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1)順利召開開題報告會,舉辦“文獻語言和文獻方言”高端論壇
項目組秉持“高水平、高規格、高質量”的宗旨,高度重視項目開題論證,規范項目開展流程。經過認真籌備,于2016年5月8日在西南交通大學順利召開“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及數字化工程”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
開題報告會邀請到北京大學唐作藩教授、郭錫良教授,四川大學向熹教授、趙振鐸教授,南京大學魯國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劉利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董志翹教授,復旦大學劉曉南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郭鵬飛教授等九位知名專家,與會專家一致同意開題,聯合簽署了項目開題報告書,并為項目發展和實施提供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2)多次開展項目研討會,確定體例落實任務
項目組于2016年3月、5月、8月、12月,2017年5月、8月召開了六次課題研討會,對項目的研究路線、研究對象、錄入方式、項目分工進行了深入討論,解決了實際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調整研究路線。根據各時期方志分布差異很大,方言資料舊志少、新志多的特點,結合開題報告會專家意見以及實際研究情況,項目組適時調整研究方案,把原來按時段劃分研究任務轉變為分省整理和輯錄,并上報省社科聯和規劃辦備案。
2)進一步明確研究范圍。項目組確定將縣以上的方志方言篇(卷)、方言志作為整理和輯錄范圍,旁及民俗、地理等志的方言資料;舊方志以方言資料集中的方言篇(卷)為主,散見的方言資料后一步整理。按申報書研究路徑,以詞匯為中心,設立13個錄入模塊,對有詞無釋、有詞無音、有音無形等情況,依照原文錄入,允許缺項。原書出現各種錯誤,在詞目后備注。
3)項目組任務劃分。通過課題組充分協商,各子課題結合自身研究旨趣,承擔了相應的方言資料整理和輯錄任務。交大組結合研究生培養開展資料整理和輯錄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劃分任務的區域為23個省級行政區,占全國省級行政區劃的2/3以上。
李軍項目組:湖南省、江西省;
楊小平項目組:廣東省、廣西區;
曹曉宏項目組:云南省、貴州省;
黃尚軍項目組:四川省、重慶市。
交大組:顧潔(江蘇省);李思琪(湖北省);黃沙(陜西省);肖嘉鈺(黑龍江省);劉若書(甘肅省);黃夢寧(安徽省);蔣維(東北官話,黑龍江和吉林);史維生(蘭銀官話,甘肅和寧夏);于瀟怡(膠遼官話,山東和遼寧);孫澤仙(閩臺語,福建和臺灣);田膂(京津冀)。
(3)制定項目操作手冊,規范項目流程
2016年10月,項目組在征求各子課題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方志方言資料整理、輯錄及數字化工程操作手冊》,對資料搜集階段的方法與對象、資料下載階段的做法與注意事項、資料整理階段的流程與要求、學位論文撰寫階段的規范和重點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為項目展開奠定了基礎。
與此相應,項目組制定了統一的①方志方言資料調研表、②縣以上行政區劃表、③縣以上方志統計表、④詞匯信息數據錄入格式模板、⑤版本信息數據錄入格式模板等表格提供各子項目組使用。
(4)開展摸底調研,了解項目體量
立項開始,項目組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方志方言資料的摸底調研工作。發現含有方言資料的志書1400余部,另有方言專志227部,初步摸底排查情況具體如下:
廣東方言志9部,舊方志含方言篇50部,新方志含方言篇92部,共計151部;
廣西方言志2部,舊方志含方言篇2部,新方志含方言篇75部,共計79部;
四川、重慶方言志5部,舊方志含方言篇54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40部,共計199部;
陜西省方言志5部,舊方志含方言篇12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23部,共計140部;
黑龍江省方言志1部,舊方志含方言篇18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17部,共計136部;
甘肅省方言志4部,舊方志含方言篇9部,新方志含方言篇73部,共計86部;
