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組設立總協調組,統籌課題的研究設計、規劃和執行,同時給予子課題自由的研究空間。
2014年7月以來,各個子課題組在課題組的總研究思路下,根據各自的研究任務,目標清晰的扎實開展研究,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課題組總體進展順利。
第一子課題組,著眼于在理論層面探討輿論傳播規律、澄清觀念上的誤區,通過對輿論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特別是召開“當前社會輿論的主要特點”專題研討會,對研究問題形成了更為準確的認識;聚焦于:在影響輿論形成與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如何提升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通過案例研究,形成論文、報告等研究成果。
第二子課題組,論文《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研究十五年:1998—2012》,基于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視角,全面透視、分析了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的基本狀況,獲得上海社科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舉辦了“當前社會輿論的特點和媒體的責任”高層論壇、“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中的作用和做法”學術會議,探討政府、媒介與公眾三者在輿論中的作用和關系。
第三子課題組,對全國38家媒體單位的1325名新聞從業者進行了《新聞從業人員與“走轉改”》問卷調查,基于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寫成內參、論文;召開“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的若干思考”專題研討會,對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的新聞管理工作予以理論探討和政策建議。
第四子課題組,集中走訪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三大中央媒體和全國記協,與骨干記者編輯座談,訪談相關領導,了解三大中央媒體和全國新聞界“走轉改”活動的開展情況,獲取一手相關材料,形成了七萬余字的三大中央媒體“走轉改”調研報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走轉改的初步實踐與長效機制”調研報告(一)》。另外,還更新維護“走轉改”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網站/數據庫(www.zouzhuangai.fudan.edu.cn)。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本課題組已完成全國新聞從業人員問卷調查、中央媒體和中國記協專題調研的數據整理,以及走轉改與輿論、走轉改與傳播規律等相關文獻資料收集整理,舉辦了“當前社會輿論的特點和媒體的責任”高層論壇,“當前社會輿論的主要特點”、“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中的作用和做法”、“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的若干思考”等系列學術會議。
2014年1月10日,子課題負責人會議,設想總報告
3月18日,第九次課題組會議
3月27日,訪問人民日報輿情監察室
4月14日,訪問東方早報
10月22日,課題組織會
11月25日,上海媒體座談會
2015年4月8日,第十次課題組會
11月21日,高層論壇:當前社會輿論的特點和媒體的責任
12月3日,課題組首席專家秦紹徳教授參加人民網舉行的成都論壇
2016年4月7日,課題組部分成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2.19講話
5月7日,舉行小型學術研討會,主題:當前社會輿論的主要特點
6月18日,舉行小型學術研討會,主題: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中的作用和做法
7月14日,舉行小型學術研討會,主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的若干思考(依法管理、改善微觀管理、制定宏觀政策)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課題組積極通過學校文科處報送《工作簡報》。
2015年11月21日,課題組舉辦高峰論壇《當前社會輿論的特點和媒體的責任》,出席論壇的報告人來自業界、政界、學界,其中不少都是輿論界的知名人士。報告人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他們對當下社會輿論的看法。與會者認為,輿論多元是“新常態”,我們要用開放的心態對待網絡多元輿論,保持輿論空間彈性,加強引導分流。引導得好,社會輿論推動改革進步,倒逼政府依法執政;引導得不好,就會阻礙共識,撕裂社會,增大輿論風險,影響社會穩定。與會者認為,主流媒體仍然是輿論引導的主力軍,要反映輿情不缺位、不失語,要引導輿論有定力、敢發聲、善發聲。與會者還饒有興趣地探討了網絡技術在輿論傳播中的作用,自媒體新的發展端倪等問題。《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日報》等中央、地方重要媒體予以顯著報道,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重要網絡媒體紛紛轉載。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課題組研究進展較為順利,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重視不足,將予以改進,積極投稿。受研究經費的制約,課題組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不夠,努力通過自籌經費等形式,予以改進。
