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儺戲劇本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在中國戲劇大家庭中,儺戲是極其重要的成員,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分布較廣,具有強大的宗教功能,與人們生活甚至生命緊密聯系在一起。儺戲自形成之日起,就成為一種民俗事象,或在規定時間或在與神靈“商約”的時間內,不但必須演出,而且必須觀看,甚至組織者或觀眾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表演”。
儺戲的種類
舊時,儺戲幾乎遍布全國城鄉,乃至今日,大部分省份仍有留存。由于儺戲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民族等背景不同,致使不同地區的儺戲呈現出不同的形態,連名稱也不一樣。有的以儺戲主要演出者巫師的地方稱謂命名,如端公戲、香火戲、師公戲、道公戲、釋比戲等;有的以祭壇名稱命名,如儺壇戲、儺堂戲等;有的以儺戲的功能命名,如打城戲、捉黃鬼、斬旱魃、醒感戲等;也有以供奉的神祇命名的,如趙侯壇、關索戲、“孟戲”或“姜女戲”等;還有以演出場地命名的,如貴州安順的“地戲”,因該地屬于山陵地區,戲劇多在小壩子上演出,故得其名。以上從稱謂角度例舉的并不是儺戲的全部,還有一些如貴州彝族的“撮泰吉”,藏族的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以及“羌姆”,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廣東潮汕地區的“英歌舞”,東北各地的“旗香”,內蒙古赤峰市的“呼圖克沁”,青海同仁、民和等地土族的“跳於菟”、“納頓會”,以驅邪納吉綏靖地方為目的的“目連戲”,等等。
其實,可以根據組織者的身份和演出場所將名目繁多的儺戲劃分為四種:一是民間儺,顧名思義就是老百姓組織演出的行儺活動。歷史上和現存的儺戲,絕大多數是民間儺。二是宮廷儺,即在宮廷中的行儺活動。宮廷儺一直延續至清代,只是在規模上,各朝或各個時期不完全一樣。三是軍儺。軍儺肇始于何時,因資料缺失已無法溯源,但至遲在宋代即有軍儺活動。軍儺兼有祭祀、操練、誓師、娛樂等功能,貴州的地戲、云南澄江的關索戲都屬這一種類,所演多是表現金戈鐵馬的戰爭故事。四是寺院儺,為僧人在寺院中演出的儺戲。泉州開元寺和尚所演的“打城戲”,藏族喇嘛在廟中演出的藍面具戲、白面具戲以及“羌姆”即屬此類。
儺戲的功能
衡量儺事活動中的表演是否為儺戲,不能用戲曲的標準,更不能用西方歌劇、舞劇或音樂劇等戲劇的尺度,因為儺戲的源流歷程比戲曲或西方戲劇長得多,功能上多得多,影響力也大得多。除了在戲曲興盛后受過戲曲的一些影響外,儺戲基本上是以自身的規律發展,本質上沒有多少改變。
儺戲的功能主要是驅邪納吉、祛病消災,以保個人、家庭、家族乃至村莊的安寧。這樣的功能是儺戲生命力所在,它之所以能從簡單的儺儀發展為內容繁富的儺戲,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將其視為身體健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庭和順、地區安寧的保障。儺戲雖然也有娛人的功能,但僅是客觀上衍生出來的。
儺戲的演出地點不只在戲臺上,也不固定在一個地點,家族的祠堂、家庭的堂屋、打谷場、道路等,都是其表演場所,如果說儺戲有劇場的話,那么這個劇場包含著整個村莊。
儺戲的演職人員除了巫師外,更多的是愿主家庭成員或一個家族、一個村莊的成員。后者既是觀眾,又是演員。而做演員時,不是應差式的參與,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因為在他們看來,參與表演不是娛樂,而是事關自己與親人命運的否泰。
儺戲的演唱內容,是敘述體與代言體相結合,以前者居多。即使是敘述體,無論演唱者還是觀眾,都不認為這是說唱,而是表演。因為演唱者不像一般說唱曲藝那樣坐著講唱,而是歌唱與表演相結合,許多時候歌唱只是表演的解說。
如此獨特而重要的戲劇形式,長期以來并未受到學界重視。直至20世紀80年代為編纂《中國戲曲志》進行戲曲普查,才將長期蟄伏于地下或已經失傳的儺戲挖掘出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一些長期廢演的儺戲劇目由存世老藝人作以保存資料為目的的學術性演出。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儺戲共33種,儺戲劇本有四五百種,總字數1200萬字以上。由于儺戲在舊時為民間草根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但不為統治階級和士紳階層所欣賞,反而經常被禁止,所以儺戲的劇本幾乎從未被刻印過,絕大多數或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或以無文字刻印在心的方式流傳。又由于儺戲的內容在巫師認為具有祈神降福、驅邪納吉的神性,故多秘不示人,其演出傳承的方式一般也以家族為單位代代相傳,這造成劇本的佚失與收集的困難,但也使劇本內容具有相對穩定性。
儺戲的價值
儺戲蘊藏著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累積的民間宗教、倫理、藝術、宗法制度、民俗、語言等豐富的信息,故而有著重要的價值。
儺戲表現了下層民眾的宗教觀、倫理觀、政治觀、歷史觀,融入了底層百姓對人生、社會、天地的認識,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在敘述故事時對大量民俗畫面所作的生動描繪,能為宗教學、倫理學、歷史學、民俗學、方言學等學科提供一般文獻中難以見到的資料。
儺戲鮮活地表現了地域文化,讓人們了解到地方的文化精神。每一地域因其地理條件、經濟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成分、宗法組織等不同,地域文化也有很大差異。而地域文化對生活在該文化圈中人們的價值觀、倫理觀、社會觀等有著深刻的影響,會使群體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觀念,這些觀念以及觀念支配的行動又成為該地域文化精神的顯性表現。地域文化是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儺戲是最接近地域文化原體的豐富資料,因為儺戲的創作者基本上都是生活于該文化地域的人,讀書不多且鮮與外界交往,受域外文化影響程度較低,故而其觀念、語言、行為等無不體現著地域的文化。看了他們創作、扮演的儺戲,就能基本把握或了解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精神。
儺戲融入了許多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是一座內容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學寶庫。儺戲演述的故事多是盛行于當地民間的傳說,且代代累積,并通過一個主干性故事將若干小故事串聯起來。有些民間故事因產生時代久遠,已不為一般人所知,如“秦始皇趕山塞海”的傳說,舊時廣泛傳播,且不同地方的情節還有很大差異,而今60歲以下的人大多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但它仍存在于江淮神書“唐懺”中。
儺戲的許多藝術形態值得今天的表演藝術借鑒。儺戲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其內容與形式吻合了民族的生命需要與審美心理,它的一些成功經驗并不因時代的進步而過時,有些內核能給人以啟迪,如儺戲將戲劇表演與觀眾的生命質量聯系在一起;將演員與觀眾打成一片,變被動娛樂為積極娛樂;儺戲的歷史演義故事能讓人了解歷史,生活故事則能告知觀眾歲時風俗、人生禮儀甚至農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的知識。
盡管儺戲有著較多的社會與審美功能,但它畢竟是神靈信仰堅定的農業時代的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在人們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儺戲呈現出衰弱的趨勢。但是,作為一個曾經遍及各地且至今仍活躍在許多地方的宗教與藝術現象,儺戲對于認識民族的歷史尤其是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儺戲劇本是包容著民族、宗教、經濟、宗法、語言、歷史、風俗、 倫理、醫學等豐富信息的物質存在,其文獻價值也是毋庸置疑并將與時俱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