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的總體問題是從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出發,以近現代西方哲學史的內在邏輯為依托,以當代世界政治文化結構的最新發展為背景,廣泛借鑒國內外學界的現有研究成果,系統地清理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中那些對本領域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影響的、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因而具有較大學術深度和難度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深入考察這些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的歷史根據和邏輯結構,提出對這些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的全面系統的、有深度的、有現實感的理解和闡釋,提高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術水平。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當中,前期已對國內外研究狀況進行了學術史的梳理與綜述,對已有成果進行了系統的評價,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淵源進行了梳理與探索,其研究對象主要有:(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政治哲學思想;(2)近現代思想家的經典著作中關于現代性、資本主義、哲學與政治哲學的理論淵源;(3)當代中外學者關于中西方政治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相關著述(4)當代中外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其他研究領域的論著(5)中外學者關于現當代的文化、社會、經濟、政治、藝術、美學、哲學方面的研究著述。同時,本課題將以下七個論題確定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它們是:第一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規定;第二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術史淵源;第三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經典結構;第四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性;第五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范式;第六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歷史方法;第七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形上觀點。本研究具體的研究路徑就是對這七個重大問題逐個展開研究,最終達到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的體系性建構和創新性闡釋。
本課題在總體執行中竭力達到以下突破:一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現有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上升到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的更高問題意識和研究界面;二是提出了從思想史角度闡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的形成及其內在矛盾的思路,突破了僅僅從概念解析和觀點劃分來討論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做法。三是從近代最重要的三條學理進路(近代政治哲學、近代政治經濟學和近代形而上學)入手追尋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理論根基,對資本現代性的形成給出更具體、更有理論深度和歷史感的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對資本邏輯批判開放初更高層次的理論空間。四是從哲學觀、存在論、倫理學和美學的多重角度研究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學科屬性,改變了僅僅就政治哲學談政治哲學的貧乏問題視野,極大地拓寬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理論論域,加深了理論深度。五是在20世紀最著名的四大人文社會科學思潮(即德國社會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國后現代主義和英美大眾文化研究)中闡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性”的內涵和意義,為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奠定了案例研究的基礎。六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在當代世界的最新發展給出了具體有說服力的說明,即將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理解為現代性—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最強形式,為在當代現代性研究中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鋪平了道路。七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在當代中國發展中帶來的新問題進行了研究,使本課題的研究獲得了社會現實意義。
在整體設計框架下,本研究計劃總體執行進展順利,項目組成員在首席專家指導下,初步完成了對國內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領域相關成果的搜集和梳理工作,目前課題組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淵源,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經典結構”和“當代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問題等本研究的核心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項目首席專家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進一步闡釋為政治美學的觀點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年鑒》《哲學動態》發表系列專題論文,并引起學界熱烈討論。項目成員對于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關系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也形成了若干節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項目的四個子課題各自按計劃穩步推進。
子課題(一)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術淵源與經典結構研究
力圖發掘現代性發生的原初語境,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共同分享的經典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特貢獻,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在馬克思哲學與啟蒙、馬克思哲學與黑格爾以及青年黑格爾派的關系、馬克思哲學與民主制、馬克思哲學與財產權等問題上做出了系列研究。