課題組強調出成果與出人才并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安排年輕教師和老教師共同負責子課、以年輕教師為主,邀請業界領導、骨干與老師共同承擔子課題,要求課題組成員到業界調研、努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⑤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無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課題組目前完成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全國新聞從業人員問卷調查及其報告、內參、媒體調研報告、論文和網站、數據庫,獲得省部級科研獎一項。
內參《新聞從業者職業滿意度較低》
本課題組對全國38家媒體單位1325名新聞從業者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顯示,大多數受訪者對目前從事的新聞職業滿意度不高,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五年內可能轉行”;以解放日報內參形式,將主要調查發現報送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宣部等部門,受到中宣部領導關注,有關同志專門致電課題組詳細了解調研有關情況;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也對此表示極大關注。
論文《新聞從業人員對“走轉改”活動的參與情況和認知評價》
本文通過對全國38家媒體單位1325名新聞從業者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旨在了解不同類型、不同層級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參與“走轉改”活動的情況及效果評估。調查發現,新聞從業人員普遍參與到“走轉改”活動當中,對活動開展情況及效果持積極評價態度。調查也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對活動的持續開展、創新報道等方面也有著更高的期待。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走轉改的初步實踐與長效機制”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包括一個主報告、三個子報告以及三個附錄,主報告綜合了三大中央媒體“走轉改”活動一年來的推進情況、走轉改常態化的制度建設等,三個子報告分別是:三大中央媒體新聞工作者對“基層”的豐富認識、三大中央媒體新聞工作者對“作風”的豐富認識、三大中央媒體新聞工作者對“改文風”的豐富認識,其中主報告正文1萬余字,子報告共約1萬余字,附錄4萬余字。
“走轉改”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網站/數據庫
“走轉改”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網站/數據庫(www.zouzhuangai.fudan.edu.cn)于2013年2月正式上線。課題數據庫前臺形式為網站界面,后臺則主要是多媒體數據庫。前臺網站目前主要有以下欄目:首頁、項目介紹、項目動態、資料文獻、經典案例、成果、走進課堂、聯系我們。后臺數據庫也已建設完成,截至2013年8月1日,共上傳研究人員信息20條,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上海新聞界的初始資料131篇,項目組課題項目文檔12篇,收集的經典案例6個。網站和數據庫已經成為課題推進、成果顯示和課題組內部資源共享的平臺。網站/數據庫建設預算資金20萬元,為復旦大學專項配套資金。
論文《公共決策過程中的民意表達與政策協商——以新醫改政策制定為例》
論文以四家報紙對新醫改的報道為考察對象,討論新醫改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政策協商之特征。研究發現,在政策議題的提出、決策方案的備選以及政策對社會意見的征求過程中,新聞報道與公共決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關聯互動,既達成共鳴又形成辯駁,對新醫改決策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論文《上海大學生互聯網使用形態研究——基于手機、電腦終端的比較》
本文實證地考察了上海大學生電腦互聯網和手機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形態。研究發現,電腦仍是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第一媒介;大學生使用電腦互聯網傾向于“信息獲取”和“網絡娛樂”,使用手機移動互聯網傾向于“交流溝通”和“信息獲取”;電腦互聯網和手機移動互聯網使用形態存在差異且有一定的關聯,電腦互聯網使用形態的外在結構與傳統使用目的類型大體吻合,但其內部指標卻不如手機移動互聯網使用形態緊密一致;電腦互聯網與手機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形態并非競爭關系,共同構筑了網絡媒介使用形態的復雜性。
論文《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研究十五年:1998—2012》,獲得上海社科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基于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視角,全面透視、分析了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的基本狀況。該研究指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由術轉學,從媒介與社會的關系角度,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維度,透視中國新聞傳播業與人類傳播活動”,“傳播學研究作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基礎平臺功能已初顯端倪”,但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的對話不夠,需要“加強方法訓練與把握國際理論研究并重”,以“提振新聞傳播學這門新興學科在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地位”。
課題組供稿