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19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項目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上海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001會議室舉行。課題組全體大會的準備會議提前一天于3月18日進行,課題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于2016年3月19日召開。與會人員有課題組首席專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朱立元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栗永清副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李鈞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劉旭光教授、浙江大學文學院蘇宏斌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劉陽副教授,以及所有課題組成員。會議由朱立元教授主持。
課題組3月18日下午先行召開的子課題負責人討論會上,課題首席專家朱立元教授攜各子課題負責人,回顧了“西方美育思想史”項目的開題會議過程,在開題會專家組提出的建議基礎上,充分討論確定了此次課題組全體成員大會的討論議題,分析在課題進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應注意的幾大問題,并就課題進行的時間安排和內(nèi)容框架再進行了重點討論。強調(diào)以下幾點:嚴格按照課題研究進度的規(guī)劃,注重課題進行中的自查和互查,充分激發(fā)課題各成員在項目進行中的常態(tài)溝通。以課題研究工作簡報的方式,建立項目組成員的定期交流。制定出3月19日課題組全體會議的基本流程:
在子課題負責人討論會議上,各負責人針對本小組的分工互相補充了意見,并且就項目組成員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提前商議:1,認為需針對課題組所有成員強化對課題項目原初的框架設計,形成項目的共識,確立撰寫的大方向,美育史不等于美學史;2,厘清美育思想在思想史中的概念,綜合專家組的開題建議,在可行性的基礎上,擬定章節(jié)的思路。適當擴大每章的審美教育實踐內(nèi)容部分,比如從審美教育實踐的一般狀況談起。3,處理好時代背景與代表人物之間的關系。本課題期望突破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講述方式,突破狹義的美學思想史。尤其是代表人物之外的美學思想家美育思想家,應當被重視。4,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家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處理好美育史與其他學科的交織關系。5,部分課題負責人由于研究方向的問題,提議能否在組別分類之下,在章節(jié)撰寫過程中課題分組相對流動。此外,由于課題與當代審美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和研究資料的搜集工作,課題負責人論證了搭建美育思想史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站的可行性問題。
經(jīng)過充分準備后,3月19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項目組第一次全體會議順利召開。全天會議分成兩個部分。會議議程包括:
9:30-10:00 閱讀課題項目材料(開題研討會簡報,項目投標書)
10:00-10:30傳達開題會專家組對項目規(guī)劃和設計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10:30-11:30課題組成員介紹自己負責的研究領域
全體討論,理順思路和框架,提出建議
13:00-17:00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介紹各子課題議題
子課題組小組討論
課題組全體會議的上午半場,與會專家、教授、項目成員圍繞項目研究主要問題、重點難點研究對象以及實際操作中的技術路線等核心問題,各自發(fā)表并探討了對項目的總體看法。下午半場,各子課題負責人針對各自負責的部分,闡述了在問題選擇、研究體系與方法上的詳細思路,并簡要羅列了相關文獻資料,安排了各自組內(nèi)人員任務分工,并帶領本組成員進行具體討論。
會議伊始,項目全體成員詳細閱讀投標書與各子課題研究計劃,并認真閱讀開題研討會的會議簡報。之后進行了氣氛熱烈的討論。對項目的總體看法的討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對“美育”與“美學”概念的厘清
整體而言,國內(nèi)外學界在美育基礎理論、美育的應用型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較為豐厚的成果,然而對于“美育”的內(nèi)涵這一問題迄今仍無定論。課題組討論伊始,便對“美育”概念的厘清展開激烈討論。“美育”不同于“美學”,在研究中,需避免將“美育”置換為“美學”或“藝術教育”,避免將“美育史”替換為“美學史”。
對于“美育”(審美教育),有課題成員認為,不應包含藝術教育,從席勒開始,作為現(xiàn)代美育思想才正式發(fā)端,“美育”在西方傳統(tǒng)中,便是席勒所言的藝術傳統(tǒng),是西方已具定論的范式范疇,而不應包含偏向?qū)嵺`性的藝術教育。針對此意見,課題成員經(jīng)過廣泛討論,基本達成共識,普遍認為:就“美育”的內(nèi)涵而言,既包含以完美人格教育為訴求的“審美教育”,也包含以情感為核心的“美感教育”,更包括一種感性教育抑或按照審美規(guī)律進行的“藝術教育”。美育關注的通過審美對人的心靈的塑造與完善,“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是相互有交集的兩個范疇,具體到此“西方美育思想史”的課題,“美育思想史”是一個中國的概念,我們所言的美育思想史,要遠大于審美教育。要將席勒定義的“審美教育”概念“中國化”,堅持自己的立場,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面對西方的美育思想,并界定屬于我們自己的美育思想。
二、“美育思想”與“美育實踐”
另一個引發(fā)討論的重要問題便是項目進展過程中,是否要將美育實踐納入研究范圍之中。與會成員提出兩種不同的思路,一方面認為,思想史的編撰不應只聚焦于以往編撰美學史時提出的大思想家、哲學家,而是應當增加一些“我們不熟悉的地方”,譬如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教育家、宗教的美育思想,社會制度、博物館制度等中體現(xiàn)出的美育思想等。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包括所有美育實踐的話,研究范圍過大以至于無法約束,比如,作為雕塑藝術家的羅丹要不要納入到研究范圍?更有與會成員提出,思想史的寫法已經(jīng)非常成熟,是精煉的、濃縮的,不會是長篇巨著,而要寫得更精到一些,應當偏重于形而上,而非將美學史、藝術史、美育史混在一起,如果囊括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教育家,那勢必會造成研究邊界的模糊與內(nèi)容的無限龐雜。