湖北省方言志9部,舊方志含方言篇8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09部,共計126部;
江蘇省方言志12部,舊方志含方言篇50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27部,共計189部;
此外,北京市有新方志18部,其中含方言篇11部,方言志1部;天津市有新方志21部,其中含方言篇14部;河北省有新方志226部,其中含方言篇153部,另有方言志4部;臺灣有舊方志102種,其中含方言資料的19部;青海省新方志有57部,其中有方言資料的40部;山東省目前已調研方言志36部,含有方言篇的舊方志14部;其他省份的調研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
(5)開展樣本試驗,確定詞匯錄入模板
項目組于2016年7、8月進行了可行性實驗。楊建軍老師指導顧潔、李思琪、黃沙、肖嘉鈺、黃夢寧等以《廣西通志?漢語方言志》作為實驗樣本,耗時兩個月共錄入三十多萬字,其中,肖嘉鈺整理《廣西通志?漢語方言志》,錄入湘語、閩語部分6萬多字;黃夢寧錄入《廣西通志?漢語方言志》桂南平話部分4萬多字。實驗結束后,楊建軍老師對錄入技術進行了規范總結,最終確定了詞匯錄入模板。
(6)整理輯錄資料,開展數據錄入工作
在摸底排查的基礎上,各子課題組相繼開展了資料的錄入及方言資料數字化工作。其中,錄入詞匯22254條;拍照、復印資料30000余面;完成1873部方志文獻版本錄入、方言資料匯編錄入40余萬字;將142種方言志掃描為電子版,平均每種30萬字,計4260萬字。具體如下:
甘肅完成詞匯錄入10499條,舊方志文獻版本信息錄入179條,新方志文獻版本信息72條,已完成新方志59部、舊方志4部、方言志1部的方言資料整理、輯錄工作。
黑龍江完成詞匯錄入10845條,方志文獻版本信息錄入103條,已完成新方志81部、舊方志275部、方言志1部的資料整理、輯錄工作。
廣東、廣西省完成詞匯錄入910條,方志文獻版本信息63條,方言資料匯編96376字。
四川、重慶完成40部舊方志、30部新方志、4部方言志復印拍照工作,總計拍照復印3983面。錄入新方志文獻版本信息216條,舊方志文獻版本信息60條,總計錄入1790面。
陜西省已完成新方志123部共180面拍照復印,5部方言志共635面拍照復印,已搜集整理815面材料。錄入新方志37部,共400面。此外,還錄入方志文獻版本信息123條。
青海省已完成57部方志目錄整理及錄入工作。
湖北完成109條文獻版本信息錄入,另外完成8部舊方志、109部新方志、9部方言志的拍照復印工作,總共已錄入496面。
江蘇省共完成141條方志文獻版本信息錄入,完成50部舊方志、127部新方志、12部方言志的復印拍照搜集工作,并錄入527面,目前正錄剩余的2173面。
天津已完成8部新方志的搜集整理工作,錄入53面。
(7)圍繞方志做選題,聚焦項目出成果
項目組將重大項目與教學科研結合,開展方言資料收集與整理,并圍繞本項目策劃學位論文選題,打造研究氛圍。初步確定的學位論文選題,圍繞方志文獻展開的如黃毓蕓《魏晉隋唐方志文獻學研究》、涂慶紅《清三百年四川方志文學作品文獻學研究》、宦書亮《明清方志題跋研究》、任淑莉《宋元方志出版史研究》;圍繞方志方言展開的如顧潔《江蘇省方志方言詞匯研究》、黃沙《陜西省方志方言詞匯研究》、李思琪《湖北省方志方言詞匯研究》、田膂《京津冀方志方言研究》、蔣維《東北官話區方志方言研究》、史維生《蘭銀官話區方志方言研究》、于瀟怡《膠遼官話區方志方言研究》、孫澤仙《閩方言區方志方言研究》等。
在重大項目的帶動下,一批相關研究成果完成并部分發表或出版,其中包括論文94篇,專著9部,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2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項。
(8)經費劃撥至子課題,保障項目進展順利
由于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情況不一,各子課題科研報賬困難,為保障項目進展,項目組積極為子課題爭取部分自主支配資金,經過學校及相關部門審批,已為四個子課題組每組撥款2萬元。
(9)加強基礎資料建設,訂購項目相關圖書
項目組通過充分調研,在各大網站、書店、方志辦(館)、圖書館、出版社等共發現227部方言專志,現已購買了177種在售或停售的方言志,并將購置的方言志掃描制作成電子版以便查閱。目前已電子化142部,占購置方言志總數的80%。
另外,2016年,項目組從日本、臺灣、大陸三個渠道購回大陸極不易得的重要文獻----波多野太郎《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共9冊,還訂購了太田齋《新編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志目錄?附:方言專志目錄》(2002),并共享到項目研究群。2017年,項目組孫澤仙赴臺灣各高校、圖書館等機構搜集資料102部。
