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閻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四川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師范學院、成都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蘭州交通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綿陽師范學院、阿壩師范學院等高校與科研單位3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整個開題會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為開幕式。第二單元為課題評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并主持評議會。課題組首席專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閻嘉教授首先作開題報告陳述。該課題是閻嘉教授在長期研究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選題,經專家論證而被列入2015年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招標選題,并獲得批準立項。閻嘉教授對該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價值與意義、總體框架、子課題建構、重點難點、創新之處、研究進程等方面進行了論證匯報。該課題首度把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空間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在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視野下追溯了空間理論的理論淵源和闡釋體系,創新性地考察文學和藝術中的空間表現問題,以全新的視野和視角重新審視文學藝術中的空間體驗和空間表達問題。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新馬克思主義對于文藝理論創新的重要價值,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審視空間理論體系的社會實踐意義,彰顯空間視域下的文藝問題,為國內文藝理論界的理論建設和創新提供有益的資源,并在實踐層面為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帶來方法論上的啟示,突出聯系中國語境的現實和實際,構建“空間-文論”的文藝理論和批評視角,旨在有效地將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在中國語境中付諸實踐,實現其創造性的轉化,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隨后,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為組長的與會專家,包括張政文教授、高建平教授、王寧教授、朱國華教授、曹順慶教授等組成的評審專家組對閻嘉教授的開題陳述進行了評審。專家組充分肯定了首席專家閻嘉教授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與空間理論研究的前期成果,認為項目課題組做了充分的準備;研究團隊匯聚了在本課題相關領域內具備較強學術實力的老中青三代學者;課題文獻研究具備相當基礎,學術前景廣闊。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課題選題意義重大,有助于世界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尤其是對空間理論的把握與闡釋,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課題論證扎實有力,結構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規劃有效。專家組建議,課題組要進一步突出對該論題重要、前沿文獻的譯介工作;對關鍵詞闡釋的有效路徑;立足和彰顯中國語境、中國話語,強調文論與空間理論的本土化建構和意義闡釋。總之,該課題研究要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展開深入研究與有效闡釋,力圖建構中國當代有特色的空間理論,突出當代中國的文化語境、思想意識、文論建構和空間維度。最后專家組全票通過開題報告。
附錄一 首席專家閻嘉教授所作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1、課題研究重點和難點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為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課題內容有三個明確的關鍵詞:一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二是文論,三是空間理論。在這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旨在突出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發展中的地位、創新、貢獻和重要性,尤其是戴維?哈維對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貢獻,同時也涉及到其他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相關貢獻。就“文論”而言,一般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發展的學者,大多從哲學或政治經濟學角度著眼,對文學理論的關注往往不夠。而從事文學理論的學者,多半更關注文學理論自身傳統發展演變的脈絡,對于從文學以外的角度來考察文學的立場往往不屑一顧。本課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發展和推進,與文學理論的發展演變結合起來,正是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后現代時代持續推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本課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翱臻g理論”亦是本課題的核心議題,我們不僅要歷時性地考察空間理論與文論和文學創作的關聯,而且也要考察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豐富意涵。
第一,本課題的譯介和研究工作意在能夠引入新的文論闡釋角度,使我們更加接近西方思想界的前沿理論,能夠有效參照空間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關鍵在于促進“空間-文論”的思考維度的創造性轉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新的理論增長點。
第二,就時間段而言,為突顯所涉話題的前沿性,本課題擬主要關注近三十年來西方空間理論的研究和文獻積累,遴選影響較大、持續性強、實效性明顯的理論樣態進行集中研究。然而,空間問題與時間問題不可分割,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表明了這一點。因而,本課題將在西方空間理論的突破和進展的整體表述中對空間問題進行歷時性溯源,以期明確西方人文學科“空間轉向”的發生語境和進一步拓展的可能性。
第三,一般認為,空間理論的體系創始于列斐伏爾的代表作《空間的生產》及其相關著作,而哈維則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核心,將空間與歷史,空間與文化、空間生產與資本主義社會等話題貫穿起來,在真正意義上構建了空間問題的理論大廈。因此,本課題將主要立足于英語世界的空間問題研究進行文獻資料的整合和課題論證,同時參考法國、德國等國學者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和文化地理學著作。
第四,本課題擬將研究主體置于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視野之下,一方面追溯西方空間理論的理論淵源和闡釋空間,明確背景問題和文化差異,一方面則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審視空間理論體系的社會實踐意義,從而使空間視域下的文藝問題彰顯出來。
在本課題的研究計劃內,根據話題的相關程度和具體研究內容,本課題擬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下,新馬克思主義在哪些方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后現代時代的發展和創新,提出了哪些新問題、新觀點和新理論,取得了哪些新的研究成果、新進展和新突破?