經(jīng)過充分討論與意見交換,朱立元教授總結(jié)認為,編撰美育思想史,應與藝術審美、藝術實踐相結(jié)合,大的哲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可以包容進來,但必須要有相關的美育思想的人才可納入。此外,可以將美育實踐作為背景,實踐與思想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要打破單純哲學美學框架下的美育思想,以及充分尊重每個時代的不同表達方式。
具體操作中,課題成員們討論提出,可以在每一編中按照一下方面寫作:第一,梳理具有代表性的美學家哲學家的思想,譬如席勒、賀拉斯等人;第二,找尋在當時重要的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第三,每個時代的藝術家的篩選、甄別,以及他們重要的美育思想;第四,與藝術教育、學校教育相關的美育實踐,以及在美育實踐中體現(xiàn)出的美育思想。
總而言之,由于西方美育思想史課題的特殊性,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方面,必然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學科交叉性,甚至涉獵到教育學、文學、神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材料。這是應當預見到的。在堅持思想史為書寫核心的基礎上,廣泛涉獵材料,豐富美育思想資源,也是本項目的突破空間之一。
三、時代背景與時代性的融入
眾所周知,西方思想史上,美育思想往往奠基于思想家、藝術家的哲學、教育學、倫理學、藝術學或者心理學等思想,又奠基于一個時代總體的思想潮流之中。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要首先將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背景、社會背景做一初步描繪,這樣才能揭露出美育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美育思想總體上跟著社會發(fā)展的大階段與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大階段而變化。
譬如,劉旭光教授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章節(jié),應當花一半左右篇幅講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育實踐、美育狀況,然后回到美育思想中來。蘇宏斌教授認為,每一編的開始都應當是對該時代藝術文化的全面介紹,接下來再圍繞思想家、藝術家書寫,也包括心理學家、神學家等。也有成員認為,中世紀以及古典時期,很長時間離不開宗教。增加在宗教層面上對審美教育的思考,可能會更立體更全面。
此外,朱立元教授多次強調(diào),在課題進行與編撰過程中,涉及的大量西方美育思想史的資料,亦加以進一步整理,以期初步建立一個電子數(shù)據(jù)庫,為進一步研究、檢索提供便利。
在總體討論的基礎上,下午的會議中,各子課題負責人針對負責的子課題提出了大致構(gòu)想,并召集子課題組成員進行充分討論交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項目共分為五個子課題:古希臘至中世紀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德國古典美學和十九世紀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二十世紀前期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二十世紀后期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總結(jié)陳述如下:
一、古希臘至中世紀:栗永清副教授陳述,該時期由于范圍比較確定,研究相對成熟。要注意的是區(qū)分“觀念”和“思想”。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古希臘羅馬初級教育現(xiàn)狀等,第二部分逐個分析柏拉圖、西塞羅以及其他的的修辭學家。涉及到中世紀,主要聚焦于宗教,潘道正教授認為,該時期宗教是最大的美育,通過審美建構(gòu)宗教情感。此外,經(jīng)討論后大家認為,每一卷寫結(jié)束后,都應有一個小結(jié),專門概括該時期的美育思想,向形而上維度靠攏,主要提煉總結(jié)各自時期的美育思想特點等。
二、文藝復興至十八世紀:劉旭光教授認為,應當在該部分加入社會歷史、歷史研究的文化史。文藝復興時期,造型藝術的發(fā)展需要擺脫宗教束縛,可以著重關注為造型藝術辯護的文章,最終落實在教育人。涉及18世紀的相關部分,應用斷代史來切割分配。此外,教育史也應包容進來。該時期中,各個國家都在建藝術學院,應包含制度性的東西中所反映的美育思想。總體而言,篇幅在30萬字左右。此外,涉及到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反美育”的部分也可以適當囊括,比如洛克反對兒童學習詩歌。
三、德國古典至十九世紀:李鈞副教授提出,這一分期是高峰期、理論純化期。內(nèi)容多、分量重,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中心,以西方美育思想在哲學背景下的體系建立及其異變?yōu)檠芯績?nèi)容,還涉及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在具體內(nèi)容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國古典哲學與思想在十八世紀異軍突起后所創(chuàng)造的德國話語系統(tǒng),包括康德、歌德、費希特、謝林、席勒,第二板塊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美育思想與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育思想,第三板塊以十九世紀叔本華、尼采為聚焦點,關注西方浪漫主義美育思想和西方現(xiàn)代主義美育思想的發(fā)端。討論過程中,因?qū)σ詴r間段為標準劃分分期有異議,進行了一系列討論,最終決定文化分期與時間分期相結(jié)合,保持原有板塊不變。
四、二十世紀前期:蘇宏斌教授闡述了該部分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是總論,進行概括性的介紹,接下來按流派分門別類進行闡述,大體上按美學史框架搭建,聚焦其中與美育思想關聯(lián)的部分。主要分為,現(xiàn)象學美育思想研究、存在主義美育思想研究、精神分析理論美育思想研究、分析哲學前期美育思想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美育與西方現(xiàn)代基督教神學思想研究。本課題要特別注重學科交叉的研究思路,廣泛吸收心理學、神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二十世紀前期西方美育理論的發(fā)展與實踐經(jīng)驗。
五、二十世紀后期:劉陽副教授認為,本子課題聚焦于二十世紀后期至今西方美育思想的發(fā)展歷史,包括最近二三十年以來的前沿進展,總結(jié)新進展與新特征,主要研究解釋學美育思想研究、分析哲學后期美育思想研究、后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研究、后結(jié)構(gòu)主義美育思想研究與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美育思想研究。該時期的研究難點主要在于內(nèi)容繁雜、前沿,因此,要高度重視史論結(jié)合,對紛繁復雜的二十世紀后期美育思想發(fā)展線索進行梳理與批評,與前四個子課題共同構(gòu)建起西方美育思想史的大廈。
(項目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