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上午,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以分類存儲和語義檢索為中心”開題報告會在中山大學圖書館5樓聚賢廳順利舉行。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周和平,以及來自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和圖書館學領域的專家、廣東省文化廳相關領導、中山大學科研院相關負責人、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相關領導、課題組的子課題負責人和核心成員等50余人參加了本次開題報告會。會議由項目首席專家程煥文教授主持。
本次開題報告會邀請了文化部人事司原司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雅芳,山東省文化廳原廳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理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顧問亢清泉,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陜西省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蔣惠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首都圖書館原館長倪曉建,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杭,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啟宇,廣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副處長毛凌文,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原主任、中文系教授康保成,中山大學原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譚祥金,中山大學圖書館原館長趙燕群等,擔任指導專家。省文化廳負責公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對本次開題報告會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在課題論證匯報環節,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靖副教授代表項目組介紹了課題的整體設計情況,各子課題的負責人及核心成員分別闡述了子課題的擬研究問題、重點難點、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計劃和預期成果。
與會專家在聽取項目的開題匯報后,對項目的論證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項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問題等重要方面提出了寶貴建議,為項目的課題定位、研究目標、研究重點、案例選擇等問題指明了方向。張雅芳司長認為,當前非遺工作受到了多方重視,本課題需要奠定權威性基礎,做好切合實際的課題設計,努力做成國家標準。她還提出項目的實踐性是項目的命根子,應理論聯系實際,圖書館專家、非遺專家和數字化專家須共同研討,以求發展。蔣惠莉參事建議推進與已有非遺研究的信息源相對接,重點研究非遺知識的可視化表達的問題,搭建非遺平臺,促進信息共享和傳播。亢清泉廳長指出課題定位應抓住國家戰略和公眾需求兩點,為國家層面提供決策依據,在滿足公眾需求方面則注重應用性,雙向推進,達到“統籌規劃、互聯互通、統一標準、資源共享”的效果;并對課題的研究提出了四個目標:為非遺保護探索新方法,為資源整合建立新機制,為傳承利用提出新路徑,為市場機制引入開辟新渠道。毛凌文副處長建議課題組進一步開展延伸研究,關注詞表和注冊平臺、服務系統與資源共享以及可視化與自動化研究。會議的最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向課題組成員介紹了“中國記憶”項目的工作思路及建設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以分類存儲和語義檢索為中心”項目于2016年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招標中中標立項,由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程煥文教授擔任首席專家,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張靖副教授、路永和教授,重慶大學圖書館楊新涯館長分別擔任5個子課題的負責人。作為一項跨學科研究的項目,由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聯合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與重慶大學圖書館共同申報。該項目旨在通過對非遺數字信息資源的多源異構特性及其整合方案、分類標準、元數據方案、數據管護以及語義分析及其應用等問題的研究,為相應的數字化與系統建設奠定堅實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在本次開題報告會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該項目不僅能有效解決非遺工作的實際問題,還與國家的文化戰略發展、中山大學的學科建設發展趨勢不謀而合。本項目的開展,對于推動跨學科研究的協同創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信,均有重要意義。專家們還表示將在資料收集、共享和協作等方面給予課題組大力支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