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周代漢淮地區列國青銅器和歷史、地理綜合整理與研究”子課題一“漢淮地區周代有銘青銅器資料匯集與整理”課題組成員,隨州市博物館黃建勛研究員迅速部署落實,制定工作責任目標,經過艱苦努力,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其具體做法:一是由黃建勛、后加升負責各項資料查找收集,后白石分類打印掃描。至2016年12月底,共收集漢東地區473件周代有銘青銅器資料。以隨州境內歷年出土有銘青銅器為主,其中安居桃花坡1件、汪家塆3件、羊子山9件、環潭鰱魚嘴4件、均川劉家崖11件、萬店周家崗7件、義地崗27件、文峰塔38件、葉家山110件、曾侯乙墓226件、征集6件,計449件。隨州相鄰的京山12件、棗陽10件、襄陽2件,計24件。目前除葉家山、文峰塔墓地尚在整理未發表和流散外地的銘文銅器,隨州境內絕大多數都收集到位。棗陽郭家廟和京山蘇家垅新出銅器暫未收錄,待發掘資料公布后補充收集。相鄰地市博物館館藏周代有銘青銅器計劃下一階段聯系收錄。
二是由黃建勛、后加升、金翔組成專班,4至5月以淅河葉家山為中心,沿漂水下游進行了區域系統調查,對小蔣灣、蔣家寨、廟臺子、沙河廟、朱家灣、高家灘等遺址實地勘探。勘探發現,廟臺子遺址應為西周早期曾國核心區域,中期以后向西擴張遷移。在遺址西北外緣發現了兩周之際的墓葬和馬坑殘存,可惜在農田改造中被嚴重損毀。而其它幾處遺址時段均為兩周之際,沒發現西周早期遺存。11月以安居羊子山為中心,沿溠水下游進行區域系統調查,在羊子山北側新發現了長堰遺址,面積約5萬平米,時代為兩周時期。通過地面調查發現,以羊子山為中心,分布著10余處兩周時期遺址和墓地,具體有待進一步考古勘探。12月以隨州城區為中心,沿厥水下游和涢厥交匯地帶調查,新發現了望城崗、文峰塔、朱家灣、科技園、棗樹灣、馬家榨、六草屋、鄧家灣8處周代遺址,另外新發現了梨子園和獅子頭2處墓地,時代均為兩周之際。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采集遺物標本豐富。可惜兩處墓地被盜嚴重。
從周代有銘銅器和遺址分布情況來看,古代曾國有一個發展壯大的過程,初期在漂水流域筑城立國,鎮守南土,鄂滅后逐步向西拓展擴散,跨過涢水,抵達滾水與漳河沿岸,成為漢東第一大國,而后被楚擠壓,收縮固守于隨棗走廊腹地,屢抗楚鋒,獨為后亡。目前,黃建勛研究員正帶領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隨州境內西周中晚期遺址和墓葬進行資料分析,篩選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進行實地勘探。計劃2017年初約請首席專家徐少華教授親臨實地考察和指導,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漢東地區周代銘文青銅器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