術研究者、國內外媒體記者)進行了數十次的體驗活動,效果喜人(此子項目正在撰寫介紹文字以提交本重大項目管理的社科基金委員會)。

    (4)學術活動:開展了8次主題學術沙龍,各成員參加各類學術會議10余次。

    總體計劃執行順利,下面分述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包括4個子課題。

    子課題一主題為“實驗哲學的優勢與局限”,目前已經就此主題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包括與其他子課題交叉的主題)。主要進展包括4個方面:1)實驗知識論于扶手椅知識論的關系,實驗知識論對日常知識歸賦中的語境敏感性(風險效應、認知副效應、突顯效應和場景呈現效應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其優劣(曹劍波,已發表);2)對實驗倫理學具體研究的批評,包括諾布效應的價值論解釋(顏青山,已投稿)、格林實驗的困難與辯護問題(李曉哲,博士論文);3)實驗哲學的方法論困境(張學義,投稿)和思想背景(顏青山,發表),澄清了實驗哲學與自然主義、懷疑論的關系;4)具體的問卷調查,包括“理性行動”概念的大眾直覺(劉小濤,已發表),價值論與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在兩難困境中大眾直覺的差異(顏青山,已成文)。這些研究為最終成果的專著提供了大約1/2的文字基礎(13萬字)。

    子課題二主題為“真實與虛擬無縫對接的體驗平臺及其哲學問題”,目前已經發表論文近10篇,作為“擴展現實”概念的體驗平臺已經建成。本子課題進展分為兩個大的部分,平臺建設和理論研究。1)平臺建設。在中山大學投入150萬和騰訊公司投入300萬元之后,子課題負責人翟振明(中山大學哲學系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已經在中山大學錫昌堂608室建立一個擴展現實的體驗平臺,其中包括虛擬現實部分,通過互聯網遙控的戶外小車(雛形狀態的物聯網),該小車攝像頭信息可以與虛擬場景實時融合對接,進行跨時空的穿越;其技術上的突破是利用簡單的方法實現了攝像頭數字圖像的實時建模(虛擬化)。下一步將探索如何與AI機器人關聯起來。2)理論研究包括4個方面。第一,虛擬現實的哲學基礎與倫理挑戰,虛擬現實中人格品質與真實品質的關系問題(顏青山,已發表);第二,就人機倫理在課題組內部展開了一系列有深度的爭鳴和討論(翟振明;陳曉平;已發表;顏青山,《倫理學研究》已接受);第三,人機嵌合的倫理學問題(翟振明,已發表;陳曉平,已接受);第四,虛擬現實中的自由意志問題(顏青山,已成文);第五,人格同一性與虛擬現實研究(葛四友,已發表;代瑜,碩士論文前期工作)。平臺關于虛擬與現實融合的建模方法為子課題三提供了方法學基礎;理論文章為該部分的最終成果(專著)提供了近1/2的文字基礎(9萬字)。

    子課題三主題是“虛擬現實哲學的實驗研究”,屬于純粹的實驗研究,已發表SCI期刊實驗論文1篇。該部分進展包括三大部分,文獻調查,預備的問卷調查和前期實驗研究。1)文獻方面,對道德謂詞的經驗屬性作出了理論探討(顏青山,會議論文待發表),為腦部fMRI影像研究提供基礎;對格林實驗的文獻背景調查,為功利主義與價值論道德判斷的fMRI差異提供基礎(李曉哲,博士論文前期工作);電車難題、人格同一性的虛擬現實實驗(李曉哲,投稿論文)。2)問卷調查:價值論和功利主義道德判斷的人群差異(顏青山,已成文),下一步準備進行fMRI研究。3)鏡像神經元在后期兒童到早期成人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杜小霞,已發表);虛擬場景中的眼動研究與心理關聯(蒯曙光,已投稿)。本部分的主體實驗打算下半年正式開始。本子課題不形成專著,發表實驗論文5篇。