(2)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產生的歷史語境和現實語境是什么,其知識譜系、理論取向、價值立場與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有什么關系?
(3)“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時空壓縮”理論→哈維的思想和文藝觀→空間理論的闡釋框架鏈條是如何形成的,其基本面貌和演繹邏輯、理論框架的建構和方法論特征是怎樣的,有什么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產生了哪些影響?
(4)如何聯系中國語境的實際構建“空間-文論”的文藝理論和批評視角,該視角有什么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如何有效地將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在中國語境中付諸實踐,實現其創造性的轉化,推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2、主要研究內容和框架
第一、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整理。在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中,“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空間理論”顯示出了在后現代語境下重新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回到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取向,與此同時,密切關注資本主義的新語境下的新發展趨勢和由此產生的矛盾與問題。因此,21世紀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正是以哈維、列斐伏爾、卡斯特爾、索亞等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為我們所開拓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空間理論”的新維度。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旗手哈維的思想演進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列斐伏爾、卡斯特爾、索亞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哈維避開了經典馬克思主義之后的各種理論闡釋路徑,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批判和文化批判路徑,努力建構后現代語境下的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闡釋模式,致力于拓展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新方向,創造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發展。力求準確和全面譯介、梳理新馬克思主義主要思想家們的代表作和觀點,可以為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事業提供直接相關的重要文獻資源。
第二、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新。從20世紀以來興起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潮流中,新馬克思主義的視野更為開闊。它利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進行新型理論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思想傳統在新的語境下不斷發展,這意味著對諸多社會、文化問題的綜合思考,諸如對社會公平、階層劃分、權利話語、女性主義、文化主義、經濟形態等問題。在西方世界的馬克主義理論潮流中,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內涵的文學藝術理論研究一直是一個重要領域。本課題主要研究在“理論高峰”之后,新馬克思主義頗具特色的理論分支——空間理論:以空間為研究軸心,探討社會、文化、藝術問題,在實踐性和學理性上使理論顯得更加立體?臻g理論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原典的主張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批判的傳統,其實踐價值和科學的方法論意義是極為鮮明的。
第三、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學體驗。時間與空間作為人類存在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對其體驗的呈現是文學藝術作品再現與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等物質進程逐漸改變了人們對空間的感受與體驗,在時間的高度壓縮當中,空間維度空前凸顯。這一過程使得同時期的文學創作、文學文本和批評都出現了“空間轉向”,這種變遷較為集中地體現在19世紀以來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中。通過對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資本積累的歷史-地理物質實踐的考察,在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框架內理解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作為資本主義發展中所特有的歷史狀況和地理事件如何逐漸改變了人們對空間的感受與體驗,并進一步揭示這種空間經驗的變化如何以審美的形式呈現出來,是新馬克思主義探究和闡釋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重要維度。在城市化與全球化已然從方方面面影響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新馬克思主義從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物質維度出發闡釋文學與文化中現代性與后現代性體驗的空間批評,應當得到重新認識和重視,并在中國當代語境中實現對接和批判性轉換。
