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編者按
以一年為一個刻度來標記中國智庫的成長歷程、衡量智庫建設的進展狀況,及時總結經驗、汲取教益,為蓬勃生長的中國智庫提供借鑒與參考,這是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組織編寫《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的動力與初衷。
2016年年初,我們在《光明日報·智庫》周刊陸續推出《2015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精華版;是年9月,該報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為中國智庫建設與運營研究留下一筆獨特記錄。今天,在又一個年度起始之際,我們將為您呈現《2016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以更加細致的視角、更加全面的觀照、更加深刻的思考,為您盤點2016年中國智庫建設的進展與成效。本期刊出的是該主報告上篇精要內容,下篇精要將于近日推出,若干分報告也將以適當方式陸續展現。期待您的關注與指正。
引 言
東風依舊浩蕩,春光愈見明朗。2016年,中國智庫感受到的召喚與期待更加強烈。外有不斷健全的決策咨詢體制創設環境,內有持續改進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提供支撐,各級各類智庫聚焦發展命題孜孜精研,咨政成果愈加豐厚,智庫活動更富影響,國際交流特色漸顯。與此同時,短板、隱憂與亂象也逐步顯現,引發智庫界、研究界的理性思考,也有待于總結反思之后的切實改進。
1.立體多維的政策支撐
中央更加重視:國有難題問智庫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對國防大學、全國黨建研究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機構提出期待和囑托,要求其積極進行智庫建設,發揮高端智庫作用,更好地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咨詢建議。在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也特別強調加強智庫交流。在波蘭華沙“絲路國際論壇暨中波地方與經貿合作論壇”開幕式講話中,在杭州G20工商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總書記都對智庫作用提出期待。
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多位智庫學者擺情況、講問題、提建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數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向智庫專家等尋策問計。
在5月17日舉行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智庫建設重要性,并為智庫建設指明了“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的努力方向。
政策環境改善:科研新政賦活力
中央密集出臺一系列針對科研機構和智庫領域的重磅改革政策:《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對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加大激勵支持力度的通知》……財政部、教育部等部委、機構也在智庫和科研領域出臺具體辦法,為智庫發展進一步提供政策保障。
高端智庫建設:有序推進作樣板
作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議事機構和評估機構,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積極定標準、作評估,搭建決策部門與智庫間的橋梁紐帶,促進決策供需雙方對接,一年內兩次召開理事會全體會議,促進智庫管理運行逐步規范化。理事會向十幾家中央決策部門征集研究選題,形成并發布《2016年國家高端智庫選題方向和重點課題》。相關部門對于高端智庫建設工作的落實推進情況進行了專門督察。
部委行業、各地各級政府:制度建設搭橋梁
多個部委、行業協會對本領域智庫建設作出積極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加強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國家民委編制《國家民委民族工作智庫建設規劃(2016—2020年)》;中國科協制定《中國科協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建設“十三五”規劃》;國家統計局著手打造統計分析和政策研究高端智庫;文化部啟動“文化藝術智庫體系建設工程”,并初步列入文化部“十三五”規劃……
各省市區也積極行動。廣西出臺《關于加強廣西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實施意見》,勾畫出以一個決策咨詢委員會為統籌、以智庫聯盟為協調、六類智庫建設為主體、四種服務平臺為支撐的“1+1+6+4”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關于加強四川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宏觀經濟與發展戰略、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黨的建設、依法治省、新聞宣傳與現代傳媒發展、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及自然災害防治等近20類研究智庫;重慶下發《關于加強重慶市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結合重慶實際將全省智庫類型劃分為綜合高端智庫、專業基礎智庫、跨界專題智庫、新型社會智庫;智庫建設熱潮進一步深入基層區縣,深圳市龍崗區制定《引進培養智庫人才操作細則》,對符合條件的智庫人才一次性給予最高20萬元資助。
2.改革創新的體制機制
內部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方式不斷完善
頂層設計,健全治理結構——中央黨校實施“教學與智庫創新工程”,把智庫建設作為全校所有工作的根本方向之一;中央編譯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領導牽頭的智庫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規劃統籌智庫建設;上海交通大學輿論學研究院采取舉校興辦、文理工協同創新體制,以智庫研究項目為核心組建研究團隊。
