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鄉射禮》實驗性復原的拍攝,經過二十余天的緊張工作,近日于河北大廠完成。
《鄉射禮》是儒家經典《儀禮》中的一篇,記述周代在州的學校(州序)舉行射箭比賽的全過程。比射是中國最古老、最具群眾性的賽事。鄉射禮興起的時間,與古希臘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年代相當,甚至更早。鄉射禮有固定的賽場、三種不同長度級別的射道,有與今日的裁判、教練、記分員、報靶員等相應的全部角色,具備了嚴格意義上的體育比賽的所有要素。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鄉射禮還融入了修身進德、內省反觀、禮樂雙修等人文內涵,成為獨具中華特色的“君子之爭”。既保留了競技比賽的特點,又超越了單純較量體能的狹隘范疇,成為“完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對于善化鄉風民俗,具有重要意義。王陽明曾撰作《觀德亭記》,精辟闡述鄉射禮何以能觀德,以及如何通過比射涵養心性、體悟為學與做事業的道理。周代的鄉射禮綿延千年,直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才因經費缺乏而停止。鄉射禮在明代傳入朝鮮、日本之后,被認為是富于哲學內涵的“弓道”,至今深受社會各界喜愛。
這次對《鄉射禮》復原的最大特色是學術性強。課題組以精讀文本為基礎,充分吸收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考古出土資料,對涉及《鄉射禮》的幾乎所有方面,如宮室、服飾、器物、俎豆、弓矢、楅旌等,做深入的實驗性復原研究,如服飾的用料、染色、樣式、裁剪等均反復實驗;弓,則是按照《考工記》的記載如法制作;庭院中的兩條道路,按照陜西岐山云塘周代遺址出土的鵝卵石紋樣鋪設。其主要意義如下:
首先,乾嘉學派已將《儀禮》的文本研究推向極致,再難深入。如今完整復原文本,每個細節都落到實處,由此發現許多乾嘉禮家的盲點,走出了《儀禮》研究的新徑,課題組已寫出十馀篇相關研究論文,對文本的研究大為深入。
其次,實驗性復原,為解決某些純文本研究難以斷定的問題找到了出路,如門塾制度,過去學界普遍認為一門有四塾,每塾的格局均有堂、房、室。如今的復原研究表明,這種制度根本不可能存在。又如“堂深”的長度久訟不決,但放到州序現場來考察,是非立判。而射手戴的扳指與文獻記載的“韘”如何配合使用,許多傳統射箭的研究者普遍感到迷惑,這次復原中已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
第三,課題組在深入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繪制出近700幅標識行禮者所在位置的圖,又連續10天在地面進行模擬走位,再利用電腦的FLASH技術制作了《鄉射禮》的行進式動漫軟件,接著完整地做了《鄉射禮》的黑白片拍攝,最后才投入彩色片的正式拍攝。課題組不少研究生通過這一過程成為熟知《鄉射禮》的青年后勁。
目前,《鄉射禮》已進入后期制作,將剪輯為繁、簡兩種版本。簡本供廣大文史愛好者學習、觀摩。繁本供學術研究之用。為了方便學者,繁本附有交互平臺,但凡有學術界有爭議之處,均可檢索到不同說法的出處。
最后要提及的是,本片的制作,將改變世界對中國古代體育運動的陳舊認識。國際射箭聯合會公布的資料認定,世界上最早的射箭比賽是14世紀由英國人首創。事實證明,至遲在公元前8世紀的中國,早已出現規范的射箭比賽;它將繼蹴鞠證明足球運動起源于中國之后,再次證明中國是世界射箭比賽的發祥地。以此為基礎,我們擬與有關部門合作,將“鄉射禮”申遺。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