第四、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關鍵詞研究。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在空間研究中所普遍采用的概念或語匯,已經頻繁地進入到國內學術界的實際言說中。詞語的發展并不是靜態的和孤立的過程,而是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趨勢,并不斷與社會和文化的變遷發生著聯系。詞語意義的演變反映了社會和思想的矛盾、沖突與爭議。本課題將以“關鍵詞”為切入點展開研究。所謂的“關鍵詞”,是指在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重要的、貫穿始終的概念、范疇和術語。這種研究以直觀具體的方式,提供了一個理論探討的切入點。對關鍵詞的研究,可以從詞源學角度出發,對特定概念和術語加以追根溯源,揭示詞語的生成語境和演變圖景,在厚重的歷史感和強烈的時代感中,探尋隱藏在詞語背后的文化和理論內涵。同時,在具備不同意涵與指向性的諸多關鍵詞之間,還存在著相互指涉、彼此促發的“互文性”關聯,這樣的理論表現形態也更有利于研究者以點帶面,在各種觀點、現象或事實的交織與呼應中,搭建起一個更加立體、豐滿、充實的理論體系。
根據以上總體研究框架和思理,本課題擬下設四個子課題及相關論證主題:
(1)子課題一: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整理
主題之一:以戴維?哈維為代表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與“空間理論”的文獻翻譯和整理;
主題之二: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其他重要理論家著述的翻譯與整理;
主題之三:與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相關的重要前沿文獻翻譯與整理。
(2)子課題二: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新
主題之一:以時空體驗和表達為核心的文論體系的建構和創新;
主題之二:“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框架和創新;
主題之三:以“時空壓縮”為核心的空間理論框架建構和創新;
主題之四: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建構的延伸與拓展。
(3)子課題三: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學體驗
主題之一:“空間轉向”與文學的空間體驗;
主題之二:現代性與現代性語境下文學的時空體驗;
主題之三:“時空壓縮”與后現代語境下文學的時空體驗;
主題之四:現代性、后現代性與中國本土“新傳統”中的空間問題整合。
(4)子課題四: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
主題之一: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及其空間理論的原發性概念研究;
主題之二: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及其空間理論的基礎性范疇研究;
主題之三:現代與后現代變遷中的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
主題之四:文學與文化批評實踐中的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及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
主題之五: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及空間理論關鍵詞的突破與創新研究;
主題之六: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及空間理論的中國化及其重點命題研究。
3、課題的預期目標、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1)促進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譯介和研究的本土化。本課題的譯介和研究內容的目的不在于一味追求西方理論的引進,首先是為了努力全面掌握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重要文獻,促進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在當今全球化趨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命運和繼續拓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本課題的研究將以多個核心問題域為中心,系統梳理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思想,多角度和多路徑地把握具有前沿性的理論構想和理論范式,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和基本立場,同時吸納新的理論和思想。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借助全面并且深入的經典理論譯介,立足本土現實語境和理論建設的宏旨,積極努力將譯介和國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新傳統”的不斷拓展緊密結合,從社會實踐價值和方法論方面促進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本土轉化。
(2)為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發展尋求學術增長點。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出現的時間不長,在資本主義后現代社會中還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各方面語境,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文藝創作等方面的新情況層出不窮,資本全球化的趨勢也在不斷發展演變之中,加上以哈維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的研究仍在繼續和拓展。因此,對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總體面貌與理論的新增長點的把握,同樣是一個動態的和不斷持續的過程。探討所有這些問題的基礎,必須對各種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問題及其相應的文化表征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當理論闡釋完全以理論覆蓋理論的方式存在,理論整體的闡釋空間就會顯得單薄并呈現出碎片化,而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鮮明特征就是必須關注理論本身面對實踐維度的不斷更新、不斷提升自身的闡釋力。因此,面對各種理論不斷增殖的“后理論”時代,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應用可以恰如其分地以嚴密的社會、文化總體性的體系和細化的問題討論,有效地反撥“理論之死”等消極觀點。以此為立足點,在對社會實踐意義與理論體系緊密結合之價值的關注中,本課題將嘗試創建“空間-文論”的文藝理論和批評的新視角,旨在通過新馬克思主義的前沿文論和空間理論的譯介與研究,為國內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新的學術增長點。