(10)積極爭取學校支持,充實硬件設備。
為保證課題順利推進、常態化運作,項目組積極爭取學校和學院支持,依托省級基地“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基地”,建立了重大項目研究室。目前,項目組擁有固定的、面積200平方米以上的科研場所(西南交大人文學院8311室),10余臺電腦,6臺打印機和其他相應的研究設施,為項目開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11)開設重大項目專欄,共享研究資料
各項目組先后建立了QQ群、微信群,交流研究進展,共享研究成果。如,西南交大方志研究小組QQ群,已上傳重要方言資料400余種,又在中華傳統經典普及基地官網設有“重大項目專欄”,用于項目成果展示、學術活動發布。
各子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1)“廣東、廣西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子項目(負責人:西華師范大學楊小平)
在負責人楊小平的安排下,項目組建立了方志方言匯編QQ群、方志方言研究群,已上傳近300種相關研究資料,包括方志文獻目錄、各省市縣含有方言內容的方志及方言志、工具書、操作軟件等實用資料,充分實現了研究群的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等功能。
項目組三位老師和二十位研究生分工合作,多次召開課題會議,協調相關事宜,落實負責方志整理和數字化任務,收集和整理了明清方志幾百種,并將有方言部分的方志進行了錄入,形成了23部方志初稿。
2016年6月調整為分省整理與輯錄,本課題組負責廣東和廣西部分。我們充分利用百度、萬方、超星等搜索引擎以及圖書館目錄索引、數字方志館索引、方志辦、方志館、CNKI論文,排查出650部舊方志(廣東400部,廣西250部),其中有方言的52部(廣東50部,廣西2部)。新方志廣東123部,有方言的92部,方言志9部;廣西107部,有方言的75部,方言志2部。
(2)“四川省、重慶市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子項目(負責人:四川師范大學黃尚軍)
本項目組除了搜集方志、方言志中較集中的方言資料外,還整理了散見于方志其他欄目的方言資料;查閱了四川、重慶兩地清代至民國年間出版的舊志1000余部,發現其中明確記載有方言資料的,多數在在風俗篇目下。已收集了舊方志54部與新方志140部中的有關方言材料。方言志有《四川省志?方言志》、《成都民俗方言志》、《重慶方言志》、《重慶市志?方言志》、《江津縣方言志》等,前4種已經搜集到位。
(3)“江西、湖南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子項目(負責人:南昌大學李軍)
根據課題研究內容和研究進度安排,至2017年7月底,子課題現已搜集了江西地區的古代方志和現代地方志中的方言資料。目前共有:明萬歷二十五年《江西省大志》,明天啟二年《白鹿書院志》,康熙五十九年《西江志》,雍正十年《江西省通志》,順治十一年《安仁縣志》,,順治十七年《石城縣志》,同治九年《上高縣志》,同治十年《弋陽縣志》,同治十一年《禾川書》,同治十二年《永寧縣志》,同治十三年《大庾縣志》,同治十三年《永豐縣志》,道光三年《安遠縣志》,并對其中的有關方言語音、詞匯、民謠俗語進行了初步搜集整理。
(4)“云南、貴州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子項目(負責人:楚雄師范學院曹曉宏)
組建了以曹曉宏教授為首的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云南、貴州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項目研究團隊,充分依托人文學院現有的“滇中國學院”“云南智慧漢語研究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等科研平臺,召開了由云南師范大學駱小所教授、云南大學張文勛教授等出席指導的“云南、貴州方志中方言研究學術會議”,同時招募100余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生志愿者加入到項目研究中,并建立云南貴州方志方言研究QQ群、微信群,充分實現了研究群的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等功能。
