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重視文化,在推進現代化建設宏偉大業和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軟實力,提高國家話語權,形成了一套具有全局和長遠指導意義的大智慧、大戰略和大思路,在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創造了許多新經驗。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就保證了文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保障了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堅持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文化建設目標上的人民性,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人民的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一思想貫穿于對文化強國建設的各項要求之中,反復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問題的論述中。五年來,文化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服務人民、文化謳歌人民、文化扎根人民、文化依靠人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血肉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堅持和強調,深刻回答了我們的文化為誰興盛、何以興盛和靠誰興盛這一根本問題。
處理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鮮明地體現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多次進行闡述并提出了多個重要論斷,將黨關于重視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以推動黨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實踐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形成了新經驗。
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就在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夢,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揚,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軟實力。
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黨的十八大在此基礎上提煉、概括出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黨中央發布《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來建設。黨中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國家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既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道德基礎,本身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何處理兩個效益的關系,是一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一個民族,只有文化體現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品格,才能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5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在這些精神指引下,各地以標準化、均等化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更廣更深地惠及人民群眾。
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明確把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體現到企業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中,把實現“雙效統一”作為制度固化于企業發展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只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其經濟效益才能得到真正實現。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提高國家話語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不斷提高文化開放水平,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有一個大的提升。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這既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被實踐證明的重要經驗。
當前的世界文化格局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各種思想文化激蕩交匯,各類文明交流交融交鋒頻繁,文化競爭全面升級,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升文化軟實力確立為國家戰略;二是文化競爭中“西強我弱”的總體格局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雖已初步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但“挨罵”的問題即話語權的問題依然存在。面對中國的塊頭不斷長大,“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屢見不鮮,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還不強,尚未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迫切需要,也是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戰略選擇,是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把內容建設放在第一位,突出思想內涵和價值觀念。一是注重對外宣傳闡釋中國夢,講清楚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追求幸福的夢、奉獻世界的夢,引導國際社會客觀認識中國夢。二是積極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充分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國外民眾觸摸中華文化脈搏,感知當代中國發展活力,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受魅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多措并舉、多方發力,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與投資,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方式,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著力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充分展示我國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本文系2015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