建章立制,推進制度建設——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修訂通過了《研究院章程》《理事會章程》《學術委員會章程》等十余項內部管理制度;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在組織創新、機構設置、人員整合、職稱評定等11個方面探索完善相關制度;北京師范大學整合成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在已發布的13項規章制度基礎上又研究制定《咨政科研成果獎勵辦法》等5項制度。
統籌規劃,明確運行機制——新華社建立起包括多層次溝通機制、課題督辦機制、選題策劃和碰頭會商機制與選題報送機制等在內的智庫工作機制;華中科技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院實行“自我發展(虛體)和學校指導(實體)”相結合的組織體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創立決策咨詢課題隨機立項機制,對推動教研咨一體化發展效果明顯。
資金籌措、管理及使用機制多點突破
統觀全年,在經費籌措及使用方面突破較大的是國家高端智庫和社會智庫。
首批高端智庫試點單位按照“穩定支持、遵循規律、績效導向、專款專用”原則,探索建立經費管理機制——軍事科學院從原科研經費渠道劃撥近500萬元作為智庫配套經費,并將專項經費主要投入項目研究和成果獎勵;上海社會科學院試水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經費保障機制,智庫建設基金會爭取到社會更大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設立智庫基金制,初期吸納社會捐助一億元。
社會智庫本身就有經費來源廣泛、使用較為靈活的機制優勢。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以咨政研究為主,兼顧社會服務,在數十年建設中形成了“以咨詢收入支撐智庫發展”的特色制度;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逐漸實現資金來源多元化,目前運營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研究課題收入、出版物收入、活動收入、社會贊助、理事捐贈等多種渠道。
人才管理、培育、激勵機制逐步破冰
廣開門路選聘人才——中國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基于養事不養人原則按需設崗,已建立事業編制、合同制并軌管理的6級管理體系;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大量吸收國內外國際法專家參與智庫工作,按照“專兼結合、分類聘用、自主選擇”的原則選用人才。
多措并舉提升人才——浙江師范大學發揮高校智庫“孕才”優勢,依托非洲研究智庫積極開展“非洲學”人才培養實踐創新與理論探索,建構起完整的人才培養平臺;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開辟了與國家能源局的人才“旋轉門”,國家能源局選派干部赴研究院掛職,研究院選派專家到能源局參與能源規劃和改革方案編制;民生銀行研究院承擔了民生銀行博士后工作站管理職能,通過博士后的培養與使用提升智庫研究力量。
真招實策激勵人才——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人員評職稱不受名額限制,成為全校“人才特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進行了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等改革,制定了科學系統的績效指標體系和切實可行的業績激勵機制;中國(上海)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通過分類評估、考核、激勵,完善研究基地“特區”績效評價體系。
傳播轉化、國際交流機制穩步推進
在傳播轉化機制方面,越來越多智庫“內外兼修”,一手加強自媒體、自辦刊物的營運與推廣,一手強化與大眾傳媒的緊密合作。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擁有多個國際化傳播平臺,并在多家媒體開設專欄;江蘇沿海發展智庫充分利用一心(江蘇沿海開發信息中心)、一網(江蘇沿海開發網站)、一刊(沿海發展研究)、一報(江蘇沿海開發信息快報)、一號(沿海發展微信公眾號)為江蘇沿海開發提供信息服務;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開辦中英文網站、微博微信等宣傳平臺,與數百家媒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往來關系。
對內提升公眾影響力,對外拓展交流合作渠道。中俄蒙合作研究院初步與俄羅斯、蒙古國智庫建立起以“一聯盟、一論壇”為紐帶的智庫交流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組建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制度化整合中國國內和中東歐16國智庫的優勢資源。
3.聚焦大勢的咨政研究
為“十三五”獻策謀遠
全面解讀“十三五”規劃新亮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聯合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成立專門研究小組,對“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思維進行深度解讀,并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持續播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先后率團赴日、美等國宣傳“十三五”,得到各國媒體廣泛關注。為各地區及各行業的“十三五”規劃獻計獻策。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邀參加教育部、衛計委、國家減災委員會規劃研討會,為其編制“十三五”規劃提供政策咨詢;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為《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的制定建言獻策;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承接了內蒙古、天津等省市委托的“十三五”課題。開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及實施第三方評估。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樊綱主持對國家“十三五”規劃相關情況的第三方評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承擔國家發改委委托的有關“十三五”國家級專項規劃編制方案的第三方評估。