搜集了云南部分地區的古代方志和現代地方志中的方言資料。在出版《康熙武定府志校注》、《康熙鎮南州志校注》、《光緒鎮南州志略校注》、《咸豐鎮南州志校注》、《民國鎮南縣志校注》、《影印民國姚安縣志》的基礎上,初步輸錄完畢云南方言叢書《云南方言志》方言資料,且已收集近28個地州200余種相關研究資料,包括方志文獻目錄、各省市縣含有方言內容的方志及方言志等原始資料。
(5)“方志方言資料的數字化工程”子項目(負責人:西南交通大學楊建軍)
完成項目的數字化實驗平臺。按照項目的實際需求,搭建了方志方言資料數字化工程的軟硬件平臺,按模塊構建了網絡系統。數字化實驗平臺以SQL2008數據庫軟件為依托,劃分為數據錄入、數據核查、數據查詢和數據庫綜合管理四個模塊,建立相應的登錄權限,實現方言資料輸入、校對、查驗、管理等各項任務,分工協作,既保證科研人員個體研究的自由度,又保障項目整體的協調一致。在此平臺的基礎上,還擴展實現了圖片掃描、方志電子書籍共享等功能。
設計了方志方言資料數字化平臺的總體框架方案,已基本建成方志方言資料數據平臺,目前主要在進行方志方言資料數據平臺的建設,即方志方言資料的基礎數據庫、現代漢語標準語數據庫和古今地名對應數據庫。
(6)陜西(負責人:黃沙)
課題通過陜西數字方志館、萬方方志數字庫、陜西各市縣地情網等網絡資源摸底,在此基礎上實地調研陜西省圖書館、西安市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陜西地方志辦公室等方志存儲地,搜集陜西省舊方志共468種,其中含有方言部分的12種。目前,已錄入37種方志中的方言材料,共400面,其余1071面,預計今年9月能完成錄入工作。
(7)湖北(負責人:李思琪)
課題通過萬方方志數據庫、超星、知網等搜索引擎及湖北各縣市地情網等網絡資源及波多野太郎《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摸底,實地調研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湖北地方志辦公室等方志存儲地,搜集湖北省舊方志計514部,其中含有方言篇數的共8部;新方志1500余部,含有方言篇的有109部。此外,湖北省專門的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方言志有9部。
(8)江蘇(負責人:顧潔)
課題通過江蘇省方志館平臺的志書資源以及超星、知網等搜索引擎及江蘇各縣市方志網等網絡資源摸底,后實地調研蘇州方志館、江蘇省方志館,搜集江蘇省方志中有方言材料的志書139部,其中市志36部,縣區志91部,方言志12部。
目前,已完成1本方言志(《江蘇省?方言志》),10本其它志書的方言詞匯材料的電子化工作。預計今年9月完成江蘇省新方志方言材料中詞匯部分的電子化工作,此后開始整理輯錄舊方志。
(9)京津冀(負責人:田膂)
課題于2017年1月劃定任務,通過京津冀方志館平臺的志書資源以及超星、知網等搜索引擎及京津冀各縣市方志網等網絡資源摸底,后實地調研國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搜集北京市方志18部,其中11部方志中含有方言資料;方言志1部;天津市方志21部,其中14部方志中含有方言資料;河北省下轄11個地級市,有226部方志,其中153部包含方言資料,方言志4部。
目前,已完成北京市7部區縣方志中的部分方言詞匯錄入工作。
(10)黑龍江(負責人:肖嘉鈺)
課題通過黑龍江省方志館平臺、超星、知網及黑龍江各縣市方志網等網絡資源摸底,后實地調研黑龍江方志館、國家圖書館、四川圖書館、黑龍江圖書館等相關機構,搜集黑龍江省舊方志92部,新方志中省志1部、市縣志書147部、農墾志書133部。其中,含有方言內容的舊方志18部,新方志中省志1部,市縣志書71部,農墾志書45部。
目前,已完成方志中方言詞匯錄入工作,其中,舊方志方言詞85個,新方志方言詞10845個,新方志中方言島方言詞305個,站話方言詞225個,虎林話方言詞45個,太平屯話方言詞35個。
(11)甘肅(負責人 :劉若書)
課題通過甘肅省方志館平臺、超星、知網及甘肅各縣市方志網等網絡資源及波多野太郎《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1-9編)》摸底,后實地調研甘肅方志館、國家圖書館、甘肅圖書館、四川圖書館、青海圖書館等相關機構,搜集甘肅省舊方志9部,其中5部含有方言資料,新方志100部,其中66部含有方言文獻,方言志4部。
目前,已完成方志中方言詞匯錄入工作,共計錄入10400個方言詞匯。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研數據及整理運用
本項目的名稱為“方志中方言資料整理、輯錄及數字化工程”,涉及研究范圍是“方志”,研究對象是“方言資料”,研究手段是“輯錄”“整理”,研究結果是“數據庫”。調研是“整理”“輯錄”的基礎,也是本項目立項以來一年多時間內完成的重要工作。具體從事的調研工作情況如下:
通過文獻調研,確定了方志文獻中方言資料的四種形態
