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方美育思想史”工作簡報

    朱立元2017年06月23日16:3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道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論,包括美學理論,如果只是滿足于體系的建構和邏輯的自恰,而不關心現實生活及其變化,其結果只能流于灰色和凋謝。有學者提出,當前美學應該實行“生活論轉向”,我很贊成。我覺得,美學應該走出美學家的課堂,跳出純理論的圈子,走進大眾的現實生活,即他們豐富多樣的生活實踐。馬克思明確指出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6頁)。所以,人們的生活實踐,既包括物質生產活動,也包括他們的社會交往和各種社會活動(如政治、經濟、軍事、倫理、宗教等活動)、各種精神生產活動(藝術和審美活動也在其中),以及其他的日常生活活動。我希望美學能夠回歸人們的現實生活,回歸到大眾無限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而不是單純追求脫離現實生活的高頭講章和抽象體系。只有這樣,美學才能接地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機,從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無獨有偶,當代西方美學也出現了“生活轉向”,突破了單純聚焦于藝術的局限,開始轉向了對于自然與生活的關注,掀起了“環境美學”與“生活美學”的新潮。當然,這與我們的情況并不一樣,而與當今西方經濟、科技與文化的全球發展是相匹配的。但是,美學走向生活確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當然,我并不是說,當代中國的美學理論遠離了大眾的生活實踐,而是認為還不夠貼近現實生活,與人們日新月異的藝術和審美實踐還有距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換言之,我們的美學理論應該更多地介入現實生活,更多地參與和融入大眾的生活實踐。

    美學走進大眾的生活實踐,包含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內容,有著極為廣闊的實施空間。不過,在我看來,當前,深入青少年的審美教育活動、發揮美學更大的現實作用,應該是美學走向生活實踐的重要一環。美育,從來是美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推進美育是美學的根本目的和最終落腳點。大多數美學教科書的最后一部分,都落實到審美教育活動,就是明證。

    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偉大歷程中,人自身的現代化、文明化是與物質生活的現代化、文明化同等重要的根本方面,而美育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們的前輩對美育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1904年王國維就發表了《孔子之美育主義》,借鑒席勒的美育觀點來解釋孔子的思想;蔡元培進而把審美的根本目的定位為道德教化,認為“涵養德性,莫若提倡美育”,提出了有里程碑意義的“美育代宗教”說。的確,審美教育同時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促進德育、智育、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隨著經濟現代化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何同步提升大眾的精神文明程度,特別是如何培養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越來越成為億萬人民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然而,長期以來,美學理論與美育實踐是脫節的。美學理論雖然強調審美教育,但在大眾生活實踐中美育并未受到足夠重視,特別是在青少年教育實踐中,美育常常是缺位的,各級各類學校的藝術教育也是不自覺的。改革開放以來,情況有所改變。但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才把美育正式納入教育方針的“四育”之中,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一翼。但是教育方針列入美育,并不等于在教育實踐中美育獲得了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美育與德育、智育、乃至體育相比,常常是陪襯和附庸,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可輕可重的“軟任務”。總體上說,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

    需要指出,人們對美育的認識,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把美育僅僅局限為“藝術教育”。許多學校開了一些藝術課程,教授學生一些藝術知識和具體的藝術技巧、技能,以為這就是審美教育了。其實,這是很不夠的。美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藝術知識和技能層面,而應該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各類藝術教育課程應該以此為目標進行精心設計和具體實施,才能成為美育實踐的有效組成部分。與此相似,許多學生家長不從兒童的實際出發,盲目從眾,強制子女從小學習某種難度較高的藝術技能,如果出于培養孩子多種多樣的興趣愛好和才藝,這本來是很好的,也很正常。但是,部分家長卻不顧孩子的天性和興趣,硬讓他(她)們學某一種非其所愛的藝術技能并要求考級,考得等級越高越好,考不好就橫加責怪,這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審美素養的培育,完全背離了美育的初衷。所以,全社會都要提高對美育的認識,從各個方面正確地、協同一致地實施審美教育,把美育實踐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努力加強美育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的國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有關部門還專門下發文件,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一系列詳細的實施意見,強調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我們的美育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實施途徑,就有了可靠的政治保障。這樣,美育就能夠真正成為美學理論走向大眾生活實踐的重要一環,使之變得既切實可行又充滿生氣。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1月25日第7版)

