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本散曲集成》之項目合作協議與經費使用等協議簽訂
1、《古本散曲集成》之《項目合作協議書》簽訂
為使本項目順利開展,明確各自的權、責、利,根據開題報告會上的專家提議,本項目首席專家趙義山教授之所在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分別與5位子課題負責人之所在單位(許建中教授所在之揚州大學、汪超紅教授所在之浙江大學、張正學教授所在之天津師范大學、丁淑梅教授所在之四川大學、徐大軍教授所在之杭州師范大學)簽訂了《<古本散曲集成>項目合作協議書》,明確了項目合作的相關事項。
2、《古本散曲集成》之經費使用《補充協議書》簽訂
根據國家社科規劃辦關于項目經費使用相關條例的規定,本項目首席專家趙義山教授與5位子課題負責人分別簽訂了本項目經費使用的《補充協議書》,明確了各子課題組經費使用的額度和范圍。
二、《古本散曲集成》整理校點的細則、體例等文件修訂完成
并進入實施
在2016年3月26日的《古本散曲集成》開題報告會上,首席專家趙義山教授代表課題組作了開題報告,并向會議提交了關于《古本散曲集成》曲集整理的一系列文件,與會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在討論中充分肯定了這些文件,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與建議。會后,趙義山教授全面吸納各項意見與建議,對幾個重要文件進行修訂;在此期間,趙義山教授又與國內承擔大型文獻整理的有關專家進行溝通交流,借鑒同行們的經驗;又聽取了前輩專家們的一些意見與建議;在此基礎上,趙義山教授在課題組成員的幫助下對幾個重要文件做了全面修訂,并在2015年7月初轉發課題組全體成員,由此保證《古本散曲集成》項目的科學與規范。
1、《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凡例的修訂
對于《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凡例,專家們和課題組成員一直以為考慮成熟,制定得比較周詳,可操作性強,故沒有做太大修訂。針對專家決議中提到的“注意明清散曲與明清小曲”的劃分與切割問題,凡例在修訂稿中特別強調:在酌情收錄“經文人整理規范或擬作的小曲、俗曲”時,“各位學者可先提供書目,經統一確認后再收錄”。
2、《古本散曲集成》校點本凡例及樣稿的修訂
相對于《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凡例而言,《古本散曲集成》校點本凡例修訂較多。總體而言,由原本21條,增訂為23條。具體而言,有以下重要修訂:
(1)對于第13條關于曲集整理之書目、序言、目錄、宮調、題目標名等格式的處理規定更為具體;并新增第14條專門就原書未標宮調或誤標宮調的情形應如何處理做了特別說明。
(2)對第17條(原第16條)中“底本中原有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一般不作改動”的規定,修改為:“底本中原有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一般不作改動,但有的異體字較為生僻或刻寫不太規范,對現代人辨識造成困難者(舉例略),則應改為常用字。”并進一步規定:“此等異體字的改動,應嚴格按照異體字表(課題組制定的《<古本散曲集成>校訂異體字規范參考表》)中所列進行校改”。
(3)將原第16條中關于原文“錯字、漏字、倒文、衍文”的處理單獨列出(即修訂本的第18條),并做了更為詳細的說明。
(4)第20條、21條,對整理點校本之出校原則和校記的書寫格式做了具體規定。
以上各項修訂,使校點整理工作的各項規定更為具體、規范,其可操作性也進一步增強。
針對校點凡例的各項修訂,趙義山教授對校點樣稿也按修訂之后的凡例進行了修訂。(樣稿略)
3、《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曲集《提要》撰寫樣稿的修訂
對于《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曲集《提要》樣稿的的修訂,主要在于曲集說明與定性、作者簡介(生卒年、字號、籍貫、著述、前人權威評價)、曲集簡介(所選底本、底本狀貌、曲集內容、文獻價值)、版本源流簡介(含底本選擇說明)等內容的進一步規范與完善。