確定調研的方法、對象與模塊,制定各類標準調研表格
規范資料搜集階段的做法與注意事項
確定資料整理階段的方法與要求
調研實施
做好調研總結,撰寫調研論文
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
本項目的資料收集與整理都是以行政區劃為單位,項目組統籌安排進行,此項工作體量巨大、任務艱巨、需要人工進行搜集、整理、錄入、校對。
學術會議
立項以來,項目組在全國社科規劃辦、四川省社科聯的指導關心和西南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人文學院的大力支持、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基地的積極配合下,召開了一系列學術會議。
(1)召開了重大招標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6年5月8日,項目開題報告會順利召開。會議邀請唐作藩、郭錫良、向熹、趙振鐸、魯國堯、劉利、董志翹、劉曉南、郭鵬飛九位專家,他們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對項目研究進行了綜合考評、建言獻策。
(2)召開了“文獻語言和文獻方言”高端論壇
項目組舉辦了“文獻語言和文獻方言”高端論壇,邀請專家團就課題進一步研究深入交流。通過專家團的預期性指導,項目組對項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有了更為清晰縝密的認識。
(3)召開了子課題研討會
項目組順利開題后,積極搭建拓寬工作平臺,與五個子課題工作組緊密結合,開展線上線下聯動。線上創建項目工作群,實現實時交流,保障研究資料的資源共享。線下于2016年5月8日召開子課題研討會,對項目原有的研究路線、研究對象、錄入方式、項目分工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得出以下結論:
1)改變研究路線。2)堅持突出重點、全面開花、有主有從的原則。3)任務分配。
(4)召開了2016年總結研討會
2016年12月,項目組召開了2016年總結研討會,撰寫書面總結。依據前期錄入情況,對資料收集、范圍限定、操作程序和難點處理四個方面進行深入討論。
學術交流
主要包括舉辦講座(16場)本項目組成員出席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35人次)。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本項目按時向國家社科基金辦、省社科基金辦、西南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等報送《工作簡報》,匯報項目進展情況。2016-2017年共報送《工作簡報》(一)(二)(三)(四)(五)(六)六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6年工作總結》一冊。
媒體宣傳報道情況
(1)2016年4月3日,《光明日報》07版刊載項目首席專家汪啟明教授的文章《方言研究大有可為》。
(2)2017年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頭條位置刊載項目首席專家汪啟明教授的文章《漢語文獻方言學及研究再思》。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自2015年立項開始,項目組做了大量工作,在此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認識到一些不足。
研究范圍和資料體量巨大,難以在原定期限完成項目
首先,方志本身體量巨大。中國地方志數量之巨,涵蓋之廣,入藏之遍,當居世界前列。萬方舊方志收錄志書53000冊,萬方新方志收錄志書37456冊。《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載,1949年以前編纂的省、市、府、州、縣、鄉鎮志8264種,111萬卷,約占我國古代典籍的十分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我國又開始“普修地方志”,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二輪修志高潮,從省、市、縣、區,到鄉鎮,都編纂了數量巨大的志書,不僅包括行政區劃志,還包括行業、部門、專業、山川、江河等,以江蘇為例,各種志書在第一輪修志中即達1912部,這給資料調研造成了極大困難。
其次,方言志和方志中方言資料體量也很大,如《福建省志?方言志》達102萬字,安微省志方言志88萬字。因此錄入工作量大。
