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16日,課題首席專家王淑芹教授、課題組主要成員沈永福副教授、解本遠副教授參加了由國際企業、經濟學和倫理學學會在上海舉行的“The Sixth ISBEE World Congress Ethics, Innovation, and Well-Being in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 ”(第六屆ISBEE世界大會——企業和經濟發展中的倫理、創新與福祉),提交了相關會議論文,并在會上作報告,闡述學術觀點,積極與國外專家學者進行交流。
國際企業、經濟學和倫理學學會世界大會(ISBEE)是最有影響的國際經濟倫理研究的盛會,被譽為“經濟倫理學的奧運會”。ISBEE的使命是提供交流經濟倫理經驗和理念的平臺,增進跨部門跨文化項目的合作,并從倫理維度討論影響國內和國際公司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企業和經濟發展中的倫理、創新與福祉”,來自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名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出席了會議。
王淑芹教授向大會提交了題為“企業社會責任與盈利:何種關系”的論文,并做了學術報告。在企業社會責任與盈利之間關系問題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負擔論與增殖論。持負擔論觀點的人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包括誠信義務,是對企業的各種資源的耗費,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直接分割企業利潤。持增值論觀點的人認為,企業擔負社會責任、講究誠信和追求利潤之間并無矛盾,從企業自身來看,履行法律的社會責任,既是其避免社會懲罰和斷送企業生命的策略選擇,也是獲得員工、消費者等相關利益者認同和尊重的基礎。道德與盈利的關系,應分層而論。道德與盈利在應然層面具有邏輯的統一性,在現實生活的實然層面存在或然性,因為一旦社會缺乏正當利益獲取機制的有效監控,就會發生不道德性的盈利現象,如失信獲利。道德與盈利的悖論是實然層面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至于這種現象的存在程度,會與社會的制度環境、輿論環境、企業管理者的價值觀念等相關。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社會責任與利潤、財富的契合度。如果企業遵守道德、守誠信有助于利潤、財富的增長,企業對社會責任會持積極態度,相反,如果遵守道德、守誠信不但沒有有效地增益利潤和財富,反而有損于利潤和財富的增加,企業則會持消極態度。
王淑芹教授還積極同與會的國內外經濟倫理學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先后同大會主席喬安娜?齊佑拉、美國圣托馬斯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主任金黛如、美國圣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國際商務倫理學教授喬治?恩德勒等知名學者圍繞社會誠信建設、社會道德治理與法制建設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王淑芹教授向他們介紹了中國目前社會誠信建設的現狀以及中國在推進社會誠信建設中的德法并重治理模式等,也闡述了自己在社會誠信建設研究中的主要學術觀點,指出在社會誠信建設中既不能單純地依靠道德治理,也不能單純依靠法律治理,而是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實現道德與法律的融通互促,在社會形成一種誠信文化。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