    子課題四主題是“虛擬實驗哲學的哲學分析”,核心內容是“實踐知性”研究,涉及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關系問題,道德動機的內外在主義,直覺概念,已經發表論文近10篇。主要進展包括3個部分:1)直覺主義的歷史與邏輯分析(陳海,博士畢業論文),實驗哲學中的直覺概念研究(曹劍波,已發表),直覺與理解的關系(溫媛媛,已發表);2)人格障礙病患道德判斷與道德動機的關系(張鑫毅,已發表論文和博士論文前期基礎);3)邏輯決定論與自由意志(裴雪娟,碩士論文初稿)。另外還有一部方法論性質的專著《分析現象學引論》完成(顏青山,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已預簽出版合同)。目前已經為最終成果的專著積累10萬字的文字基礎。

    上述提及的所有發表論文參見附錄提供的階段性成果表。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

    (1)本項目曾經在長沙和上海兩地各選取一個性質類似高校(師范大學)做個3次小范圍基于社會文化的道德認知調查(道德描述的語詞選擇差異);在長沙也開展3-5次資料調查工作。

    (2)項目各成員參加學術會議10余人次,2016年8月,4參加武漢全國分析哲學會議,10月,5人參加金華全國知識論會議,11月,2人參加蘇州生命倫理學會議;2017年8月,3人參加澳門全國知識論會議;2016年3月、2017年4月共6人次參加武漢和上海全國分析進路倫理學會議。各自都遞交了與項目相關的論文。

    (3)主要學術交流是項目組成員的9次內部沙龍,限于篇幅,主題和參加人員羅列如下:

    2016年1月9日上午,項目開題沙龍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人文學院人文沙龍隆重舉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社科處主任顧紅亮教授等相關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朱葆偉教授、復旦大學張志林教授、復旦大學鄧安慶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俠教授、同濟大學王靜教授等業內專家,以及課題首席專家、華東師范大學顏青山教授、課題組成員華南師范大學陳曉平教授、廈門大學曹劍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酈全民教授、李建奇教授、蒯曙光教授、杜小霞教授、葛四友教授、郁鋒講師、上海大學劉小濤副教授、東華大學何朝安講師、東南大學張學義講師、上海交通大學李主斌講師等三十余位學者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開題沙龍分為開幕式和開題論證兩部分內容。

    2016年3月4日,上海大學社科學院社科論壇第155講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于虛擬現實的實驗研究對實驗哲學的超越”學術沙龍,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B401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廈門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陳嘉明先生作了題為“哲學與‘窮理’”的學術講座。涉及實驗哲學的部分是對解決“電車難題”提出了作為根據的理論、原則的判定與選擇問題。

    2016年4月6日18:00,沙龍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一教308順利舉行。課題組成員、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曉平教授做了題為“如何分辨善與惡”的報告。由功利主義基本原則派生出“自愿原則”和“隨機原則”等,用以解決桑德爾在其“正義”公開課上討論的若干案例,并得出不同的結論。陳教授的演講引起來激烈的討論。參加活動的老師和同學分別和陳教授就“功利原則”、“道義論”、“電車難題”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論辯。

    2016年4月7日上午,沙龍在閔行校區人文學院人文學術沙龍順利舉行。課題組成員、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曉平教授做了題為“人與機器如何相處”的報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酈全民教授主持沙龍,哲學系馮棉教授、顏青山教授、郁鋒老師、及研究生近20人參加了此次沙龍討論。沙龍針對陳曉平教授的“自我唯一性”概念進行了辨析,針對“虛擬現實”、“擴展現實”等熱門話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2016年4月15日下午,沙龍在閔行校區人文學院人文學術沙龍順利舉行。課題組成員、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劉小濤副教授作了題為“為什么欲望不是命題態度?”的學術報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顏青山教授、宗德生教授、葛四友教授、蔡蓁副教授、張容南副教授、東華大學何朝安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主斌老師、以及哲學系的博士與碩士研究生20多人參加此次沙龍活動,哲學系郁鋒老師做精彩點評。

    2016年7月8日下午,沙龍在閔行校區人文學院人文學術沙龍舉行。課題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張鑫毅、陳海,分別做了題為“精神病態能進行真正的道德判斷嗎?”和“道德情感理論是如何解釋道德直覺的”的學術報告。該項目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顏青山教授主持本次沙龍,上海交通大學陳嘉明教授、李主斌講師、上海大學劉小濤副教授、東華大學何朝安副教授、譚力揚講師、華東師范大學郁鋒講師、以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沙龍。