4、《古本散曲集成》校點異體字表的制定
為使《古本散曲集成》校點本在整理校點過程中對異體字的處理更加規劃,特制定了《<古本散曲集成>校點異體字規范參考表》,并作了詳細的使用說明。
5、《古本散曲集成》工作方案及職責的修訂
為使首席專家、子課題組負責人和團隊成員在分工合作中責任更為明確,特對《<古本散曲集成>工作方案及職責》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訂。
三、《古本散曲集成》文獻普查工作全面展開
1、《<古本散曲集成>文獻普查登記表》的制定
為使《古本散曲集成》之文獻普查工作全面有序地開展,首席專家趙義山教授制定了《文獻普查已查書目登記表》,要求對已查書目的作者、卷數、冊數、版本、藏地、查閱人等信息做詳細登記,以免造成遺漏。
2、《散曲普查已查叢書綜合目錄》的編定
為避免文獻普查中對同一書目進行反復查閱,華北子課題組負責人張正學教授特將汪超紅教授、趙義山教授等已查閱之書目編制成《散曲普查已查叢書綜合目錄》,達1545頁,可以有效避免課題組成員在進行文獻普查時所進行的不必要的重復勞動。
3、《古本散曲集成》文獻普查之目的、范圍進一步明確
通過不斷溝通交流,大家對于散曲文獻的兩大目的進一步明確:
(1)在盡可能寬廣的范圍內查詢自己所承擔整理曲集的所有版本,以弄清其版本源流和選擇影印、校點的工作底本。
(2)對現存明清別集文獻進行拉網式普查,以期發現新的散曲文獻。
4、《古本散曲集成》文獻普查任務全面落實
各子課題負責人根據本組承擔整理任務所涉及的區域,確定了古籍收藏的重點圖書館,然后根據組內成員的結構與分布,按照就近原則,把各自所負責之區域內的數十個重點圖書館逐一落實到人頭,由此保證文獻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各子課題組成員大都撥冗參與了此項工作,而且不斷有新的發現。(詳情見后第5部分:各子課題組2016年工作匯報)
四、階段性成果簡報
1、華東二組子課題負責人汪超紅教授的《明清散曲輯補》撰成
汪超紅教授(浙大)數十年辛勤,作為本項目華東二組子課題負責人之后又孜孜矻矻,黽勉以為,經過廣泛閱讀翻檢明清詩文集、戲曲、小說、筆記、日記、曲譜、史籍、地方志、家譜、雜著等各種文獻,披沙揀金、集腋成裘,終于撰成《明清散曲輯補》一書。該書分序、凡例、明清散曲輯補、附錄、參考文獻、后記等部分,全書約160萬字,1800頁,分上、中、下三卷。該書針對《全明散曲》和《全清散曲》之遺缺進行全面輯補,凡輯得400多位明清散曲作家(包括無名氏、近現代部分作家)的小令3900多首,套曲近200套。這些散曲文獻的發現,大大豐富了明清散曲的數量,以使學人對明清散曲的全貌有更清楚的認識,為全面深入研究作家創作成就,提供了堅實的材料。該書的撰成,是本項目一項重大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階段性成果,將對明清文學、尤其對明清散曲、戲曲的研究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該書預計將于2017年出版。
2、已發表的研究論文目錄
本項目自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的階段性成果,除汪超紅教授的著作之外,還有6篇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和8篇待發表的研究論文。
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如下:
(1)趙義山:《施紹莘<秋水庵花影集>序跋的曲學史意義》
載《文獻》2016年第4期
(2)汪超紅:《關于明清散曲輯佚的思考與實踐》
載《勵耘學刊》2016年第1期
(3)汪超紅:《許之衡的古代戲曲研究成就》
載《中文學術前沿》2016年第1期
(4)劉英波:《楊廷和、楊慎與黃娥散曲文本中的心態解析》
載《西華師范大學》2016年第1期
(5)劉英波:《古本散曲文獻整理與散曲研究的深化》
載《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6)劉英波:《地域文化與薛論道豪放曲風的形成》
載《西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3、待發表的研究論文目錄
(1)田同旭:《論常倫詞曲心路》
將于2017年在《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發表
