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教育與書法表現”之“書法表現”子課題組自2014年9月始至今,借助北京市“高參小”項目的平臺,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云路分校進行小學書法教學實踐,對漢字形體表現規律的認識多有推動。
同時,課題組成員發表了關于書法表現的學術論文:
孫學峰:《“篆書”辨》,《中國書法》第275期,2016年2月
篆書作為漢字的字體之一,大致是指通行于秦代和秦代以前的正體文字,也指后世以此風格生成的文字。但對于『篆書』之得名,人們的理解并不相同。文章從“篆”的名源探究出發,得出“篆”具有“緣物象以書”的詞源意義。在戰國末期直至秦漢,隸書逐漸取代篆書成為主流字體,“篆書”和“隸書”都產生了命名的需要。但在整個篆書系統內部,也逐漸經歷了與客觀物象逐漸疏離的過程。通過對“篆書”的考辨,對篆書的書寫與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學峰、戴弦杰:《集古字:作為敘述方式與書法實踐》,《中國書法》282期,2016年5月
“集古字”最初用來規勸米芾早年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拘泥于范本外在形態的缺憾。作為概念被后人引用,只將書家獲得成功的復雜和艱辛表面化,便于稱說而實際卻不盡準確。學書者從事書法實踐,更需要探尋這一敘述方式背后的秘密,逐漸通過臨摹深入到古往今來的所有書家都植根于此的書法傳統,為書法的承傳和發揚作出更大的貢獻。
解小青:《吳昌碩書法》,《書法》,2014年11月
文章對近代書法大家吳昌碩書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認為吳書具有四個方面的特點:(1)取法樸拙,力求古意;(2)郁勃縱橫,用筆綿勁;(3)空中取神,虛處出之;(4)尺幅小品,排山倒海。這既是吳昌碩個人的藝術成就,也為后世樹立起新的藝術標準。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