    2016年12月26日下午,沙龍在閔行校區人文學院人文學術沙龍舉行。課題組成員、廈門大學哲學系曹劍波教授做了題為“直覺是信念還是表象?——分析哲學恥辱的消除”的報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顏青山教授主持沙龍,葛四友教授、郁鋒老師、朱晶老師、徐竹老師、上海大學劉小濤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主斌老師、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思勉高等研究院本科生、研究生共20人參加了本次沙龍。

    2017年6月14日,沙龍在華東師范大學涵芬樓舉行,課題組成員譚力揚博士做了主題為“科學統一與多元實在論”,顏青山主持,朱晶、郁鋒、徐竹評論,葛四友、李主斌、何朝安、王球和部分研究生參與。

    2017年6月17-18日,騰訊公司組織的“618我們談論VR和AI”小型會議,顏青山、翟振明、陳曉平參加,3人就人機融合的倫理原則、VR自由意志問題發表了相關的主題報告,與會人員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騰訊公司社會部專家學者。參會人員同時在擴展現實平臺進行了體驗。

    其他延伸的經常性學術活動機構還包括,廈門大學的知識論工作坊(曹劍波),東南大學的實驗哲學工作坊(張學義)。

    3、成果宣傳

    本項目成果宣傳包括兩個部分,理論研究的宣傳和擴展現實平臺的宣傳。

    (1)理論研究宣傳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報》1月份報道了項目開題會議,2016年和2017年各發表理論文章1篇(顏青山,曹劍波);社科基金報道記者肖國忠約稿1篇(“實驗哲學可能的拓展”,顏青山,審核中);學校網站報道沙龍會議數次;建立了一個“虛擬現實和實驗哲學”的微信群(30余人);實驗哲學微信平臺1個(曹劍波)。

    (2)擴展現實平臺的宣傳。翟振明擴展現實平臺的宣傳力度很大,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2016年國內報紙雜志網站(如《南方周末》、《解放日報》、《中國青年報》、《南風窗》、《高科技與產業化》等)紛紛報道其人機互聯體驗平臺。同時國外先后有法國(新聞雜志特別報道)、英國(如BBC)、美國和德國的專業記者采訪或到訪其平臺進行體驗。目前,其平臺體驗已達數百人次,人員包括新聞記者、人文學者、計算機學者、VR專業研究人員、企業高層(如華為技術總監)。同時,翟振明本人也活躍地參加各種會議、演講,包括新聞媒體、企業、產業基地、政府部門活動(例如,受聘為南昌虛擬現實基地技術專家)。下面是其2016年宣傳活動的不完全記錄:

    20151129(會議)2015年中國自動化大會

    20151229(合作)天涯社區欲借虛擬現實打造“第二人生”

    20160109(會議)首屆中國跨語際生命傳播思想峰會議程

    20160111(演講)新華網創客會暨中國首屆VR創客大會

    20160129(節目)除了看A片VR還能咋

    20160316(文章)我們該如何與機器相處

    20160321(采訪)解密AlphaGo:TA有了人類的直覺

    20160327(演講)虛擬現實黑客還是老頑童藝術家

    20160401(會議)人工智能會“戰勝”人類嗎

    20160409(會議)2016全球創新者大會虛擬現實峰會

    20160410(演講)盤古智庫“智見”系列講座第五期舉辦

    20160411(演講)898創新空間VR深度研討會

    20160417(演講)“拙見+”今日亮相 “靈魂演講”

    20160420(節目)一刻live:這個VR超大咖說了一段VR真相

    20160424(演講)中大管院EDP科技公開課

    20160507(演講)虛擬現實進村了

    20160508(演講)從VR到ER對人類生活的顛覆

    20160511(演講)科技部戰略研究院

    20160514(演講)“拙見”從VR到ER對人類生活的顛覆

    20160515(演講)第154期小谷圍科學講壇

    20160516(演講)有了VR還要哪種互聯網+

    20160517(演講)人工智能:造工具還是造人

    20160519(演講)傳媒顛覆:從虛擬現實到擴展現實

    20160528(演講)VR的藝術潛能和藝術可能

    20160529(演講)給虛擬現實預先注入鮮活的人文理性

    20160601(演講)中關村國際化大講堂(數字內容產業)實訓班

    20160605(演講)政商論壇:從虛擬現實VR到拓展現實ER

    20160615(訪談)《新周刊》:VR用好了是天堂,用不好就走向地獄

    20160616(節目)廣州電視臺《城市話題》

    20160617(演講)南昌新媒體發展報告會

    20160622(論壇)有無之間、未來已來

    20160625(演講)珠海市物聯網行業協會成立大會

    20160715(節目)廣州電視臺《晚安廣州》

    20160809(訪談)《南風窗》翟振明:VR世界的“闡釋者”與“立法者”