再次,整理工作繁雜。舊方志中許多方言資料散見于其他志書,沒有標點,需要重新斷句和辨析詞匯的形音義;有些舊志印刷模糊,字體不清,需要仔細辨認才能進入數字化工作。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擬采取以下措施:(1)按70個地級市,2862縣(縣級市)來確定資料搜集范圍,不擴展到鄉鎮、部門、行業、地形等。(2)嚴格將對象限定在“方言”的范圍內。第一步先搜集方志的方言篇(卷),兼及風俗、地理等篇(卷)中方言詞。第二步處理方言志中的方言資料(3)目前擬采取申報書“以詞匯為中心”的方式,詞匯部分按確定的13個模塊錄入,語法部分暫按原書錄為word文件,語音部分由于錄入誤差較大,采用掃描方式,編制索引,以便檢索。
研究人員缺乏且隊伍流動性強
本項目需要專業研究人員把握語言事實,厘清各種概念,正確取舍材料。在方言志、方志中,有的方言材料只有讀音,有的方言材料只解釋詞義;有的方言材料既有讀音,也包含了詞義;有的方言字只是記音,有的卻又表明詞義;還有一些方言詞,具有多種讀音和多種意義,這些音、義,有的有對應關系,有的沒有對應關系。以上疑難問題的解決情況直接影響后續的數據庫制作。
就目前的研究體量來衡量,原申報書所確定的成員數量太少,項目組已經動員了研究生、博士生加入,但按我校要求,博士生不能留校,專職研究人員缺乏且流動性大。因此,要保證研究質量,項目組擬采取以下措施:(1)沿用已有做法,加強新進人員培訓;(2)為了保證質量,增強校對力量,增加校對次數;(3)想辦法招募志愿者;(4)爭取與二、三課堂結合;(5)給參加項目的人員出具“參研證明書”;(6)根據經費情況,給予研究人員適量報酬。
方言專志體量及著作權問題
如果按每種30萬字計算,目前搜集到的200多種方言志達到7000萬字以上,體量很大,就目前的隊伍數量和特點來看,很難保證按期完成。此外,方言志均為學者個人獨立完成,作者享有著作權。本課題無論是錄入還是掃描,均屬于改編權,改編權為鄰接權之一,須與作者簽訂著作權使用合同方為合法。
采取措施:(1)根據情況,目前仍然建議各子課題采用方志輯錄方式,按語音掃描、詞匯錄表、語法照原書錄word方式開展工作。(2)如果一個省的方志方言篇(卷)方言資料輯錄整理完成,再與該省方言志作者協商確定以何種方式獲得授權,開展下一步工作。
經費缺口大,資料搜集階段就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首先,本項目涉及范圍廣,時間跨度大,前期摸底調查需要研究人員實地走訪各地圖書館、方志館等機構,交通、住宿、人力成本昂貴。其次,一些圖書館對所藏文獻有限制措施,部分方志文獻無法查閱,調閱或者影印成本高昂,礙于經費有限,很難滿足購買和復制需要。再次,一些方志文獻散落于世界各地,某些重要材料需要到海外各國圖書館查閱,經費也是制約因素。
二、研究成果情況
1、《中國社會科學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學術報刊登載項目文章
2017年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頭條位置刊載項目首席專家汪啟明教授的文章《漢語文獻方言學及研究再思》。文章指出,從當前情況看,語言研究中重雅言輕方言的現象較為突出,應進一步加強方言尤其是文獻方言的研究。文獻方言研究,無論成果質量還是數量,不僅較之雅言研究大為遜色,就是與現代漢語方言調查相比,也非常薄弱。這極大地妨礙了語言研究整體的進一步深入。汪啟明教授認為,從學術研究視角出發,在推廣普通話的語言政策語境下,方言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在國家與民族文明進程中有著巨大的力量。
2016年4月3日,《光明日報》07版刊載項目首席專家汪啟明教授的文章《方言研究大有可為》。文章指出,方言的生命力很強,歷代人們口語所操持的都是方言,沒有任何人說的是“語言”,但方言一定會變化,一部分與雅言匯合,一部分則與相鄰方言滲透交融,還有一部分保留原有的特質。在發展的過程中,有的雅言成分又分化成為新的方言或次方言。汪啟明教授認為,漢語方言是漢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歷史漢語的活化石。由于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古代漢語的許多元素此長彼消,不可避免地分別保留在不同層次的漢語方言中。共時差異與歷時順序交錯影響,方言成分混雜于漢語各個語言要素中,需要通過文獻方言學的“考古”發掘,才能窺見端倪。
兩篇文章介紹了方言保存、推廣的重要性及文獻方言研究的重要意義,并受到各大主流媒體轉載,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
2、《華陽國志》系年考校