(3)建構多層次的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闡釋路徑。本課題的研究涉及到眾多專業論題和理論家及其著作、觀點,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交叉、融合、延伸和延展的關系。因而,本課題中的所有論題或理論家,都會成為一個由歷史、語境、相關理論與文本構成的復合體和論域。眼下,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狀況多呈現為以人物研究為主、以話題梳理為輔助的論述模式,這種研究方式注重對思想家個人經歷的分析和對其思想背景的學術史分析,這往往會使得研究結果趨于表面化,缺乏對特定的理論形態和重要范疇的總體性把握;谶@種考慮,本課題將廣泛吸納國內外已有的有效研究方法,避免流于簡單的就事論事、就人論人的方式,嘗試把握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總體形態,借助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觀點的研究,使整個研究呈現出歷史穿透性、理論穿透性和文本穿透性,從而建立起多層次的理論闡釋路徑。
二、課題研究視角、路徑和方法
1、研究視角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涉及到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前沿問題,并涉及到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基本內涵,與此同時,本課題的研究強調要將研究成果與本土語境和研究成果接軌,實現創造性的轉化。這就意味著不能堆砌材料或者僅僅對相關文獻資料泛泛而談和簡單梳理。因此,為了達到預期研究目的,采取以下幾種研究視角是非常必要的:
(1)文獻資料譯介的全面性視角:本課題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的翻譯和研究將以上述兩個關鍵維度為基本方向,對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原著和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分類,用以支撐各個子課題的研究,同時要探究這些文獻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建設的影響和意義。需要強調的是,本課題絕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和整理新馬克思主義陣營中重要理論家的著述和文獻,而是以前述兩個維度為縱軸,以當前文論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關注焦點和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關鍵詞為橫向軸,較為全面地把握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總體面貌,為文獻資料的譯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文獻資料譯介的選擇性視角: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借鑒了西方學術界對于文論和空間問題研究的悠久歷史傳統。這意味著相關文獻資料非常豐富,但這些文獻資料的學術價值和重要性并不一致。因此,對于文獻資料的選擇不宜面面俱到,應該在充分了解和歷時性梳理的基礎上有所側重。與此同時,結合國內譯介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情況來看,對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家及其代表性理論著作的譯介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不夠全面。所以,有必要將有限的研究資源聚焦到最能反映前沿問題、最有影響的核心理論家和著作之上,做到重點突出,以點帶面,管中窺豹,以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方式,精選標志性的重要著作進行譯介,以期勾勒出新馬克思主義文學和空間理論之知識譜系的“地形圖”。
(3)研究和闡釋的歷時性視角:注重歷時性的研究和闡釋的視角,有助于將關于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研究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與空間理論發展演變的整體文化語境之中,從而真正做到歷史與邏輯的辯證統一。從系譜學的角度出發,本課題的研究要努力避免將歷史線性化、狹隘化的弊端,從而防止在學術研究中出現無盡溯源的迷失現象。因此,歷時性的研究和闡釋視角,是為本課題的深入研究和闡釋帶來活力的推動力之一。
(4)研究和闡釋的共時性比較視角:本課題的橫向研究將分三個層面展開。第一,以中、西文化相互審視、參照的視野,全面展現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在西方學術、思想、社會中發展的狀態、特點、意義和局限性,并以中國的整體學術語境作為最終落腳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好對中國的借鑒意義的研究。第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學者列斐伏爾、哈維、索亞、卡斯特爾等人的理論,盡管在研究對象方面具有很多相通性,但各人研究的出發點、視角、方法和目的卻不盡相同。因此,只有在橫向的比較中才能分辨出他們在知識結構和學術理路等方面的差異性,把握住他們學術思想的細微處和深度。第三,本課題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這種特點的形成實際上與研究對象本身的性質是必不可分的。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比較,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有機結合與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得以呈現。在此基礎上,落實到國內語境的根本目標也才能最終實現。