本子課題在進行中重點研究的內容有(1)現代性作為西方近代政治哲學核心問題的最初發生研究;(2)馬克思與斯密的理論關系再考察,從政治哲學角度研究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3)盧梭對近代政治哲學之批判傳統的奠基及其對馬克思的深刻影響研究,蒲魯東的財產權批判對馬克思的影響以及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研究;(4)德國古典哲學作為近代政治哲學的最高理論表達研究,及其對馬克思的影響研究;(5)黑格爾法哲學作為馬克思政治思考的源頭和馬克思對黑格爾政治哲學的批判和超越研究(6)費爾巴哈作為“現代社會主義的引路人”的政治哲學的內涵研究,從政治哲學角度重新思考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關系;(7)馬克思與近代政治哲學的基督教背景研究;(8)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經典問題研究,包括:馬克思的自由觀研究,馬克思的民主觀研究。馬克思的平等觀研究,馬克思的財富觀及其對資產階級財產權的批判之研究,馬克思的階級理論與剝削理論研究,馬克思的無產階級作為革命的主體性研究,馬克思對個人原則和社會原則的綜合與超越研究,馬克思、列寧的革命理論研究。本子課題的預期成果為:英法政治哲學與馬克思政治哲學的關系的再思考;從政治哲學角度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從政治哲學角度看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馬克思論自由與平等;馬克思的民主理論;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理念研究;馬克思的財產權批判研究;馬克思對個人原則與社會原則的綜合與超越研究。
子課題(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 “當代性”研究
致力于以現當代哲學對“現代性問題”的反思為參照,揭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時代意義。目前這一研究已經在存在論困境與轉向、審美現代性、形而上學的重建等多重維度上展開了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工作。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仔細解讀和研究,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20世紀西方學界產生的種種理論效應,以此為基礎,揭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性”,建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問題系列”。重點研究內容包括(1)尼采、海德格爾對現代性的批判所昭示的當代政治哲學的形而上學方向(2)韋伯、舎勒、西美爾對現代性的反思所昭示的當代政治哲學的社會理論方向;(3)西方政治哲學史的權威性話語系統研究(4)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視域中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后馬克思主義研究、后現代主義政治哲學研究和當代西方左派激進理論研究(5)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全球資本主義批判研究(6)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發展”問題研究(7)“大眾文化”和“消費社會”作為資本邏輯最新機制的研究(8)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正義觀研究和“承認”問題研究。預期成果為: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政治哲學與形而上學;德國社會理論的政治哲學研究;關于馬克思政治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和當代西方左派激進理論的系列論文研究;馬克思政治哲學與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關系研究。
子課題(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范式研究
著重探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所具有的現實批判意義、實踐指導意義和價值引領意義,以及反過來中國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問題域拓展的意義。目前本子課題已經形成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匯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問題的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和階段性成果。
本子課題在研究中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認真思考和清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語境和中國問題意識,著重探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所具有的現實批判意義、實踐指導意義和價值引領意義,以及反過來中國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問題域拓展的意義,研究中國當代社會轉型中的現代性問題并提煉出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在中國社會發展語境的新問題。重點研究內容包括:(1)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問題研究(2)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新課題研究(3)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新課題研究(4)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中國在當代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方略問題研究(5)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分配正義研究(6)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公民社會問題研究(7)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自然和諧之道”的契合關系(8)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話語模式研究。預期成果為:全球資本主義背景中的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發展理念與中國社會轉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視域的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分配正義研究等。
子課題(四)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規定、歷史方法與形上觀點研究
目前已經就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形上觀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關系等問題撰寫系列研究論文,初步建立了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規定與歷史方法的理論框架。
本子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前面各子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屬性、歷史方法和形上意蘊進行全面深入具體的研究,以此深化本課題組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解,提高整個課題研究的學術含量。重點內容包括:(1)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哲學觀上帶來的變革研究(2)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存在論基礎研究(3)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道德政治”的歷史譜系研究(4)馬克思的政治哲學與政治美學的關系:資本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關系研究(5)黑格爾哲學作為馬克思政治哲學之歷史方法的精神源頭研究(6)從黑格爾“歷史作為精神與自然的統一”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原則研究(7)從黑格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原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研究(8)“歷史的終結”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之歷史方法的案例研究(9)財產權批判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之歷史方法的案例研究(10)西方觀念論和唯物論形而上學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綜合影響研究(11)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對于人的形上本性及其基礎存在地位的揭示:人的超越性、創造性與其“自我實現”的社會、歷史經驗的關系研究(12)當代西方哲學和激進政治思想對于“共產主義形而上學”的重建研究(13)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形上追求(對人自身創造性的充分發展和占有)及其對于批判和重建現代社會的啟示研究。預期成果為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存在論基礎;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西方倫理學關系研究的系列論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形上觀點。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需要多次赴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開展了調研,與本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了充份的學術交流。
