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沙武田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在該校雁塔校區崇鋈樓三層敏行廳舉行開題報告暨學術研討會。
出席會議的有陜西省社科規劃辦主任何軍,項目合作單位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研究員、科研處副處長李國副研究員、榆林窟保護管理所宋子貞所長等嘉賓。陜師大社科處處長馬瑞映教授、歷史文化學院院長何志龍教授、副院長李秉忠副教授等人蒞臨開題報告會。
開題報告會聘請六位評審專家,分別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育部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霍巍教授;敦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敦煌學會常務副會長張先堂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沈衛榮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杜建錄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國外藏學研究中心主任、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啟龍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陜西師范大學西夏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韓小忙教授。另外,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偉正(代表負責人巫鴻)教授、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長張小剛研究員、浙江大學漢藏佛教美術研究中心主任謝繼勝教授、敦煌研究院文獻所副所長趙曉星研究員及各分課題組主要成員敦煌研究院王建軍、汪正一、王嬌、吳軍、朱生云,西安美術學院張寶洲教授,寧夏大學王勝澤博士,浙江大學賈維維博士、王瑞雷博士,四川大學魏健鵬博士,陜西師范大學陳瑋博士、石巖剛博士、曾漢辰博士史建剛博士等參加會議。
首先,項目首席專家沙武田教授介紹了項目的研究背景、學術意義、內容與方法以及項目的預期目標等,詳細介紹了課題總體框架與結構、子課題的設計和人員分工。不僅強調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理論與學術意義,同時分析了西夏石窟在絲綢之路及對中國美術史、絲路研究、國家旅游開發的應用價值。子課題負責人謝繼勝教授、林偉正教授、張小剛研究員、趙曉星研究員也從各自學術專長及研究視野分別作了報告。
在專家論證評議階段,與會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對項目組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張先堂研究員建議將西夏時期的回鶻問題考慮進去;沈衛榮教授從藏傳佛教的角度對西夏密教圖像做了建議;杜建錄教授認為因項目工程量太大,建議申請后期資助和滾動資助,同時希望能夠與敦煌研究院搞好協作關系。王啟龍教授希望項目組在石窟研究時注意標準窟的斷代依據問題。韓小忙教授表示對西夏評議文字方面需加強研究。
評審階段最后,專家組主席霍巍教授吸收各位專家的意見,認為該項目陣容堪稱豪華,并希望項目組切實注意考古學學科本身話語體系的問題,解決好石窟分期斷代的基本問題,在物質、宗教、歷史、藝術等幾個方面求質不求量,不貪大,不求多,能夠解決多少問題就解決多少問題,爭取出精品。
最后,項目主持人沙武田教授對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并表示一定會吸取各方意見,進一步完善項目規劃,將項目做成到盡善盡美。同時也希望各個子課題之間能夠通力合作,順利推進課題的實際研究工作。
6日下午,項目組召開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分別有來自敦煌研究院的王建軍研究員、趙曉星研究員、汪正一館員,寧夏大學王勝澤博士、浙江大學賈維維博士,我校外語學院曾漢辰博士,歷史學院陳瑋博士、楊冰華博士生等人分別就西夏石窟的分布、西夏歷史、西夏藝術及西夏宗教等問題做了報告。
王建軍《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概況》主要介紹甘肅河西五個廟、一個廟石窟、東千佛洞、旱峽石窟、文殊山、閃寺壩、金塔寺等中小石窟中的西夏遺跡。趙曉星《敦煌石窟晚期涅槃變中的“撫足者”——西夏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之三》將出現在莫高窟涅槃經變中的“撫足者”分為三類,結合西夏版畫人物、同時代中國北方各地涅槃變及日本收藏品,認為撫足的貴人相老者為“耆婆長者”。汪正一《敦煌水月觀音變“僧人與猴行者”身份新釋》通過梳理僧伽信仰,認為敦煌西夏水月觀音變中的僧人與猴行者組合實際上是僧伽信仰與觀音信仰互動的一種反映。表現僧伽和尚收伏水妖巫支祁的傳說。
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師資博士后陳瑋《敦煌莫高窟第444窟漢文題記所見西夏歸義人研究》對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主室西壁龕內南后柱北宋建中靖國元年西夏歸義人漢文墨書題記。外國語學院曾漢辰博士《從西夏遺存文獻看后弘初期藏傳佛教教法傳承》對西夏密法中所出現的西藏或印度上師及譜系進行解讀。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楊冰華《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女性供養像身份考證》對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的圖像做了考證,認為是天慶二年(1195)夏仁宗去世三周年之際,羅太希望仁宗皇帝能夠“佛光照體”,“運犪乘而御梵剎”,敦煌當地佛教領袖巧妙地將其以熾盛光佛變繪制在甬道南壁。
賈維維《巴哩系成就法與西夏密教圖像關系研究——兼談西夏佛教圖像學研究的幾個新思路》認為西夏密教圖像基本源于10世紀末、11世紀初以降的受《巴哩成就百法》所代表的東北印度圖像系統影響的新譯密續經典,很有可能在巴哩譯師之前就已經借由拶彌等譯師之手傳入西夏。王勝澤《西夏花鳥畫探究——從黑水城出土<禽鳥花卉>說起》對黑水城出土《禽鳥花卉》從繪畫的筆法、設色以及西夏相關史料判斷,大概是出自西夏后期本土畫家之手的作品。
除學術報告外,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沙武田教授、敦煌研究院張小剛研究員、浙江大學謝繼勝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林偉正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張寶洲教授、浙江大學王瑞雷博士、四川大學魏健鵬博士、我校外語學院石巖剛博士作為評議人,分別對八場報告做了評議。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