2、研究路徑
(1)首先,要全面收集、細讀、梳理和分析關于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文獻資料,厘清相關理論發展演變的脈絡,做到通觀全局,客觀把握其內在規律和傳承。要將研究對象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和當代西方社會和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與考量,充分揭示其發展演變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揭示其內在的思想動因。
(2)其次,要組織可靠的文獻資料翻譯和整理隊伍,通過翻譯和選編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讀本與重要著作,使本課題的研究成果能夠有效地服務和應用于國內學術界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服務于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服務于外來理論資源的本土創造性轉化與運用。
(3)再次,要根據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創新發展的不同理路,進行課題組的分工協作,多線并進,對不同思想家的學術傳承、知識譜系、理論框架和內涵進行全面考察研究。以此為基礎,概括和提煉出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總體問題與理論特色,做到一般與具體相結合。
(4)最后,要統一協調,打破單一、孤立、描述式研究方法,在分析論述的過程中充分重視不同理論脈絡的發展歷史和社會文化語境方面的共生性、內容方面的關聯性、研究理路方面的差異性,努力探索和建立能夠涵蓋不同理論話語的分析論述模式。
3、研究方法
(1)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要借助譜系學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要歷時性地、思辨地研究文論和社會空間問題,歷時性地關注人們對空間感知的變化以及人們的審美體驗在權力機構、社會生產關系規約下與空間生產的對應關系,勾勒出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的知識譜系;另一方面,在文獻資料的解讀與歷史問題意識相結合的過程中,要共時性地看待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相關理論之間的邏輯聯系,重視它們的理論特質、邏輯線索、知識內涵、方法論意識,細致梳理各種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反思它們產生的歷史語境,以求在研究的過程中很好地將歷時性與共時性結合起來把握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
(2)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本課題要以概念追蹤、理論探究和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各種理論問題進行研究。一方面要重視理論問題的社會性、歷史性,將對它們的闡釋置于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對理論的總體框架進行分析,在重點考察重要理論家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文本的細致爬梳,歸納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最基本的概念,發掘并提煉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內核。同時,要關注文學史、藝術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具體個案,并以關鍵詞的方式進行追蹤研究,對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進行點面結合的梳理,將關鍵詞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歷史的、動態的發展過程和系統中進行考察,做到既注重理論譜系的豐富細節,又能兼顧其整體框架。
(3)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傳統內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要思想家、理論、觀點和流派之間的比較分析,一方面揭示各種理論話語之間的同質性,以富有洞察力的理論視角突顯其蓬勃的生命力,更為完整地展現出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創新與突破之處;另一方面揭示出不同理論和觀點之間的差異性與異質性,辨析它們的理論立場和價值評判尺度,清晰地呈現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真實輪廓和發展趨勢,重點突出以哈維、列斐伏爾和索亞等思想家的理論家群體所揭示的富有啟發性的核心問題,以期更好地與文藝理論結合起來。與此同時,要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對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學體驗和理論建構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挖掘出隱藏在現象背后深層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和心理動機。
(4)批判性的闡釋和評價。本課題的研究,要在客觀分析重要理論家和理論著作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做出批判性的闡釋和評價,以顯示出中國學者應有的獨特眼光和價值立場。要在研究過程中貫穿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批判的精神,通過對理論和現實問題的反思,來展示馬克思主義批判傳統的創造性活力。