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是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風俗、方言、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書包含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等共12卷,約11萬字,洪亮吉認為,此書與《越絕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
“《華陽國志》系年考校”對此方志所記人、事時間的準確性做專門梳理和系統編年,以使其在方志文獻研究中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由此發端,項目組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方言資料進行了爬梳整理。本成果主要內容與創新如下:
(1)體例。將《華陽國志》所記人事按史實先后順序重排,采用編年體記述史實。如一事跨越數年,則于該事末尾標明互見。在編年基礎上,分為“人物事跡”(以年系事,以事系人);“地理沿革”(區域綴連,有所變革則予以說明);“民族史料”(將《華陽國志》的民族部分單獨輯出,以便為研究西南少數民族歷史、語言研究提供參考資料)三個大的板塊。未能入各年者,如山川物產、交通風俗等列于全書之后作為資料,并舉出原書卷次。對于各條史事的處理,首列《華陽國志》原文,次列其它史籍對相同人事的記載,后世文獻及今人著作中若涉及此人事的,擇要附后。
(2)考證。1)將《華陽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正史所記同年、同人、同地、同族史實,及相關的政治、經濟、人物事跡、地理、風俗對勘比較,對與其它文獻記載不同處以案語的形式標明。2)采用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將《華陽國志》與出土的蜀地文物、傳世碑文等進行比較研究。近二十年來,出土了不少的地下文獻,對歷史上的正史記載多有補苴,項目組將它們與《常志》進行排比,附于每條之后。3)將《華陽國志》與正史和存世的其它文獻,如向來不為人注意的釋、道文獻,筆記小說、類書、前人論述等進行比較研究與考證,凡有相涉,擇其要者錄入。將內容考證和語言文字辨析相結合,根據《顏氏家訓?勉學》“觀天下書未遍,不可妄下雌黃”之準則,按照“無征不信,孤證不立”的要求,嚴密推理,認真求證;近20年來巴蜀文學、歷史、政治、經濟、民族等史有不少研究成果,凡與《華陽國志》相涉者均于該事后,并注明出處,以便研究者參考,疑義之處,暫俟他日 。
(3)注釋。通過按語注釋《華陽國志》,注釋部分形、音、義兼顧,字、句、義兼顧,不以后代產生的語言現象律古人,用語言文字學的科學方法對《華陽國志》給予簡明扼要的詮釋,以期一般巴蜀史的愛好者也能閱讀這部典籍。
(4)校勘。項目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華陽國志》的記錄進行了系統編年、校勘、考證,主要以他校、理校為主,即參校前四史、《晉書》和其它文獻與《華陽國志》中相同人、事的記錄進行校勘,對《華陽國志》的標點、輯佚和方言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穿插在校勘工作中。
3、《中上古蜀語考論》
斷代方言研究是漢語研究最薄弱的環節,本成果填補了中上古蜀語研究空白;蜀人是華夏族團的重要成員,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蜀語是漢語的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之一,也是后來漢語的一支方言。項目組發現了不少前人未曾指出或使用過的新材料,也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蜀左言”、“無文字”,秦滅蜀后蜀地“民始能秦言”等提出新的見解。項目組對中上古時期的蜀人詩文做了全面的韻字統計與分析,并總結出兩漢時期蜀語的二十八部;歸納了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蜀語音韻的特點,對蜀語信而有征的部分詞語做了考證。本成果主要內容與創新如下:
(1)導言部分
中上古蜀語研究幾屬空白。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本書創新點包括:確定“蜀語”一語始見書;糾正前人已提到的李商隱《蜀語》佚亡時間;發現汪應蛟也著有《蜀語》;界定了“蜀語”“蜀方言”“四川方言”。
(2)蜀語的形成與發展部分