    以美啟真 以美儲善

    ——以審美教育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張 弓(“西方美育思想史”項目組成員)、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張玉能(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審美教育在當下已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全面加強體育衛生、心理健康、藝術審美教育”的要求。當前,審美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獲得長足發展,但其地位邊緣化、過度專業化等問題依然存在。審美教育如何在立德樹人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是亟須我們深入思考和回答的時代課題。

    人的發展離不開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又簡稱為美育,它以審美對象特別是各種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為手段,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以造就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審美教育的特征是寓教于樂、怡情養性、潛移默化。它必須以具體、獨特、感人的審美形象(主要是藝術形象)使受教育者在審美愉悅之中非強制性地接受教育,通過審美情感的中介作用,以美啟真、以美儲善,學習知識、完善道德、塑造人格、升華靈魂,使受教育者自由自覺地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審美教育不是一種專門的藝術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教育。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門的藝術人才,而是一種以美和審美及其藝術為手段,充分利用美的中介作用和真、善、美的融合性,使人受到知識、道德、身體、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說是要培養具有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所謂人的本質力量,是指作為人應該具備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主要包括體力、感受力、理解力、意志力、想象力、情感力等。

    人類審美教育源遠流長

    審美教育早就存在于人類早期教育之中,無論中西方都是如此。儒家創始人孔子開設學館,主要以“六藝”(禮、樂、御、射、書、數)教授學生,其中“樂”和“書”主要是用音樂和書法來進行審美教育。孔子還特別重視詩和樂(文學和音樂)的審美教育價值,認為人的教育可以“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此后,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和國家教育,基本上都是沿襲著儒家的這個審美教育傳統。古希臘雅典人的教育分為體操教育和繆斯教育,都包含著美育,而且強調美育與德、智、體三育的有機結合。古希臘柏拉圖的雅典學院非常重視音樂陶冶心靈的教育作用。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揚了老師柏拉圖的這種美育思想,分別在《政治學》和《詩學》中高度評價了音樂和悲劇“卡塔西斯”(“凈化”和“陶冶”)心靈的美育功能。古羅馬的“七藝”是指文法、修辭學、辯證法、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其中也強調文學和音樂的美育價值。

    最早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是德國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他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正式提出了“審美教育”這個概念。席勒在研習康德哲學和美學的基礎上,以康德的“人是目的”為根基,提出通過美和藝術的審美教育來解決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沖突,塑造美的心靈,拯救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人性分裂,使人類回歸古希臘黃金時代的人性完整。席勒的審美教育是力圖建設一個審美王國來使人類達到“自由、平等、博愛”,使人從自然的人經過審美的人成為自由的人。事實上,席勒勾畫的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審美烏托邦。實踐表明,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審美教育和美育思想都打上了過去時代和階級的烙印,都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人類的審美教育傳統和席勒等人的啟蒙主義美育思想,對其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改造,使美育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把審美教育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明確說過:在共產主義社會,“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在消滅了私有制的社會里,審美教育是一種促使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手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的著力點

    審美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審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必須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中華美學精神培養人、教育人。中華傳統美學是一種“向內求善”的倫理型美學,“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集中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首先,突出“和合之美”,以“和諧”為美,以“中和”“中庸”為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和”這個美學范疇在中國出現較早。中,即適中,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意。其次,“美善相樂”強調美與善融合、美與善相得益彰,指明善是美的內涵和基礎。孔子的“里仁為美”,孟子的“充實之謂美”,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等,實質上都是明確規定了“美的善之本”。再次,“天人合一”首先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時也涵蓋著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人與自身的“個體和諧”。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種人類主體與一切世界客體的“大和諧”。這種觀念與西方“天人相分”“主客二分”的文化和美學觀念大相徑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現代精神來詮釋“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的中華美學精神,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藝作品來培養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應推動人們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充分體現了“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的中華美學精神,集中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無論是國家層面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是社會層面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或者個人層面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彰顯了“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反映了人們對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相統一的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當我們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進行審美教育時,審美教育寓教于樂、怡情養性、潛移默化的特征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9日16 版)

    (作者系“西方美育思想史”項目組首席專家、復旦大學中文系)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李葉)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国产a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最新露脸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影音先锋 | 久久99精品久久|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午夜| 91视频国产精品|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2048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jlzz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国产精品美女流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国产精品成人小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