(2)徐大軍:《元代敘事散曲的戲曲史考察芻議》
已修訂完成,將于2017年發表
(3)尹 蓉:《論湯顯祖戲曲中的時尚小曲》
將于2017年在《四川戲劇》發表
(4)丁淑梅:《曲學文獻研究與<古本散曲集成>文獻普查的幾個
問題》,將于2017年發表
(5)丁淑梅:指導學生完成《論朱讓栩的散曲創作》
將于2017年發表
(6)趙義山:指導學生完成《楊廷和散曲創作歷程初論》
將于2017年發表
(7)于楊甡:《明代散曲集的類別與研究視角》
將于2017年發表
(8)于楊甡:《論明代曲選中入選的康海、王九思之曲與明代曲
壇風尚變化》,將于2017年發表
五、各子課題組2016年工作綜合匯報
1、華北組工作匯報
華北組子課題負責人張正學教授(天津師大),邊治病邊工作,獨自整理編輯《散曲文獻普查已查叢書綜合目錄》,長達1500余頁,為各位同仁在開展文獻普查時排出已查書目提供了很大方便;并把華北和東北地區需要普查的任務具體落實到人頭,使組內同仁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做到心中有數;張正學教授自己也在天津地區查閱了大量文獻,且有一些新的發現。該組的田同旭教授(山西大學)、李簡教授(北京大學)、蔡美云教授(中央戲劇學院)、劉英波副教授(山東師大)等也查閱了部分文獻,并有《文獻普查登記表》返回。華北組的文獻普查,基本按課題要求在進行,即“具體包含兩部分:一是各成員對于所分到的散曲集的不同版本的普查;二是對于‘漏網’散曲的搜查”。在完成前一部分工作的同時,部分同仁如田同旭教授、李簡教授、劉英波副教授等還同時展開了整理、校點工作。田同旭教授、劉英波副教授還撰寫了4篇相關研究論文。
2、華東一組工作匯報
華東一組子課題負責人許建中教授(揚州大學)與組內同仁利用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之機,已從北京、臺灣等地復印回需整理校訂的《萬錦清音》、《南北詞廣韻選》、《伯虎雜曲》等多部曲集文獻,組內同仁已完成了《梨云寄傲》、《秋碧軒稿》、《江東白苧》、《續江東白苧》等多部曲集的校點整理,并開展了部分文獻調查工作,且有新的發現。
3、華東二組工作匯報
華東二組負責人汪超紅教授(浙江大學)或利用外出參會之機積極訪書,或專程往北京、上海等地查詢文獻,或托臺灣、香港的朋友代查書目,先后收集到李應策、林以寧、錢鳳綸、高應玘等十多位曲家的散曲文本;撰寫相關研究論文2篇,完成了大部頭著作《明清散曲輯補》(達160萬字)一書;并指導博士生、碩士生整理《群音類選》、《彩筆情詞》等書中的散曲作品。組內其他同仁如陳小林博士(浙江古籍出版社)、夏飄飄博士(浙江傳媒學院)等也開展了部分散曲文獻調查,并有《文獻普查登記表》返回;且開展了對《樊榭山房集》、《吳騷合編》等多部散曲文獻的整理。
4、東南組工作匯報
東南組子課題組負責人徐大軍教授(杭州師大)查閱多部曲集,并廣泛展開散曲文獻普查,查閱了2400多卷相關文獻;整理《誠齋樂府》一書;撰寫相關研究論文1篇。組內同仁朱崇志副教授(同濟大學)查閱了相當數量的相關文獻,整理了《良辰樂事》、《煙波漁唱》等曲集;魏明揚博士(華東師大)整理了《秋水庵花影集》、《摘錦奇音》等曲集;尹蓉博士(南昌大學)查閱了《善本戲曲叢刊》、《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等多部曲集叢刊,整理了《玉谷新簧》、《詞林一枝》等多部曲集,撰寫相關研究論文1篇。
5、西南組工作匯報
西南組子課題負責人丁淑梅教授(四川大學)就本組承擔的相關曲集53種及本人承擔曲集7種做了相關文獻索引及普查,先后查閱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臺灣國家圖書館、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圖書館等國內外10多個重要圖書館的相關文獻資源,并陸續發現一些新的散曲作家所存曲集或曲作,并返回十分規范的《文獻普查登記表》;整理了《長春競辰余稿》等曲集;撰寫相關研究論文1篇;并指導研究生撰寫相關論文1篇。組內同仁鄭海濤教授(西華師大)對自己承擔的多部曲集進行了文獻調查和底本復制,并正在進行《楊升庵夫婦散曲》、《玲瓏唱和》等曲集的整理工作;趙俊波副教授(四川師大)對自己承擔的曲集做了初步的文獻調查;于楊甡博士(四川師大在讀)利用撰寫博士論文的機會,查閱了國家圖書館所藏近50種明清曲選,撰寫了2篇相關論文。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