(5)突出本土問題意識。西方當代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的翻譯工作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所在,但在譯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研究要與中國本土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相結合,從我們自身的角度去進行反思性的分析和批判,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去發掘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可資借鑒的資源。在譯介和研究的過程中,力求通過對西方語境和國內語境的比較,凸顯出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
三、研究計劃和研究成果
(一)總體進度安排及年度進展計劃
1、2015年12月-2016年3月
收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分總課題資料和分課題資料,先由各子課題負責人組織收集子課題研究資料,同步進行總課題資料匯集編制,最后整體匯集編制出研究資料。還需要在收集國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翻譯相關的重要文獻資料。
2、2016年3月-6月
首席專家會同各子課題負責人,在申報課題的編寫大綱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寫作大綱,細化到章節目錄。各子課題大綱草案完成后,征求同行專家意見,進一步完善后,準備項目開題事宜。
3、2016年6月
在征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出寫作大綱和各個子課題論證,召開課題開題會,進一步征詢相關專家意見,最后確定課題寫作大綱。
4、2016年6月-2018年1月
首席專家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就相關議題寫出階段性研究論文,主要是相關研究的綜論性的科研論文,相互交流研討,完成綜論性的論文成稿,向國內外核心期刊投稿,推出階段性論文成果。
5、2018年1月-6月
陸續發表階段性論文成果。分別召開子課題組學術研討會,就寫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檢查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度。
6、2018年6月
召開相關課題學術研討會,聘請相關學科專家參會。陸續推出階段性論文成果發表。
7、2018 年6月-2019年1月
各子課題的寫作繼續進行。
8、2019年1月-6月
對各子課題寫作已完成的初稿或部分章節進行初步的審稿,提出意見,進一步修改。
9、2019年6月-12月
各子課題完成初稿,分別交首席專家審稿,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審稿,對初稿提出修改意見,進一步修改書稿。
10、2020年1月-6月
進一步修改初稿,完成最后書稿 。在核心期刊發表階段性論文成果20篇左右。召開專家審稿評議會議,對完成書稿進行審議評閱。
11、2020年6月-12月
進一步修改完善 ,最后定稿。準備課題驗收相關工作,做好課題驗收結項工作,聯系出版社協商出版相關事宜,為結項驗收通過后正式出版做好全部準備工作。
(二)主要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
1、主要階段性成果
第一,在項目研究期間,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篇左右。
第二,相關會議論文集正式出版。
2、最終成果
第一,編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讀本》一部。
第二,翻譯單本著作四部:哈維《巴黎,現代性之都》,哈維《社會正義與城市》,哈維《意識與都市體驗》,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
第三,撰寫專著《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研究》一部。
以上成果為編譯讀本一部,譯著四部,專著一部,總計約180 萬字,由國家級出版正式出版。
附錄二 開題報告會評議專家發言記錄
張江教授(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課題評議組組長):
聽了大家意見,我很贊成。課題解釋的新馬克思主義我大概聽懂了,類似于新歷史主義,結構主義等一個學派。我們講的東馬、西馬是一個規律,你這個就是一個學派。你這個學派是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基礎上提出新想法,我贊成這個思路。研究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的實踐來創造自己新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個很好。從文學上講,用新馬克思主義和空間理論來闡釋文學文本,構建文學評論,這個嘗試可以。
我們怎么看空間理論,或者從場外搬過來一句話來闡述文學文本,我們怎么看?我想起譚其驤的歷史地理學,中國文學地理學,比如說桐城學派。歷史上的這些東西和新馬克思的空間理論是個什么關系?臻g理論可以闡述很多事情。正面說,可以套任何事情,有廣闊空間。
第一,我覺得課題設計是清晰合理的。如果對經典的馬克思有一個重讀,能夠提出新的觀點,這個很好,但是,在研究中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精神還是要有。我贊成課題的設計。研究目的是促進西馬本土化,這個提法是好的。但是,西馬對當前中國的改革建設和文學理論,意義要先弄清楚。要辯證對待,才能有本土化。我們要有一個積極的、進步的、發展的、有穿透力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什么馬克思主義都能在中國本土化。先弄清楚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本土化,這樣才有意義。
第二,馬克思主義在文論中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鑒學習批判空間理論,這是技術上的考慮,但是,還是很有意義。