成果論證了蜀語是與中原各國語略有異的漢語方言,并發現文獻資料本身有瑕疵。于是從傳世文獻、出土文獻、遠古傳說、文獻校讎學、文獻辨偽學、文本闡釋學、史源學七個方面,用多重證據法,證明蜀通中原不始于秦滅蜀。成果討論了蜀、夏、羌三者語言的關系。蜀--羌—夏族同源,蜀語--羌語,羌語--華夏語,均有重要文獻材料例證。中上古蜀語是華夏語的源頭之一,也是后來漢語的重要方言。古蜀語具有歷史傳承性,有些詞匯和語音現象,如人名、地名等一起保留到明清乃至現代四川方言中。但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所變化和發展。蜀語的變化既表現在語音上,也表現在詞匯上。這種變化既有規律性的變化,也有今天不能解釋的現象。課題還初步討論了古蜀語詞匯的命名理據。
(3)中上古蜀語韻考
項目組在這一部分主要采用系聯法和統計法進行研究。兩漢蜀人作品共有1516個獨立韻段,2086個入韻字。結論有:(1)兩漢蜀語韻部系統由二十八個韻部組成,魚與侯、東與冬、祭與月都應當各自分立,而脂與微、質與術、真與文的分立則缺乏充分的依據;(2)從西漢到東漢,一些字類的讀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歌部支韻一系字并入支部,魚部麻韻一系字并入歌部,侯部虞韻一系字并入魚部。魏晉時期材料奇缺,這一時期蜀人詩文僅有韻段193個,押韻字共480字。隋唐五代,蜀地詩文作者較多。共有詩歌1677首,韻字2101個。特點有:一攝內部諸韻的區別較小,界限比較模糊。
(4)中上古蜀語詞匯考論
課題分析、描寫了蜀語詞相關的幾個重要問題。如,有些詞雖然指稱蜀地事物,甚至也只產于蜀,但不能肯定他的蜀語性質。有些詞雖然出于蜀,但具有臨時性;部分蜀語名物詞,在中上古時期有所使用,但始終沒有發展成為全民通用語詞,這表明了蜀語名物詞的保守性;蜀語詞存在多義現象,其義項還都是蜀語的意義;課題提出了確定蜀語詞的原則,從地域上看,包括“西南”“蜀”“蜀中”“巴蜀”,從語義看,有蜀產、蜀畜、蜀魚、蜀地等。研究表明,蜀語詞不具有內部完全一致,外部完全排他的特征。他們并不是孤立的,或與共同語,或與其他方言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未及的蜀語詞,在不同的章節已經分別討論。本課題特別對書中的蜀語詞進行了考論。
4、《南充方言》
本書根據現代語言學理論與我國傳統的訓詁學理論,語言研究與文化研究、歷史研究等結合,共時和歷時結合,對南充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描寫南充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現象。根據調研資料和各縣市提供的方言材料,畫有南充所轄縣市方言的分布地圖,列有南充官話方言詞匯一覽表,詳細羅列南充方言詞匯,國際音標與拼音結合,釋義與例句結合,力求還原南充方言語音、詞匯等具體情況,力求得出新的認識和結論。
本書用實地調查和組織學生問卷調查、課堂討論等形式,了解南充官話方言以及方言島中湘方言、客家方言等其他方言的音義現狀,搜集南充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現象,采用列表、地圖等形式,力求羅列詳盡的南充方言表達,根據童年記憶和采風、翻閱文獻資料等途徑進行整理,詞語3000多條。
5、《翻切指掌空谷傳聲》相關論文兩篇
(1)《翻切指掌空谷傳聲》所反映的實際語音特征及該書“官話”的語音性質
《翻切指掌空谷傳聲》(下文簡稱《翻切指掌》)是清末江西南豐人士編撰的一部《直圖》系韻圖。作者自言韻圖“音本中州,皆官話,無土語”,而其侄劉孚周認為此書“原本古音,則是全屬官話”,以致學術界對該書“官話”的語音性質問題存在爭議。不過,從對韻圖內容的分析以及與《韻法直圖》(下文簡稱《直圖》)、與明清時期部分官話韻書語音特征的比較來看,《翻切指掌》所反映的實際語音就是清代官話語音系統,《翻切指掌》“官話”的性質就是現實存在的清代官話音。《翻切指掌》的復合性語音特征是受到《直圖》編撰體例與分韻列字方式的影響產生的。因此,在研究同系列韻書韻圖,諸如明清影響深遠的《直圖》《橫圖》系韻書韻圖的過程中,追源溯流,仔細甄別韻書韻圖的傳承性語音特征與實際語音特征,對“全面分解,逐類定性”韻書韻圖的復合性語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唯此方能發揮其研究明清實際語音的重要價值。
(2)《翻切指掌空谷傳聲》所反映的清末南豐方音
《翻切指掌空谷傳聲》是清代末年江西南豐人士編撰的一部以反映官話語音為宗旨的韻圖。編者宗侄劉孚周以旁注的形式比較了韻圖“官話”音與南豐“土語”的異同,并增列了部分切字。這些旁注內容、增列的切字以及原本韻圖透露了百年前江西南豐方言的語音特征。劉孚周旁注“官話讀”的原因,也能通過韻書內容與現代南豐方言的相互比較得到合理解釋,并能由此清晰勾勒出清末南豐方言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的語音特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