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中華文明始終尊崇不同文明間發展機會的均等和發展方向的自主,對促進人類文明的包容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民進中央主席、中華文化學院院長嚴雋琪日前在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大會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論壇上表示,要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強化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努力把中華文化學院建成愛國人士的培養基地、中華文化的傳播窗口、文明互鑒的交流平臺。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應如何向世界展示底蘊深厚、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強調,“歷史證明,各國只有立足本國實際,才可能借助獨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認識自己”。他建議,要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語講清楚中華文化,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當前,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此背景下,應如何更好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關系?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主任王博指出,要堅持“做自己”,努力“在一起”。“近年來,我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完善雙邊人文交流機制等,體現出中國的積極思考和不懈努力。”他建議,要更加自覺運用文化力量,在多元中求共識、差異中求會通,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精神指引。
據介紹,20年來,中華文化學院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團結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為重點,持續開展針對港澳臺青年、海外華僑華人以及國際友人的交流與研修活動,構建并不斷創新文化培訓的形式內容;積極拓展對外交流交往渠道,組織或參與“中華文化經典誦讀”“中華文化論壇”“亞洲文化論壇”“世界孔子論壇”等重要活動100余次,在海內外形成較大影響;以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為重點,建設統一戰線高端智庫,打造“中華文明研究中心”,為充分發揮智庫作用探索了新路徑。
(作者: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