課題組首席專家張盾與課題成員先后參加2016年度“馬克思哲學論壇”、2016年復旦大學主辦的“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學術研討會、2017武漢大學主辦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會、2017年吉林大學主辦的“《資本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與講座10余次,并就“馬克思與政治美學”,“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哲學理由”等問題做大會主題發言,并多次承擔會議主持和總結工作。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先后在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舉辦以“馬克思的政治美學”“《資本論》的政治哲學”“馬克思與盧梭政治哲學”等為主題的專題學術報告,對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項目研究總體進展順利,但鑒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中國問題這項研究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如何立足于中國實際和中國問題,形成其中國范式和中國話語,仍然是一個現實和理論難題。課題組目前仍需加強這一領域的研究力量。本課題將在現有研究人員基礎上,對課題組成員承擔的研究任務做出適當調整,各盡其能,其中項目首席專家將在本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并積極推進在這一領域與國內同行專家學者的合作與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在《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2期發表論文《馬克思與政治美學》
其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為:近代美學把藝術之美作為美的唯一范本和美學的唯一立足點,從而成為文藝美學。文藝美學以藝術的自主性和審美經驗論作為其基本信條,失落了藝術作為“可見之美對不可見之美的象征”這一原初的反思性本質,成為當代藝術危機與衰落的理論根源。未來美學的新轉向是從文藝美學轉向政治美學,對美的本質的理解從“感覺的完美性”轉向“存在的完美性”,恢復美學的理論思維和超驗維度。當美學的立足點從藝術轉移到政治,以“制度之美”和“人性之美”作為美學的立足點去反思存在的完美性,美學就成為政治美學。政治美學是美學的原初形式,柏拉圖作為政治美學的開創者,發現了政治作為對制度之美與人性之美的創造和理解乃是一種知識,真正的政治即“最好政制”乃是一個哲學的界面,以此為政治美學奠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實性的批判性考察,不僅把“自由聯合體中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當作改變現實世界的目標,同時更是作為對制度與人性的徹底理解和更高真理,以此將現代政治哲學重新帶回到對最好制度與最美人性的創造與認知界面,從而恢復并光大了古典政治美學的原初問題和理論傳統。
學術價值及影響:首先本成果站在馬克思的思想高度上,就美學研究提出了一個帶有根本方向性的創意,即在理論思維的界面上批判和超越近代文藝美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回歸古典政治美學的問題和方法,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重建一種新的政治美學。成果吸收了阿多諾開創性的藝術批判工作,將美學研究與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結合起來,實現了美學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次本成果在美學轉向與創新的學術框架中,提出了對馬克思學說性質的一種全新理解,即把馬克思的理論工作理解為馬克思在現代性語境中對共產主義這種“最好政治”的理論創造,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解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這種“次好政治”的批判和超越,以此回應了當代資本主義最新發展對馬克思歷史地位提出的挑戰。本成果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17年5期轉載,也引發了學界對馬克思政治美學以及政治哲學的重新反思與廣泛探討。
2、在《哲學研究》2017年2期發表論文《政治美學與馬克思的人學重構》
其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為:柏拉圖政治哲學的重大創意之一,是通過最美人性去反思"存在本身的完美性",并指出最美人性不是現實的人,而是對人的概念的徹底理解;哲學是創造人性之美的方法,即創造關于人之為人的知識的方法。柏拉圖以此將政治哲學變成了政治美學。馬克思把"在自由聯合中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當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從而把現代政治哲學重新帶入對最美人性的思考,恢復并光大了柏拉圖政治美學的原初問題。但馬克思對人的思考采取了與柏拉圖不同的路線,即不是懸擱現實的人去直接呈現人性之美的概念,而是通過對現實的人的反思性規定去超越現實性。
學術價值:這一成果的學術價值在于,重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西方理想主義傳統的本質聯系,揭示了馬克思哲學的崇高精神旨趣及其在批判和重建現代性方面的深意,該研究不僅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有力辯護,而且充份彰顯了其現實價值。
3、在《哲學研究》2016年12期發表論文《文藝美學與審美資本主義》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為:近代文藝美學的兩個教條,即"審美經驗論"和"藝術的自主性",是導致當代藝術衰落的理論根源。其中的審美經驗論導致了審美享樂主義,藝術的自主性則導致了藝術品拜物教,這兩點都通向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使藝術被資本主義文化產業徹底吸收。當代資本主義從藝術中汲取靈感和動力,把藝術的要素引入生產領域,將藝術的魅力灌注于工業品的生產中,使工業資本主義變成了"審美資本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點看,藝術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藝美學的失敗,同時也預示了美學獲得新生的理論契機,這就是:藝術之原初本質的先驗重建如何可能?這一課題需要在馬克思政治美學的新平臺上展開。
學術價值及影響:本成果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上,對美學研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美學的未來走向進行展望,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視域中對近代西方美學的理論缺陷及社會后果進行發掘,深入分析了當代“審美資本主義”的內在機理:為重新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問題提供里契機,本研究得到“反思與奠基”理論中心轉載,引起了學界廣泛探討。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