以“創新”研究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創新”貫穿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過程,成為許多智庫建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將“雙創”生態系統研究列為重大課題,部分成果為相關文件起草提供了智力支持;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關于發展社會企業推進“雙創”戰略的建議》、城鄉社區社會管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關于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細化為行動計劃的建議》等研究報告產生了一定的決策影響力;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于今提出的“成立國家創新局”的建議得到決策部門高度重視;方迪智庫編制的“中關村指數2016”被稱為“中國的硅谷指數”,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深研全球治理,展現中國擔當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承擔“一帶一路”泛化虛化問題的研究,相關成果為國家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王義桅所著《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被中宣部理論局列入向黨員干部推薦書目。藍迪國際智庫、“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等均為“一帶一路”提供大量咨政報告。助力G20杭州峰會成功舉辦。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承擔了財政部、外交部G20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撰寫學術論文、要報內參數十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推出“G20智庫熱線”,主導國內外G20研究輿論熱潮;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中國主辦2016年G20峰會——目標、主題與議題選擇》等研究報告產生重大影響。從容應對南海危機。南海仲裁案前后,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等智庫就南海仲裁案后國際局勢研判等問題撰寫大量報告,為中央應對南海仲裁案提供了重要參考;5月10日,美國《國家利益》刊發了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傅瑩英文萬字長文《關于南沙爭議和南海緊張的緣由》,在Facebook上廣泛傳播,有力扭轉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偏見。
為全面從嚴治黨獻計建言
黨建類智庫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開啟全面從嚴治黨新征程貢獻力量。全國黨建研究會、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國防大學中共黨史黨建教研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研究院等黨建智庫充分整合研究資源、加強協同創新,著力研究解決黨的建設根本性、深層次、前瞻性問題和黨員干部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各級黨委提供黨建方面的決策咨詢。
沉著應對各類“黑天鵝”事件
2016年,英國脫歐、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等多起“黑天鵝”事件給世界局勢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中國智庫及時跟進,開展前瞻性、儲備性研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英國“脫歐”對我經貿領域多雙邊權利義務的影響》獲相關部門高度肯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海國圖志、盤古智庫、國觀智庫等持續關注美國大選進程,圍繞大選后中美雙邊貿易投資、中美公共關系等話題持續研究,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就人民幣貶值問題深入研究、提供對策建議;福卡智庫發表多篇研究報告,有力回擊“人民幣崩潰論”。
4.眾彩紛呈的智庫活動
鋪展健康優質的基本面
結合主攻方向,開展多領域智庫活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主題為“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召開“財政與國家治理暨財政智庫60年研討會”等。反身內求,交流智庫自身建設經驗。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等聯合主辦“2016上海全球智庫論壇”,光明日報社、南京大學主辦“2016中國智庫治理論壇”,紫金傳媒智庫與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新型智庫建設”第二屆學術研討會等。
與基層互動更加緊密