    20160821(報道)《上觀》哲學教授和他的人機互聯實驗室

    20160821(報道)《解放日報》別看是科技實驗室,我的思考起點,是哲學

    20160828(演講)從VR到ER,對人類生存方式的顛覆

    20160902(演講)瑞丹斯電影節VR&電影大師講堂

    20160928(演講)歌德學院:VR+ART專題沙龍

    20161008(論壇)中國貴安虛擬現實峰會

    20161020(演講)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20161029(論壇)第116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

    20161101(會議)VRS2016

    20161112(論壇)廣州VR設計教育高峰論壇

    20161119(演講)VR與造世倫理學

    20161122(會議)2016機器學習行業應用國際峰會

    20161126(演講)2016廣東互聯網大會

    20161202(演講)VR & Movie:How? @ ICEVE

    20161210(演講)2016廣東省高校美術與設計教育學術年會

    20161216(演講)如何讓藝術VR起來@中國美院

    20161224(演講)明天之后:陽明山未來學社會員大會(online)

    二、 研究成果情況

    在課題發表的近30余篇論文中,20篇左右與課題主題緊密相關,擴展現實體驗平臺是本項目最具有特色的階段性成果。下面根據子課題情況選取擴展現實體驗平臺、2理論系列研究和1個實驗室研究和作出簡介:

    1,擴展現實體驗平臺,原名為“真實與虛擬無縫對接體驗平臺”。該平臺是子課題二重要的最終成果之一,由中山大學和騰訊公司共同出資(150萬+300萬元)、本項目子課題二負責人(中山大學哲學系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翟振明主導建設,主題部分地址位于中山大學錫昌堂608室;窘Y構是,在實驗室有一臺體驗者可以操作移動的敞篷小越野車,一個虛擬現實頭盔,一樓一臺通過互聯網遙控的小車。當體驗者操作越野車移動時,虛擬場景展示越野車從實驗室開出,進入一個外國小鎮的街道,并在一段時間后穿越到達長安街天安門段,繼續前行會后看到一個由遠而近的飛碟,稍后,體驗者被送入飛碟,進入宇宙,看到行星在身邊飛越。遨游宇宙之后,回到越野車,并行駛于新港西路,從南門進入中山大學。進入錫昌堂一樓之后,圖像切換到一樓的真實情景(通過一樓移動小車的攝像頭),并緩慢進入電梯上樓回到實驗室。僅從視覺上看,體驗者無法區分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切換。

    該體驗平臺只是擴展現實的一個概念形態。在虛擬現實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幾個著名的概念模型,如林克(A. Link,1929)的虛擬飛行器,海里希(M. Heilig,1956)的摩托車。╯ensorama)、體驗劇場等。該擴展現實的概念模型試圖展示一種可能的未來人類生活樣態,人們通過虛擬現實和物聯網可以從事生產和社會交往,但它同時也可能導致許多倫理困惑,例如,人的同一性、所有權、擴展現實的適宜性(即造就一個什么樣的擴展現實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概念模型可以在技術上擴展為局部的應用,但其更重要的意義是以之為出發點來討論深層的哲學問題。該體驗平臺的影響力在表一的成果宣傳中已有介紹。