第三,用空間理論闡釋文本也是一個思路。用空間理論來講農家樂,是一個思維方式,是個新的方法。我希望在西方文藝理論研究上從中國的文學實踐經驗上出發,走中國自己的特色。在中國的實踐上去認識和判斷這個理論而不是搬過來解釋。這是一個路線問題,一種思維問題,一個從中國實踐構建思維方式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能夠更加注意從我們的生活實踐出發,概括我們自己的理論,用我們自己的理論和西方引進的理論做一些比較。這個空間理論還在進行,未完成,我們就可以對話,對話的基礎就是我們自己的實踐,這個理論就是閻嘉先生自己的理論。我贊成按照這個題目和思維繼續研究下去。我個人建議在思維方式上,在理論構建上有一些調整。
我對課題就這些意見供你們參考。
張政文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
閻嘉先生是一個讓人尊敬的學者。這個題目,我感覺新馬克思主義相當重要。之前投票我投了贊成票。以后的東馬和西馬在研究上我感覺還有點不同的分量。在資料整理和翻譯上相對容易,但是研究的量相當大,F在關于新馬克思理論和空間理論的相關東西大家都在看。但是,研究上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有一些問題。我希望在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
建議一: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多是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角度進行研究,真正關涉到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也沒有成系統。你們這個課題的意義我想在于你們要完成西方空間理論的最后構建,也就是西方理論要在中國完成闡述,把西方人沒完成的事情在中國做。我覺得可能這是你們的事情,也是我最大的期待。
建議二:西方文論傳統更多的在于空間性。馬克思主義文論在西方誕生,但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多的是時間性,包括規律性。新馬克思主義的新可能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當代的理論構造中從時間到空間。這個很重要。另外,要研究一下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是否可以從時間性轉向空間性?馬克思談到了很多空間問題,包括他在資本論里面談到資本主義的結構問題,他是從空間入手。盡管馬克思的宏觀構造是時間性,這一點我希望你們做一個馬克思文論內部從時間性到空間性的轉換問題的研究。
這個題目還有一點就是把這個中國化,本土化。我們中國的社會化發展走的是城市化的發展,中央的十三五規劃關于社會的城市化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領域。而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空間分配,空間的社會結構,城市空間的資本運行,乃至階級如何變成階層,就是一個時間轉向空間的重大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到今天依然是一個重大的社會意識問題,也是一個思想問題,還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在論述這些問題的時候,要把握好。這個問題的研究能不能對我們中國今天的城市化、本土化有個很好的啟示,能不能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指導中國在實踐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還有,你們的翻譯最好能有一個數據庫。
高建平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閻嘉先生做過非常多、也非常好的翻譯,對中國當代的西方文論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這個題目非常好,很新,能反映我們時代的一些特點。這個題目較為集中地展開了研究,特別是對關鍵詞的研究。馬克思主義怎么和其他學科相結合, 有很多思路。第二是資料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我對這個課題表示支持。我對閻嘉先生的工作很有信心,當然工作比較艱巨,還需要進一步進行。
王寧教授(清華大學外文系):
我覺得他這個題目是屬于后現代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傳統的思路已經不太像了。這里面是一個后現代的空間理論研究。西馬的話相對比較難,因為西方對西馬的研究還在進行,戴維?哈維個人也還在研究,還有一大批把他的理論運用在實踐中的人,所以,選擇翻譯可以不僅僅是已經出版的書,還有很多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如果能把那些論文上的觀點整理成書或者論文,在國內也是一個非常新的東西,F在有很多西方人在研究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問題,中國人也在研究,當然,中國人可能在這方面做出突破,特別是在和本土化結合以后。我們的這個課題,最后有沒有可能說中國的經驗,對西方的理論,對西方空間理論的語境化和本土化的研究形成一個新的啟發?我們也可以把這些研究在西方的雜志上發表,能夠和西方平等對話。也可以請戴維?哈維寫一個書評,對東方的西馬研究做一個評論之類。
朱國華教授(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
閻嘉先生在西方文論研究上的成果有目共睹,他拿到這個項目是應該的。
第一,項目中有個問題是太看重戴維?哈維了。這個題目不應該僅僅是這個人。如果重點僅僅放在這個人,可能在內容上稍微顯得有點單薄。是不是還要再強化下其他理論的范疇。
第二,項目中提到要編譯一本書,我覺得這個非常好。我非常期待你們翻譯的書。但是,有的書可能已經翻譯了或者即將出版。這個版權怎么算?我也非?春藐P鍵詞的研究。但是,時間關系,我沒有辦法進行深入的討論。
曹順慶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
這個項目不僅僅是文獻翻譯,還有就是研究。研究的關鍵詞就是空間。我覺得這個空間問題成長的空間比較大。如果做得好會有很多人感興趣,除了文藝界、 藝術界外,視覺研究等都會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我覺得,空間問題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普及和中國化。要搞好的不僅僅是文本,還有實踐上的問題。第一,建議閻嘉請戴維?哈維到川大來講學,召開國際學術會議,請國外專家。另外,還可以請搞美術、搞設計的人進行跨界研究。第二,我們學院有三個C刊,可以做一期C刊。第三就是爭取和國際刊物接軌。預祝成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