智庫奔赴基層進行調研、考察,與地方政府和有關方面實現了智力成果聯動共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先后派4個調研組赴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就“降成本”“地方財政經濟運行”開展大型調研。中國村落文化智庫組織了“中國傳統村落遺存與保護現狀”暑期田野考察活動,考察對象涵蓋我國(長)江(黃)河流域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傳統村落。紫金傳媒智庫、新華傳媒智庫兩大新型智庫聯合走進江蘇溧陽進行深度調研。
“走出去”步伐更加穩健
搭建國際平臺,傳遞中國聲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波蘭主辦“絲路國際論壇暨中波地方與經貿合作論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與法國圖盧茲大學在法國合作舉辦“第三屆中法社會治理研討會”,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辦世界中國學論壇東亞分論壇等,推動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走向世界。
邁出創新腳步、豐富交流形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通過中短期培訓和進修、參加代表團出訪、進行政策宣講等方式開展智庫交流,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組織“東盟參與‘一帶一路’高級研修班”,使東盟國家高級行政官員深入了解“一帶一路”。
開展理性對話,公共外交活動風生水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等智庫在美國華盛頓舉辦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十多位中方專家與15位美國學者和前外交官對話,就南海仲裁問題發出理性聲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美國全國商會聯合舉辦的“中美工商領袖與前高官對話會”已成為中美兩國間的一條重要對話渠道。
5.日趨理性的評價研究
研評機構:強體健身 協同創新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舉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評價體系”專家咨詢會等,改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方法、流程。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研制開發中國智庫索引(CTTI)、開展智庫效能評價,創立常設性“中國智庫治理論壇”。CTTI在2016年先后完成了系統研發、數據庫上線、首批來源智庫名錄公布等,并發布來源智庫效能測評報告。由此,中國首個智庫垂直搜索引擎與數據管理平臺成型,智庫研究與建設又添原創性新工具。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中心持續舉辦“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為其開創的中國版《全球智庫評價報告》編制改進提供啟發。
評價排名:投射中國智庫前進之路
《2015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上海社科院發布,科學解析中國智庫圈層結構,分別就中國智庫的綜合影響力、分項影響力、系統內影響力和專業影響力進行評價排名。
《中國智庫網絡影響力評價報告》: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和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聯合發布,首次提出智庫網絡影響力RSC雪球評價模型,為衡量中國智庫的智力資本和傳播交流能力提供全新視角。
《中華智庫影響力報告(2016)》: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聯合發布,對中國智庫的空間分布和結構組成給出獨到闡釋。
《全球智庫報告2015》: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組推出。據此研究,中國依然是名列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智庫大國,智庫數量達435家。
此外,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朱旭峰團隊編寫的《中國智庫大數據報告》《中國智庫透明度報告》等,也為智庫評價增加了新維度。
勾畫智庫研究思想版圖
一批研究智庫的著作、譯著先后出版,大量論文、研究報告見諸報端,為智庫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思想啟發。
智政相互作用機制深入探討:開閘放水與產品供給。讓智庫助推決策科學化,需要決策部門主動打開公共需求的“閘門”,接上智庫產品供給這一“活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心主任王輝耀、上海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榮華等學者就智庫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渠道、“旋轉門”構建等提出建議。
智庫人才培養:以學科建設支撐人才持續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等學者發出呼吁:創建一套符合智庫特點的人才機制,建立有利于產出高質量政策建議的科研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
提倡智庫專業倫理,塑造智庫價值之維: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李剛提出“智庫專業倫理”概念,從價值觀、行為準則、專業研究模式三層面呼吁智庫提升內在素養與文化,實現知識報國使命;隆國強認為要有意識地培育智庫文化,要在智庫營造尊重知識、鼓勵創新的良好風氣。中國智庫建設的自省與自覺進一步提升。
結 語
發展與成績有目共睹,不足與缺憾也現實存在。在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之路的不懈探索中,應始終不忘服務黨和國家決策之初心,不斷提升、砥礪奮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智庫年度發展狀況與建設路徑研究”[16@ZH023]的階段性成果。執筆人:王斯敏、曲一琳、賈宇、張勝、姬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