    2,虛擬現實理論研究。

    (1)翟振明,“虛擬現實比人工智能更具有顛覆性”(《高科技與產業化》,15.11)和“強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世界”(《學術前沿》,16.04)。這2篇文章的立場具有一貫性,主要是比較VR和AI的倫理挑戰問題的(也包括《南方人物周刊》訪談“我們該如何與機器相處”表達的觀點,16.08)。雖然前者發表的期刊學術影響力不高,但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作者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清晰地描述擴展現實的基本結構和概念框架(如人替、人摹、物替、物摹等),后者觀點更為鮮明,論證更為詳盡。兩文的主要觀點是,由VR發展出來的ER(擴展現實)是一種創造人類生活的新方式,其面臨的倫理挑戰遠大于AI。就AI而言,如果它不具備人類理性(不是人),那么他就只是工具,機器人失控的倫理問題與普通工具或機器失控的倫理問題本質上是相似的;但如果機器人已經是人,那么我們應該歡迎人類的新成員,其能力超越現有人類是值得欣悅的事情。而ER作為一種造世活動,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認知模式,其倫理挑戰尤其重大。該兩文已經在本項目內引起學術爭鳴,陳曉平已經撰寫“也談我們如何與機器相處”(《科學文化評論》16.02)參與討論,顏青山在2016年蘇州全國生命倫理學會議上對翟-陳之爭作出了回應,確立了一個基于他心難題的對待機器人的倫理原則。本研究已經被引用5次。在“虛擬現實于道德教育”(《倫理學研究》,16.02)中,顏青山從生物學關于先天/后天,遺傳/環境的關系爭論中引出德性品質的能動性與習就性關系的討論,認為,道德品質是能動因素與習就因素共同造成的,后者與環境作用相關。如果虛擬現實環境構成了品質的習就因素,那么,由于虛擬現實中的人替和真實中的人共同擁有能動因素,他就可能形成特定的虛擬品質。虛擬品質的存在確證了利用虛擬現實進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該文2015年12月12日在上海大學舉辦的國際道德教育會議宣讀,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發表后已經被引用2次!皬奶摂M現實到擴展現實:哲學基礎與倫理挑戰”(顏青山,《學術前沿》16.12)考察了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的歷史階段,澄清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融合現實、模擬現實、人工現實等概念的關系,并提出本項目關于虛擬現實哲學的一個研究綱領。本文為雜志特約稿件和封面論文。

    (2)實驗哲學理論研究系列!叭粘VR歸賦的語境敏感性:實驗知識論的新成果”(曹劍波,《自然辯證法通訊》16.4)一文通過實驗知識論的最近進展,區分性地考察了日常知識歸賦的幾個效應:風險效應、認知副作用效應、突顯效應、場景呈現效應,并考察了人群統計學因素的影響,嘗試利用語境主義對這些現象作出說明。這是國內第一篇系統考察實驗知識論的論文!皩嶒炚軐W方法論變革中的邏輯困境”(張學義,《科學技術哲學研究》17.02)針對實驗哲學的方法論變革提出了兩個批評:第一,在批判傳統哲學的直覺可靠性同時又以易變、多樣的大眾哲學直覺作為判據,從而使得可靠性更為懸疑;第二,以任職神經科學作為研究方法時遭遇方法論自然化的“難問題”和“解釋鴻溝”。這是國內對實驗哲學批判的最有力最清晰的論文之一。“實驗哲學的懷疑論背景”(顏青山,《山西大學學報》,17.04)則對將實驗哲學當作哲學自然化產物的看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實驗哲學并不符合自然化的兩個特征(取消哲學的先天基礎(直覺),將認識論還原為心理學);文章認為實驗哲學興起的思想背景是20實際廣泛盛行的局域懷疑論對訴諸思想實驗論證的反動。本文為本項目確立了一種溫和的實驗哲學立場:實驗哲學與扶手椅哲學是兼容的,甚至需要以扶手椅哲學作為研究起點。

    3.實驗室研究成果。“Developmant of restral inferior pareital lobule are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rom late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杜小霞等,Int. J. Devl. Neuroscience,17.03)對鏡像神經元作出了認知的發育學考察。鏡像神經元與人類的他心認知、道德移情等緊密相關,既有研究以猴子和成人為對象研究該系統與相關認知的靜態對應關系,確定了其存在性,而本文則考察了對特定認知行為(如移情作用)而言,該結構在后期兒童到早期成人的發展中,存在一個發育過程。這一研究無疑新穎的啟發性,為本項目實踐知性的結構轉換假設提供了科學的基礎。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99热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午夜一区二区| 精品一线二线三线区别在哪欧美|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牛牛|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99热|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66精品片|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小说|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久久国产美女免费观看精品| 午夜在线视频91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不卡|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 91麻豆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