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上午,何建明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現代佛教史》”開題報告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500會議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李向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劉成有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紀華傳研究員,應邀參加。
何建明教授首先介紹了《多卷本<中國現代佛教史>》項目研究目的和意義,尤其對“現代佛教”這一學術概念進行界定。“現代佛教”是與現代政治、現代文化、現代社會相關聯的佛教新的形態。辛亥革命以后,涌現出一批具有現代意識的居士和僧侶,體現佛教整體的歷史自覺,這標志著一個中國現代佛教群體的歷史覺醒。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施行“政教分離”的原則。所以,1912年這一年,是現代佛教的真正開端。然而,“現代佛教”這個概念并非僅僅是時間上的意義,“中國現代佛教史”也決不等于“現代的中國佛教史”,也不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佛教,因為關于中國現代史,在國內外學術界就有許多不同的時間界定,我們這個現代佛教史,不依這些界定而論。可以這么說,我們所講的中國現代佛教史,是與宗教形態(包括文化形態、歷史形態、社會形態)密切相關的,是中國佛教的現代形態史。這里較以往的國內外學術界的觀點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著眼于一種現代形態的中國佛教,這種佛教既有對歷史的繼承和發揚,但更重要的是對現代社會形態、現代文化形態和現代歷史形態的調適和發展。
《中國現代佛教史》計劃分為五卷,分別是宗教形態學與中國現代佛教的歷史形成、中國現代佛教的曲折與奮起、中國佛教在臺灣的恢復與現代佛教之發展、中國佛教在大陸的歷史重生、中國現代佛教編年史。這項研究,采取專題史的方法,以重大問題、典型案例來突顯主題和問題意識,并采取編年史來勾勒出整體歷史脈絡。
之后,與會學者分別就何建明教授發言進行深入交流和熱烈討論,促進項目研究細節問題的完善,并就整個百年佛教關鍵議題交換意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多卷本<中國現代佛教史>》項目,打破以往通史的方法局限,采取個案和專題史相結合的形式,并附以圖文并茂編年史作為全書最后的篇章,值得充分肯定。并且,還高度評價了有關現代佛教及宗教形態學的理論論述,認可其在整個近現代佛教研究領域會產生新的理論突破。
與會專家還就近百年中國佛教的新舊問題、僧伽制度的繼承與變革問題、當代佛教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當代佛教的經濟來源與世俗化問題,等等,都做了廣泛的討論,就如何以專題和個案的形式照顧到近百年中國佛教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的覆蓋面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